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当前产业集群已成为提升区域经济及产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而工业园区可为其形成提供良好平台。文章通过分析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这两大系统之间的耦合作用,引用安徽江淮汽车产业集群作为实证进行探讨,并提出发展对策。
关键词: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耦合
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由于其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希望借助它来发展当地经济。目前我国较常见的方式为建立工业园区,营造产业“簇群”现象。但园区化并不等同于集群化,仅仅只有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是不能带来集群效应的。两者的正确关系应是: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耦合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可拓展为两个或以上的系统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因此,可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类比。两者同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一方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另一方。倘若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对于两者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耦合的具体表现
(一)园区与集群在创新机制上的耦合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便于频繁而近距离的参观和交流,能从充斥于园区内的大量信息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中,敏銳地辨别出市场需求趋势和科技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方向的把握,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一是可使企业的创新成果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吸收,蔓延更快,促进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合作可以使各产业的投资组合达到最优状态,分散创新风险。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完备的网络式知识共享环境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创新优势。集群内如大学、科研院所、技术中介等支撑机构将其知识储备和科技信息快速转化为企业的新产品,同时还可解决企业在产品生产或工业创新中的难题。此外,集群的形成会导致竞争加剧,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效仿效应。当某些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时,效仿效应会使新竞争者的新思想迅速产生前向、后向、侧向的联系,园内的企业可以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企业的竞争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力。
(二)互动的低成本机制耦合
工业园区是政府或企业所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在此区域内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硬坏境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量企业入园。因此,对园区会进行周全的规划与科学管理,不仅在企业引进上会考虑产业配套,更会集结当地的各类资源,从而使园内企业获得较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得企业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不仅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还可使距离作用产生的运输成本和促使交易成功而付出的额外交易成本减少。但单纯的工业园区并不一定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很有限。而产业集群若演化成功,会带来巨大的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及规模经济,因而带来的低成本效应将更为突出,这将更大程度地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区域优势的耦合
地理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形成不同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一个工业园区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丰裕的程度决定了某种产业崛起的可能性。可以说,园区的空间配置和产业布局受到这种资源差异的左右。同时,产业集群自身的区位特征会使群内企业形成集群的特色,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带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不仅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还将以成倍的效应来带动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
(四)网络化机制的耦合
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一。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所构筑的网络体系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推动机制。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可同时兼顾多品种和低成本的优势,且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深,产业价值链越长,产业关联度越高,集群的产出也越多。工业园区可为形成这种产业结构网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旦园区内出现某个呈中心态势的产业,与之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上、中、下游产业其外围支持产业会相继出现,并在空间分布上不断趋于集中,十分有利于网络化体系的形成。
二、“江淮模式”的实证探讨
(一)安徽江淮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诞生于1997年5月,其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现今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共14个,总资产180亿元,净资产59亿元,员工2.6万余人。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与装备制造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重、中、轻型卡车,中、轻型客车及专用底盘,瑞丰商务车以及工程机械产品,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达55万辆。近年来,公司更是取得不俗成绩,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多年高速增长,1998-2009年,汽车销量增长近12倍,销售收入增长35倍。主要产品在相应细分市场占据领先优势。依托于江淮汽车,在临近合肥市区的郊县相继诞生了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其中规模较为成熟的有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和长丰县岗集镇汽配工业园。桃花工业园成立于1991年8月,位于省会合肥西南。园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坚持秉承低门槛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基础设施的配套日益完善。截至1999年底,入区项目已达70多家,先期入区项目建成投入运营见成效,实现GDP4亿元,入库税金1500多万元。江淮汽车集团于2000年入园,入园后通过开辟新区成立配套生产基地,使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目前的区划分为三个区:A区是江淮商用车基地(老区起家);B区(3000亩)为江淮乘用车基地;C区作为拓展区,占地13平方公里,为大学城,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基地。截至2007年底,桃花工业园的年产值达到110.53亿元。长丰县岗集江汽零部件工业园位于合肥北郊,成立于2002年。由于其卓越的区位优势,江汽萌生在此建立江淮汽配工业园的想法,通过物流优势获得更好收益。为促进其发展,江汽不仅将其作为自家园地,还主动为其“纳贤”,先后吸引了江汽万吨铸造中心、合肥万向钱潮、浙江万安集团、万事利集团等省市知名的零部件企业进驻园中,为园区提供了广泛的展示空间。截至目前,全镇共有190余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70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49.5%。经过10年发展,合肥初步形成了以江淮汽车为核心,以桃花和岗集为主要配套生产基地的江淮汽车产业集群,整个产业集群产值接近1000亿元。
(二)两大产业基地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合经区桃花工业园位于合肥西南组团副中心核心区域,与合肥高新区、科学城、经济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无缝对接,连为一体,互动发展;金寨路高架直通肥西,靠近芜湖港;同时,园区基础设施与国家级开发区全面对接,区内标准化配套设施齐全。岗集镇则位于合肥北郊,沪蓉高速、合淮阜高速途经镇域北部。合淮路、金岗大道、JAC大道和工业大道、合瓦路、瑞丰大道构成三纵三横的道路交通主干网。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距江淮总部仅15公里,物流便捷通畅,生态坏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2、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显。桃花工业园内聚集了60家左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包括车桥部件、汽车玻璃、玻璃升降部件、汽车灯具、密封件、胶管、安全带等。随着江汽乘用车项目在园内的实施,计划在2010年基地形成年产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需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将达到近千亿元产值。岗集汽配工业园聚集了60多家主要为江汽集团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涉及铸锻造、发动机缸体、冲压件、传动轴、制动器、汽车空调、散热器、汽车底盘、内饰件、密封条、仪表盘、保险杆、衬垫、十字轴、软轴软管等数十多系列,一千多个品种。园内汽配企业80%直接为JAC配套,同时也配套昌河、奇瑞、长安、沃尔沃、广州及江西五十铃、苏州的金龙客车、五星奔驰汽车等企业。目前已成为中部地区的汽配重镇,被专家称为中国式的“大众狼堡”,成为安徽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发展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耦合战略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正确的园区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养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演化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万不可盲从学习,而要因地制宜,依据工业园区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资源,有选择性的选取关键性企业在园内落户,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与定位。同时,发挥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再有针对性地吸引各产业链环节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入,形成完整的体系,推动集群的形成。
(二)善于发现处于雏形期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在萌芽期或是雏形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其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与发展。对于已成雏形的产业集群,园区不仅要为其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在集群内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律师会计事务等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在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注重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的发展。另外,运用各类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吸引国外高新技术、高增值企业来园内落户。
(三)重视与强化行业协会的建设
园内企业之间的良性交流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加强企业合作、营造信用氛围。活跃的行业协会不仅为企业交流搭造广阔平台,同时还能维护园内企业的利益,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沟通园区企业与区外伙伴的联系,增强园区的凝聚性。
(四)避免由产业集群带来的负效应
诚然,产业集群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带动园区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产业集聚使得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且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出现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及交通擁挤等问题,使企业的效益下降。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好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负效应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2、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余军华,夏振坤.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7(8).
4、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园区概况[EB/OL].http://www.taohuaip.gov.cn/web.asp?bigid=2111111111,2010(8).
5、岗集镇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angji.gov.cn/Gjzx_show.asp?id=620&Gjid=353,2010(8).
6、文虎.江淮汽车集团一个谋略 岗集崛起汽配产业集群[EB/OL].http://auto.sina.com.cn/news/2005-12-01/1352155456.shtml,2005-12-01.
7、甘永辉.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
关键词:产业集群;工业园区;耦合
作为一种有效的空间组织模式,产业集群已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提升区域竞争力的关键途径。由于其所带来的规模经济与竞争优势,越来越多的地区希望借助它来发展当地经济。目前我国较常见的方式为建立工业园区,营造产业“簇群”现象。但园区化并不等同于集群化,仅仅只有产业在地理位置上的集聚,是不能带来集群效应的。两者的正确关系应是:工业园区是形成产业集群的主要载体,产业集群是推动园区发展的重要方式。
耦合为物理学概念,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可拓展为两个或以上的系统式之间通过各种相互作用而彼此影响的动态关联关系。因此,可将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这两个系统之间的关系做一个类比。两者同样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一方的发展制约或推动着另一方。倘若能正确处理好两者的关系,使其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那么对于两者的发展及竞争力的提升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一、产业集群与工业园区耦合的具体表现
(一)园区与集群在创新机制上的耦合
产业集群的形成需要有浓厚的创新氛围。工业园区内的企业由于地理位置的接近,便于频繁而近距离的参观和交流,能从充斥于园区内的大量信息和竞争对手的动向中,敏銳地辨别出市场需求趋势和科技的变化,这样不仅有利于企业对技术创新方向的把握,还有利于企业之间的合作创新。合作创新,一是可使企业的创新成果更容易为其他企业所学习、吸收,蔓延更快,促进整个群体的创新能力的提高;二是合作可以使各产业的投资组合达到最优状态,分散创新风险。而产业集群一旦形成,其完备的网络式知识共享环境将进一步加强这种创新优势。集群内如大学、科研院所、技术中介等支撑机构将其知识储备和科技信息快速转化为企业的新产品,同时还可解决企业在产品生产或工业创新中的难题。此外,集群的形成会导致竞争加剧,群内企业具有更强的创新意识和效仿效应。当某些强有力的竞争者出现时,效仿效应会使新竞争者的新思想迅速产生前向、后向、侧向的联系,园内的企业可以因那些先进的相关企业的竞争而提升自身的创新力。
(二)互动的低成本机制耦合
工业园区是政府或企业所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在此区域内通过优化经济发展的软硬坏境和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来吸引大量企业入园。因此,对园区会进行周全的规划与科学管理,不仅在企业引进上会考虑产业配套,更会集结当地的各类资源,从而使园内企业获得较明显的成本优势。此外,地理空间上的接近使得企业间的空间距离和时间距离大大缩短,不仅可降低信息搜寻成本,还可使距离作用产生的运输成本和促使交易成功而付出的额外交易成本减少。但单纯的工业园区并不一定会形成集聚效应,因此带来的低成本优势很有限。而产业集群若演化成功,会带来巨大的集聚效应、协同效应及规模经济,因而带来的低成本效应将更为突出,这将更大程度地提升园区的竞争力。
(三)地方特色产业集群与园区区域优势的耦合
地理的资源禀赋差异是形成不同特色产业集群的重要原因。一个工业园区所在地域的自然资源丰裕的程度决定了某种产业崛起的可能性。可以说,园区的空间配置和产业布局受到这种资源差异的左右。同时,产业集群自身的区位特征会使群内企业形成集群的特色,获得竞争优势。这种带有特色竞争优势的本地化的产业氛围不仅是其他地区难以模仿的,还将以成倍的效应来带动整个工业园区的发展。
(四)网络化机制的耦合
合作网络是产业集群的基本特征之一。错综复杂的产业链和价值链所构筑的网络体系是发展产业集群的重要推动机制。相互依存、互相合作的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可同时兼顾多品种和低成本的优势,且专业化分工程度越深,产业价值链越长,产业关联度越高,集群的产出也越多。工业园区可为形成这种产业结构网络提供一个很好的平台。一旦园区内出现某个呈中心态势的产业,与之相互关联、互补、竞争的上、中、下游产业其外围支持产业会相继出现,并在空间分布上不断趋于集中,十分有利于网络化体系的形成。
二、“江淮模式”的实证探讨
(一)安徽江淮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情况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有限公司诞生于1997年5月,其前身为成立于1964年的合肥江淮汽车制造厂。现今集团拥有全资及控股子公司共14个,总资产180亿元,净资产59亿元,员工2.6万余人。公司主要从事汽车、零部件及工程机械与装备制造的研发、制造与销售,主要产品包括重、中、轻型卡车,中、轻型客车及专用底盘,瑞丰商务车以及工程机械产品,汽车年综合生产能力达55万辆。近年来,公司更是取得不俗成绩,主要经营指标保持多年高速增长,1998-2009年,汽车销量增长近12倍,销售收入增长35倍。主要产品在相应细分市场占据领先优势。依托于江淮汽车,在临近合肥市区的郊县相继诞生了汽车零部件配套产业生产基地,其中规模较为成熟的有肥西县桃花工业园和长丰县岗集镇汽配工业园。桃花工业园成立于1991年8月,位于省会合肥西南。园区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坚持秉承低门槛政策,增强招商引资吸引力,基础设施的配套日益完善。截至1999年底,入区项目已达70多家,先期入区项目建成投入运营见成效,实现GDP4亿元,入库税金1500多万元。江淮汽车集团于2000年入园,入园后通过开辟新区成立配套生产基地,使园区经济发展水平和对外影响力得到较大提升。目前的区划分为三个区:A区是江淮商用车基地(老区起家);B区(3000亩)为江淮乘用车基地;C区作为拓展区,占地13平方公里,为大学城,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方向发展基地。截至2007年底,桃花工业园的年产值达到110.53亿元。长丰县岗集江汽零部件工业园位于合肥北郊,成立于2002年。由于其卓越的区位优势,江汽萌生在此建立江淮汽配工业园的想法,通过物流优势获得更好收益。为促进其发展,江汽不仅将其作为自家园地,还主动为其“纳贤”,先后吸引了江汽万吨铸造中心、合肥万向钱潮、浙江万安集团、万事利集团等省市知名的零部件企业进驻园中,为园区提供了广泛的展示空间。截至目前,全镇共有190余家企业入驻,总投资达70亿元。2008年完成工业产值32亿元,同比增长49.5%。经过10年发展,合肥初步形成了以江淮汽车为核心,以桃花和岗集为主要配套生产基地的江淮汽车产业集群,整个产业集群产值接近1000亿元。
(二)两大产业基地的特点
1、区位优势明显。合经区桃花工业园位于合肥西南组团副中心核心区域,与合肥高新区、科学城、经济开发区、政务文化新区、滨湖新区无缝对接,连为一体,互动发展;金寨路高架直通肥西,靠近芜湖港;同时,园区基础设施与国家级开发区全面对接,区内标准化配套设施齐全。岗集镇则位于合肥北郊,沪蓉高速、合淮阜高速途经镇域北部。合淮路、金岗大道、JAC大道和工业大道、合瓦路、瑞丰大道构成三纵三横的道路交通主干网。岗集江淮汽车配件工业园距江淮总部仅15公里,物流便捷通畅,生态坏境优美,配套设施齐全。
2、产业集群发展态势初显。桃花工业园内聚集了60家左右的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主要包括车桥部件、汽车玻璃、玻璃升降部件、汽车灯具、密封件、胶管、安全带等。随着江汽乘用车项目在园内的实施,计划在2010年基地形成年产60万辆整车生产能力,需要的汽车零部件生产能力将达到近千亿元产值。岗集汽配工业园聚集了60多家主要为江汽集团配套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产品涉及铸锻造、发动机缸体、冲压件、传动轴、制动器、汽车空调、散热器、汽车底盘、内饰件、密封条、仪表盘、保险杆、衬垫、十字轴、软轴软管等数十多系列,一千多个品种。园内汽配企业80%直接为JAC配套,同时也配套昌河、奇瑞、长安、沃尔沃、广州及江西五十铃、苏州的金龙客车、五星奔驰汽车等企业。目前已成为中部地区的汽配重镇,被专家称为中国式的“大众狼堡”,成为安徽汽车及工程机械零部件的重要生产基地。
三、发展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耦合战略的几点对策
(一)选择正确的园区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培养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的演化模式不尽相同,因此在培养过程中万不可盲从学习,而要因地制宜,依据工业园区自身的优势条件和资源,有选择性的选取关键性企业在园内落户,从产业关联性的角度去考虑特色工业园区的产业规划与定位。同时,发挥比较优势来选择主导产业,再有针对性地吸引各产业链环节的相关企业和机构加入,形成完整的体系,推动集群的形成。
(二)善于发现处于雏形期的产业集群
许多产业集群在萌芽期或是雏形期时,没有被及时发现,导致其没有得到很好地引导与发展。对于已成雏形的产业集群,园区不仅要为其解决普遍存在的融资困难、融资渠道单一的问题,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配套服务体系,在集群内加强技术咨询、科技成果交易、律师会计事务等中介机构的配套服务,在发展核心产业的同时,注重金融、研发、营销、广告等外围服务业的发展。另外,运用各类政策,引导企业提高技术,推动产业升级;吸引国外高新技术、高增值企业来园内落户。
(三)重视与强化行业协会的建设
园内企业之间的良性交流非常重要,它有利于加强企业合作、营造信用氛围。活跃的行业协会不仅为企业交流搭造广阔平台,同时还能维护园内企业的利益,打通同类企业间的联系以及与外部联系的规则,沟通园区企业与区外伙伴的联系,增强园区的凝聚性。
(四)避免由产业集群带来的负效应
诚然,产业集群能发挥规模经济优势,带动园区经济发展,但也会带来一定的负效应。产业集聚使得区域人口增长,能源消耗,且当聚集达到一定规模后,将出现地价上涨、环境污染及交通擁挤等问题,使企业的效益下降。因此,在发展产业集群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好协调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将负效应降到最小。
参考文献:
1、吴勤堂.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耦合机理分析[J].管理世界,2004(2).
2、郭利平.产业群落的空间演化模式研究[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3、余军华,夏振坤.集群性工业园区的发展研究[J].当代经济,2007(8).
4、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桃花工业园园区概况[EB/OL].http://www.taohuaip.gov.cn/web.asp?bigid=2111111111,2010(8).
5、岗集镇人民政府网[EB/OL].http://www.gangji.gov.cn/Gjzx_show.asp?id=620&Gjid=353,2010(8).
6、文虎.江淮汽车集团一个谋略 岗集崛起汽配产业集群[EB/OL].http://auto.sina.com.cn/news/2005-12-01/1352155456.shtml,2005-12-01.
7、甘永辉.基于产业集群导向的工业园区发展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7(2).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东湖分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