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新课标改革中明确指出: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数学应用意识、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数学学科的重要教学目标,应贯穿整个数学课程之中。所谓综合实践,则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学的学习活动。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倡导以其鲜明的、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积累活动经验,提高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基于此,本文将围绕“关于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的几点思考”这一主题展开进一步讨论。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应用分析
前言
随着国家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愈发受到社会大众的充分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则需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打好基础十分关键。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为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一门“抽象性”学科,教师即可在教学中采取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模式,具体开展方式如下:
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需要极强思维性、空间性的一门抽象性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更具难度、更具挑战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瓶颈,进而产生消极厌学的心态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重新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则需教师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要素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的课程时,为开展更加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即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具体展开,在这一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便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认识长方体中的长、宽、高等部分的名称,形成一定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即可创设一个分类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在以往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会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为一类,将长方体分为一类。而后教师即可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进而和学生一起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而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比较”实践活动,比较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异同之处。
二、以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著名军事理论家托·富勒曾言:“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对此,我深表赞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想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点,实践则是最好的办法。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即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积累充足的活动的经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大特点便是“实践”二字,其活动中心便是围绕着操作、应用来展开的,强调的便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实践中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因此,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单元的课程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列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绘事件发生的结果。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盲取小彩球”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大纸盒,彩色小球若干,为实践活动做准备。其次,为帮助学生理解“一定”的概念,教师即可当着学生的面,向纸盒中投入三个红色的小球,而后请一名学生来抽取一个小球。在取球之前,教师需向班级学生提问:“这位同学取出的小球是否一定为红色?”,学生回答:“是!”,而后学生取球,球为红色。以此类推,在讲解“可能”与“不可能”概念时,也可采取上述方法。如此一来,通过“盲取小彩球”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意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积累更多活动经验。
三、以数学思考的强化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可以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精华所在便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终目的。与日常数学教学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更加生活化,有着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则需把握好数学实践与学生思考之间的尺度,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进而引导学生以数学思考的角度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避免出现“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操作而操作”的活动情况,丧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越性,则需教师将“实践”与“思考”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此增强学而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单元课程时,这一课时的叫雪儿目标便是引导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其行驶原理,根据自行车速度变化与自行车内在结构之间的联系,构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在知识讲解之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思考,鼓励学生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而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中,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若想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意义,则需教师不断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不断创研究、创新综合活动课实践方法,因此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实现数学课堂综合实践互动课结构的优化,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与应用意识,为学生数学学习积累更多经验。相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开展下,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定能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J].读写算,2021,{4}(16):125-126.
[2]朱紅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1,{4}(06):48.
关键词: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经验;应用分析
前言
随着国家文化领域的不断发展,我国教育事业愈发受到社会大众的充分重视。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则需在改革中求发展,在发展中求进步,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完善传统教学方式,采取新的教学方法,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前进。其中,小学教育作为学生接受教育的起步阶段,打好基础十分关键。针对小学数学这一学科,为帮助学生掌握好这一门“抽象性”学科,教师即可在教学中采取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模式,具体开展方式如下:
一、以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学生活动兴趣
众所周知,数学是需要极强思维性、空间性的一门抽象性学科,在小学教育过程中,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也是更具难度、更具挑战性的。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难免会遇到挫折、遇到瓶颈,进而产生消极厌学的心态的情况。为解决这一问题,重新焕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信心与热情,则需教师从学生“兴趣”的角度出发,以学生感兴趣的要素为切入点,通过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活动兴趣,为综合实践活动课做准备。
例如,在学习《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单元的课程时,为开展更加高效的综合实践活动,教师即可通过创设情境的方式来激发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具体展开,在这一单元第一课时“长方体的认识”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便是帮助学生理解、掌握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认识长方体中的长、宽、高等部分的名称,形成一定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观察、操作的能力。基于此,教师即可创设一个分类情境,通过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呈现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以及长方体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在以往分类知识的基础上,学生会将正方形、平行四边形、梯形分为一类,将长方体分为一类。而后教师即可进行提问,询问学生是依据什么标准来分类的,进而和学生一起认识“长方体”,了解长方体的基本概念与特征,而后引导学生进行综合“比较”实践活动,比较长方体与长方形的异同之处。
二、以实践活动的开展帮助学生积累活动经验
著名军事理论家托·富勒曾言:“知识是宝库,但开启这个宝库的钥匙是实践”,对此,我深表赞同。在数学教学过程中,若想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更加透彻的理解知识点,实践则是最好的办法。为促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顺利开展,教师即可在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开展积累充足的活动的经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力与创新力。可以说,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大特点便是“实践”二字,其活动中心便是围绕着操作、应用来展开的,强调的便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引导学生在参与、观察、实践中来学习知识、掌握知识、应用知识。因此,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教育意义。
例如,在学习《可能性》这一单元的课程时,为帮助学生理解事物发生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列出事件可能出现的结果,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来描绘事件发生的结果。教师即可组织学生开展一个“盲取小彩球”的活动。首先,教师可以准备一个不透明大纸盒,彩色小球若干,为实践活动做准备。其次,为帮助学生理解“一定”的概念,教师即可当着学生的面,向纸盒中投入三个红色的小球,而后请一名学生来抽取一个小球。在取球之前,教师需向班级学生提问:“这位同学取出的小球是否一定为红色?”,学生回答:“是!”,而后学生取球,球为红色。以此类推,在讲解“可能”与“不可能”概念时,也可采取上述方法。如此一来,通过“盲取小彩球”实践活动的开展,方可激发学生的参与意识、分析意识,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积累更多活动经验。
三、以数学思考的强化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可以说,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精华所在便是学生的思考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会通过引导学生对知识的思考来增强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这也是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最终目的。与日常数学教学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这一教学模式最大的特点便是更加生活化,有着更为广阔的思维空间。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在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时,则需把握好数学实践与学生思考之间的尺度,在二者之间寻找一个平衡点,进而引导学生以数学思考的角度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中,以避免出现“为了实践而实践,为了操作而操作”的活动情况,丧失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意义。
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为更好凸显综合实践活动课的优越性,则需教师将“实践”与“思考”更好的结合在一起,以此增强学而生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学习《自行车里的数学》这一单元课程时,这一课时的叫雪儿目标便是引导学生对自行车的结构进行观察,分析、了解其行驶原理,根据自行车速度变化与自行车内在结构之间的联系,构建出一个解决问题的数学模型。在这一基础上,教师即可在知识讲解之前引导学生自行观察、思考,鼓励学生自行找到解决问题的突破点,而后将自己的想法付诸实践中,以增强学生应用能力。
总结
总而言之,若想在数学教学中更好的发挥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育意义,则需教师不断分析、挖掘教材中的实践因素、不断创研究、创新综合活动课实践方法,因此完善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策略,实现数学课堂综合实践互动课结构的优化,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实践意识与应用意识,为学生数学学习积累更多经验。相信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模式的开展下,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定能上升到另一个更高的水平,为学生数学知识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谢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的教学研究[J].读写算,2021,{4}(16):125-126.
[2]朱紅培.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教学中的问题与措施[J].小学生(中旬刊),2021,{4}(0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