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老师可以“糊涂”一点

来源 :精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一鸣,南京外语学校教师,中国作协会员,省市作协理事。著有长中短小说书十本。在《人民文学》《收获》等发表小说逾百万字,获人民文学奖和两届江苏紫金山文学奖、叶圣陶教师文学奖、南京金陵文学奖,获《人民文学》和《小说选刊》、《创作与评论》年度奖,获《中篇小说选刊》和《北京文学》双年奖。小说数次进入中国小说排行榜, 被转载选载有六十多次。
  自从郑板桥“难得糊涂”流行以来,“糊涂”在人们的口中改变了贬意的色彩,一句“难得糊涂”成了很多人随手拈来的盾牌。“糊涂蛋”、“糊涂虫”成了一种可爱,昏昏沉沉、丢三拉四成了一种风度,独立特行、不谋权利称为名士,尤其上个世纪的民国教授们,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老夫子,或狂或嗔,留下一段段逸事,至今成为美谈。我读中学时,一批下放的右派分子获得解放,进中学做了教师,经历了种种磨难,文人的“糊涂”却没有消失殆尽,比如一位文革前的老本科生,为了与民办教师争一句古文翻译的对错,将唾沫一口吐到了人家脸上。这还了得,当然挨了批斗。私下里老师们却对学生说,有本事的老师才犯这种“糊涂”,师生因此对他加倍敬重。在那岁月,这些人恃才傲物,居然敢将“糊涂”进行到底。
  也有一种人自称“糊涂”,这类人首先是自己不糊涂,这就像喝酒的人称自己醉了未必是真醉一样,目的是为了提醒自己警惕,告示别人不要陷我于糊涂的境界。也有人把“糊涂”当成了一种犯错的借口,一位贪官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收了别人的钱财,一个杀人犯可以声称因为“糊涂”才杀了人,至少,他在法官面前说出这个词时,他的脑子并不糊涂,他的目的很清楚,就是企图借此逃避罪责,得到别人的宽恕。
  智者的糊涂是不必声张的,有一句话叫“大事精明,小事糊涂”,一个管理者,原则性问题寸步不让,方向性问题来不得半点含糊,但是事必躬亲,计较于一个饭局、一次失误,甚至有老总专门搜集公司的废纸,考查厕所中卫生纸的节俭,说的好听是节省的美德,其实是“糊涂”的表现,你是老总,你有更重要的事去做,不能将决策者的智慧纠缠于琐粹事务。例如发现一位下属犯了小错,有的领导会去现场看几分钟,默然而去;第二次去了发现对方尚无改正,则善意提醒;第三次再去发现依然不改,于是直言批评。而有的领导则会上纲上线,大会小会批,按照条例扣工资奖金等等,其结果往往相反。只有人文管理的领导才能既服人,又服人心。这样看来,也许前者的装糊涂才是精明,后者的精明才是糊涂。
  什么样的糊涂才是风度?记得作家高晓声在世时,北京一位青年评论家撰文从鲁迅茅盾一直批到高晓声,我很纳闷,高晓声一直保持沉默,后来他说,我是个糊涂人,懒得计较。在生活中总有一些人,以攻击和打压别人为能事,倘若你耐不得糊涂,他一出手,你就接招,正是中了他的计谋。所以才有了名人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所以才有人说,装糊涂不仅是宽容,更是一种武器。
  现在的文人,难得见到糊涂人,一根筋到底的糊涂人难以浮出水面,场面上走动的都是左右逢源的聪明人。市场经济,金钱当道,万事讲究效率,聪明人在当下如鱼得水,不必装糊涂。以我所处的中学教育界而言,成名的大师们没有一个糊涂人,大部分人身在官场,兼着这长那长,少部分没戴纱帽的,皆能察言观色,惟上级马首是瞻,绝不会说不该说的话,即使做了不该做的事,也能编出一套大师理論,决不肯承认自己犯了“糊涂”,承认了岂不辱没了“大师”智商?
  我有一个学生一不小心做了语文老师,前不久我路过他所在的学校,学生告诉我他做了校长,我当然高兴。坐下来吃饭,一桌校长主任六个居然有五个语文老师,我纳闷了。以前的中小学,很少轮上语文老师当领导,教语文的人有激情也易出狂言,免不了犯糊涂。领导一般培养理科老师当校长,理科老师理性,精明能干会算账。传说中许多国文大师都是数学学得不好,甚至考零分破格才被录取,为人糊涂也是能理解的。现在的语文老师,倘若数学学得差,是注定上不到大学。因此,他们数学底子未必比理科生差,算账也吃不了亏。除了数学,即使考语文试卷,标准化试题标准化答案,铁板上钉钉,一点也不含糊。他们进了课堂,按标准教材教参讲课,按标准教法教学,你想让他犯迷糊他也不可能。钱理群老说,大学培养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这巴掌得先打在中学老师脸上,语文老师最应该挨。一个语文老师,将课上得天衣无缝,将人生设置得滴水不漏, 恨不得将校园所有的好处捞在手中,真是玷污了语文这门学科。席间,我只能这样对自己解释, 是现在语文老师的政治素质提高了。
  “装糊涂”在当下成了普通人无奈的选择,你明知对方在背后泼你的脏水,有小人之心,你遇见他还是笑脸相迎,礼仪相待,倘若对方骨子里是善良之辈,或许他会心存愧疚,不履前非;倘若对方以为你是可欺可诈之人,为自己的手段得逞而沾沾自喜,你也不必告诫他其实你心里有一本账,付之一笑即可。要相信这世上自会有比他更卑鄙的人,多行不义必自毙。你揭穿他,心里吐了一口气,甚至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却把自己降为与他为伍者,丢了自己。做一个语文老师,你有自己的思想和见识,你明知有些活儿是愚弄学生误导孩子, 但分数是硬道理,学生的前程不能耽误,你也只能装糊涂,叹息一声,寄希望于将来的变革。
  一个人如果不需要装糊涂,天生“糊涂”自风流,如辜鸿铭、刘文典、金岳霖等率性,那当然是最幸福的。退而求其次,人生可以糊涂几回, 如郑板桥说 “难得糊涂”,我理解成,“难得糊涂”,装也要装几次糊涂。人生糊涂不可少,从前,糊涂堪称是境界。因为有糊涂,才有了魏晋风度;因为有糊涂,才有了老庄的逍遥游;因为有糊涂,才有了济公的自如自在。当下,作为语文老师,机关算尽未必是聪明, 我主张还是应该勇于思考,保存个性,踏实教书,用心做人,该糊涂时勇于“糊涂”。
其他文献
出嫁前,米东风在城里当过“鸡”的传闻已经在村里沸沸扬扬了。嫁过去之后,米东风的日子果然不好过。婆婆像监视犯人一样看着她,丈夫虐待她。这个世界上,还有她的生路吗?  这是我的小说《东风嫁》所要讲的故事。小说背后真实的事件是,曾在城里当过“小姐”的妻子,被丈夫活活打死了。之后,丈夫与婆婆合谋,把妻子的尸体吊在房梁上,伪装成妻子上吊自杀的现场。有了一个伪装,相继登场的还有一系列伪装。丈夫装作外出干活未归
期刊
关于教育有很多的真知灼见,有的沉淀在经典里,有的散落在网上,有的孕育并生长在一线名师的实践中。在信息泛滥的自媒体时代,人们得到的行业资讯更加容易,可是要想从海量的资讯中做个筛选,精准地把握有价值且与阅读者的生活与工作密切相关的内容,付诸有深度的阅读,则需要一份接地气、有高度的杂志。  从已经读到的几期来看,中国教育观察家——《精品》做到了。  在以往准备校长培训和校长后备培训的讲稿时,我习惯从《校
期刊
虽然我和《校长》杂志的交往有七八年时间,也许更长,虽然我对《校长》杂志和它的编辑长期以来一直有着某种深刻的认同,但是,当《校长》的编辑老师向我介绍《精品》杂志时,我还是有些主观地认为一本新办的杂志,取名《精品》未必名副其实吧。  我翻看了它的最新两期。首先我看到了它的征稿启事。那里有主办单位和办刊宗旨,作为一个由新华报业集团主管主办的综合性专业期刊,它的追求是办成一个“教师精英读物”,“ 为教师提
期刊
这是农历丙申猴年的岁末,这其实是很平常的一天:北方的飘雪,南国的暖阳,还有来来往往人海茫茫,历史并不常常在某个特定的时刻让一切发生改变,只是在我们的心里,习惯找一个开始。 一元复始,时间从此有了某种仪式感般的壮丽,我们是媒体,总有表达的欲望,尤其在这个容易让人百感交集的节点。我们兴许会触摸年轮的粗粝质感,喟叹流金岁月丰美成熟;而今天,我们更愿意赞美初生,因为它是伊始,是祈盼,是借以无限的可能而抵御
期刊
贵为某中国教育权威报刊的总编辑助理李君被审判的新闻播出了,看了视频后让人不免感慨,尽管早就传其被拘,但还是不太相信这个事实。李君的下场让人感叹中国教育的复杂性,一名只教过三年书的教育记者近些年来在教育界呼风唤雨,充当领袖,引领教育改革,更是亲自确定理念、设计模式,大肆造神,这背后到底有什么?在笔者看来,这就是某些人利用媒体、公权的影响力,明为引领教育改革,暗行不法獲利之事实!这也是中国教育的可悲之
期刊
2016年冬月初,“2016年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颁奖暨综合学术活动”在江苏省海门中学举行,就是此等高端的学术盛宴上,来自中国教科院、江苏省教科院的专家和数百名全省与会代表品尝了一道绝美精神佳肴——《精品》杂志2016年第4期。  “中国教育观察家”一行字赫然位于杂志封面的最上端,是啊,一篇篇精雕细琢的妙文,字字珠玑,诸如“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卷首语、教育学研究高地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刘建
期刊
过去五六年间,这是他惟一一次联系高中时最投契的那位朋友。如同许多校园至交毕业后渐行渐远的故事,金丹华与韩寒的人生交集基本只剩下怀旧了。  那次接受采访前,金丹华想起家中相册里夹着一张字条,特意找了出来。那是韩寒退学前给他的一段赠言,圆珠笔写的,字迹模糊但尚可辨认,就如同十多年前的记忆。金丹华被它带回到少年意气中,顿觉百感交集,“那是我最真诚的时候,坚定相信自己认为对的东西。”  一个多月后,韩寒在
期刊
2个“文化人”在一起聊天,一个小声说,一个大声讲。小声的极有可能是个医生,大声的那一位则十有八九就是教师了。不敢高声语是恐惊了病中人,必须大声讲是怕孩儿们听不见。  这就是所谓的职业习惯!  咦,说好的谈谈李玉贵老师,怎么讲起了段子?  是的,因为不好谈,又怕谈不好,所以就先扯开去,找找别的话题呗。  在讨论“李玉贵”现象之前,我想先从“又一次”站在风口浪尖的杜郎口中学说起——其实早在杜郎口刚刚声
期刊
即便你现在想要享受人生,也应该养成储蓄的习惯,但不要像之前一样:可能尝试过几次,后来又半途而废了。  大部分人采用了错误的储蓄方法,把储蓄变成了一件苦差事。他们整月都勒紧腰带,这里抠一点,那里省一些,但一个月下来,依然所剩无几,而且还会出现突如其来的修缮费,或之前遗忘的账单。  或许我们应该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件事。正常来说,你会付钱给别人,唯独不会付钱给自己。买面包时付钱给面包店老板;偿还利息时
期刊
随着我国改革发展进入了深水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迭起。教育传媒也如雨后春笋般的不断涌现。然而,鱼龙混杂、良莠不齐的现象也就不可避免, 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可就在当儿,刚创办不久的教育月刊《精品》的问世,却使我的眼前一亮,颇有“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无边光景一时新”之感。  其光景之一,就是《精品》办刊的理念“高大尚”。该刊以“传播全国教育领域的新思想、新理念,为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