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模型研究

来源 :中国市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xiaofengkob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企业社会责任通常指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应当承担的责任,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关系?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课题。本文将对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提出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将有利于其获得战略性资源、核心能力以及良好的企业环境。也就是说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正面的影响作用。本文最后构建了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模型。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CSR);竞争优势(CA);贡献;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09)23-0070-04
  
  1 前 言
  
  企业社会责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 通常是指企业的经济责任、法律责任、伦理责任和慈善责任之和,包括对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自然环境、社区和政府的责任。
  迈克尔•波特提出,企业竞争优势(Competitive Advantage,CA)归根结底来源于企业为客户创造的超过其成本的价值。巴尼认为,当一个企业能够实施某种价值创造性战略,而其他任何现有和潜在的竞争者不能同时实施时,就可以说该企业拥有竞争优势。一般认为一个企业在资源、能力、为顾客所创造的价值、获利水平和市场份额等方面。
  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存在什么样的关系?目前并没有一致的看法。本文通过参考前人成果,同时发放开放式问卷,邀请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及管理学科专家填写,并选择了其中几位专家进行深度访谈,构建了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模型,用以研究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竞争优势两者关系。
  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描述,采用利益相关者理论框架,将CSR划分为对主要利益相关者——投资者、员工、消费者、商业伙伴、自然环境、社区和政府的责任。綜合企业竞争优势外生论和内生论,本文将从三个维度来描述企业竞争优势,即企业战略性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环境三个维度。
  
  2 CSR与企业战略性资源
  
  Barney从资源的角度分析了竞争优势产生的条件:价值性、异质性、难以模仿性和难以替代性;Grant也提出了四个标准:可占用性、持久性、可转移性和可复制性。Black和Boal将满足上述条件的资源称之为“战略性资源”(strategic resources)。本文根据已有文献的研究结合专家访谈、开放式问卷的结果,选取了与CSR密切相关的两项资源:企业声誉与企业人才。
  2.1 CSR与企业声誉(Corporate Reputation)
  关于企业声誉的内涵,国内外很多学者提出了看法。Williams(2000)认为企业声誉是形象、个性与声望的整合。
  结合利益相关者理论,有学者提出企业声誉是企业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的综合评价。Fombrun和Rindova(1996)认为,企业声誉是“与其他领先的竞争对手相比,一个公司凭借过去的行为和未来的前景对所有的关键利益相关者产生的吸引力在认知层面的表达”,指出企业声誉可用来衡量一个企业在与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中所处的相对地位,以及企业的竞争环境与制度环境。GrayBaller(1998)认为企业声誉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群体对公司属性所做的评价”。Gotsi和Wilson(2001)认为,企业声誉是随着时间的流逝,利益相关者根据自己的直接经验、有关企业行为及其主要竞争对手的相关信息对企业做出的全面评价。
  关于企业声誉对企业竞争优势的影响,Gray和Balmer(1998)指出企业声誉最终能够为企业带来竞争优势,是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Fombrun和Riel(2004)在《声誉与财富(Fame & Fortune)》一书中通过各种实证调查证明了声誉的重要性。
  由于企业声誉源于企业利益相关者,因此,企业必须对其利益相关者负责。也就是说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影响企业声誉,从而影响企业竞争优势。反过来,企业拥有良好声誉也会促使有利于企业的社会责任反应的产生,因为企业声誉决定了公众对企业的态度,且产生的效应对企业更加有利。一些美誉度高的跨国企业,如沃尔玛、星巴克、耐克、麦当劳等,在品牌建设方面由传统的广告方式转型为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方式,也就是通过履行社会责任来重塑企业形象,再造企业文化,并由此打造企业品牌影响力。从长远的角度看,企业承担社会责任更有利于增强企业的长远发展能力,容易提升企业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
  2.2 CSR与企业人才
  从人力资源角度看,人力资本是企业竞争力获得的基础,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制定者、执行者、创新者和评估者,企业生存和发展依赖于员工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企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吸引和留住高素质人员,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是获得竞争优势的可靠保证。人才是企业生存的依靠,是企业发展的推动力,是企业竞争优势获得的有力保障。因此如何留住人才,发挥人才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贡献,是企业的核心问题。企业必须不仅为员工提供合理的薪酬和福利,还必须创造平等、无歧视、安全卫生、继续培训等工作环境,这些都是企业必须对员工承担的责任。员工对企业的忠诚度和满意度高低标志着企业在人才市场上是否有竞争力。企业对其员工履行社会责任将对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激发人才创造力产生正面的影响。
  
  3 CSR与企业核心能力
  
  3.1 CSR与风险控制能力
  风险控制是指风险管理者采取各种措施和方法,消灭或减少风险事件发生的各种可能性,或者减少风险事件发生时造成的损失。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可以降低发生各种风险事件的可能性,或者在风险事件发生时能减少损失,而无视社会责任则会受到相应的惩罚。
  例如2008年爆发的含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直接导致了三鹿集团的破产,同时也是对整个乳业行业的沉重打击。究其根源是由于三鹿集团没有履行其最基本的责任。当事故发生后三鹿集团意图掩饰问题,并多方推搪,没有承担起其必须履行的对消费者生命安全的责任、对公众披露真实信息的责任,导致在三鹿集团已经发现产品有重大质量问题后仍然不对其产品召回,让其产品继续在市面流通,继续危害消费者的生命安全。但是,真相总会水落石出。三鹿集团对其利益相关者极其不负责任的行径终于受到了法律的严惩。这说明了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直接影响其风险控制能力,三鹿集团的不负责任行为导致了其在风险面前无能为力,只有破产清算。而很多乳业企业由于在产品质量的监控方面也出现了问题,也就是在消费者责任方面出现缺失,使企业在经济上和声誉上都受到了重创。
  3.2 CSR与企业创新能力
  企业创新能力是指由企业运用其技能与资源建立新科技及产品的新方法或程序,对客户的需求可予以改变及提供较佳的回应的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包括产品创新能力、生产过程创新能力、管理创新能力。创新就是通过开发出新产品和新服务,获取超额利润而不是平均利润,在竞争中赢得先机。因此,企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保障。
  英国一家名为“企业社会责任网络”的咨询公司对财富百强企业进行了一次社会责任评估,BP公司排名第一;在由世界可持续发展工商理事会等针对全球百强企业的社会责任评估中,BP公司名列榜首,被评为全球最负责任的企业。英国石油公司在环境责任方面投入了大量资金。比如一般开采石油都会把表层的天然气放出来烧掉不用,既污染空气又浪费能源。而英国石油则通过改进技术,实现了对这部分天然气的回收,这样不仅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而且增加了天然气的收入。为了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从而缓解全球面临气候变暖的厄尔尼诺现象,英国石油公司还投资了2000万美元解决降低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结果到2001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比1990年的排放水平降低10%,同时还获得了5.6亿美元的增值回报。因此,企业履行社会责任也会激发企业的创新,为企业带来收益。
  
  4 CSR与企业环境
  
  建立良好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有助于企业扩大市场,赢得机遇,从而形成竞争优势。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是其获得良好利益相关者关系的有力保障。例如英国石油公司与当地社区建立了良好的关系而赢得了阿拉斯加石油的开采权;Suncor公司也因赢得当地社区的支持而获准在阿尔伯塔省开采油砂矿。可见,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对企业获取竞争优势具有举足轻重的影响。要建立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最根本的途径是尽可能满足其利益要求,即承担社会责任。而只与少部分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关系是不够的,因为它们为企业带来的正面效应可能会被低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抵消。只有当企业与大部分利益相关者的关系都达到较高的水平时,才能充分显现出企业的竞争优势。要与大部分利益相关者建立良好的关系,必然需要较长的时间,同时付出大量资源。
  企业建立全面的高质量的利益相关者关系,是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得到回报的。因此,有人把承担社会责任视为企业的一种长期投资。柯林斯和波勒斯(2002/1997)在《基业常青》一书中比较了美国的卓越企业和优秀企业发现,最卓越企业的公司使命和企业文化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导向。Michael Porter and Klamer(2007)也指出,企业把社会责任方面的考虑整合进自己的核心战略会带来竞争优势和社会优势。
  4.1 CSR与消费者
  企业的竞争归根结底是赢得消费者。客户关系管理、一对一营销等手段就是为了争夺消费者,良好的消费者关系是企业竞争优势的源泉。消费者是企业产品的最终接受者和使用者。企业要获得生存和发展,依靠消费者的认同,认同感越强,购买越多,企业获利就越多。
  由于科技的進步、社会的发展,消费者对所消费的产品与劳务不仅仅是关心其是否实现基本功能,还关注产品和劳务是否会对自身和他人产生负面影响,还有些消费者关心其消费是否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关注产品与劳务提供商是否具有商业道德等。日益成熟和多元化的消费者,已经不仅仅关心产品本身,还关心产品的生产过程、生产环境以及生产者对其他利益相关者的行为。因此,企业是否履行社会责任对其消费者关系有着重要影响。
  4.2 CSR与商业伙伴
  企业的商业伙伴通常指与企业往来密切的经销商、供应商、合伙人、合作者、同行企业等。企业的经销商和最终消费者直接联系,因此也受消费者影响,关心生产商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是否符合环保标准,员工工作环境和待遇是否符合有关标准。经销商还会关注与自身关系密切的行为,如是否供货及时,是否提供新产品、新技术的培训等。
  供应商同样也关心企业社会责任履行情况。给一个负责任的企业供货可以降低经营风险。因为一个具有良好社会关系的企业其自身的经营风险较低,发生意外事故的概率较低,即使出现危机,其处理能力也较强,所以,货款的安全性较高。
  与企业业务往来的一些服务提供商,如物流、金融、设备租赁、技术咨询与服务等企业与机构,也会关注企业的商业道德、声誉等因素,以期降低合作风险。
  企业与其同行企业进行竞争,应履行合法的义务,并以正当方式参与,不得以仿冒他人商标或包装、低于成本价倾销、限定他人购买、收受贿赂、虚假宣传、窃取他人商业秘密、恶意重伤竞争对手、串通投标排挤竞争对手等不正当手段来获利。
  4.3 CSR与自然环境
  企业的生产经营行为往往会对环境造成一些不良影响,如生产过程产生“三废”或噪声污染、最终产品的使用或废弃对环境产生污染、资源消耗大等。当前社会倡导人与自然的和谐,企业也在寻求降低能耗、减少污染的途径。如沃尔玛通过物流车队效率提高100%,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各卖场的能源耗费量减少30%。
  有的企业通过公益事业与社区共同建设环保设施,净化环境,保护社区及其他公民的利益,以缓解工业企业集中的城市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严重、人居环境恶化间的矛盾。
  4.4 CSR与社区
  企业承担社区责任可以改善企业与社区的关系,赢得良好的口碑,获得社区的支持,从而有利于企业在当地的立足与长远发展。
  比如支援当地社区教育、人文关怀、文化与艺术、城市建设等项目的发展,帮助社区改善公共环境;解决当地劳动力和资源闲置的问题;捐赠落后地区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通过公益事业达到提高知名度、美誉度,从而提高消费者对本企业的认同感,扩大市场占有率。
  4.5 CSR与政府
  企业是政策和法律的执行者、建设者和纳税人。企业最基本的社会责任是合法经营,依法纳税,尽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促进社会进步。企业对政府除了履行最基本的责任外,还可以通过积极配合与支持政府行为来建立良好的政企关系,从而获得政府的支持。比如在经济不景气时,积极配合政府提倡的“不裁员”“不降薪”,减少失业,减轻政府的压力;支持政府治理环境污染等。由于企业积极承担有利于政府实施宏观政策的社会责任,相应地就会获得政府的认同,在制定和实施政策上向其倾斜,同时对企业的发展给予大力支持,如给予税收、用地、贷款等方面优惠政策,这就使得企业的经济决策活动有了更多的自由度和灵活性。
  
  5 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的模型及研究
  
  综合上述观点,本文提出了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模型,如下图所示。该模型描述了CSR对企业竞争优势三个维度的贡献,并提出企业对其利益相关者履行社会责任有利于企业获取和维持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对企业战略性资源、企业核心能力、企业环境有正面贡献。模型提出的假设如下:
  假设1(H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获取和维持战略性资源(企业声誉和企业人才)有着正面的影响。
  假设2(H2):企业社会责任对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风险控制能力和创新能力)有着正面的影响。
  假设3(H3):企业社会责任对改善企业环境(企业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有着正面的影响。
  


  CSR对企业竞争优势贡献模型及其假设,尚需要进行实证研究以进一步检验其有效性,同时,企业竞争优势的三个维度之间存在的关系也需进一步研究。如企业与利益相关者关系会影响到企业获取战略性资源、影响到企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等。这些都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参考文献:
  [1]周祖城.基于卓越理论的竞争优势[J].南开管理评论,2002.
  [2]王庆喜.企业资源与竞争优势——基于浙江民营制造业企业的理论与经验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博士论文,2005.
  [3]董必荣.战略无形资产、商誉与企业持续竞争优势[J].财会通讯(学术版),2006.
  
  [收稿日期]2009-05-13
  [作者简介]麦影(1977—),女,广西平南人,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广州城市职业学院讲师,研究方向:管理决策。
其他文献
[摘 要]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包含一系列税收政策。本文从对这些政策的分析和评价入手,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的问题,从税收职能完善的角度,对今后税制建设提出了一些看法,包括:逐步降低间接税在税制中的比重,加快财产税和个人所得税制度的改革步伐,进一步完善税收的资源和环境保护职能。  [关键词]税收职能;减税;税制结构;收入分配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
期刊
[摘 要]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进展,是在继承与发展毛泽东法律思想、邓小平法制理论及江泽民依法治国思想基础上提出的现代法治理念。本文借回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产生做了回顾,并以法治理念为起点,阐述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特定含义,以此来论证了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新发展这一观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社会
期刊
[摘要]本文以宁波地区为典型,运用SWOT分析法浅析我国服装业当前状况,并适时提出了利用有利时机,发挥比较优势,夯实基础,创新技术,克服不利影响的一些对策。  [关键词]宁波服装;低价竞争;品牌竞争;劳动力成本;倾销  [中图分类号]F2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76-02    1 SWOT分析    1.1优势分析(s)  产业块状经济特色明显,集
期刊
[摘要]首先介绍了EAP服务于女性员工的理论基石——心理咨询中的女性主义理论,然后结合某通信公司女性心理健康调查的数据,概括了EAP服务于女性员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最后,针对女性员工要采取EAP服务,本文给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女性员工;EAP;女性心理问题  [中图分类号]F0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21-03    1 EAP服务和女性主义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对购买法与权益结合法的简单对比,引出对权益结合法存在的合理性的论述。从权益结合法具有的优点及其存在的客观条件两方面进行了阐述,说明“国际趋同不是等同”,政策制定要结合中国国情。  [关键词]并购;购买法;权益结合法;合理性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39-01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的加速,会计标
期刊
[摘要]根据一部分季节性商品销量的变化具有趋势性和季节性的特点,以时间序列分析方法为基础,给出了一种对于季节性商品未来销量较为有效的预测方法——winter指数平滑法,并以某地的空调销售量进行实证分析,说明它具有很高的精确度。  [关键词]winter指数平滑法;预测;销量  [中图分类号]F20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24-02    “注:本文中所
期刊
[摘 要]在大连保税区向开放型综合自由贸易区转型的过程中,必须同时进行政府管理体制的改革。为改变传统保税区多头管理和政企不分的痼疾,适应港区一体化发展的需要,大连保税区在管理体制上则宜采取政企分开的混合型管理体制和海关独立监管体制,必须调整区内管理机构的权限,实现政府角色定位的转变,改革监管体制和监管方式,促进保税区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大连保税区;自由贸易区;管理体制  [中图分类号]D60
期刊
[摘要]本文重点分析了ERP项目实施过程中人的问题,对不同人的作用与要求做了深入探讨。并就如何通过实施ERP项目培养人才,以及在ERP项目上线后要努力留住人才谈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ERP项目;人才培养;项目管理  [中图分类号]F01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59-02    1 引言    当今社会都在提倡“以人为本”的管理,要求在管理过程中以人
期刊
[摘要]本文首先从企业的角度分析了Intranet作为内部信息网络在企业中推广和应用的必要性及现状,然后提出了构建企业Intranet网络的技术及构成所需要的环境条件,最后提出了具体的规划和创建方法。  [关键词]Intranet;技术构成;规划与创建  [中图分类号]TP393.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079-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网络已
期刊
[摘要]推拉移门的选购中,宣传图册起到一定的导购性。但是,由于受图片拍摄过程以及印刷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影响,宣传图片往往和实物有一定的色差。着重分析色差在色相、色调上的变化以及其对消费者的误导性。  [关键词]宣传册样品;色相变化;色调变化;误导性  [中图分类号]F27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09)13-0159-02    门的起始作用为隔离室内外空间,起防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