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推动县域经济城镇化是实施国家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统筹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差别的重要举措。充分利用当地的资源形成特色产业,进而发展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对推动本地城镇化具有重大作用。文章详细分析了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产生的必要性;以政府主导的产业集群对推动县域城镇化的作用;并对发展县域城镇化中,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发展方向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政府;产业集群;县域城镇化;作用;建议
一、政府主导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必要性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在地理上集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国内外的产业集群发展实证表明,产业集群对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作用巨大。但产业集群也有它的负效应,如外部性,产业集群的固有局限,技术开发同质化等,所以政府引入就成为必然。具体表现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产业集群负的外部性,园区内众多独立的企业积聚一起,仅是一般意义的积聚,这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作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政府的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熟悉当地经济为产业集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配合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和完善地方专业市场;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等。综上,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群有它产生的土壤,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并引导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
县域城镇化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城镇化。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合肥市县域城镇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2006年,合肥市实现县域生产总值230亿元,是2002年的2.7倍,年均增长28.2%;实现财政收入19.9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4%。2010年以来,合肥市县域城镇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合肥市长丰县、肥东县和肥西县三县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39亿元、16.72亿元和22.3亿元,在全省的排名分别为15位、5位和2位,这一系列可喜的成就都是在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的带动下形成的。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是可以用数据进行量的分析。根据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合肥市各县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具体的阐述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作用。相关变量分析涉及产业附加值(fjz)、经济竞争力(jzl)、城乡一体化指数(ythl)、产业结构比重(cyjg)、资源配置率(zypz)。产业附加值是衡量产业集群绩效的一个十分可行的指标,我们可以用产业附加值这个因变量来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的效果,用其他几个解释变量来反映县域城镇发展状况。为了消除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本文对所有因变量以2007年为基期做同比指数化,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以下所使用的软件都是Eviews6.0,可得如下回归结果:
fjz=38.509+1.356jzl+0.731ythl+0.065cyjg+0.091zypz
根据上式可知,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也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别,提高了城乡一体化率。产业集群尽管也能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的优化,提高当地资源优化配置,但对两者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将其剔除后进一步回归分析得:
fjz=43.273+1.538jzl+0.793ythl
经过调整变量后,可得上式,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与经济竞争力、城乡一体化的提高密切相关,很明显地说明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率最为明显。在实现中部崛起,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提升县域城镇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集群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内对提升县域城镇化作用巨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一)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城镇经济竞争力
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在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环境,提升了县域城镇的创新能力。根据合肥市的几个大的工业园区的数据:2009年,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60家,实现产值801.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68.1%,开发区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和15%的GDP。2010年1-6月份,以江淮汽车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销售各类汽车超过24万辆,增幅达到67.24%,增幅位居行业前列。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在整个国名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地区的经济的突飞猛进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参与,所以,在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政府的调控避免了市场的失灵和无谓的经济损失,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导向,形成完善的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极大地提高整个区域,城镇的经济的竞争力。合肥市一些稍具规模的产业园中,都存在政府的影子,有的完全是政府主导下建成的。各级政府对其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给予了优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促使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具有超常态的增长,凭借一个或者多重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再加上地方的保护,优先购买当地产品,产生人为的壁垒,阻止同类企业或者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其实力在当地乃至区域快速的发展壮大,进而向外延伸,其产业竞争力也伴随着指数增长。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工业化演变成城镇化,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依托支撑产业,形成一个稍具规模的产业来推动城镇化,而推动农村工业化,政府需要引导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其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促进新企业不断产生,但同时也附带有利于城镇工业化正的外部性效应,使农民完成了身份和职业的转换,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或者企业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趋于一体化和同质化,最终走向城市化道路。据笔者的调查,以合肥市岗集镇为例,其始终以江淮汽车为核心,打造为江淮汽车提供零部件的工业生产园区,全镇的财政收入60%收入都来自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工业园区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达1.8万人,几乎达到本地农村人口的47%。这就意味着本地将近一半的农村人口被吸收进工业园区,这部分被吸收进来的劳动力不仅为园区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也刺激镇内的消费,进而驱动农村人口向镇内搬迁,成为城镇人口。同时产业园区由于不断的发展壮大,对土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使镇内土地趋于饱和,企业厂房向镇外延伸,又进一步征用乡村的土地,使乡村和城镇连成一片;间接地带动乡村经济,城乡一体化又反过来为工业园区提供熟练的工人,刺激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还大大提升县域城镇的经济增长,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在政府的扶持下,壮大的产业集群必然提升城镇的经济增长,活跃城镇经济,有效地提高县域城镇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市场经济中要求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致的,必然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使资源配置达到最大化。
三、对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孵化,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政府不能扮演所有角色。政府需要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的政策机制,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县域城镇化,为县域城镇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政府要积极地培育与县域城镇经济相一致的具有比较优势,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成熟的特色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品牌产业,形成特色,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同时要以龙头支柱性企业为核心,全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不断增强县域城镇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积极扶植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二)科学规划,加快产业集群工业中心的建设
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引导打造专业、集中的城镇生产和配套设施;在扩大工业集中区的规模时,注意防止简单的企业“堆”集,防止盲目的贪大而不精,急于求成。切实做到吸收在同一产业链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要顺应集群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县域城镇界限,防止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集群联合。只有科学规划,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最终会推动县域城镇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海琳,王珺.企业集群成长中的地方政府作用[J].南方经济,2003(6).
2、王秉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
4、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经济学院)
关键词:政府;产业集群;县域城镇化;作用;建议
一、政府主导在产业集群形成中的必要性
迈克·波特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首先提出用产业集群一词对集群现象进行分析。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在地理上集中,具有竞争与合作关系,有关联性的企业、供应商、金融机构等组成的群体。国内外的产业集群发展实证表明,产业集群对推动国家经济增长作用巨大。但产业集群也有它的负效应,如外部性,产业集群的固有局限,技术开发同质化等,所以政府引入就成为必然。具体表现在: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政府的扶持和帮助;产业集群负的外部性,园区内众多独立的企业积聚一起,仅是一般意义的积聚,这不利于产业集群的升级;从另一方面来说,政府作为引导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制定者,政府的介入对产业集群的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地方政府熟悉当地经济为产业集群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为产业群提供全方位的公共服务;培植带动产业集群发展“龙头企业”;配合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和完善地方专业市场;加强区域品牌的建设;推进产业集群融入全球价值链等。综上,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群有它产生的土壤,在我国现代化的建设过程中,政府介入产业集群并引导其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
县域城镇化是以县城为中心,以乡镇为纽带,以农村为基础,以县辖行政区为单元的区域经济城镇化。产业集群作为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在县域城镇化发展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政府主导型的产业集群对县域城镇化的发展,提升区域经济实力有着巨大的作用。根据合肥市县域城镇经济发展的数据表明:2006年,合肥市实现县域生产总值230亿元,是2002年的2.7倍,年均增长28.2%;实现财政收入19.92亿元,是2002年的2.8倍,年均增长29.4%。2010年以来,合肥市县域城镇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前三季度,合肥市长丰县、肥东县和肥西县三县规模以上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6.39亿元、16.72亿元和22.3亿元,在全省的排名分别为15位、5位和2位,这一系列可喜的成就都是在政府主导的工业园区的带动下形成的。
产业集群的发展对县域城镇化的作用是可以用数据进行量的分析。根据2007年、2008年、2009年的合肥市各县经济指标数据进行回归分析来具体的阐述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的作用。相关变量分析涉及产业附加值(fjz)、经济竞争力(jzl)、城乡一体化指数(ythl)、产业结构比重(cyjg)、资源配置率(zypz)。产业附加值是衡量产业集群绩效的一个十分可行的指标,我们可以用产业附加值这个因变量来反映产业集群发展的效果,用其他几个解释变量来反映县域城镇发展状况。为了消除或减轻可能出现的异方差,本文对所有因变量以2007年为基期做同比指数化,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本文以下所使用的软件都是Eviews6.0,可得如下回归结果:
fjz=38.509+1.356jzl+0.731ythl+0.065cyjg+0.091zypz
根据上式可知,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经济竞争力的影响最为明显,其次也极大地缩小了城乡差别,提高了城乡一体化率。产业集群尽管也能使区域产业结构更加的优化,提高当地资源优化配置,但对两者的作用不是很明显。将其剔除后进一步回归分析得:
fjz=43.273+1.538jzl+0.793ythl
经过调整变量后,可得上式,产业附加值的提升与经济竞争力、城乡一体化的提高密切相关,很明显地说明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对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竞争力、经济实力,城乡一体化率最为明显。在实现中部崛起,推动县域工业化、城镇化,提升县域城镇经济实力,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日益严重的贫富差距,打造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集群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内对提升县域城镇化作用巨大,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说明。
(一)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有助于提升县域城镇经济竞争力
借助产业集群,通过相关产业的横向拓展,继而扩展成关联度高的企业集群和完整的产业链,可以大大降低成本,提高产业竞争力。在集群内,企业通过相互合作,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创新基础和环境,提升了县域城镇的创新能力。根据合肥市的几个大的工业园区的数据:2009年,合肥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60家,实现产值801.4亿元,其中高新技术企业产值占68.1%,开发区以不到全市1%的土地创造了全市近30%的工业产值和15%的GDP。2010年1-6月份,以江淮汽车为主导的产业集群销售各类汽车超过24万辆,增幅达到67.24%,增幅位居行业前列。由于我国长期以来政府在整个国名经济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一个地区的经济的突飞猛进都离不开政府的扶持和参与,所以,在打造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中,政府的引导和规划是十分重要的。政府的调控避免了市场的失灵和无谓的经济损失,在政府的指导下,企业充分发挥自己的资源优势,以龙头企业为导向,形成完善的配套零部件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极大地提高整个区域,城镇的经济的竞争力。合肥市一些稍具规模的产业园中,都存在政府的影子,有的完全是政府主导下建成的。各级政府对其培育的特色产业集群给予了优厚的财政和政策支持,促使产业集群的企业规模具有超常态的增长,凭借一个或者多重优势形成自己的独特优势,再加上地方的保护,优先购买当地产品,产生人为的壁垒,阻止同类企业或者产品进入当地市场。其实力在当地乃至区域快速的发展壮大,进而向外延伸,其产业竞争力也伴随着指数增长。
(二)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是推进县域农村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的重要途径
农村工业化演变成城镇化,实现农村工业化的一个前提性条件是必须依托支撑产业,形成一个稍具规模的产业来推动城镇化,而推动农村工业化,政府需要引导农民就地创办小企业,规模发展壮大后,进而形成产业集群。产业集群一方面通过其技术的溢出效应和衍生企业的便利性促进新企业不断产生,但同时也附带有利于城镇工业化正的外部性效应,使农民完成了身份和职业的转换,从农民变成产业工人或者企业家。农村经济的发展使城乡趋于一体化和同质化,最终走向城市化道路。据笔者的调查,以合肥市岗集镇为例,其始终以江淮汽车为核心,打造为江淮汽车提供零部件的工业生产园区,全镇的财政收入60%收入都来自汽车零部件工业园。工业园区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达1.8万人,几乎达到本地农村人口的47%。这就意味着本地将近一半的农村人口被吸收进工业园区,这部分被吸收进来的劳动力不仅为园区提供充足廉价的劳动力,也刺激镇内的消费,进而驱动农村人口向镇内搬迁,成为城镇人口。同时产业园区由于不断的发展壮大,对土地的需求急剧上升,使镇内土地趋于饱和,企业厂房向镇外延伸,又进一步征用乡村的土地,使乡村和城镇连成一片;间接地带动乡村经济,城乡一体化又反过来为工业园区提供熟练的工人,刺激产业集群的不断壮大。两者之间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最终形成良性循环。
此外,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还大大提升县域城镇的经济增长,城镇产业结构的优化,资源合理配置。在政府的扶持下,壮大的产业集群必然提升城镇的经济增长,活跃城镇经济,有效地提高县域城镇经济的规模化水平,促进了产业链的形成和提高,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产业集群产生的规模效应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和市场经济中要求资源的合理配置是一致的,必然充分利用当地的比较优势,发展特色经济,使资源配置达到最大化。
三、对政府主导型产业集群推动县域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政策建议
产业集群的建立和发展,不仅需要市场机制的内在驱动,而且还需要良好的创业环境来孵化,特别需要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但政府不能扮演所有角色。政府需要建立有利于产业集群迅速发展壮大的政策机制,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进而推动县域城镇化,为县域城镇经济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培育具有比较优势的龙头企业,打造有地方特色的产业集群
政府要积极地培育与县域城镇经济相一致的具有比较优势,且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的成熟的特色产业集群,把特色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品牌产业,形成特色,更好地发挥聚集效应。同时要以龙头支柱性企业为核心,全力扶持和培育龙头企业,使之做大做强,成为集群的核心,带动相关产业发展,衍生新的产业集群,打造完整的产业链,不断增强县域城镇经济实力、竞争力和创新能力。并积极扶植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发展,制定灵活的信贷政策,为中小型企业融资提供便利。
(二)科学规划,加快产业集群工业中心的建设
支持在专业镇或专业化产业区中建立生产力促进中心、创新中心、行业协会等中介服务组织,引导打造专业、集中的城镇生产和配套设施;在扩大工业集中区的规模时,注意防止简单的企业“堆”集,防止盲目的贪大而不精,急于求成。切实做到吸收在同一产业链上存在着内在联系,具有协同效应的企业。要顺应集群经济发展的规律,打破县域城镇界限,防止狭隘的地方保护主义,促进区域集群联合。只有科学规划,从当地的实际出发,建立起来的产业集群最终会推动县域城镇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参考文献:
1、姚海琳,王珺.企业集群成长中的地方政府作用[J].南方经济,2003(6).
2、王秉安.县域经济发展战略[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3、王缉慈,童昕.简论我国地方企业集群的研究意义[J].经济地理,2001(5).
4、雷如桥,陈继祥.企业集群的“柠檬市场”风险及其对策[J].当代财经,2004(3).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经济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