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旋转变换”教学探索及其解析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plian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数学教学在改革与反思中确立了以数学知识为资源和手段来“育”人的教育学立场但目前课堂教学普遍存在“过程”短暂甚至缺失的问题,这不利于学生在“过程”中理解知识、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与方法及发展能力和个性.基于教育学立场的数学教学怎样操作?笔者以浙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册“2.4旋转变换”为载体,并采用研究性变革实践的方式进行了探索以表明,探索中形成的教学操作方法对贯彻数学教学的教育学立场有积极的作用.
  2 教学过程简录及点评
  第1阶段:旨在“资源生成”的“有向开放”——预习基础上的交互反馈
  第1步:课前预习——自主探索
  课前,教师设计如下的“先行组织者”,供学生课前预习.
  1、先观察物体的运动过程,再回答问题.
  (1)如图1,这些物体的运动有何共同特点?
  (2)它们在转动过程中,其形状、大小、位置是否发生改变?
  2、你是怎样发现上述物体运动具有这样的特点?能否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来加以说明?如果回答这个问题有困难,请你先思考下列问题:
  (1)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该先把物体看成什么?
  (2)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能否看成是图形上点的运动?
  (3)考察图形上点运动特征的策略是什么?
  3、通过观察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你对图形旋转运动有何感触?
  第2步:汇报交流——交互反馈
  上课一开始,教师出示课前布置的问题,并要求学生汇报预习成果.同时教师倾听学生的汇报、交流,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激励、评析.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总结:
  (1)几何研究的对象是图形,数学地看物体运动应将物体抽象成图形;图形是由点组成的,图形运动实际上就是图形上点的运动,而考察点运动的特征可从考察特殊点运动的特征着手.
  (2)这样我们用抽象方法、一般到特殊思想和一般问题特殊化的认知策略,发现了物体旋转运动的特征:各部分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其实,我们用抽象问题具体化的认知策略,还可以发现物体对应的图形旋转运动也具有这样的特征:图形上所有点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旋转相同的角度.
  (3)生活中旋转现象具有广泛的存在性;图形旋转是物体旋转运动的数学抽象;图形旋转能使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能使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能使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解析 这个“先行组织者”引导下的导入性学习活动具有典型性和定向指导性.
  第2阶段:旨在“提升思维”的“互动生成”——研讨基础上生成数学方法和理论
  第3步:引导探究——合作研讨
  正因为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有丰富的现实情景和广泛的应用价值,就决定了从数学角度研究这样的图形改变的必要性.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这样的图形改变(旋转).(揭示课题)
  接着,教师依次提出以下2个挑战性的问题,要求学生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1:怎样确定图形改变后的新图形?如图2,O是△ABC外的一点.怎样作△ABC绕定点O按逆时针方向旋转60°后的图形?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示范.
  问题2:①指出图3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对应点、对应边、对应角?②问:改变前后两个图形有哪些不变关系?
  学生独立学习,教师巡视指导,约3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第4步:建构理论——综合概括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概括得出旋转变换的概念、确定旋转变换后像的方法、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及“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
  (1)旋转变换的概念:由一个图形改变为另一个图形,在改变的过程中,原图形上的所有点都绕一个固定的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这样的图形改变叫做图形的旋转变换,简称旋转.这个固定点叫做旋转中心,旋转的角度叫做旋转角,经变换所得的新图形叫做原图形的像.
  (2)确定旋转变换后像的方法:①操作法——图形整体旋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直观;缺点是:操作不方便.②作图法——图形旋转化归为点旋转.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操作方便;缺点是:抽象.
  (3)旋转变换的性质:旋转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
  (4)旋转变换蕴涵的思维方法:一般到特殊和特殊到一般;旋转变换蕴涵的思想方法:通过图形旋转运动将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将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将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5)“三种几何变换”的异同: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相同点:①它们都是过程性概念,描述的是图形运动;②它们变换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形狀、大小都不变;③它们蕴涵的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都相同.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旋转变换的不同点:①它们图形运动的特点不同——轴对称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翻折,平移变换的运动特点是定向移动,旋转变换的运动特点是绕定点旋转;②它们运动前后两个图形的方向不同——轴对称变换改变图形方向,平移变换不改变图形方向,旋转变换改变图形方向;③它们改变前后两个图形的部分不变关系不同、应用范围不同等.
  解析 这个挑战性问题引导下的探究性学习活动关注了四性:必要性、目的性、可操作性、有效性,有机联系和对两种确定像的方法进行辨证分析.
  第3阶段:旨在“发展技能”的“尝试运用”——解答基础上的反思拓展
  第5步:尝试运用——解答问题
  教师在综合概括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下列4个有代表性问题,要求学生独立学习基础上交流合作.
  问题1(辨别):如图4,正确表示将正方形X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的是哪一个?为什么?
  学生选择与分析,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评析.
  问题2(概念识别):①如图5,经过怎样的旋转变换,可由射线OP得到射线OQ?②图6是一双手的图片.能否经过一定的旋转变换,使左手的图形与右手的图形重合?经过轴对称变换呢?从中可以得到什么结论?   学生口述,必要时,教师进行追问、评析.
  问题3(方法演示):如图7,以点O为旋转中心,将线段AB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作出经过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请你提供尽可能多的方法,并求出像与线段AB所成的锐角度数.
  学生作图操作,教师巡视指导,约2分钟后进行交流、评析.
  问题4(问题解决):图8是一个直角三角形的苗圃,由正方形花坛和两块直角三角形的草皮组成,如果两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斜边长分别为3米和6米,你能求出草皮的面积是多少吗?
  学生独立学习(允许合作研讨),教师巡视指导,约2分钟后进
  行交流、评析.
  第6步:做后思考——反思拓展
  教师在学生用数学方法和理论解答有代表性问题的基础上,依次提出以下2个反思性问题,要求学生合作研讨并发表自己的观点.
  问题1:上述问题3,作图的策略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具体使用了哪些技巧?一般地,旋转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与旋转角有何关系?
  问题2:上述问题4,解题的策略是什么?用的是什么方法?具体使用了哪些技巧?一般地,用旋转变换的思想方法解题的条件是什么?
  教师在学生充分发表意见的基础上给出问题的答案:
  (1)上述问题3作图的策略是用图形旋转的特征,用的是用作图工具作图的方法,使用的技巧是:①先将点A、B绕定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A′、B′,再连结A′、B′;②先过点O作线段AB所在直线的垂线,设垂足为N,然后将点N绕定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60°得N′,再过点N′作O N′的垂线,并在垂线上取N′A′=NA,N′B′=NB.一般地,旋转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或等于周角减去旋转角.
  (2)上述问题4解题的策略是用图形旋转的思想,用的方法是将△BE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用的技巧是:先将△BEC绕点B按逆时针方向旋转90°,使分散的两个三角形变成一个大的直角三角形,再用三角形面积公式求此三角形的面积.
  解析 这个有代表性问题引导下的应用性学习活动,能加深学生对旋转变换的认识,能丰富学生数学活动的经验—般到特殊:图形旋转可以转化为点旋转;特殊到一般:点旋转可以转化为图形旋转;局部到整体:分散的图形通过旋转变换可以集中起来.
  第4阶段:旨在“拓展生成”的“开放延伸”——学习后的回顾与反思
  第7步:内容回顾——交流合作
  教师在解题后反思的基础上,列下“问题清单”,鼓励学生围绕问题进行交流合作.
  (1)学习旋转变换有何意义?旋转变換有何特征?旋转变换有何特性?
  (2)描述旋转变换有几种方法?确定旋转变换后所得的像有几种方法?
  (3)旋转变换与轴对称变换、平移变换的相同点是什么?不同点是什么?
  (4)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思维方法?获得了哪些数学活动的经验?
  (5)你在学习过程中,感受到了哪些思想方法?碰到了哪些困难?有何感触?
  第8步:课堂总结——课后欣赏
  教师在倾听学生交互反馈后,让学生欣赏旋转变换的自述:
  Hi!我是旋转变换.我运动的特点是图形上所有点绕定点按同一个方向转动同一个角度.我有许多性质:变换不改变图形的形状和大小——旋转前后的两个图形的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对应点到旋转中心的距离相等;对应点与旋转中心连线所成的角度等于旋转的角度;变换前后两个图形对应边所在直线的夹角等于旋转角或等于周角减去旋转角.我能将局部的图形变成整体的图形,将分散的图形集中起来,将分散的条件相互沟通.
  解析 这个“问题清单”引导下的总结性学习活动,能驱动学生回顾与思考,能起到跨越性的作用
  3 随感随想
  “平面几何理论是在对物质世界进行了抽象的基础上借助一些概念、公理和法则经演绎推理而来的.本节课,遵循了几何发展规律——物体旋转运动→图形旋转运动→研究旋转前后两个图形的不变关系及其反映的思想方法→用旋转思想方法解决具体问题;对教学的价值定位比较准确——认识旋转变换的特征与特性,在“过程”中体会思维方法和思想方法以及发展能力和个性;教学过程体现了和谐教学理念——旨在“资源生成”的“有向开放”→旨在“提升思维”的“互动生成”→旨在“发展技能”的尝试运用→旨在“拓展生成”的“开放延伸”;教学方式能满足学生经历“过程”的需要——课内外结合和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相结合;教学方法能促进学生有效思维——思维跨度大时的问题暗示、困惑或认识模糊时的点拨、思维受阻时的“元认知提示语”发问、思维混乱时的辨析、思维偏离方向时的干预、观念碰撞时的评价、方法多样化时的价值分析、回答不完善时的追问、回答有创意时的激励等;行为过程能满足学生理解与练习的和谐——经历“四练”,并且课内“过程”与“结果”的时间分配比较和谐——将支点放在靠近“过程”的三分点上.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范良火.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七年级(下)[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其他文献
新时代的发展,知识不断地更新,要求人的知识结构不能只停留在课堂所学到的知识,而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全面、高效地开展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 、民族振兴的战略需要。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新课标提出“以学生发展为本”,就是要使所有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发展,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开发,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为学生今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新课
期刊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己确定学习目标、选择学习方法、监控学习过程、评价学习结果的学习。国外有关自主学习术语很多,如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主动学习(active learning)等。如何“教會学生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课程标准下教学绕不过去的一道坎,为此,应转变教育观念,改革课堂教学模式,突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框架,以学生的发展需求为本,进而给学生创
期刊
1物理后进生类型  调查发现,物理后进生有如下类型:  1.1暂时困难型  这类学生一般占差生的三分之一左右,他们各方面的能力均属中等水平,物理学习困难一般是非智力因素造成的。  1.2能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差生比例很小,他们的特点是: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及空间想象力都比较低.但学习习惯较好,意志较强,自我意识水平较高。  1.3动力不足型  这类学生占总差生人数半数以上,他们的能力水平基本属
"锚定式教学" (anchored instruction):锚定式教学又称实例式教学或基于问题的教学。它是一种以真实事例或问题为基础,让学生在真实环境中去感受、体验而不是仅仅聆听别人(包括老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的教学方法。锚定式教学由如下几个环节组成:(1)创设情境。使学习在与现实情况基本一致或类似的情境中发生。(2)确定问题。在上述情境下,选出与当前学习主题密切相关的真实性事件或问题作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21世纪是充满竞争与挑战的世纪,是一个弘扬创新的时代,江泽民同志曾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事实证明,只有开拓创新之民族才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当今世界,许多国家和政府把发展教育作为建立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时代的需要与我国现行的教学现状相差甚远,著名的物理学家扬振宁教授,曾多次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虽能在考试中获得较高的分数,但比美国学生缺乏创造力
《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学生在学习了生物Ⅰ(即《分子与细胞》)的内容之后,既可以学习生物Ⅱ《遗传与进化》的内容,也可以学习生物Ⅲ《稳态与环境》的内容,课标的这一规定,反映了《分子与细胞》模块是学习所有其它模块的基础。”如果《分子与细胞》模块学不好,会严重影响学生对生物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到后续模块的兴趣和科学探索精神。  1.在生物教学过程中具有积极的意义。  《分子与细胞》中
期刊
课程改革要求我们改变教学理念,以全新的方式展示教学过程,为此我校推出了"问题导学"教学模式,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其中设计有效的习题变式问题就是落实"问题导学"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人经过不断地探索和课堂实践,产生如下思考以供同仁参考。  一、有效的化学习题变式问题的任务  1、变式后的问题须有明确的目标取向  变式的期望、对变式达成的目标应该清晰,而不能是含混不清,它表达了教师改造习题的意愿。
期刊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新课程下初中物理教学对培养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提出了明确要求。新课程的实施最关键的是让学生真正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如何才能在新课程教学中实施好初中物理的课堂教学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陶冶情操,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物理学是一门观察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它渗透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在物理实验教学中,巧妙地运用学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