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一鸣,南京外语学校教师,中国作协会员,省市作协理事。著有长中短小说书十本。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逾百万字,获人民文学奖和两届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南京金陵文学奖,获《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创作与评论》年度奖,获《中篇小说选刊》和《北京文学》双年奖。小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 被转载选载有六十多次。
自从郑板桥“难得糊涂”流行以来,“糊涂”在人们的口中改变了贬意的色彩,一句“难得糊涂”成了很多人随手拈来的盾牌。“糊涂蛋”、“糊涂虫”成了一种可爱,昏昏沉沉、丢三拉四成了一种风度,独立特行、不谋权利称为名士,尤其上个世纪的民国教授们,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老夫子,或狂或嗔,留下一段段逸事,至今成为美谈。我读中学时,一批下放的右派分子获得解放,进中学做了教师,经历了种种磨难,文人的“糊涂”却没有消失殆尽,比如一位文革前的老本科生,为了与民办教师争一句古文翻译的对错,将唾沫一口吐到了人家脸上。这还了得,当然挨了批斗。私下里老师们却对学生说,有本事的老师才犯这种“糊涂”,师生因此对他加倍敬重。在那岁月,这些人恃才傲物,居然敢将“糊涂”进行到底。
也有一种人自称“糊涂”,这类人首先是自己不糊涂,这就像喝酒的人称自己醉了未必是真醉一样,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警惕,告示别人不要陷我于糊涂的境界。也有人把“糊涂”当成了一种犯错的借口,一位贪官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收了别人的钱财,一个杀人犯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杀了人,至少,他在法官面前说出这个词时,他的脑子并不糊涂,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企图借此逃避罪责,得到别人的宽恕。
智者的糊涂是不必声张的,有一句话叫“大事精明,小事糊涂”,一个管理者,原则性问题寸步不让,方向性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但是事必躬亲,计较于一个饭局、一次失误,甚至有老总专门搜集公司的废纸,考查厕所中卫生纸的节俭,说的好听是节省的美德,其实是“糊涂”的表现,你是老总,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不能将决策者的智慧纠缠于琐粹事务。例如发现一位下属犯了小错,有的领导会去现场看几分钟,默然而去;第二次去了发现对方尚无改正,则善意提醒;第三次再去发现依然不改,于是直言批评。而有的领导则会上纲上线,大会小会批,按照条例扣工资奖金等等,其结果往往相反。只有人文管理的领导才能既服人,又服人心。这样看来,也许前者的装糊涂才是精明,后者的精明才是糊涂。
什么样的糊涂才是风度?记得作家高晓声在世时,北京一位青年评论家撰文从鲁迅茅盾一直批到高晓声,我很纳闷,高晓声一直保持沉默,后来他说,我是个糊涂人,懒得计较。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以攻击和打压别人为能事,倘若你耐不得糊涂,他一出手,你就接招,正是中了他的计谋。所以才有了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所以才有人说,装糊涂不仅是宽容,更是一种武器。
现在的文人,难得见到糊涂人,一根筋到底的糊涂人难以浮出水面,场面上走动的都是左右逢源的聪明人。市场经济,金钱当道,万事讲究效率,聪明人在当下如鱼得水,不必装糊涂。以我所处的中学教育界而言,成名的大师们没有一个糊涂人,大部分人身在官场,兼着这长那长,少部分没戴纱帽的,皆能察言观色,惟上级马首是瞻,绝不会说不该说的话,即使做了不该做的事,也能编出一套大师理論,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了“糊涂”,承认了岂不辱没了“大师”智商?
我有一个学生一不小心做了语文老师,前不久我路过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告诉我他做了校长,我当然高兴。坐下来吃饭,一桌校长主任六个居然有五个语文老师,我纳闷了。以前的中小学,很少轮上语文老师当领导,教语文的人有激情也易出狂言,免不了犯糊涂。领导一般培养理科老师当校长,理科老师理性,精明能干会算账。传说中许多国文大师都是数学学得不好,甚至考零分破格才被录取,为人糊涂也是能理解的。现在的语文老师,倘若数学学得差,是注定上不到大学。因此,他们数学底子未必比理科生差,算账也吃不了亏。除了数学,即使考语文试卷,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铁板上钉钉,一点也不含糊。他们进了课堂,按标准教材教参讲课,按标准教法教学,你想让他犯迷糊他也不可能。钱理群老说,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巴掌得先打在中学老师脸上,语文老师最应该挨。一个语文老师,将课上得天衣无缝,将人生设置得滴水不漏, 恨不得将校园所有的好处捞在手中,真是玷污了语文这门学科。席间,我只能这样对自己解释, 是现在语文老师的政治素质提高了。
“装糊涂”在当下成了普通人无奈的选择,你明知对方在背后泼你的脏水,有小人之心,你遇见他还是笑脸相迎,礼仪相待,倘若对方骨子里是善良之辈,或许他会心存愧疚,不履前非;倘若对方以为你是可欺可诈之人,为自己的手段得逞而沾沾自喜,你也不必告诫他其实你心里有一本账,付之一笑即可。要相信这世上自会有比他更卑鄙的人,多行不义必自毙。你揭穿他,心里吐了一口气,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把自己降为与他为伍者,丢了自己。做一个语文老师,你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你明知有些活儿是愚弄学生误导孩子, 但分数是硬道理,学生的前程不能耽误,你也只能装糊涂,叹息一声,寄希望于将来的变革。
一个人如果不需要装糊涂,天生“糊涂”自风流,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率性,那当然是最幸福的。退而求其次,人生可以糊涂几回, 如郑板桥说 “难得糊涂”,我理解成,“难得糊涂”,装也要装几次糊涂。人生糊涂不可少,从前,糊涂堪称是境界。因为有糊涂,才有了魏晋风度;因为有糊涂,才有了老庄的逍遥游;因为有糊涂,才有了济公的自如自在。当下,作为语文老师,机关算尽未必是聪明, 我主张还是应该勇于思考,保存个性,踏实教书,用心做人,该糊涂时勇于“糊涂”。
自从郑板桥“难得糊涂”流行以来,“糊涂”在人们的口中改变了贬意的色彩,一句“难得糊涂”成了很多人随手拈来的盾牌。“糊涂蛋”、“糊涂虫”成了一种可爱,昏昏沉沉、丢三拉四成了一种风度,独立特行、不谋权利称为名士,尤其上个世纪的民国教授们,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老夫子,或狂或嗔,留下一段段逸事,至今成为美谈。我读中学时,一批下放的右派分子获得解放,进中学做了教师,经历了种种磨难,文人的“糊涂”却没有消失殆尽,比如一位文革前的老本科生,为了与民办教师争一句古文翻译的对错,将唾沫一口吐到了人家脸上。这还了得,当然挨了批斗。私下里老师们却对学生说,有本事的老师才犯这种“糊涂”,师生因此对他加倍敬重。在那岁月,这些人恃才傲物,居然敢将“糊涂”进行到底。
也有一种人自称“糊涂”,这类人首先是自己不糊涂,这就像喝酒的人称自己醉了未必是真醉一样,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警惕,告示别人不要陷我于糊涂的境界。也有人把“糊涂”当成了一种犯错的借口,一位贪官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收了别人的钱财,一个杀人犯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杀了人,至少,他在法官面前说出这个词时,他的脑子并不糊涂,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企图借此逃避罪责,得到别人的宽恕。
智者的糊涂是不必声张的,有一句话叫“大事精明,小事糊涂”,一个管理者,原则性问题寸步不让,方向性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但是事必躬亲,计较于一个饭局、一次失误,甚至有老总专门搜集公司的废纸,考查厕所中卫生纸的节俭,说的好听是节省的美德,其实是“糊涂”的表现,你是老总,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不能将决策者的智慧纠缠于琐粹事务。例如发现一位下属犯了小错,有的领导会去现场看几分钟,默然而去;第二次去了发现对方尚无改正,则善意提醒;第三次再去发现依然不改,于是直言批评。而有的领导则会上纲上线,大会小会批,按照条例扣工资奖金等等,其结果往往相反。只有人文管理的领导才能既服人,又服人心。这样看来,也许前者的装糊涂才是精明,后者的精明才是糊涂。
什么样的糊涂才是风度?记得作家高晓声在世时,北京一位青年评论家撰文从鲁迅茅盾一直批到高晓声,我很纳闷,高晓声一直保持沉默,后来他说,我是个糊涂人,懒得计较。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以攻击和打压别人为能事,倘若你耐不得糊涂,他一出手,你就接招,正是中了他的计谋。所以才有了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所以才有人说,装糊涂不仅是宽容,更是一种武器。
现在的文人,难得见到糊涂人,一根筋到底的糊涂人难以浮出水面,场面上走动的都是左右逢源的聪明人。市场经济,金钱当道,万事讲究效率,聪明人在当下如鱼得水,不必装糊涂。以我所处的中学教育界而言,成名的大师们没有一个糊涂人,大部分人身在官场,兼着这长那长,少部分没戴纱帽的,皆能察言观色,惟上级马首是瞻,绝不会说不该说的话,即使做了不该做的事,也能编出一套大师理論,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了“糊涂”,承认了岂不辱没了“大师”智商?
我有一个学生一不小心做了语文老师,前不久我路过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告诉我他做了校长,我当然高兴。坐下来吃饭,一桌校长主任六个居然有五个语文老师,我纳闷了。以前的中小学,很少轮上语文老师当领导,教语文的人有激情也易出狂言,免不了犯糊涂。领导一般培养理科老师当校长,理科老师理性,精明能干会算账。传说中许多国文大师都是数学学得不好,甚至考零分破格才被录取,为人糊涂也是能理解的。现在的语文老师,倘若数学学得差,是注定上不到大学。因此,他们数学底子未必比理科生差,算账也吃不了亏。除了数学,即使考语文试卷,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铁板上钉钉,一点也不含糊。他们进了课堂,按标准教材教参讲课,按标准教法教学,你想让他犯迷糊他也不可能。钱理群老说,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巴掌得先打在中学老师脸上,语文老师最应该挨。一个语文老师,将课上得天衣无缝,将人生设置得滴水不漏, 恨不得将校园所有的好处捞在手中,真是玷污了语文这门学科。席间,我只能这样对自己解释, 是现在语文老师的政治素质提高了。
“装糊涂”在当下成了普通人无奈的选择,你明知对方在背后泼你的脏水,有小人之心,你遇见他还是笑脸相迎,礼仪相待,倘若对方骨子里是善良之辈,或许他会心存愧疚,不履前非;倘若对方以为你是可欺可诈之人,为自己的手段得逞而沾沾自喜,你也不必告诫他其实你心里有一本账,付之一笑即可。要相信这世上自会有比他更卑鄙的人,多行不义必自毙。你揭穿他,心里吐了一口气,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把自己降为与他为伍者,丢了自己。做一个语文老师,你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你明知有些活儿是愚弄学生误导孩子, 但分数是硬道理,学生的前程不能耽误,你也只能装糊涂,叹息一声,寄希望于将来的变革。
一个人如果不需要装糊涂,天生“糊涂”自风流,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率性,那当然是最幸福的。退而求其次,人生可以糊涂几回, 如郑板桥说 “难得糊涂”,我理解成,“难得糊涂”,装也要装几次糊涂。人生糊涂不可少,从前,糊涂堪称是境界。因为有糊涂,才有了魏晋风度;因为有糊涂,才有了老庄的逍遥游;因为有糊涂,才有了济公的自如自在。当下,作为语文老师,机关算尽未必是聪明, 我主张还是应该勇于思考,保存个性,踏实教书,用心做人,该糊涂时勇于“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