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未成年人相对刑事责任范围

来源 :法制与社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jf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的未成年人相对刑事责任范围长期以来一直在学界存在诸多分歧,根据当前国内外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特殊权益的要求,本文以使个人自由的保障和法益保护之间达到最大限度的平衡为主旨,就该款涉及的一些争议问题进行了解读和分析。
  关键词未成年相对刑事责任范围
  中图分类号:D92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77-01
  
  关于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应负刑事责任范围的问题,学界和实务界一直存在争议。直到我国刑法(1997年修订版)就这一问题在第十七条第二款(以下简称刑法该条款)做出如下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豍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后,才稍有缓和。该款条文明确将应负相对刑事责任的范围缩小为八种严重犯罪,迎合了当时国内外关于保护未成年人特殊权益的呼声,受到社会广泛好评。
  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未成年人在犯罪方面逐渐呈现出暴力犯罪和侵犯财产权犯罪日益突出、犯罪低龄化严重且结伙作案居多、犯罪成人化趋势明显等新特点,引起了各界重视。随着司法实践的积累和理论研究的深入,围绕刑法该条款的争议主要集中到了两个方面:1.该条款规定的是八种具体罪名还是犯罪行为;2.相对刑事责任范围是否有必要进一步扩充。
  首先,关于该条款规定的到底是八种犯罪行为还是具体犯罪罪名的问题,学界目前主要存在“罪名说”与“犯罪行为说”两种观点。前种观点倾向于体现刑法保障人权的机能,而后者更倾向于体现刑法保护法益的机能。
  2002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就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承担刑事责任范围问题询问了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后者以法工委【2002】12号做出答复,规定:“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但该答复就如何确定罪名,并未涉及。2003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研究室作出进一步回应:“相对刑事责任年龄的人实施了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行为,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其罪名应当根据所触犯的刑法分则具体条文确定,对于绑架后杀害被绑架人的,其罪名应认定为绑架罪。”该答复由于存在违反罪刑法定原则而引起了广泛争议。为了平息学界的争端,更好地指导实务界的司法实践,最高人民法院于2006年1月11日在《关于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中作出司法解释,认为应当依照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确定罪名,定罪处罚,从而正式确立了“犯罪行为说”在学术界的主导地位。
  其次,随着对第一个问题讨论的不断深入,结合我国未成年人犯罪的具体现状,各界人士就第二个问题又展开了更为激烈的争论。当前我国学界主要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即“限制论”和“扩张论”:
  第一,限制论者以罪行法定原则的必然要求为理论根据、以保障未成年人特殊权益为宗旨,主张在司法实践中,既不能突破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限定,也不应超出此八种犯罪的限制追究刑事责任。豎
  第二,扩张论者主张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不但应对刑法规定的八种犯罪承担责任,还应对以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交通工具罪、绑架罪、拐卖妇女罪(限于拐卖过程中奸淫被拐卖妇女的)、强迫卖淫罪(先于强奸后迫使卖淫的)等严重危害社会、侵害他人权益的犯罪承担刑事责任。
  对此笔者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我国逐渐呈现出未成年人犯罪低龄化且作案手段的老练程度和反侦察能力增强的趋势,但根据现有刑法及相关规定他们在犯下社会危害性强的罪行后却不用承担任何刑事责任,造成了司法的很大失衡。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建议司法机关对刑法第17条第2款进行进一步的完善:
  1.在刑法修正案中明确说明所列的是八种犯罪行为。虽然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就该问题曾做出过答复,但这一答复的效力尚值得商榷。豏
  2.增加列举一些严重犯罪,现有的规定范围过窄,导致实践中一些极其严重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得不到应有的惩罚,“立法应将绑架、劫持航空器、决水等严重犯罪行为一并归入,可能更为妥当一些。豐
  3.与最低起刑点相结合进行规定,出于对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刑法应仅就那些社会危害性大,主观恶性强,实施可能性大的犯罪行为要求其承担相对刑事责任。而刑法该条款所列举的八种犯罪行为差距很大,情节轻重各有不同。应明确列举犯罪行为的种类且达到一个适宜的最低法定刑以上才追究刑事责任;
  青少年代表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我们在研究相对刑事责任范围时,不但要考虑公平、正义,还要充分考虑到这个年龄段的未成年人的特点,必须严格规定其仅对刑法中危害性质严重且易被其认知的行为承担刑事责任。因为如果对正在受教育、人格尚未成熟的未成年人动辄给与刑事处罚,便会使他们丧失学习的最佳时机,导致其将来很难在社会上生存,从而成为社会安定和发展更大的隐患。毕竟,刑罚不是治百病的良药。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结合现在多发的以企业法人名义实施的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的违法行为,对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犯罪的“破坏”行为进行了界定,对犯罪主体及刑罚规定中的不足进行了探讨。本文认为应将法人作为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的犯罪主体,并提出在此罪中增加罚金刑的立法建议  关键词计算机信息系统法人罚金  中图分类号:D92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72-02    破坏计算机
本文通过调查分析表明,陕西省高校体育教师职后教育存在着社会认同度不高、教育目的不明确、培训提高机会缺少等问题.建议教师职后培训应注重培训目标明确化;培训方式实用化;
随着声乐艺术的不断发展,跨界风格的演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跨界演唱的出现,不仅体现了人们对多元文化的需求,也为当今声乐的发展指出了一条新的道路。作为声乐人才的培
甘肃会宁县农村中小学体育与健康课教学普遍存在着缺乏激励和监督机制、教学模式单一陈旧、体育教师队伍青黄不接、资金投入不够、缺乏与现实相适应的指导条例等问题。改进的
摘要物权行为理论是德国物权法立法所采用的一种物权变动理论。国内学者对物权行为理论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是对于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司法实践中的适用问题仍无定论。本文通过对物权行为理论各国适用概况、其自身缺陷以及结合我国现行立法司法实践的考察,简要分析了物权行为理论在我国立法的适用问题。  关键词物权行为独立性无因性  中图分类号:D920.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
教材的编写体例和教材文本的编写模式对学生学习具有较大的启迪性,对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形成具有引导性,本教材的内容对学生的社会实践及专业学习具有较强的示范性.
《无机化学实验》课程开设在相关专业的第一个学期,其教学为培养学生建立正确、严谨的实验态度、养成正确实验操作的习惯、以及为以后的实验学习树立信心至关重要;其考核可以
摘要知识产权不侵权诉讼是自新世纪以来在我国知识产权领域出现的一种新型诉讼,由于其理论基础缺乏应有的探讨,导致实务存在诸多争议,这种法律诉讼模式的存在必然有其存在的法理上的根据,本文就此做了简要的探讨。  关键词诉权不侵权诉讼法理基础  中图分类号:D9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1-375-01    知识产权时代的到来,知识产权运用、管理日益成熟,工具化日益显
本文浅谈了高职院校在教授英语导游词时,教师应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针对语言准确性、逻辑性、生动性三个方面来培养学生的英语导游讲解能力。 This article talked about how t
自由是人类追求的永恒目标,传统哲学认为,人在物质生活领域和肉体上是没有自由的,只有精神意识中才存在自由。马克思则认为,物质生产领域的自由同样是存在的。然而,物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