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素质教育的不断发展,小学数学的教学方式也在不断转变。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已经难以适应当前的发展。因此,作为新时期的数学教师,应转变教学观念,积极探究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促进教学效率的有效提升。对此,本文从创设相关情景、学生自主探究、联系实际生活三方面来对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展开探讨。希望本次的探究内容能够给广大数学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可參考的意见。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而新课改中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一、 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对小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具有一种好奇的天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好奇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之后想要探索,在探索中能够积极思考,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某个超市昨天运进了三种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苹果运了48箱,每箱是24千克;橘子运进了52箱,每箱是24千克;香蕉运进了52箱,每箱是30千克。其中苹果、橘子分别运进了多少千克?香蕉比苹果多多少千克?如果一箱有12个苹果,那么平均一个苹果多少千克?”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可以列出算式,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带领学生得出: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这样,通过相关运算,得出乘除法的运算律。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对乘除法的运用能力。
二、 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辨认方向》一节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且能够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首先,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游戏:“一个同学随机说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向,另一名同学迅速指出。”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东、南、西、北。接下来我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结合其中的某一地区,让学生分辨方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每组找两个地区,分别说出它的东南西北。最后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如此,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掌握了本节内容。
三、 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以致用
俗话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景,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的读、写小数。首先,我通过联系生活场景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去商店里买过东西吗?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比如说一千克橘子6元,香蕉一千克6.5元。老师买了2千克的香蕉,花了13元,一位阿姨买了9个橘子花了7.8元。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由此引导学生将整数和小数进行分类。接下来指导学生认读小数“7.8怎么读?它分为哪两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然后我补充讲解:“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按整数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按照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最后我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练习。如此,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效掌握了小数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经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我通过创设相关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究数学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9.
[2]王相阳.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9):120-121.
作者简介:
鞠新民,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虎头镇中心校。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方法;教学观念
在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受应试教育影响,教师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忽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课堂效率也没有得到明显提升。而新课改中提出,小学数学教师应采取有效的措施来激发学生的兴趣,从而提升课堂的教学效率。因此,在当前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顺应时代发展,明确教学目标,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来调动学生积极性,从而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受数学课堂的魅力。
一、 创设相关情景,激发学生兴趣
基于对小学生年龄段特征的研究,我们可以知道,小学生具有一种好奇的天性。我们可以利用学生的好奇心理,将教学内容设置成问题,通过设置问题情景的方式,来吸引学生兴趣。这样,学生就能够在好奇中产生疑问,在疑问之后想要探索,在探索中能够积极思考,进而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解决问题。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四年级数学《乘除法的关系和运算律》时,这节课主要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体会乘除法各部分间的关系,能够运用乘除法的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首先,我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教学:“某个超市昨天运进了三种水果,分别是苹果、橘子、香蕉,苹果运了48箱,每箱是24千克;橘子运进了52箱,每箱是24千克;香蕉运进了52箱,每箱是30千克。其中苹果、橘子分别运进了多少千克?香蕉比苹果多多少千克?如果一箱有12个苹果,那么平均一个苹果多少千克?”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思考,学生根据数学信息,可以列出算式,然后我让学生进行观察,带领学生得出:因数*因数=积,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被除数/除数=商;除数=被除数/商。这样,通过相关运算,得出乘除法的运算律。最后我让学生说一说这节课都学到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如此,才能培养学生对乘除法的运用能力。
二、 学生自主探究,提升教学效果
新课程改革后明确指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的引导者和促进者。因此,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通过小组探究、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进而让每位学生都能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在学习三年级上册《辨认方向》一节时,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学会辨认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并且能够用东南西北描述物体所在方向。首先,我让学生以同桌为单位做一个游戏:“一个同学随机说上、下、左、右、前、后这六个方向,另一名同学迅速指出。”由此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东、南、西、北。接下来我出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辨认方向,结合其中的某一地区,让学生分辨方向。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每组找两个地区,分别说出它的东南西北。最后让学生做课后练习题。如此,通过学生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每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中,掌握了本节内容。
三、 联系实际生活,促进学以致用
俗话说: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选取一些生活中的素材,让学生看到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的贴近性,进而促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实现数学知识的学以致用。
例如:在学习西师版三年级数学《小数的初步认识》时,本节课的主要目标是让学生结合实际情景,初步认识小数,能正确的读、写小数。首先,我通过联系生活场景导入教学:“同学们,你们去商店里买过东西吗?在买东西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很多数学问题。比如说一千克橘子6元,香蕉一千克6.5元。老师买了2千克的香蕉,花了13元,一位阿姨买了9个橘子花了7.8元。从中你能得到哪些数学信息呢?”由此引导学生将整数和小数进行分类。接下来指导学生认读小数“7.8怎么读?它分为哪两部分?”学生进行汇报,然后我补充讲解:“小数点把小数分成了两部分,小数点左边的按整数来读,小数点读作点,小数点右边的数按照顺序依次读出每个数位上的数字。”最后我出示一些小数,让学生练习。如此,通过联系实际生活,让学生有效掌握了小数的相关知识。
综上所述,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有重要促进作用。经过以上探究可以得出,我通过创设相关情景,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提升了课堂的教学效果;通过联系实际生活,促进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有效运用。因此,教师应不断探究数学方法,有效提升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参考文献:
[1]易立瑛.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优化策略分析[J].亚太教育,2015(24):9.
[2]王相阳.关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的策略探讨[J].学周刊,2016(19):120-121.
作者简介:
鞠新民,四川省泸州市,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虎头镇中心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