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桃花扇》被誉为清代传奇“双壁”之一。它与断章取义的《长生殿》不同,《桃花扇》讲述的是明末南明灭亡时的真实历史故事。作者孔尚任,将真实的历史人物凭据与艺术的真实完美的融合,在作品里塑造出杨龙友这一富有双面性的人物,从古至今颇受人们的争议,甚至许多文人学者认为作者孔尚任在他的《桃花扇》里颠覆了历史中杨龙友的形象。
关键词:《桃花扇》 杨龙友 人物形象
《桃花扇》借由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曲折爱情故事写出了明末兴亡的历史事实,抒发作者对国家的情感。剧中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以在第二出“传歌”出场,并且最终贯穿整部剧作的杨龙友最富有争议。作者孔尚任塑造的杨龙友是位双面性很强的历史人物。他一边扮演着与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相交甚好的趋炎附势的反面人物,另一边又是作为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恩人,扮演着好人角色。杨龙友以风流倜傥、左右逢源和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成功地成为整部剧作的中间人物,跟随形势的转变而转变。这样双面性的人物塑造,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争议,成为整部剧作的成功之处。
一 杨龙友双面性人物分析
在《明史本传》中记载的历史文人杨龙友是个富有才学,善于吟诗作画的才子,并且他对待朋友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在国家危难之时,杨龙友任苏州巡抚,率兵与清军相持,最终败走苏州,被清军所擒,宁死也没用屈服于清军,并且杨家全家三十六人也被清军杀死,被称为爱国烈士。但是在作者孔尚任的笔下,对杨龙友的描述却大不相同。杨龙友在作者孔尚任的笔下是这样的:他没有写杨龙友已死之事,而是说到杨龙友是兵败后弃官而逃。由于《桃花扇》的广泛流传,影响颇大,而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对杨龙友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世人对杨龙友的看法,甚至对杨龙友产生成见。
在孔尚任的笔下,杨龙友还是位善于吟诗作画、风流倜傥的才子。第二出《传歌》中,杨龙友首次出场,与正面人物侯朝宗和李香君关系甚好。出场白“三山景色供图画,六代风流入品题”婉转含蓄地说明了杨龙友风流才子的身份。剧中还提到他与秦淮的名妓李贞丽是老相好,而且李贞丽也说起他“常到院中夸俺孩儿,要替他招客梳拢”,还有在第四出《侦戏》中提到,杨龙友去拜访阮大铖说道他与圆海笔砚至交,一个唱曲词,另一个做书画,这是两家的绝技,会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这又能体现出杨龙友擅长吟诗作画而且风流倜傥常于烟花之地居之;而且“画兰题壁”为李香君取号等情节足以反映杨龙友这一形象的塑造。从而引出剧中男女主人公侯朝宗与李香君的曲折爱情。也是由于这样,杨龙友成为了二者的朋友,而且相交甚好。
但孔尚任在剧中又提到杨龙友与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也是相交甚好,且非比寻常。剧中借用李贞丽之口说明杨龙友的复杂身份,他既是凤阳督抚马士英的妹夫,还是原光禄卿阮大铖的盟弟,并与这些人是“笔砚至交”。杨龙友这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他处于整部剧作中链接所有人物的中心地位,而他既作为以侯朝宗和李香君为一派的正面人物的恩人和盟友,又是作为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相交甚好的趋炎附势的反面人物。这种正反两派的较量关系下,杨龙友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作者孔尚任刻画下的趋炎附势、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亦邪亦正之人。杨龙友根据形势的转变而变化,其实在这一点上能看出他的小家子气息,即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既巴结讨好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的反面人物,又结识相交以侯朝宗为代表的复社文人这种正面人物。杨龙友虽然圆滑保了自身,但是在世人眼里他并未得到想得到的好名声。
杨龙友在《桃花扇》中赋予的特殊身份筑造了他应有的趋炎附势、谄媚献好、圆滑的处事特点和人物性格。作者孔尚任利用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将《桃花扇》中的杨龙友如此塑造,原因在于更好地塑造作品中人物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是作者身为当时文人情愫的反面映射。
二 杨龙友双面性形象产生的意义
作者孔尚任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呈现出双面性,不仅仅只是历史文人杨龙友。他笔下的左良玉以身相许精忠报国,但此人性格却又骄矜跋扈,不顾大局。又如复社文人侯朝宗,虽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却因自身文弱书生和软弱性格所动摇,总之,剧中人物都拥有双面性,只不过作者孔尚任对杨龙友的双面性的性格塑造更为生动鲜明,更是对以往剧目中正反人物单一性的突破和创新。
一直以来,戏剧同古代其他文学一样,具有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单一性,若作者给人物制定的形象是正面人物,那么一般不会从其他方面来诋毁这个正面人物形象,而且尽量营造一些事件来维护其正面人的形象特点,当然反面人物一样。比如,关汉卿对窦娥形象的塑造围绕“坚贞”描写;纪君祥笔下的屠岸贾则围绕“凶残”进行刻画;《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又是“痴情”二字的代表;赵五娘的“善良”等单纯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都体现出其单一性、类型化的形式趋向。正如王国维总结,中国的戏剧是逐渐由歌舞、念白加之动作慢慢演变而来的,随着久而久之的相传,戏剧也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并且用来传递戏剧创作作者们的内心情感,对世间的褒贬之意。又有名人鲁迅在品读《三国演义》高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而这样长期以往下去,虽起到规范化,但是戏剧缺少了其创兴性,仅仅是单一的人物特征的塑造。人无完人,在这种规范性的表达下,作品中的人物失去了自身的真实性。人们在观剧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剧目中的人物仅仅只存在于剧目中,现实社会中根本寻不到一人的反面心理。与之相比,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对杨龙友形象的塑造完全突破了以往戏剧中的传统,而是将其性格改变,在矛盾的心理作用和复杂的社会身份下具有双面性的性格特征。对其性格进行了变化,但又不过分夸张,没有盖过主角的风头,且恰到好处。将杨龙友的性格很自然地融入到剧情的发展之中,随着剧情的变化,杨龙友的性格也将在不断的改变。例如,在《修札》一出中,左良玉率兵东下于南京时,杨龙友便立刻召集侯朝宗商议此事。这便可以看出杨龙友在国家大事上还是一点儿也不马虎的,相当关心。但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在《辞院》一出中,他又说到,“事体重大,我们废员闲宦,立不得主意,身到就是了。”从这一番话语看来,此时的杨龙友对国事似乎不如从前那样关心了。到后来的《拜坛》一出中,杨龙友在崇祯皇帝的忌辰上表现的却是“哭什么旧主升遐,告了个游春假”,直到最后国破家亡之时,杨龙友准备收拾行李返乡逃难。整个剧情不断地变化,导致杨龙友从一个对国家大事关心的爱国者变成了一个抛弃大国保其自身的唯诺小人。作者对杨龙友这一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的戏剧标准,而且使得杨龙友这一人物更加具有真实性。 三 杨龙友人物形象的成因
1 双面性的人物形象为故事情节所需要
《桃花扇》借由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曲折爱情故事写出了明末兴亡的历史事实,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的情感。如果单单以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这一单一线索贯穿全文的话,会造成《桃花扇》单一、没有深度,更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古代官僚复杂利益挂钩的人际关系。而杨龙友这个双面性格的人物的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又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牵引,更好地表达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纵横交错的利益纠葛。在《桃花扇》中,各种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再到结束,都有杨龙友这个人物在其中,并且由这个人物引导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说,杨龙友双面性的形象正是《桃花扇》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器。
撇开孔尚任笔下的杨龙友,纵观历史文献记载的杨龙友,与其截然不同。在《明史本传》中记载的历史文人杨龙友是个富有才学,善于吟诗作画的才子,并且他对待朋友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在侯朝宗,遭受阮大铖陷害之时,杨龙友帮助其化险为夷,说明杨龙友的重要性;作者孔尚任为了加强这一效果,在《桃花扇》中,则将了杨龙友把田仰出重金邀李香君一见之事转化为杨龙友劝说李香君改嫁田仰情节,达到创作的目的,使杨龙友这一人物穿插于整部作品中,起到承前启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作者孔尚任艺术真实手法的又一体现。
2 对明清之际文人士子内在心理的反映
作者在《桃花扇》中对杨龙友游走于复社文人侯朝宗和阉党余孽马、阮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黑白通吃的形象塑造,其实在某种程度表现的是对自己同杨龙友这类文人趋炎附势的痛恨之意。他写出了在明末清处之际,一些文人士子隐晦矛盾的复杂心理,就如当时历史上的钱谦益,他原本是明末时期东林党的领袖,在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献媚于马、阮二人以求得安生。孔尚任其实自己也是同一类人物,但是他却这样塑造杨龙友人物形象,其实是对自己和以自己同类的文人的一种讽刺,反而对像侯朝宗和李香君等正面人物的赞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软弱与矛盾,但他能将其愤慨与羞愧之情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3 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影响
虽然这部作品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是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戏剧,但是我们不能把这部作品当作是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看待。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的情节都是作者创作而成,并非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对于作者所塑的杨龙友这个形象,在某些层面也具有一定的虚构性,不过这些虚构的情节为整个作品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对于杨龙友这个人物形象,为何是具有双面性的说法有许多种。有的学者认为,作者把王将军改为了杨龙友,目的是为了减少作品中的头绪。有的学者则认为,杨龙友在这部作品中所具备的双面性,是为了对当时社会中的士大夫进行讽刺。对于杨龙友这个形象的抹黑,是为了能够让作者的写作更具有一种社会背景感。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作者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法,主要是为了能够避免当时的一些政治敏感话题。作者对杨州守战的隐略,就是为了避开对当时政府过失的评论的一种方法。从以上种种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杨龙友这个人物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的。
4 借助杨龙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作者孔尚任在进行《桃花扇》这部作品的创作时,想要通过家事来对当时的国家大事进行诉说。作者想要把当时的明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但是由于作者身处清朝对于明朝的事不敢大肆言论,只能够通过戏剧创作的形式来借助剧中的人物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通过作者的创作,可以感受到作者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当出现内忧外患时,应该把所有力量都团结起来,不要再内讧,联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抵抗外侵的目的。但是,由于当时明朝已经非常的腐败,随便就可以把其政权推翻。在剧中的杨龙友等人虽然已经非常尽力,但是依然无法挽回明朝的灭亡。
四 结语
此时,对杨龙友是“伪君子”还是“真英雄”的争议似乎已经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这争议中读出了孔尚任作品《桃花扇》里的杨龙友形象的塑造,是对做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志士的软弱内心和安心求得自保的矛盾的复杂心理的更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汤国梁:《简谈〈桃花扇〉中的杨龙友》,《齐鲁学刊》,1994年第5期。
[2] 蒋星煌:《〈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王毅:《再说杨龙友》,《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邱燕,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
关键词:《桃花扇》 杨龙友 人物形象
《桃花扇》借由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曲折爱情故事写出了明末兴亡的历史事实,抒发作者对国家的情感。剧中塑造了众多历史人物,其中以在第二出“传歌”出场,并且最终贯穿整部剧作的杨龙友最富有争议。作者孔尚任塑造的杨龙友是位双面性很强的历史人物。他一边扮演着与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相交甚好的趋炎附势的反面人物,另一边又是作为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恩人,扮演着好人角色。杨龙友以风流倜傥、左右逢源和圆滑世故的性格特点成功地成为整部剧作的中间人物,跟随形势的转变而转变。这样双面性的人物塑造,也引起了文人墨客的争议,成为整部剧作的成功之处。
一 杨龙友双面性人物分析
在《明史本传》中记载的历史文人杨龙友是个富有才学,善于吟诗作画的才子,并且他对待朋友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在国家危难之时,杨龙友任苏州巡抚,率兵与清军相持,最终败走苏州,被清军所擒,宁死也没用屈服于清军,并且杨家全家三十六人也被清军杀死,被称为爱国烈士。但是在作者孔尚任的笔下,对杨龙友的描述却大不相同。杨龙友在作者孔尚任的笔下是这样的:他没有写杨龙友已死之事,而是说到杨龙友是兵败后弃官而逃。由于《桃花扇》的广泛流传,影响颇大,而作者孔尚任在《桃花扇》中对杨龙友人物性格的刻画和人物形象的塑造都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世人对杨龙友的看法,甚至对杨龙友产生成见。
在孔尚任的笔下,杨龙友还是位善于吟诗作画、风流倜傥的才子。第二出《传歌》中,杨龙友首次出场,与正面人物侯朝宗和李香君关系甚好。出场白“三山景色供图画,六代风流入品题”婉转含蓄地说明了杨龙友风流才子的身份。剧中还提到他与秦淮的名妓李贞丽是老相好,而且李贞丽也说起他“常到院中夸俺孩儿,要替他招客梳拢”,还有在第四出《侦戏》中提到,杨龙友去拜访阮大铖说道他与圆海笔砚至交,一个唱曲词,另一个做书画,这是两家的绝技,会一代一代地传颂下去。这又能体现出杨龙友擅长吟诗作画而且风流倜傥常于烟花之地居之;而且“画兰题壁”为李香君取号等情节足以反映杨龙友这一形象的塑造。从而引出剧中男女主人公侯朝宗与李香君的曲折爱情。也是由于这样,杨龙友成为了二者的朋友,而且相交甚好。
但孔尚任在剧中又提到杨龙友与以马士英、阮大铖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也是相交甚好,且非比寻常。剧中借用李贞丽之口说明杨龙友的复杂身份,他既是凤阳督抚马士英的妹夫,还是原光禄卿阮大铖的盟弟,并与这些人是“笔砚至交”。杨龙友这种特殊而复杂的社会关系使他处于整部剧作中链接所有人物的中心地位,而他既作为以侯朝宗和李香君为一派的正面人物的恩人和盟友,又是作为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相交甚好的趋炎附势的反面人物。这种正反两派的较量关系下,杨龙友自然而然地就成为了作者孔尚任刻画下的趋炎附势、左右逢源、八面玲珑的亦邪亦正之人。杨龙友根据形势的转变而变化,其实在这一点上能看出他的小家子气息,即以自身利益为中心的前提下,既巴结讨好以马、阮为代表的黑暗政治势力的反面人物,又结识相交以侯朝宗为代表的复社文人这种正面人物。杨龙友虽然圆滑保了自身,但是在世人眼里他并未得到想得到的好名声。
杨龙友在《桃花扇》中赋予的特殊身份筑造了他应有的趋炎附势、谄媚献好、圆滑的处事特点和人物性格。作者孔尚任利用艺术现实与历史现实的结合将《桃花扇》中的杨龙友如此塑造,原因在于更好地塑造作品中人物鲜明的特点,同时也是作者身为当时文人情愫的反面映射。
二 杨龙友双面性形象产生的意义
作者孔尚任作品中的人物塑造都呈现出双面性,不仅仅只是历史文人杨龙友。他笔下的左良玉以身相许精忠报国,但此人性格却又骄矜跋扈,不顾大局。又如复社文人侯朝宗,虽关心国事、忧国忧民却因自身文弱书生和软弱性格所动摇,总之,剧中人物都拥有双面性,只不过作者孔尚任对杨龙友的双面性的性格塑造更为生动鲜明,更是对以往剧目中正反人物单一性的突破和创新。
一直以来,戏剧同古代其他文学一样,具有人物性格形象塑造的单一性,若作者给人物制定的形象是正面人物,那么一般不会从其他方面来诋毁这个正面人物形象,而且尽量营造一些事件来维护其正面人的形象特点,当然反面人物一样。比如,关汉卿对窦娥形象的塑造围绕“坚贞”描写;纪君祥笔下的屠岸贾则围绕“凶残”进行刻画;《牡丹亭》中的杜丽娘又是“痴情”二字的代表;赵五娘的“善良”等单纯人物形象特点的概括,都体现出其单一性、类型化的形式趋向。正如王国维总结,中国的戏剧是逐渐由歌舞、念白加之动作慢慢演变而来的,随着久而久之的相传,戏剧也形成了一定的规范与标准,并且用来传递戏剧创作作者们的内心情感,对世间的褒贬之意。又有名人鲁迅在品读《三国演义》高论,“至于写人,亦颇有失,以致欲显刘备之长厚而似伪,状诸葛之多智而近妖;惟于关羽,特多好语,义勇之慨,时时如见矣”。而这样长期以往下去,虽起到规范化,但是戏剧缺少了其创兴性,仅仅是单一的人物特征的塑造。人无完人,在这种规范性的表达下,作品中的人物失去了自身的真实性。人们在观剧的同时会产生一种剧目中的人物仅仅只存在于剧目中,现实社会中根本寻不到一人的反面心理。与之相比,在孔尚任的《桃花扇》中,对杨龙友形象的塑造完全突破了以往戏剧中的传统,而是将其性格改变,在矛盾的心理作用和复杂的社会身份下具有双面性的性格特征。对其性格进行了变化,但又不过分夸张,没有盖过主角的风头,且恰到好处。将杨龙友的性格很自然地融入到剧情的发展之中,随着剧情的变化,杨龙友的性格也将在不断的改变。例如,在《修札》一出中,左良玉率兵东下于南京时,杨龙友便立刻召集侯朝宗商议此事。这便可以看出杨龙友在国家大事上还是一点儿也不马虎的,相当关心。但随着剧情的不断发展,在《辞院》一出中,他又说到,“事体重大,我们废员闲宦,立不得主意,身到就是了。”从这一番话语看来,此时的杨龙友对国事似乎不如从前那样关心了。到后来的《拜坛》一出中,杨龙友在崇祯皇帝的忌辰上表现的却是“哭什么旧主升遐,告了个游春假”,直到最后国破家亡之时,杨龙友准备收拾行李返乡逃难。整个剧情不断地变化,导致杨龙友从一个对国家大事关心的爱国者变成了一个抛弃大国保其自身的唯诺小人。作者对杨龙友这一形象的塑造,突破了以往的戏剧标准,而且使得杨龙友这一人物更加具有真实性。 三 杨龙友人物形象的成因
1 双面性的人物形象为故事情节所需要
《桃花扇》借由才子侯朝宗与名妓李香君的曲折爱情故事写出了明末兴亡的历史事实,抒发了作者对国家的情感。如果单单以侯朝宗和李香君的爱情这一单一线索贯穿全文的话,会造成《桃花扇》单一、没有深度,更不能很好地表现出古代官僚复杂利益挂钩的人际关系。而杨龙友这个双面性格的人物的出现,成为贯穿全文的又一线索。两条线索相互牵引,更好地表达了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纵横交错的利益纠葛。在《桃花扇》中,各种事情的发生、发展、高潮再到结束,都有杨龙友这个人物在其中,并且由这个人物引导推进故事情节的发展。所以说,杨龙友双面性的形象正是《桃花扇》故事情节发展的助推器。
撇开孔尚任笔下的杨龙友,纵观历史文献记载的杨龙友,与其截然不同。在《明史本传》中记载的历史文人杨龙友是个富有才学,善于吟诗作画的才子,并且他对待朋友仗义,“颇推奖名士,士亦以此附之”,在侯朝宗,遭受阮大铖陷害之时,杨龙友帮助其化险为夷,说明杨龙友的重要性;作者孔尚任为了加强这一效果,在《桃花扇》中,则将了杨龙友把田仰出重金邀李香君一见之事转化为杨龙友劝说李香君改嫁田仰情节,达到创作的目的,使杨龙友这一人物穿插于整部作品中,起到承前启后、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这是作者孔尚任艺术真实手法的又一体现。
2 对明清之际文人士子内在心理的反映
作者在《桃花扇》中对杨龙友游走于复社文人侯朝宗和阉党余孽马、阮之间,左右逢源、八面玲珑、黑白通吃的形象塑造,其实在某种程度表现的是对自己同杨龙友这类文人趋炎附势的痛恨之意。他写出了在明末清处之际,一些文人士子隐晦矛盾的复杂心理,就如当时历史上的钱谦益,他原本是明末时期东林党的领袖,在当时混乱的政治环境下趋炎附势见风使舵,献媚于马、阮二人以求得安生。孔尚任其实自己也是同一类人物,但是他却这样塑造杨龙友人物形象,其实是对自己和以自己同类的文人的一种讽刺,反而对像侯朝宗和李香君等正面人物的赞扬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反映出自己内心的软弱与矛盾,但他能将其愤慨与羞愧之情在自己的作品中表达出来。
3 受到了社会背景的影响
虽然这部作品的作者在进行创作时是希望能够创作出一部具有历史意义的戏剧,但是我们不能把这部作品当作是历史教科书来进行看待。因为在这部作品中,有许多的情节都是作者创作而成,并非是真正发生过的历史。对于作者所塑的杨龙友这个形象,在某些层面也具有一定的虚构性,不过这些虚构的情节为整个作品中的故事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线索。对于杨龙友这个人物形象,为何是具有双面性的说法有许多种。有的学者认为,作者把王将军改为了杨龙友,目的是为了减少作品中的头绪。有的学者则认为,杨龙友在这部作品中所具备的双面性,是为了对当时社会中的士大夫进行讽刺。对于杨龙友这个形象的抹黑,是为了能够让作者的写作更具有一种社会背景感。此外,还有的学者认为,作者这样的一种创作手法,主要是为了能够避免当时的一些政治敏感话题。作者对杨州守战的隐略,就是为了避开对当时政府过失的评论的一种方法。从以上种种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作者在塑造杨龙友这个人物时,是受到了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的。
4 借助杨龙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
作者孔尚任在进行《桃花扇》这部作品的创作时,想要通过家事来对当时的国家大事进行诉说。作者想要把当时的明朝灭亡的教训进行总结,但是由于作者身处清朝对于明朝的事不敢大肆言论,只能够通过戏剧创作的形式来借助剧中的人物来表达出自己的思想。通过作者的创作,可以感受到作者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当出现内忧外患时,应该把所有力量都团结起来,不要再内讧,联合在一起才能够实现抵抗外侵的目的。但是,由于当时明朝已经非常的腐败,随便就可以把其政权推翻。在剧中的杨龙友等人虽然已经非常尽力,但是依然无法挽回明朝的灭亡。
四 结语
此时,对杨龙友是“伪君子”还是“真英雄”的争议似乎已经不是重点,最主要的是我们在这争议中读出了孔尚任作品《桃花扇》里的杨龙友形象的塑造,是对做作为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志士的软弱内心和安心求得自保的矛盾的复杂心理的更好诠释。
参考文献:
[1] 汤国梁:《简谈〈桃花扇〉中的杨龙友》,《齐鲁学刊》,1994年第5期。
[2] 蒋星煌:《〈桃花扇〉研究与欣赏》,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3] 王毅:《再说杨龙友》,《湖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年第5期。
(邱燕,平顶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