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学词语教学一般采用课前集中识字的方法,这种教学方法相对注重刻板的识记,对于小学生来说,缺少趣味,而且容易遗忘。但是,如果在情境中进行词语教学,可以充分发掘出词语的特点,让词语变得活泼起来,像有了生命一般。活泼的词语一定更能让活泼的儿童快乐地理解与接受。
【关键词】情境 词语 活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他建议教师要培养儿童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而情境,能够丰富词语的感情色彩,把词语变得生动而又活泼。巧设情境,引导儿童字斟句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词语的意境,品味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让课堂更加“活泼”。
一、情境想象,感受词语的优美
以《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为例,开篇有很多有意思的词语,充满情趣,给人一种美好的情境。课堂上,音乐的巧妙渲染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赋予了儿童深远的想象空间。儿童在情境中想象,课文中的词语变得越来越丰盈,慢慢地,在儿童的心田上浸润出一座座色彩斑斓的精神花园。
教学片断一: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枝头挂满红枣的枣树。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的枣子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好像快要裂开来了,它们在秋风中轻轻摆动,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生:我看到了红红的枣子在枝头晃来晃去,好诱人啊!我恨不得立刻上去咬一口。
师:小朋友,你们透过“轻轻摆动”“晃来晃去”这两个词语,想象到了满树的红枣在秋风中深情地舞动,美极了!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你仿佛听到了枣儿们在说什么?
生:枣子成熟了,油亮油亮的,它们好像在向我招手:“我们成熟啦!”
生:我看到的枣子一个挨着一个,像是会唱歌的风铃,在唱着秋天的赞歌。
生:枣儿就像我妹妹可爱的笑脸,我仿佛听到了它在枝头欢笑。
师:小朋友,你们真会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秋枣成熟图,它们颗粒饱满,色彩鲜艳,让人想着就眼馋。
汉语的词语在音节上自带美感。尤其是叠字,其节奏整饬,读来音韵铿锵,同时充满了画面感。这样的旋律,在吟诵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儿童的联想与想象。教学片断一中,儿童借助聆听词语,展开想象,身临其境,走进了词语(“轻轻摆动”“晃来晃去”)的情境中,感受词语带来的美的体验,词语变得丰满、立体,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把儿童带进一个缤纷、绚烂的语文天地。
二、情境表演,理解词语的准确
儿童对于词语的感知和理解,绝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而应让儿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美、智、趣的情境,帮助儿童明晰词语的意思,体验词语表达的准确性。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因此,指导儿童人情入境的表演,通过细微的神情、动作等理解词语的准确表达,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词语本身,又是情境表演的“导演”。儿童在这样的表演中,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教学片断二:
师:在朦胧的月光下,小刺猬正偷偷地行动呢!那它是怎么偷枣的呢?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刺猬偷枣的动作,然后把这些动词圈出来。(学生默读圈画)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圈出来哪些动词?为什么圈这些词?
生:我圈出了四个“爬”,一开始小刺猬缓缓地往树上爬,爬向树枝,后来是在枣树下匆匆地爬来爬去。
师:你真会抓关键词,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看?(生同意)那老师读一读,你做一做爬的动作。(师读,生表演)
师:请继续找,你还圈了哪些词语?
生:我圈出了“摇晃”和“掉”,大概是刺猬用力过猛,自己把自己晃掉到了地上。
师:这两个词语真有意思,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用我的手臂当树枝吧!(生纷纷举手)
师:好,精彩继续。
生:我圈出了“归拢”“打滚”“扎”“驮”“跑”这几个动词,这是刺猬朋友在收拾它的战果,然后开溜啦!
师:本文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刺猬偷枣,那么你能理清这些动词的先后顺序吗?谁能够来挑战一下?把这些动词摆在大枣树相应的位置上。
(指名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师:这些动作呀,其实就是小刺猬偷枣的招数。从这些动作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生:这是一只聪明、机智的刺猬。
生:这小家伙“先爬后摇”“一滚一扎”“驮着开跑”,真是“步步惊心”啊!
师:难怪作者感叹:“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呀!”小刺猬偷枣高明,作者写得也很生动,接下来请两位同学上台合作,来演一演刺猬偷枣的过程,一位同学根据情节复述故事,另一位根据故事情节表演相关动作。
(点名上台表演,气氛活跃)
充分发掘词语的准确性,才能让词语“活泼”起来。置身于这样活泼又有情趣的情境中,看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教师的心里也和孩子们一样充盈起来,表演使词语有了画面感。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说,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就是在这一字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并逐渐会在他们的表达中反映出来。的确,在这样逼真的情境表演下,词语通过表演的加持而越发灵动起来,学生深刻体会到词语的细微区别,为以后写作能够精准地运用词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表达,品悟词语的情思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里,我再一次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儿童静心沉入到生动的情境之中,把握词语的外延,体会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创立初期,就讲究情境创设的途径,其中“音乐渲染情境”是她常用的方法。但教师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两点,一是与词语风格的匹配,二是与儿童接受程度的合拍。
教学片断三:
音乐响起。
师:刺猬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吼吼地跑去了。望着渐渐远去的刺猬,“我”会想些什么呢?
生:刺猬的家在哪儿?会不会就住在“我”家附近?不然它怎会如此熟悉“我”家的枣树?
生:刺猬家里还有其他小伙伴吗?又会有几个呢?
师:“好奇心驱使着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小朋友,“蹑手蹑脚”是什么意思?刺猬偷了“我”家的枣儿,“我”为什么还会轻轻地追在它的身后?你從“蹑手蹑脚”这个词语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作者不想惊扰小刺猬,他关心刺猬的去处。
生:刺猬虽偷了枣儿,它偷枣的高明让“我”心生佩服,可爱的模样儿让“我”心生欢喜。
师:是呀,作者喜爱刺猬,最后却没追到刺猬。望着黑洞洞的水沟眼儿,作者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出示:望着黑洞洞的水沟眼儿,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我__________)
小结:最后的画面让人触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之美。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提供的情境,辅以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表达等课堂活动中,深入地感受到“蹑手蹑脚”这个词语背后的内涵,体会到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生冷的词语变得灵动、活泼,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的确,词语虽是教学中的“细胞”,但却包罗万象,有声有色,是儿童学好语文的“纽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每一次教学都能精心、恰当地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精彩世界,那么词语教学一定会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
【关键词】情境 词语 活泼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学校里应当有一种高度的言语素养,有一种对词的高度敏感的气氛。”他建议教师要培养儿童对词语的感情色彩的敏感性。而情境,能够丰富词语的感情色彩,把词语变得生动而又活泼。巧设情境,引导儿童字斟句酌,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感受词语的意境,品味词语背后所要表达的情感,从而让课堂更加“活泼”。
一、情境想象,感受词语的优美
以《带刺的朋友》这篇课文为例,开篇有很多有意思的词语,充满情趣,给人一种美好的情境。课堂上,音乐的巧妙渲染和教师生动的语言描述,赋予了儿童深远的想象空间。儿童在情境中想象,课文中的词语变得越来越丰盈,慢慢地,在儿童的心田上浸润出一座座色彩斑斓的精神花园。
教学片断一:
师:让我们一起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课文的第一小节。一边听,一边想象课文所描绘的画面。
师:我仿佛看到了一棵枝头挂满红枣的枣树。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眼前的枣子一个个滚圆滚圆的,好像快要裂开来了,它们在秋风中轻轻摆动,跳起了优美的舞蹈。
生:我看到了红红的枣子在枝头晃来晃去,好诱人啊!我恨不得立刻上去咬一口。
师:小朋友,你们透过“轻轻摆动”“晃来晃去”这两个词语,想象到了满树的红枣在秋风中深情地舞动,美极了!闭上眼睛,仔细倾听,你仿佛听到了枣儿们在说什么?
生:枣子成熟了,油亮油亮的,它们好像在向我招手:“我们成熟啦!”
生:我看到的枣子一个挨着一个,像是会唱歌的风铃,在唱着秋天的赞歌。
生:枣儿就像我妹妹可爱的笑脸,我仿佛听到了它在枝头欢笑。
师:小朋友,你们真会想象,我们仿佛看到了一幅生动的秋枣成熟图,它们颗粒饱满,色彩鲜艳,让人想着就眼馋。
汉语的词语在音节上自带美感。尤其是叠字,其节奏整饬,读来音韵铿锵,同时充满了画面感。这样的旋律,在吟诵的时候,很容易引发儿童的联想与想象。教学片断一中,儿童借助聆听词语,展开想象,身临其境,走进了词语(“轻轻摆动”“晃来晃去”)的情境中,感受词语带来的美的体验,词语变得丰满、立体,如一幅巨大的画卷徐徐铺展开来,把儿童带进一个缤纷、绚烂的语文天地。
二、情境表演,理解词语的准确
儿童对于词语的感知和理解,绝不能仅仅靠死记硬背,而应让儿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借助美、智、趣的情境,帮助儿童明晰词语的意思,体验词语表达的准确性。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演员。因此,指导儿童人情入境的表演,通过细微的神情、动作等理解词语的准确表达,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词语本身,又是情境表演的“导演”。儿童在这样的表演中,思维也跟着活跃起来。
教学片断二:
师:在朦胧的月光下,小刺猬正偷偷地行动呢!那它是怎么偷枣的呢?请默读课文,找一找刺猬偷枣的动作,然后把这些动词圈出来。(学生默读圈画)
师:好,我们来交流一下,你圈出来哪些动词?为什么圈这些词?
生:我圈出了四个“爬”,一开始小刺猬缓缓地往树上爬,爬向树枝,后来是在枣树下匆匆地爬来爬去。
师:你真会抓关键词,愿不愿意上台来表演给大家看看?(生同意)那老师读一读,你做一做爬的动作。(师读,生表演)
师:请继续找,你还圈了哪些词语?
生:我圈出了“摇晃”和“掉”,大概是刺猬用力过猛,自己把自己晃掉到了地上。
师:这两个词语真有意思,哪位小朋友愿意上来?用我的手臂当树枝吧!(生纷纷举手)
师:好,精彩继续。
生:我圈出了“归拢”“打滚”“扎”“驮”“跑”这几个动词,这是刺猬朋友在收拾它的战果,然后开溜啦!
师:本文的作者就是用一系列的动词来描写刺猬偷枣,那么你能理清这些动词的先后顺序吗?谁能够来挑战一下?把这些动词摆在大枣树相应的位置上。
(指名学生上黑板贴词卡)
师:这些动作呀,其实就是小刺猬偷枣的招数。从这些动作中,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小刺猬?
生:这是一只聪明、机智的刺猬。
生:这小家伙“先爬后摇”“一滚一扎”“驮着开跑”,真是“步步惊心”啊!
师:难怪作者感叹:“我暗暗钦佩聪明的小东西,偷枣的本事可真高明呀!”小刺猬偷枣高明,作者写得也很生动,接下来请两位同学上台合作,来演一演刺猬偷枣的过程,一位同学根据情节复述故事,另一位根据故事情节表演相关动作。
(点名上台表演,气氛活跃)
充分发掘词语的准确性,才能让词语“活泼”起来。置身于这样活泼又有情趣的情境中,看到学生全身心地投入表演,教师的心里也和孩子们一样充盈起来,表演使词语有了画面感。著名儿童教育家李吉林曾说,儿童对语言文字的敏感和鉴赏,常常就是在这一字一句的比较、推敲中有所领悟,有所提高,并逐渐会在他们的表达中反映出来。的确,在这样逼真的情境表演下,词语通过表演的加持而越发灵动起来,学生深刻体会到词语的细微区别,为以后写作能够精准地运用词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情境表达,品悟词语的情思
“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里,我再一次巧妙地创设情境,让儿童静心沉入到生动的情境之中,把握词语的外延,体会词语背后所蕴含的情感。李吉林老师在情境教学创立初期,就讲究情境创设的途径,其中“音乐渲染情境”是她常用的方法。但教师在音乐材料的选择上要考虑两点,一是与词语风格的匹配,二是与儿童接受程度的合拍。
教学片断三:
音乐响起。
师:刺猬驮着满背的红枣,向着墙角的水沟眼儿,急吼吼地跑去了。望着渐渐远去的刺猬,“我”会想些什么呢?
生:刺猬的家在哪儿?会不会就住在“我”家附近?不然它怎会如此熟悉“我”家的枣树?
生:刺猬家里还有其他小伙伴吗?又会有几个呢?
师:“好奇心驱使着我蹑手蹑脚地追到水沟眼儿。”小朋友,“蹑手蹑脚”是什么意思?刺猬偷了“我”家的枣儿,“我”为什么还会轻轻地追在它的身后?你從“蹑手蹑脚”这个词语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作者不想惊扰小刺猬,他关心刺猬的去处。
生:刺猬虽偷了枣儿,它偷枣的高明让“我”心生佩服,可爱的模样儿让“我”心生欢喜。
师:是呀,作者喜爱刺猬,最后却没追到刺猬。望着黑洞洞的水沟眼儿,作者的心里又在想什么呢?
(出示:望着黑洞洞的水沟眼儿,小刺猬已经没有了踪影,我__________)
小结:最后的画面让人触动!学生们充分感受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融洽之美。
在最后一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利用文本中提供的情境,辅以背景音乐的烘托和深情的语言引导。学生在想象、表达等课堂活动中,深入地感受到“蹑手蹑脚”这个词语背后的内涵,体会到作者对小刺猬的喜爱之情。生冷的词语变得灵动、活泼,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在学生心里落地生根。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一定要让词语深入到儿童的精神世界里去。的确,词语虽是教学中的“细胞”,但却包罗万象,有声有色,是儿童学好语文的“纽带”。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如果每一次教学都能精心、恰当地创设情境,带着学生一起走进每一个词语背后的精彩世界,那么词语教学一定会更加生动、高效。
参考文献:
[1]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2]李吉林.情境教育的诗篇[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第二附属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