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Wilson过着一种“双重”生活。
白天,他和美国任何一个普通男生一样,经常在大街上玩滑板吸引女生目光。但到了夜晚,Wilson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控梦师—没错,就像电影《盗梦空间》的主人公们那样,通过自我意识,主动改变梦境。
当然,“控梦师”只是Wilson和他的同伴的自称,其他人一般把他们称做“清明梦者”。这是指梦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人。他们不仅能在梦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甚至能够通过意志主动改变梦境。“在清明梦里,我就是上帝。”Wilson说。
但和《盗梦空间》不同的是,Wilson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梦境,对别人的梦则无能为力。而且他们也没有一个陀螺,能够帮助自己辨别梦境与现实。
清明梦者判断梦境的方法是,寻找梦境中与现实逻辑不符的场景。Wilson和他的同伴们将其称为“知梦扳机”(Cues)。发现它,是成功做出清明梦的关键。
美国创业公司iWinks发明的Aurora就是这样一款能够给睡眠者提供“知梦扳机”的睡眠头带。通过检测用户在睡眠时的脑电波,Aurora能够在用户进入梦境后启动预先设置好的灯光和音乐,从而提供明确的“知梦扳机”,让用户意识到自己身处梦中。
“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将一种声音和对应的事件联系起来。如果短信、电邮都有自己的提示音,为什么不给梦也设置一个提示音呢?”iWinks公司创始人之一Daniel Schoonover说。
想在夜晚成功做出一个清明梦,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为梦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它可以模拟出跟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场景欺骗做梦者。Wilson就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他从梦中“醒”来后正常起床、洗漱、吃早餐。直到再一次醒来,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之前自己的“苏醒”,不过是睡梦中的情节之一。
全球清明梦者聚集的论坛LDS中的一个清明梦者,最高有着在梦中“醒”来8次的纪录,这意味着他的一次睡眠中一共嵌套了9层梦中梦—就如《盗梦空间》中的情景一样。
在Aurora这类产品出现之前,清明梦者们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式寻找“知梦扳机”。LDS中有一篇详细的清明梦指南,列出了清明梦的几大“扳机”:镜子中永远面目模糊的头像,可以轻松贴住手背的中指,咬自己却不觉得疼痛……“你最好一天24小时都在进行梦境检测。”这篇指南写道。
但这很容易让人变得古怪。比如Wilson就一度成了一个见到玻璃、水洼等一切镜面物体都会往上凑的“照镜狂”—他总是需要向人解释,这不是“自恋”,而是在辨别所处的场景是不是梦境。
如今借助Aurora睡眠头带,热衷于寻找“知梦扳机”的Wilson和其他清明梦者,或许可以不用为了辨别梦境与现实付出牺牲正常生活的代价了。
Aurora内置EEG脑电图扫描装置,可以分析用户睡眠时的脑电波变化,从而比较准确地监测到用户是否正在做梦,并及时发出提醒信号。
人类睡眠分为5个阶段:属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nREM1阶段、nREM2阶段、nREM3阶段、nREM4阶段,和属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REM阶段。在最后的REM阶段,人们的眼球快速转动,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接近清醒状态。而多次医学实验也证明,这一个阶段人们往往处于梦境之中。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REM阶段和做梦有直接的关系。
这意味着,尽管人们无法窥见睡眠者头脑中的景象,但只要能够监测到睡眠者进入REM阶段,就可以推断他们极可能正在梦境中。
当然,Aurora并不是第一个试图在人们进入梦境时给出信号提醒的产品。在它之前,包括Remee眼罩和Dreamonapp手机应用程序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它们并不直接检测用户的脑电波,而是采用估计周期时间的方式,根据用户睡眠周期推断出进入REM阶段的近似时间,并给出相应提示。
“睡眠阶段就是根据脑电波进行划分的,因此EEG脑电图扫描是监测睡眠阶段最理想的方式。”Schoonover说。
在创办iWinks前,Schoonover曾经在全球领先的生物传感技术公司NeuroSky负责开发自动睡眠分段产品,熟悉EEG脑电图扫描技术。成立iWinks公司后,他利用这项技术研发了Aurora睡眠头带。
iWinks公司通过与相关医学睡眠诊室合作,获得了一些人的夜晚睡眠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Schoonover及其技术团队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为Aurora开发出了通过脑电波扫描,自动区分不同睡眠阶段的数据软件。
Aurora将睡眠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清醒阶段、浅睡眠阶段(nREM1和nREM2)、深睡眠阶段(nREM3和nREM4)和做梦阶段(REM)。在前期试验中,Aurora采用数据运算法则对这4个阶段的区分能够达到75%以上的准确率。“机器学习意味着,随着数据库的增加,我们的软件判断会越来越准确。”Schoonover说。
监测到用户进入做梦阶段后,Aurora会按照预先的设定,发出红色、白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光线,以及鸟鸣和钢琴旋律等不同声音。这些灯光和声音能够充当“知梦扳机”,提醒用户自己正在做梦。
同时,它们也能够作为环境音,帮助用户塑造不同的梦境。比如设置一段明星的说话声,就很有可能让你在梦中成功遇见自己喜欢的明星。Aurora还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梦境进展,自动调节音量的大小和灯光强弱,以防刺激过于强烈,让用户从梦中惊醒。
不过,即使有Aurora睡眠头带的帮助,用户要成功做成清明梦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新手一般都会因为过于兴奋而把自己弄醒。而Aurora的提醒也是因人而异起作用的,比如浅睡眠者或许就会被灯光弄醒。
Aurora睡眠头带目前还处于预售期,发货时间初步定在2014年的秋季。除了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iWinks公司没有进行融资,资金主要来自创始人和众筹。
今年1月,iWinks在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为Aurora睡眠头带筹集到24万美元。“这笔钱非常关键,让我们能够成功将Aurora从一个技术原型实现为成熟的产品。在这之前,我们全靠自己的资金支持。”iWinks市场总监Jason Sage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后续,Schoonover和他的团队希望改造Aurora的电路,让它升级成蓝牙版本,这样,它不需要任何数据线就能与手机等外部设备相连。
“每一元钱都很重要。得到的钱越多,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产品。”Schoonover说,“清明梦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
白天,他和美国任何一个普通男生一样,经常在大街上玩滑板吸引女生目光。但到了夜晚,Wilson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控梦师—没错,就像电影《盗梦空间》的主人公们那样,通过自我意识,主动改变梦境。
当然,“控梦师”只是Wilson和他的同伴的自称,其他人一般把他们称做“清明梦者”。这是指梦中能够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的人。他们不仅能在梦中保持清醒的自我意识,甚至能够通过意志主动改变梦境。“在清明梦里,我就是上帝。”Wilson说。
但和《盗梦空间》不同的是,Wilson们能控制的只有自己的梦境,对别人的梦则无能为力。而且他们也没有一个陀螺,能够帮助自己辨别梦境与现实。
清明梦者判断梦境的方法是,寻找梦境中与现实逻辑不符的场景。Wilson和他的同伴们将其称为“知梦扳机”(Cues)。发现它,是成功做出清明梦的关键。
美国创业公司iWinks发明的Aurora就是这样一款能够给睡眠者提供“知梦扳机”的睡眠头带。通过检测用户在睡眠时的脑电波,Aurora能够在用户进入梦境后启动预先设置好的灯光和音乐,从而提供明确的“知梦扳机”,让用户意识到自己身处梦中。
“在智能手机时代,人们已经习惯了将一种声音和对应的事件联系起来。如果短信、电邮都有自己的提示音,为什么不给梦也设置一个提示音呢?”iWinks公司创始人之一Daniel Schoonover说。
想在夜晚成功做出一个清明梦,必须时刻保持警觉。因为梦是一个狡猾的“对手”,它可以模拟出跟现实生活一模一样的场景欺骗做梦者。Wilson就曾经有过这种经历:他从梦中“醒”来后正常起床、洗漱、吃早餐。直到再一次醒来,才惊讶地发现,原来之前自己的“苏醒”,不过是睡梦中的情节之一。
全球清明梦者聚集的论坛LDS中的一个清明梦者,最高有着在梦中“醒”来8次的纪录,这意味着他的一次睡眠中一共嵌套了9层梦中梦—就如《盗梦空间》中的情景一样。
在Aurora这类产品出现之前,清明梦者们只能采取最原始的方式寻找“知梦扳机”。LDS中有一篇详细的清明梦指南,列出了清明梦的几大“扳机”:镜子中永远面目模糊的头像,可以轻松贴住手背的中指,咬自己却不觉得疼痛……“你最好一天24小时都在进行梦境检测。”这篇指南写道。
但这很容易让人变得古怪。比如Wilson就一度成了一个见到玻璃、水洼等一切镜面物体都会往上凑的“照镜狂”—他总是需要向人解释,这不是“自恋”,而是在辨别所处的场景是不是梦境。
如今借助Aurora睡眠头带,热衷于寻找“知梦扳机”的Wilson和其他清明梦者,或许可以不用为了辨别梦境与现实付出牺牲正常生活的代价了。
Aurora内置EEG脑电图扫描装置,可以分析用户睡眠时的脑电波变化,从而比较准确地监测到用户是否正在做梦,并及时发出提醒信号。
人类睡眠分为5个阶段:属于非快速眼动睡眠期的nREM1阶段、nREM2阶段、nREM3阶段、nREM4阶段,和属于快速眼动睡眠期的REM阶段。在最后的REM阶段,人们的眼球快速转动,脑电波频率变快,振幅变低,接近清醒状态。而多次医学实验也证明,这一个阶段人们往往处于梦境之中。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REM阶段和做梦有直接的关系。
这意味着,尽管人们无法窥见睡眠者头脑中的景象,但只要能够监测到睡眠者进入REM阶段,就可以推断他们极可能正在梦境中。
当然,Aurora并不是第一个试图在人们进入梦境时给出信号提醒的产品。在它之前,包括Remee眼罩和Dreamonapp手机应用程序都进行过类似的尝试。但它们并不直接检测用户的脑电波,而是采用估计周期时间的方式,根据用户睡眠周期推断出进入REM阶段的近似时间,并给出相应提示。
“睡眠阶段就是根据脑电波进行划分的,因此EEG脑电图扫描是监测睡眠阶段最理想的方式。”Schoonover说。
在创办iWinks前,Schoonover曾经在全球领先的生物传感技术公司NeuroSky负责开发自动睡眠分段产品,熟悉EEG脑电图扫描技术。成立iWinks公司后,他利用这项技术研发了Aurora睡眠头带。
iWinks公司通过与相关医学睡眠诊室合作,获得了一些人的夜晚睡眠数据。在这些数据的基础上,Schoonover及其技术团队使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为Aurora开发出了通过脑电波扫描,自动区分不同睡眠阶段的数据软件。
Aurora将睡眠分为四个不同的阶段:清醒阶段、浅睡眠阶段(nREM1和nREM2)、深睡眠阶段(nREM3和nREM4)和做梦阶段(REM)。在前期试验中,Aurora采用数据运算法则对这4个阶段的区分能够达到75%以上的准确率。“机器学习意味着,随着数据库的增加,我们的软件判断会越来越准确。”Schoonover说。
监测到用户进入做梦阶段后,Aurora会按照预先的设定,发出红色、白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光线,以及鸟鸣和钢琴旋律等不同声音。这些灯光和声音能够充当“知梦扳机”,提醒用户自己正在做梦。
同时,它们也能够作为环境音,帮助用户塑造不同的梦境。比如设置一段明星的说话声,就很有可能让你在梦中成功遇见自己喜欢的明星。Aurora还能够根据检测到的梦境进展,自动调节音量的大小和灯光强弱,以防刺激过于强烈,让用户从梦中惊醒。
不过,即使有Aurora睡眠头带的帮助,用户要成功做成清明梦也需要一段时间的练习。新手一般都会因为过于兴奋而把自己弄醒。而Aurora的提醒也是因人而异起作用的,比如浅睡眠者或许就会被灯光弄醒。
Aurora睡眠头带目前还处于预售期,发货时间初步定在2014年的秋季。除了美国,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近70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也可以通过网络购买。iWinks公司没有进行融资,资金主要来自创始人和众筹。
今年1月,iWinks在美国众筹网站Kickstarter上,为Aurora睡眠头带筹集到24万美元。“这笔钱非常关键,让我们能够成功将Aurora从一个技术原型实现为成熟的产品。在这之前,我们全靠自己的资金支持。”iWinks市场总监Jason Sage对《第一财经周刊》说。
后续,Schoonover和他的团队希望改造Aurora的电路,让它升级成蓝牙版本,这样,它不需要任何数据线就能与手机等外部设备相连。
“每一元钱都很重要。得到的钱越多,我们就能做出更好的产品。”Schoonover说,“清明梦是一个所有人都应该了解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一切皆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