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最近看到很多国外的公司发布年报,我印象里国内公司的年报都是在第二季度发布。我想知道,这些公司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发布年报,以及公司年报是如何选择时间周期的?
—Emma
不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并不总是相同。上市公司一般采用52个星期组成的时间段作为其会计年度(财年)。缺乏经验的公司往往将自然年选择为自己的会计年度,而其他的一些公司会根据其销售收入的季节性差异、年度盈亏等选择一个会计年度,以对应它们的会计年度。
国内公司的财年一般与自然年相同,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因此国内的公司一般在1月中旬至4月30日期间披露年报,例如2013年度公司年报于2014年3月19日公布;也有一些国家的财年是从每年的6月1日、9月1日等日期起进行计算。
除了财年时段选择上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在该国上市的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时间也有着不同的规定。国内对于年度报告规范的准则于1997年公布,在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所有上市公司完成年度报告摘要披露的期限是4月30日,确有困难不能按证券交易所排序公布的,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安排在4月30日以后公布,但最迟不得超过6月30日”。
在财年固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之前需要与交易所预约披露时间。按照准则,在规定时间内,证券交易所每日最多安排10家上市公司在指定的报刊上公布年度报告摘要。
在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因素中,公司规模与披露时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规模更大、业务范围更广的公司在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上要高于规模小的公司;此外,外部审计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公司年报披露时间。
另一方面,不同公司各自的策略也对披露年报的时间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照以往的规律,率先披露年报的公司通常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市场热炒,这都将会对其股价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愿意选择在新财年一开始就披露年报的公司,往往是因为在上一年度有着不俗的成绩,或是对于市场走向有一些自己的分析看法。
由于国内对于年报的披露时限较为宽泛,更多的公司选择在三四月下旬披露年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财报制作时间更长、财报更复杂,有很大的可能是,这些公司在等待、寻找更为合适的披露时间与契机。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顾加敏子
微博互动专区
棋间卒:“人到了这个年纪,到了人生这个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虽不满足现状,渴望改变,但又对未来模糊,前路不明,害怕失败,到时连现在的也要失去,心中不免更为惶惶”。在《第一财经周刊》上读到这么一段话,这正是我最近油然而生的一种担忧和迷茫,提前感受到了三十而立之年面临的问题。加油。
RE:其实也没啥,心一横就行。谁的年纪都要往上走的。
forever_what:尚德这骗子公司居然上@第一财经周刊 封面了……
RE:亲被骗过么?
Dream-wade:看最新的一财周刊,发现@大小鸟崔鹏?多了副总编辑头衔,是离开《财经天下》,回归一财了吗?
RE: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鱼像龙:不得不承认,一财周刊的Kù话题等板块,越来越吐槽无下限、毒舌无上限了。在一份关注严肃商业、创新模式的刊物中,增添这些内容,竟丝毫没有轻浮之感,搭配可谓相得益彰。
RE:喔,过奖。
读者来信
致崔鹏老师
不管是宏观专栏还是Kù栏目里的理财,在崔老师的笔下,晦涩难懂的金融词汇显得那么平易近人。每篇文章读完,我这个经济学菜鸟总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追“一财周刊”至今,尽管积累了些许理财知识,但我仍感觉有些分散,请问有哪些机构或是书本能提供给初级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另外本期(总第316期)提到的高通胀下的理财,关于流动性比较好的短期债券该怎么评估及选择?
谢谢~~
—Shauna Zhong
RE:这位读者老师对我过誉了。所谓“拨云见日”,虽然是我刊追求的一种境界,但你真这么说,我的同事们会怀疑这封信是我自己写的。你说到的系统性的学习,我推荐Zvi?Bodie编的《投资学》和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两本厚书,你可能得为此付出不少的时间成本。另外,短期流动性好的债券,就是指在一年时间内,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高投资级债券。(CBN?崔鹏)
思考良久,决定来信挺一下
思考良久,决定来信挺一下富大人!
看一财也有几年了,我一向喜欢有幽默感的人,所以对专业吐槽的富大人颇有好感。
记得在《读者来信》中看到过几次有读者吐她的槽,于是在心里默默地对她说:这些都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不必放在心上。其实,以她的从容淡定,我相信她也没放在心上。至于我挺不挺她,其实她也不会放在心上的。不过我最近“扪心她问”了一下,估摸着她还挺介意的,所以决定写这封信。
她的专栏,我每次都是用来压轴的。或不痛不痒,或深得我心,但每次都有期待。我觉得她的专栏在一财里就是百酒之外的那一杯清水。所以,我真心地喜欢她,挺她到底。
—杨心丽
RE:最近我貌似比较太平,没有风波,但你的来信让我感激,谢谢你。
文章反馈
贵刊最近这期的《你若太人性化,我也有点怕怕……》,文章选题挺好的。本人很早就对某些商业做法表示怀疑,比如那些手写的卡片(实际是手写体的复印件罢了),我就没感觉到有多少诚意含量,反倒更像是有意制造某种让消费者争相参与(刻薄点说就是攀比心理)的手段。即便经典如某干果,包装袋内装有各种物件,本人也不全赞同: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些吗? 也许是不够时尚的缘故吧,我一直认为,与其搞这些花样噱头,不如再下些功夫研究一下顾客更真实的需求。消费者对你是真正关心他,还是撩拨他,应该是有感觉的。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个案例,是湛庐图书登在扉页的《编辑手记》:
当您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眼睛发酸?
您在阅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书很重?拿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手很酸?
您在阅读的时候,手会不会被油墨弄脏、被锋利的纸边划伤?
……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所使用的是轻型纸,价格比一般的纸更贵。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纸,主要是为了让您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1.轻型纸的白度大约在80°左右(国际上提倡纸张的使用白度不高于84°,色泽为原色调),这样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有舒适感、不刺眼、不疲劳,长时间阅读不易对读者的视力造成损伤。
2.轻型纸的质感好松厚度好,耐折,不透明度高。油墨吸收性好,不易脱落,不会被油墨弄伤手。
3.……
4.轻型纸成书后,切口有毛边,正是这些不太美观的小毛边,保证不会像小刀片一样,划伤手。
若不是篇幅有限,我真想把这些话全部抄下来。上次读湛庐的书(记得是查尔斯·汉迪的《组织的概念》)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但当时那种感动和愉悦的心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什么是真正的“人性化”?什么是真正的关心顾客?希望这个例子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山东 老徐
RE:谢谢老读者的分享。湛庐图书的人可能会把你的信裱起来。
纠错
我订阅了贵杂志,以前也在化妆品公司工作过,所以确定2014年第30期《宝洁能否以小为美》这一文章中有错误:该文章的数据图标示例中的MARY KAY是独立的品牌公司,AUPRES属资生堂丽源公司,ARTISTRY则属安利公司,并且据我所知,这份护肤品的市场数据是有误的,建议编辑可以向中国日化协会的工作人员调取数据。另外,我觉得目前中国餐饮业也有很多关注点,希望能看到相关的文章,最后,祝贵杂志越办越好~
—郜奇煜
RE:我们上期已经勘误致歉,谢谢你的指正。餐饮业也会密切关注的。
请教一下
尊敬的一财编辑,我是一名学生,近几年一直听闻中国外汇储备在迅速增加,我很困惑为什么外汇储备无法转化为国内的财富和消费力,或者说用来投资国内的实体经济和改善大众福利?最近看过时寒冰的著作之后,有了一定了解,那就是中国的汇率制度。不过让我更加困惑的是,为什么美债的收益率这么低,而倡导全球货币多元化的中国却仍旧要不断增持,把每年贸易顺差的收入依旧投入到收购美债和股票中去?如果说因为制度原因没法转化为国内货币,或者按照央行的说法,国内已经用超发的货币冲抵了外汇储备,那为什么不能通过减税和提高群众收入来拉动消费,而要把这些超发货币用来投资虚拟经济,继续拉高房价呢?
还请贵刊帮我释疑,谢谢!
—南京某校李同学
RE:说实话,李同学我有点不知从何答起。中国企业的外贸顺差由于资本项下不打通,企业被要求强制结汇,结汇后的美元是在国家财政账户上,所以这些钱不能分给大家。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是世界经济情势决定的,这个决策从现实情况看也还是明智的。减税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现在改革方向是倾向于减税的。更多的钱投资到房地产不是谁要,而是市场决定的,虽然这里边有一些政策因素。另外我不知道你说的虚拟经济指什么。(CBN 崔鹏)
本周我推荐
生活的真相
这组图试图用简洁手法告诉我们一些真相,不服不行。
推荐人:英国报姐
上榜理由:竟无语凝噎
—Emma
不同上市公司年报披露的时间并不总是相同。上市公司一般采用52个星期组成的时间段作为其会计年度(财年)。缺乏经验的公司往往将自然年选择为自己的会计年度,而其他的一些公司会根据其销售收入的季节性差异、年度盈亏等选择一个会计年度,以对应它们的会计年度。
国内公司的财年一般与自然年相同,即从每年的1月1日到12月31日,因此国内的公司一般在1月中旬至4月30日期间披露年报,例如2013年度公司年报于2014年3月19日公布;也有一些国家的财年是从每年的6月1日、9月1日等日期起进行计算。
除了财年时段选择上的差异,不同国家对于在该国上市的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时间也有着不同的规定。国内对于年度报告规范的准则于1997年公布,在由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公布的《公开发行股票公司信息披露准则第二号〈年度报告的内容与格式〉》中,“所有上市公司完成年度报告摘要披露的期限是4月30日,确有困难不能按证券交易所排序公布的,可以向证券交易所申请安排在4月30日以后公布,但最迟不得超过6月30日”。
在财年固定的情况下,上市公司在披露年报之前需要与交易所预约披露时间。按照准则,在规定时间内,证券交易所每日最多安排10家上市公司在指定的报刊上公布年度报告摘要。
在影响年报披露时间的因素中,公司规模与披露时间呈正相关,也就是说规模更大、业务范围更广的公司在会计工作的复杂程度上要高于规模小的公司;此外,外部审计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公司年报披露时间。
另一方面,不同公司各自的策略也对披露年报的时间有决定性的影响。按照以往的规律,率先披露年报的公司通常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市场热炒,这都将会对其股价产生相应的影响。因此愿意选择在新财年一开始就披露年报的公司,往往是因为在上一年度有着不俗的成绩,或是对于市场走向有一些自己的分析看法。
由于国内对于年报的披露时限较为宽泛,更多的公司选择在三四月下旬披露年报。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的财报制作时间更长、财报更复杂,有很大的可能是,这些公司在等待、寻找更为合适的披露时间与契机。
《第一财经周刊》实习记者 顾加敏子
微博互动专区
棋间卒:“人到了这个年纪,到了人生这个阶段,上有老下有小,虽不满足现状,渴望改变,但又对未来模糊,前路不明,害怕失败,到时连现在的也要失去,心中不免更为惶惶”。在《第一财经周刊》上读到这么一段话,这正是我最近油然而生的一种担忧和迷茫,提前感受到了三十而立之年面临的问题。加油。
RE:其实也没啥,心一横就行。谁的年纪都要往上走的。
forever_what:尚德这骗子公司居然上@第一财经周刊 封面了……
RE:亲被骗过么?
Dream-wade:看最新的一财周刊,发现@大小鸟崔鹏?多了副总编辑头衔,是离开《财经天下》,回归一财了吗?
RE:是,胡汉三又回来了!
鱼像龙:不得不承认,一财周刊的Kù话题等板块,越来越吐槽无下限、毒舌无上限了。在一份关注严肃商业、创新模式的刊物中,增添这些内容,竟丝毫没有轻浮之感,搭配可谓相得益彰。
RE:喔,过奖。
读者来信
致崔鹏老师
不管是宏观专栏还是Kù栏目里的理财,在崔老师的笔下,晦涩难懂的金融词汇显得那么平易近人。每篇文章读完,我这个经济学菜鸟总有一种拨云见日之感。
追“一财周刊”至今,尽管积累了些许理财知识,但我仍感觉有些分散,请问有哪些机构或是书本能提供给初级者进行系统性的学习?
另外本期(总第316期)提到的高通胀下的理财,关于流动性比较好的短期债券该怎么评估及选择?
谢谢~~
—Shauna Zhong
RE:这位读者老师对我过誉了。所谓“拨云见日”,虽然是我刊追求的一种境界,但你真这么说,我的同事们会怀疑这封信是我自己写的。你说到的系统性的学习,我推荐Zvi?Bodie编的《投资学》和格里高利·曼昆的《经济学原理》。这是两本厚书,你可能得为此付出不少的时间成本。另外,短期流动性好的债券,就是指在一年时间内,可以在市场上流动的高投资级债券。(CBN?崔鹏)
思考良久,决定来信挺一下
思考良久,决定来信挺一下富大人!
看一财也有几年了,我一向喜欢有幽默感的人,所以对专业吐槽的富大人颇有好感。
记得在《读者来信》中看到过几次有读者吐她的槽,于是在心里默默地对她说:这些都是涉世未深的小孩子,不必放在心上。其实,以她的从容淡定,我相信她也没放在心上。至于我挺不挺她,其实她也不会放在心上的。不过我最近“扪心她问”了一下,估摸着她还挺介意的,所以决定写这封信。
她的专栏,我每次都是用来压轴的。或不痛不痒,或深得我心,但每次都有期待。我觉得她的专栏在一财里就是百酒之外的那一杯清水。所以,我真心地喜欢她,挺她到底。
—杨心丽
RE:最近我貌似比较太平,没有风波,但你的来信让我感激,谢谢你。
文章反馈
贵刊最近这期的《你若太人性化,我也有点怕怕……》,文章选题挺好的。本人很早就对某些商业做法表示怀疑,比如那些手写的卡片(实际是手写体的复印件罢了),我就没感觉到有多少诚意含量,反倒更像是有意制造某种让消费者争相参与(刻薄点说就是攀比心理)的手段。即便经典如某干果,包装袋内装有各种物件,本人也不全赞同:消费者真的需要这些吗? 也许是不够时尚的缘故吧,我一直认为,与其搞这些花样噱头,不如再下些功夫研究一下顾客更真实的需求。消费者对你是真正关心他,还是撩拨他,应该是有感觉的。在这里我很想分享一个案例,是湛庐图书登在扉页的《编辑手记》:
当您长时间阅读的时候,是不是会觉得眼睛发酸?
您在阅读的时候,是不是经常觉得书很重?拿的时间长了会觉得手很酸?
您在阅读的时候,手会不会被油墨弄脏、被锋利的纸边划伤?
……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这本书所使用的是轻型纸,价格比一般的纸更贵。我们之所以采用这种纸,主要是为了让您享受更好的阅读体验:
1.轻型纸的白度大约在80°左右(国际上提倡纸张的使用白度不高于84°,色泽为原色调),这样可以使读者在阅读时有舒适感、不刺眼、不疲劳,长时间阅读不易对读者的视力造成损伤。
2.轻型纸的质感好松厚度好,耐折,不透明度高。油墨吸收性好,不易脱落,不会被油墨弄伤手。
3.……
4.轻型纸成书后,切口有毛边,正是这些不太美观的小毛边,保证不会像小刀片一样,划伤手。
若不是篇幅有限,我真想把这些话全部抄下来。上次读湛庐的书(记得是查尔斯·汉迪的《组织的概念》)已经是五六年前的事了,但当时那种感动和愉悦的心情至今仍然记忆犹新。什么是真正的“人性化”?什么是真正的关心顾客?希望这个例子可以提供一些思考。
—山东 老徐
RE:谢谢老读者的分享。湛庐图书的人可能会把你的信裱起来。
纠错
我订阅了贵杂志,以前也在化妆品公司工作过,所以确定2014年第30期《宝洁能否以小为美》这一文章中有错误:该文章的数据图标示例中的MARY KAY是独立的品牌公司,AUPRES属资生堂丽源公司,ARTISTRY则属安利公司,并且据我所知,这份护肤品的市场数据是有误的,建议编辑可以向中国日化协会的工作人员调取数据。另外,我觉得目前中国餐饮业也有很多关注点,希望能看到相关的文章,最后,祝贵杂志越办越好~
—郜奇煜
RE:我们上期已经勘误致歉,谢谢你的指正。餐饮业也会密切关注的。
请教一下
尊敬的一财编辑,我是一名学生,近几年一直听闻中国外汇储备在迅速增加,我很困惑为什么外汇储备无法转化为国内的财富和消费力,或者说用来投资国内的实体经济和改善大众福利?最近看过时寒冰的著作之后,有了一定了解,那就是中国的汇率制度。不过让我更加困惑的是,为什么美债的收益率这么低,而倡导全球货币多元化的中国却仍旧要不断增持,把每年贸易顺差的收入依旧投入到收购美债和股票中去?如果说因为制度原因没法转化为国内货币,或者按照央行的说法,国内已经用超发的货币冲抵了外汇储备,那为什么不能通过减税和提高群众收入来拉动消费,而要把这些超发货币用来投资虚拟经济,继续拉高房价呢?
还请贵刊帮我释疑,谢谢!
—南京某校李同学
RE:说实话,李同学我有点不知从何答起。中国企业的外贸顺差由于资本项下不打通,企业被要求强制结汇,结汇后的美元是在国家财政账户上,所以这些钱不能分给大家。外汇储备以美元为主,这是世界经济情势决定的,这个决策从现实情况看也还是明智的。减税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国内现在改革方向是倾向于减税的。更多的钱投资到房地产不是谁要,而是市场决定的,虽然这里边有一些政策因素。另外我不知道你说的虚拟经济指什么。(CBN 崔鹏)
本周我推荐
生活的真相
这组图试图用简洁手法告诉我们一些真相,不服不行。
推荐人:英国报姐
上榜理由:竟无语凝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