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贵州民族大学,贵州 贵阳 550025)
【摘要】:中华文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虽历尽了几许沧桑蜕变,由旧而新,但仍然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迹与神秘瑰丽历史的斑斓。纹样是人类视觉艺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随人类文化的历程发展而发展。其实,纹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也可视为一种“符号”或“记号”,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记号中捕捉许多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传统纹样;彩陶纹样;民间纹样
一、彩陶艺术纹样。
追溯纹样艺术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可分为单色装饰纹样和彩绘装饰纹样。彩绘装饰纹样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纹样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常见的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有人认为这是作播种状的“人格化的神灵”。这种纹样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同,大体是从繁到简。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发展为简单的大圈纹,其中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上几十根上百根线,线条流畅规整反映当时熟练的描绘技术。纹饰种类非常丰富,我们就挑动物纹和几何纹来讲讲。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的造型简洁流畅、纹样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初步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新石器时代陶器彩绘装饰也以它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原始社会初期的器物装饰纹样都大有来源,很少是自由构成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受自然物或者自然现象的其实,于是模仿动物的纹样写实,看上去很像真物,也只有取物体的最特殊部位以代表全体看上去比较抽象。庙底沟型彩陶的典型具象纹样是鸟纹,这时对线的把握已显得很有信心,并由半坡的直线发展为活泼流畅的曲线,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在器物的腹部形成一条连贯的装饰带。纹样并没有一定的程序随意写来,形成天真自然的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上似乎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如先定点后联线,绘成黑白相间的效果。这些视觉效果强烈的装饰纹样很难分析出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纹样所显示出的节奏和韵律中似乎可以使人感受到原始人的生活气息。 原始彩陶上所描画的动物对象有:鱼纹、鸟纹、蛙纹、鹿纹等等,这些纹饰以对自然界中动物的模拟写实为主最直观的审美感受。 火的出现让原始时期的人类尝到了美味,彩陶的出现让他们用到了美丽的器皿,而优美的动物纹样也让他们憧憬到了美好的未来。
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像这种鱼纹的装饰在当时是非常常见和普遍的了,甚至来说,鱼纹已经成为了原始时期人们崇拜的纹样图腾,这个人面鱼纹盆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二、民族民间纹样。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很重要一部分来源于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苗族有一種工艺品十分有趣,就是扇背。扇贝是贵州的方言,意思就大概是襁褓。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而他们的扇背制作工艺也是精益求精。这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背扇,古代称襁,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它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一般在婴儿满月时由外婆亲手缝制而成,随后伴随着小孩度过婴幼儿时期,直到小孩能自己走路为止,背带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是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背带会用明丽颜色的布料,并在其上绣上繁复精致的花纹,世代相传,甚至成为一种特有的手工艺品。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圖案。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苗族刺绣背扇,上面满绣有蝴蝶、蜈蚣龙,造型飞舞张扬。绣品很多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为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的作品是由各种装饰纹样来完成,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装饰纹样,有波纹、叶纹、锯齿纹、旋状纹、云纹、万字纹、福字纹、寿字纹等等。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如果按类别来分的话,剪纸的纹样又可分为:吉祥图案、吉禽怪兽、寓意传说、鬼怪神仙、人物、鸟兽、歌谣、谚语、文字、花虫鱼草、山水等等。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从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参考文献:
周淑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李爱红.图案造型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王峰. 民间装饰艺术及再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
【摘要】:中华文明经历了上下五千年,虽历尽了几许沧桑蜕变,由旧而新,但仍然留下了无数珍贵的遗迹与神秘瑰丽历史的斑斓。纹样是人类视觉艺术中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随人类文化的历程发展而发展。其实,纹样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它也可视为一种“符号”或“记号”,因此我们可以从这些记号中捕捉许多的历史文化。
【关键词】:传统纹样;彩陶纹样;民间纹样
一、彩陶艺术纹样。
追溯纹样艺术的渊源,首先会想到史前时期那些画在陶器上的纹饰。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纹样可分为单色装饰纹样和彩绘装饰纹样。彩绘装饰纹样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纹样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其简洁流畅的造型、多姿多彩的纹样,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
新石器时代陶器装饰可分为单色装饰和彩绘装饰。彩绘装饰也以其艺术性强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常见的马厂型彩陶的装饰纹样有折线纹、回纹,而以人形纹(或称蛙纹)最有特色。有人认为这是作播种状的“人格化的神灵”。这种纹样不同时期的表现也不同,大体是从繁到简。锯齿纹逐渐消失。旋纹发展为简单的大圈纹,其中网纹最具特色,往往画上几十根上百根线,线条流畅规整反映当时熟练的描绘技术。纹饰种类非常丰富,我们就挑动物纹和几何纹来讲讲。在原始艺术神秘而又极具魅力的领域中,彩陶艺术闪耀着夺目的光彩。它的造型简洁流畅、纹样多姿多彩,向人们传递着原始陶艺工匠们赞美生命、初步追求美感的炽热情感。新石器时代陶器彩绘装饰也以它极强的艺术性和表现内容丰富而引起众多学者和收藏者的关注。作为新石器时代制陶工艺中最为成功的装饰手法,彩绘装饰比较集中的反映了中国原始时期陶器艺术所达到的辉煌成就。
原始社会初期的器物装饰纹样都大有来源,很少是自由构成的,大部分都是由于受自然物或者自然现象的其实,于是模仿动物的纹样写实,看上去很像真物,也只有取物体的最特殊部位以代表全体看上去比较抽象。庙底沟型彩陶的典型具象纹样是鸟纹,这时对线的把握已显得很有信心,并由半坡的直线发展为活泼流畅的曲线,直线与曲线相结合,在器物的腹部形成一条连贯的装饰带。纹样并没有一定的程序随意写来,形成天真自然的图案。在图案的构成上似乎找到了一定的方法——如先定点后联线,绘成黑白相间的效果。这些视觉效果强烈的装饰纹样很难分析出他们要表达的意思,但是纹样所显示出的节奏和韵律中似乎可以使人感受到原始人的生活气息。 原始彩陶上所描画的动物对象有:鱼纹、鸟纹、蛙纹、鹿纹等等,这些纹饰以对自然界中动物的模拟写实为主最直观的审美感受。 火的出现让原始时期的人类尝到了美味,彩陶的出现让他们用到了美丽的器皿,而优美的动物纹样也让他们憧憬到了美好的未来。
仰韶文化阶段,彩陶艺术逐步走向繁荣,于是,诞生了古朴而精美的各类图案。其中时代最早、频繁使用的图案就是鱼纹。像这种鱼纹的装饰在当时是非常常见和普遍的了,甚至来说,鱼纹已经成为了原始时期人们崇拜的纹样图腾,这个人面鱼纹盆相信大家也不陌生了。我们在中学历史教科书及有关中华文明史的电视专题片中,经常可以欣赏到西安半坡遗址的鱼纹彩陶盆:在红色陶盆的内壁或腹外,黑色线条勾勒出的形态各异的鱼儿栩栩如生。最为称奇的是,神秘的人面纹与鱼纹巧妙地组合在一起,令人产生无限的遐想。有学者认为,这反映了仰韶先民对鱼的崇拜,鱼是他们的图腾;另有学者以为,鱼的繁殖较快,鱼纹寄托着先民们繁衍后代的希望;还有学者则认为,图案中鱼的人面是史前巫师的形象。无论如何,仰韶文化的鱼纹不仅具有令人折服的艺术魅力,而月蕴含着深邃的研究价值。鱼纹彩陶盆既是仰韶文化的代表性陶器,又是中国灿烂的史前文化的象征和标志物之一。
二、民族民间纹样。
我国古代传统图案纹样很重要一部分来源于来自民间工艺:陶瓷、刺绣、窗花、蓝印花布,蜡染、剪纸、雕刻、编织等,这是劳动人民按照自己的意志发挥创造的,一般比较朴实、粗犷、乡土气息浓郁。
苗族有一種工艺品十分有趣,就是扇背。扇贝是贵州的方言,意思就大概是襁褓。苗族刺绣代表了中国少数民族刺绣的最高水平,而他们的扇背制作工艺也是精益求精。这也是少数民族的一种传统文化。背扇,古代称襁,是背负婴儿所用的布兜,它在许多少数民族中有着特别的意义,一般在婴儿满月时由外婆亲手缝制而成,随后伴随着小孩度过婴幼儿时期,直到小孩能自己走路为止,背带不仅具有实用性,同时也是当地民族文化传承的载体。在少数民族地区,这些背带会用明丽颜色的布料,并在其上绣上繁复精致的花纹,世代相传,甚至成为一种特有的手工艺品。刺绣是苗族妇女的特长,很多作品都具有技术高超,造型奇特,想象丰富,色调强烈,风格古朴的特点。苗族刺绣图案色调多种多样,松桃地区以花、鸟、虫、鱼为主,黔东南多以龙、鱼、蝴蝶、石榴为图案,黔中地带喜欢用长条、长方、斜线等组成几何圖案。苗族刺绣具有传承历史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刺绣的图案上。几乎每一个刺绣图案纹样都有一个来历或传说,都深含民族的文化,都是民族情感的表达,是苗族历史与生活的展示。蝴蝶、龙、飞鸟、鱼、圆点花、浮萍花等图案都是《苗族古歌》传唱的内容,色彩鲜艳,构图明朗,朴实大方。苗族刺绣背扇,上面满绣有蝴蝶、蜈蚣龙,造型飞舞张扬。绣品很多以蜈蚣龙为主纹样,下面三层另有蝴蝶、小蜈蚣龙等,为苗族绣品的传统典型纹样。
中国剪纸是一种用剪刀或刻刀在纸上剪刻花纹,用于装点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动的民间艺术。在中国,剪纸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交融于各族人民的社会生活,是各种民俗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剪纸的作品是由各种装饰纹样来完成,在这里简单介绍几种常用的装饰纹样,有波纹、叶纹、锯齿纹、旋状纹、云纹、万字纹、福字纹、寿字纹等等。将纸折叠后产生重复的图案,是剪纸技法中最基本的一种,也是单色剪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它所产生的不同效果取决于折叠的次数和角度。运用此工艺剪制花卉时,可将纸折叠两次或三次后始剪,所得的花纹为四面或六面均齐的形状。若剪制动物或人物,折叠一次剪后的形状为左右对称。折叠剪纸由于是对称性强的纹样,所以所得的图形更具韵律感。此技法多用于剪制喜字花和顶棚花等。如果按类别来分的话,剪纸的纹样又可分为:吉祥图案、吉禽怪兽、寓意传说、鬼怪神仙、人物、鸟兽、歌谣、谚语、文字、花虫鱼草、山水等等。剪纸艺术虽然来自于民间,但到从清代已经成为全民性的艺术,剪纸艺术自诞生以来,在中国历史上就没有中断过。它充实于各种民俗活动中,是中国民间历史文化内涵最为丰富的艺术形态之一。
参考文献:
周淑兰.中国古代陶瓷艺术精选.中州古籍出版社.1989
李爱红.图案造型基础.中国纺织出版社.2007
王峰. 民间装饰艺术及再设计.中国纺织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