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古代印度历史上的外族入侵是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交往的一部分。古代游牧世界各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历时长久的移徙和冲击浪潮。其中的一些游牧民族迁入了印度,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印度的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本文力图从全球史的角度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和解读,将其作为一个整体,评价其对古代印度的影响。
关键词:古代印度;游牧民族;入侵
大体上来说,可以将古代印度(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之前的印度历史属于古代时期)的外族入侵看作是古代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之间交往的一部分。这些交往有时是和平的,有时则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1]从公元前第2千纪中叶起,迄公元13世纪,游牧世界各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历时长久的移徙和冲击浪潮。无论是雅利安人向印度的迁徙还是贵霜王朝大月氏人的入侵都是其在南亚地区的表现。这些游牧民族主动或被动的迁入印度,从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印度的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最终也丰富和充实了印度这个国家。
从古代印度的历史来说,可以大致将这种外族进入印度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雅利安人迁入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前2世纪初开始的外族入侵和贵霜帝国时期。
一、雅利安人的迁入及吠陀时代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灿烂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巴文明),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代到公元前1800年代。它是以哈拉巴和莫亨·焦达罗等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文明。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创造了这一文明。这一文明终结的原因迄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文明的衰落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其中,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个重要的因素。”[2]
雅利安人起源于南俄罗斯、中亚一带的草原。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有过两次从中亚出发的雅利安高潮。“没有一次是精心策划、有计划或有指挥的运动。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干旱,特定家园(相当于现代的乌兹别克斯坦)的牧场不足以养活牲口和他们的主人”。[3]两次都影响到了印度。早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来到伊朗。一部分雅利安人留在伊朗,大约前15世纪开始,另一部分经阿富汗陆续进入次大陆西北部,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了后来印度人的主体。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这个词出现于吠陀经典,是他们的自称。雅利安人并非一个种族,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部落起源,并经历了多次部落的分化与融合,共同点是其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在历史上,他们就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他们来印度后早期的历史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反映。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雅利安人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和形成国家的情况。这段时期史称吠陀时代,时间大约是前15——前6世纪。
当进入次大陆时,雅利安人还处在部落社会末期,以畜牧业为生。而与之相比,哈拉巴文化则已经是较为发达的定居的城市文明。“游牧部落同农业地区之间的和平贸易和掠夺战争成为这两种经济发展共存的两个必要条件,也促成了农牧业地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4]。
就在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带有突出的印度特色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也同时形成。“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印度土著人在肤色上的差别,并将土著称为达萨人,即奴隶。由于其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达萨人混合,并为此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5]即瓦尔纳制度。梵语“瓦尔那”一词原意为“色”、“肤色”、“质”。社会被分成四个瓦尔那,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瓦尔那职责不同,地位也不同。首陀罗(达萨人)被称为不可再生族。不准参加宗教仪式,也不能拥有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进入文明社会时形成社会等级,这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普遍现象。印度的特点在于,这种等级的形成不但与社会分工相关,且与种族压迫联系在一起,受到统治者维护。更重要的,瓦尔那制很早就被婆罗门加以宗教化、神圣化,把它变成婆罗门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梨俱吠陀》中把瓦尔那制的产生说成是神的安排。种姓制度是印度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各时期的阶级关系并存,影响直到今天。
在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婆罗门教也逐渐形成。后期吠陀时期,婆罗门学者把原始的宗教学说加以整理发挥,构成体系,形成了婆罗门教。它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在经历了后来的沙门思潮的冲击后,从婆罗门教演化而形成了印度教。在今天的印度,有90%的人信仰印度教。
二、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波斯人的入侵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居鲁士在波斯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后,曾发兵远征印度,使印度河以西的地区成为他的属国。大流士一世即位后继续奉行扩张政策,占领了直到拉其普他那沙漠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构成波斯帝国的第二十个行省,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行省。它所交纳的贡赋也相应地多于其余各省贡赋的总和”。[6]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这里已经分裂为若干独立的小国。
小国之间的对立使它们了忘记了共同的利益,分裂局面再一次导致外族的入侵。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为马其顿王,两年后开始远征东方。从公元前326年渡过印度河到公元前325年离开俾路支,亚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的征略活动消弱了这里众多的部落和王国,他在扫荡过的地区建立了若干城堡,屯兵据守。整个印度被征服地区被分成六个省。“这一事件(亚历山大的入侵)所产生的一个意外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孔雀帝国迅速征服了全印度。摩揭陀的军队在占领西旁遮普时用不着和每个小公国的不屈的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7]从而为新的孔雀王朝建立较为持久的统一帝国铺平了道路。
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入侵,使印度第一次和西方发生了接触,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从此打开。波斯人带来的阿拉米字母,经过演化,在印度变成佉卢体文字。这种文字在西北印度一直通行到公元3世纪。希腊人记载印度的书籍出现,印度开始为西方知识界所知晓。亚历山大的历史学家留下了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著作,使印度历史年代第一次得以确认。
有许多希腊人留在印度西北部,希腊文明开始对印度发生影响。孔雀王朝时代的建筑和宫廷礼仪,也受到波斯的很大影响。印度天文学家亦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不少天文知识。反之,印度在哲学、艺术、数学和医药方面也影响了西亚、希腊和欧洲。
三、前2世纪初开始的外族入侵和贵霜帝国形成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国灭亡。印度西北部连续遭到外族的入侵。最初是希腊人。公元前3世纪50年代,安条克二世派驻大夏的总督脱离塞琉古王朝,宣布自立为王。公元前190年左右,大夏王德米特里东侵印度,从孔雀王朝手里夺走了包括阿富汗、信德和旁遮普在内的广大领土。希腊人的长期统治也在多方面影响了印度文化,印度人向希腊人学会了精巧的铸币技术,并象希腊人一样开始在钱币的正反面都压制图案。最后一个统治西北边境的希腊国王是赫梅奥斯,他在公元1世纪时被贵霜人推翻。
游牧民族塞种人是入侵印度的另一支力量。塞人原为中亚游牧部落,操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语言,公元前8——7世纪曾活动于锡尔河以北、伊犁河及天山北麓。约公元前165年前后,月氏人在匈奴的袭击下迁徙入伊犁河流域,该地的塞人遂有一部分向南逃至印度西北部,在今克什米尔及喀布尔河下游地区建立了罽宾国。公元前145—140年,他们向印度移动并打败了衰弱的希腊统治者。公元1世纪初,塞人从南阿富汗向东扩张,通过俾路支和信德,逐渐向印度内地深入,占领了直到哥达瓦里河的印度西部地区。塞种人的一些国家和希腊人的一些国家交错并存,是印度西北部公元1世纪前后的特点。约在公元388年,印度西部的塞种人政权被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所灭。塞人在同印度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印度文化。他们皈依了印度教,并最终完全融入了印度民族。
公元1世纪下半叶,在西北印度和北印度出现了新的入侵者。他们就是中国史书上所载的大月氏人,大月氏人的一支贵霜人建立了贵霜帝国。月氏人原为我国甘肃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公元前165年被匈奴人驱赶,一部分西迁,称为大月氏人。前2世纪后半期,大月氏人向西迁入伊犁河流域,赶走了塞种人,大月氏人后来南渡阿姆河,赶走了已到了那里的塞种人,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大夏),控制了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月氏人把辖境分为五部,首领称“歙侯”,贵霜是其一部。公元1世纪初,贵霜歙侯丘就却打败其他四部,建立统一国家,自立为王,国号贵霜。1世纪中叶,丘就却率军南下侵入次大陆,,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希腊人国家,势力扩大到印度河上游。其子阎膏珍统治时期(公元45—78年)进一步在印度扩张,攻取了罽宾和阿富汗,从而征服了塞种人国家,把部分塞种人赶到马尔华、卡提阿瓦半岛,从而建立了对旁遮普和恒河流域上游的统治。后来,他皈依印度教,成为湿婆神的崇拜者。在伽腻色伽统治时期(公元78-101年),贵霜帝国达到极盛。他征服了乌贾因的塞种人国家,还征服了疏勒、莎车与和阗,还攻陷过华氏城,成为地垮中亚、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北部瓦拉纳西(贝拿勒斯)的大帝国。首都也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白沙瓦附近)。
公元3世纪中期,贵霜帝国西部地区被伊朗新出现的萨珊帝国占领。贵霜成为其附庸,只剩下以首都为中心的一小块地区,后被笈多帝国吞并。
贵霜帝国的中心是横贯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商业繁荣。在同各国人民的接触中,原为游牧民族的贵霜人迅速吸收了较高的文化。佛教经典说伽腻色伽是一个热诚的佛教信徒,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就是他在公元2世纪初组织的。这次结集对佛教经典做了权威性的诠释。著名的佛教作家马鸣、世友等都生活在他的时代。作为一个广大地区的统治者,伽腻色伽对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贵霜文化也因此成为印度、波斯、希腊等文化的综合产物。贵霜时期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作品吸收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犍陀罗艺术。佛教的大乘派在贵霜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原有的佛教各部派受到贬抑,称为小乘。伽腻色伽组织了佛教僧人向外传播佛教。公元1世纪以后,大量佛教僧人来到中国并翻译佛典。贵霜帝国作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在这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代印度的历史和游牧部族的几次大迁徙紧密联系在一起。游牧部族的几次大迁徙从亚欧大陆的中心影响到了整个大陆。这些迁徙不仅为印度带来了新的人口,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古代及今日印度的人种、语言、宗教等无不深深打上了这种影响的烙印。从而也使得今日印度被誉为“人种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林承节著,《古代印度史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39.
[3](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5.
[4]王治来著,《中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1.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8.
[6](印)R·C·马宗达等著,张澍霖等译。《高级印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1.
[7](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5.
[8]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15,93.
关键词:古代印度;游牧民族;入侵
大体上来说,可以将古代印度(公元4世纪笈多王朝之前的印度历史属于古代时期)的外族入侵看作是古代游牧世界和农耕世界之间交往的一部分。这些交往有时是和平的,有时则是以暴力形式进行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和平时期是经济与文化的交流,暴力冲突时期则是土地与财富的掠夺。”[1]从公元前第2千纪中叶起,迄公元13世纪,游牧世界各部族先后对农耕世界掀起了三次历时长久的移徙和冲击浪潮。无论是雅利安人向印度的迁徙还是贵霜王朝大月氏人的入侵都是其在南亚地区的表现。这些游牧民族主动或被动的迁入印度,从而深刻影响和改变了印度的人种、语言、宗教和文化。最终也丰富和充实了印度这个国家。
从古代印度的历史来说,可以大致将这种外族进入印度的历史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雅利安人迁入时期,第二个时期是波斯人和亚历山大大帝入侵时期,第三个时期是前2世纪初开始的外族入侵和贵霜帝国时期。
一、雅利安人的迁入及吠陀时代
印度历史上第一个灿烂的文明是印度河流域文明(又称哈拉巴文明),存在于公元前2600年代到公元前1800年代。它是以哈拉巴和莫亨·焦达罗等中心城市为代表的城市文明。一般认为是达罗毗荼人创造了这一文明。这一文明终结的原因迄今仍然不是很清楚。“多数学者认为文明的衰落可能是多种原因综合的结果。其中,生态环境的改变是个重要的因素。”[2]
雅利安人起源于南俄罗斯、中亚一带的草原。在公元前2000年代中,有过两次从中亚出发的雅利安高潮。“没有一次是精心策划、有计划或有指挥的运动。也许是因为长期的干旱,特定家园(相当于现代的乌兹别克斯坦)的牧场不足以养活牲口和他们的主人”。[3]两次都影响到了印度。早于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来到伊朗。一部分雅利安人留在伊朗,大约前15世纪开始,另一部分经阿富汗陆续进入次大陆西北部,并在这里定居下来,成为了后来印度人的主体。雅利安人意为高贵的人。这个词出现于吠陀经典,是他们的自称。雅利安人并非一个种族,他们可能有不同的部落起源,并经历了多次部落的分化与融合,共同点是其语言都属于印欧语系。在历史上,他们就被称为印度雅利安人。他们来印度后早期的历史在吠陀文献中有许多反映。从这些文献中可以了解到雅利安人由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和形成国家的情况。这段时期史称吠陀时代,时间大约是前15——前6世纪。
当进入次大陆时,雅利安人还处在部落社会末期,以畜牧业为生。而与之相比,哈拉巴文化则已经是较为发达的定居的城市文明。“游牧部落同农业地区之间的和平贸易和掠夺战争成为这两种经济发展共存的两个必要条件,也促成了农牧业地区阶级和国家的产生”[4]。
就在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带有突出的印度特色的社会等级制度——种姓制度也同时形成。“雅利安移民非常清楚自己和印度土著人在肤色上的差别,并将土著称为达萨人,即奴隶。由于其有着强烈的种族优越感,所以他们极力避免与达萨人混合,并为此专门发展起划分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5]即瓦尔纳制度。梵语“瓦尔那”一词原意为“色”、“肤色”、“质”。社会被分成四个瓦尔那,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四个瓦尔那职责不同,地位也不同。首陀罗(达萨人)被称为不可再生族。不准参加宗教仪式,也不能拥有征服者享有的种种社会权利。
进入文明社会时形成社会等级,这是世界各国历史的普遍现象。印度的特点在于,这种等级的形成不但与社会分工相关,且与种族压迫联系在一起,受到统治者维护。更重要的,瓦尔那制很早就被婆罗门加以宗教化、神圣化,把它变成婆罗门教的重要组成部分。《梨俱吠陀》中把瓦尔那制的产生说成是神的安排。种姓制度是印度进入阶级社会后社会组织的基本结构,与各时期的阶级关系并存,影响直到今天。
在阶级社会和国家形成的过程中,婆罗门教也逐渐形成。后期吠陀时期,婆罗门学者把原始的宗教学说加以整理发挥,构成体系,形成了婆罗门教。它成为了统治阶级统治人民的重要精神武器。在经历了后来的沙门思潮的冲击后,从婆罗门教演化而形成了印度教。在今天的印度,有90%的人信仰印度教。
二、波斯人和希腊人入侵印度
波斯人的入侵发生在公元前6世纪至前5世纪。居鲁士在波斯建立阿黑门尼德王朝后,曾发兵远征印度,使印度河以西的地区成为他的属国。大流士一世即位后继续奉行扩张政策,占领了直到拉其普他那沙漠的广大地区,“这个地区构成波斯帝国的第二十个行省,也是人口最多的一个行省。它所交纳的贡赋也相应地多于其余各省贡赋的总和”。[6]到公元前4世纪中叶,这里已经分裂为若干独立的小国。
小国之间的对立使它们了忘记了共同的利益,分裂局面再一次导致外族的入侵。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即位为马其顿王,两年后开始远征东方。从公元前326年渡过印度河到公元前325年离开俾路支,亚历山大在印度西北部的征略活动消弱了这里众多的部落和王国,他在扫荡过的地区建立了若干城堡,屯兵据守。整个印度被征服地区被分成六个省。“这一事件(亚历山大的入侵)所产生的一个意外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孔雀帝国迅速征服了全印度。摩揭陀的军队在占领西旁遮普时用不着和每个小公国的不屈的部落进行激烈的战争”。[7]从而为新的孔雀王朝建立较为持久的统一帝国铺平了道路。
波斯人和希腊人的入侵,使印度第一次和西方发生了接触,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渠道从此打开。波斯人带来的阿拉米字母,经过演化,在印度变成佉卢体文字。这种文字在西北印度一直通行到公元3世纪。希腊人记载印度的书籍出现,印度开始为西方知识界所知晓。亚历山大的历史学家留下了有价值的历史、地理著作,使印度历史年代第一次得以确认。
有许多希腊人留在印度西北部,希腊文明开始对印度发生影响。孔雀王朝时代的建筑和宫廷礼仪,也受到波斯的很大影响。印度天文学家亦从希腊人那里学到了不少天文知识。反之,印度在哲学、艺术、数学和医药方面也影响了西亚、希腊和欧洲。
三、前2世纪初开始的外族入侵和贵霜帝国形成
公元前185年孔雀帝国灭亡。印度西北部连续遭到外族的入侵。最初是希腊人。公元前3世纪50年代,安条克二世派驻大夏的总督脱离塞琉古王朝,宣布自立为王。公元前190年左右,大夏王德米特里东侵印度,从孔雀王朝手里夺走了包括阿富汗、信德和旁遮普在内的广大领土。希腊人的长期统治也在多方面影响了印度文化,印度人向希腊人学会了精巧的铸币技术,并象希腊人一样开始在钱币的正反面都压制图案。最后一个统治西北边境的希腊国王是赫梅奥斯,他在公元1世纪时被贵霜人推翻。
游牧民族塞种人是入侵印度的另一支力量。塞人原为中亚游牧部落,操印欧语系印度——伊朗语族语言,公元前8——7世纪曾活动于锡尔河以北、伊犁河及天山北麓。约公元前165年前后,月氏人在匈奴的袭击下迁徙入伊犁河流域,该地的塞人遂有一部分向南逃至印度西北部,在今克什米尔及喀布尔河下游地区建立了罽宾国。公元前145—140年,他们向印度移动并打败了衰弱的希腊统治者。公元1世纪初,塞人从南阿富汗向东扩张,通过俾路支和信德,逐渐向印度内地深入,占领了直到哥达瓦里河的印度西部地区。塞种人的一些国家和希腊人的一些国家交错并存,是印度西北部公元1世纪前后的特点。约在公元388年,印度西部的塞种人政权被笈多王朝的旃陀罗·笈多二世所灭。塞人在同印度人长期接触的过程中逐渐接受了印度文化。他们皈依了印度教,并最终完全融入了印度民族。
公元1世纪下半叶,在西北印度和北印度出现了新的入侵者。他们就是中国史书上所载的大月氏人,大月氏人的一支贵霜人建立了贵霜帝国。月氏人原为我国甘肃敦煌和祁连山一带的游牧部落,约公元前165年被匈奴人驱赶,一部分西迁,称为大月氏人。前2世纪后半期,大月氏人向西迁入伊犁河流域,赶走了塞种人,大月氏人后来南渡阿姆河,赶走了已到了那里的塞种人,占领了巴克特里亚(大夏),控制了阿姆河和锡尔河流域。大月氏人把辖境分为五部,首领称“歙侯”,贵霜是其一部。公元1世纪初,贵霜歙侯丘就却打败其他四部,建立统一国家,自立为王,国号贵霜。1世纪中叶,丘就却率军南下侵入次大陆,,征服了印度西北部的希腊人国家,势力扩大到印度河上游。其子阎膏珍统治时期(公元45—78年)进一步在印度扩张,攻取了罽宾和阿富汗,从而征服了塞种人国家,把部分塞种人赶到马尔华、卡提阿瓦半岛,从而建立了对旁遮普和恒河流域上游的统治。后来,他皈依印度教,成为湿婆神的崇拜者。在伽腻色伽统治时期(公元78-101年),贵霜帝国达到极盛。他征服了乌贾因的塞种人国家,还征服了疏勒、莎车与和阗,还攻陷过华氏城,成为地垮中亚、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北部瓦拉纳西(贝拿勒斯)的大帝国。首都也由中亚迁至富楼沙(今白沙瓦附近)。
公元3世纪中期,贵霜帝国西部地区被伊朗新出现的萨珊帝国占领。贵霜成为其附庸,只剩下以首都为中心的一小块地区,后被笈多帝国吞并。
贵霜帝国的中心是横贯中亚丝绸之路的枢纽,商业繁荣。在同各国人民的接触中,原为游牧民族的贵霜人迅速吸收了较高的文化。佛教经典说伽腻色伽是一个热诚的佛教信徒,佛教的第四次结集就是他在公元2世纪初组织的。这次结集对佛教经典做了权威性的诠释。著名的佛教作家马鸣、世友等都生活在他的时代。作为一个广大地区的统治者,伽腻色伽对于不同的文化和宗教信仰采取了兼容并包的态度,贵霜文化也因此成为印度、波斯、希腊等文化的综合产物。贵霜时期西北印度的犍陀罗地区的佛教艺术作品吸收了希腊艺术的影响,形成了犍陀罗艺术。佛教的大乘派在贵霜时期形成并发展起来。原有的佛教各部派受到贬抑,称为小乘。伽腻色伽组织了佛教僧人向外传播佛教。公元1世纪以后,大量佛教僧人来到中国并翻译佛典。贵霜帝国作为当时的佛教中心,在这方面起了巨大的作用。
古代印度的历史和游牧部族的几次大迁徙紧密联系在一起。游牧部族的几次大迁徙从亚欧大陆的中心影响到了整个大陆。这些迁徙不仅为印度带来了新的人口,也带来了新的文化。古代及今日印度的人种、语言、宗教等无不深深打上了这种影响的烙印。从而也使得今日印度被誉为“人种博物馆”和“宗教博物馆”。
参考文献:
[1]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古代编下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2.
[2]林承节著,《古代印度史纲》[M],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00:39.
[3](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85.
[4]王治来著,《中亚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21.
[5](美)斯塔夫里阿诺斯著,吴象婴等译。《全球通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148.
[6](印)R·C·马宗达等著,张澍霖等译。《高级印度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71.
[7](印)D·D·高善必著,王树英等译。《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155.
[8]赵辉.楚辞文化背景研究[M].汉口:湖北教育出版社,1995:115,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