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用四块糖果教育孩子,他用第一块糖果奖励孩子守时,第二块糖果奖励孩子尊师,第三块糖果奖励孩子正义,第四块糖果奖励孩子自省。笔者努力践行陶先生的思想,在使用“糖”式教育开展工作的过程中遇到了不少障碍,也收获了一些经验。一、“糖”慎用。班主任德育工作能够顺利进行的一个基本条件是,对班级中所发生的事情或学生所犯错误进行认真的调查了解,避免误伤学生或盲目地表扬批评。切忌粗暴武断或简单地根据事情的表面现象判断正误。不加选择地滥发“糖果”,会影响“糖”式教育的信度和效度。二、“糖”多味。班主任工作最成功的体现应当是学生与老师产生情感的共鸣,由他律转换为自律。选择合适的沟通方式,就能够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不同的孩子喜欢不同口味的糖果,“糖”式教育需要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给予不同品种的糖果,才能收获预期的效果。三、“糖”适时。每颗糖果都是有保质期的,在保质期内使用甘美香醇,但如果过了保质期再使用就味同嚼蜡,甚至产生毒副作用。教育的“糖果”同样如此。班主任能否调动班级每一位成员的积极性,就在于能否及时把每颗新鲜的“糖”发到学生的手里。如果“糖”发迟了或者不发,学生没有及时地受到鼓励,会认为自己的努力老师没有看到,这种努力没有价值,就会影响到他们的热情,削弱他们的积极性。因此,每次活动班主任必须亲临现场全程参与,除了必要的指导外,更重要的是收集信息,为第一时间发“糖”、准确发“糖”而储备必要的材料。四、“糖”适度。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容易陷人一种“糖”果分配误区,出现两种“阵营”:一方面是分配过剩的“多糖一族”;另一方面是得不到糖果的“低糖一族”。这种分配不均衡,对学生的健康成长不利。班主任需要采用多种策略,创造班级“糖”果分配的相对平衡。五、“糖”包装。让中学生心悦诚服地接受批评是件不容易的事,因为十五六岁的青少年正处于青春期,逆反意识比较强。忠告谏言若良药,人口腥苦不易被接受,“糖外衣”有效地解决了服药难问题。
——摘编自:丁剑锋《例谈“糖”式教育》,《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5期
——摘编自:丁剑锋《例谈“糖”式教育》,《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