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众所周知,央视春晚从1983年起一直是收视率最高、最热闹的节目。“黄河三部曲”也因三次荣登春晚的舞台,使全国的观众认识并且喜爱山西舞蹈。山西舞蹈在央视春晚的处女作是1988年《黄河女儿情》中的舞蹈《看秧歌》,正是这一次上春晚使山西舞蹈在全国一炮打响,荣获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一等奖。紧接着1990年和1992年的《瞧这群婆姨》和《踩鼓点》均受到了全国观众的一致好评。这些作品就像是山西舞蹈的一张名片,一个标尺。
【关键词】黄河派舞蹈;雅;俗;民族精神;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黄河派舞蹈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因而人们习惯将产生于山西的民间舞蹈称为“黄河舞蹈”。其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地域:一是晋南地区。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气势雄伟壮观,动作刚劲洒脱的“鼓舞”;二是晋中地区,这里不仅诗人与作家频出,闻名天下的晋商也是数不胜数,雄厚的经济为民间舞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意、以戏引人的“小花戏”颇具特色;三是晋北地区。这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壤地,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吸引,使晋北的舞蹈比较粗狂豪放,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即具汉族特色,又保留了蒙族风格的“踢鼓子秧歌”。
二、山西民间舞蹈的独门秘籍
艺术贵在个性。作为“黄河派”舞蹈创始人之一的王秀芳老师认为一定要打破陈规,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俗”是肯定的,因为这些舞蹈所表现的就是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而“土美”又使它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土的东西不一定是不美的。
黄河派舞蹈的特点:土美,丑美,怪美。所谓“土美”“怪美”都是指追求与众不同、新颖独特。“丑美”和“怪美”主要表现在这些舞蹈的肢体动作不同于观众们往常所见到的芭蕾舞和古典舞那么的舒展、优美,而是比较夸张、变形、使人看后捧腹大笑的。比如,舞蹈《看秧歌》中那群土得掉渣的,丑的可爱的山妞们穿着大红大绿的服装,略带羞涩的眼神,内八字脚、绕跨、耸肩、全身拧劲、双手外摊的造型,真实地再现了一群山西农村小姑娘去看秧歌的情景。在场的观众无不被她们每一步的走,身体的扭,头的摇摆,一招一式,一静一动所折服。
三、山西民间舞蹈的“雅”
唐代柳宗元在《晋问》中说:“善让、俭啬,和而不怒。好谋而成,恬以愉,忧思而畏祸”是唐尧遗风。可见山西人自古以来就勤俭持家,从不追求吃住奢侈和豪华。
舞之于心,动之以情。山西民间舞蹈不尚雕琢而在真挚中见性情,不事文饰,却在朴实中显光彩,追求意蕴上对美的呈现。舞蹈《山铃》里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的汉子们,面朝黄土甩开臂膀,挥汗如雨,辛勤耕耘。不但是执着坚韧地在黄土地上劳动的形象,也是勇于创新,开拓彰显着崇高精神的黄河儿女的形象,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一)黃河派舞蹈蕴藏着巨大的民族精神
“黄河三部曲”将民族的特色深深根植于作品中,并将黄河儿女的日常生活、喜乐哀愁贯穿始终;将黄河儿女对于生命意识的自强不息,苦中作乐融汇进作品中。
“黄河派”舞蹈创始人之一张继钢编排的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黄土黄》,作品里的汉子们具有硬朗的骨头,长就了结实的肌肉,执着乐观地与环境抗衡,与自然搏斗。舞蹈中不断重复的跨腿跳动作,颠倒的身型和狂迷的舞态以及明显的动静对比都是黄土地上精灵的欢歌,这种欢歌不仅仅是农耕者久旱逢甘露的喜悦,更是黄河儿女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是黄河儿女崇高的生命情怀,体现了黄河儿女对生命意识强烈追求的民族精神。
(二)黄河派舞蹈对当代人们价值观的确立
今天再看黄河派舞蹈作品,不仅可以领悟到它们是表现黄河儿女生活的山西本土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加传递给当代年轻人,要不断思考与反思如何做坚定信念,全面发展、志存高远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畏困难、坚韧不拔、苦中作乐的品格。
四、总结
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与时间考验的。作为山西人,“黄河三部曲”的辉煌也使人内心倍感骄傲。编导将丑与美的结合,俗与雅的共存更是别出心裁,运用巧妙。舞蹈作品中的选材立意皆于黄河儿女真实的生活,表达山西人民的情感与精神,更是为这一代年轻人树立价值观的榜样。山西舞蹈就像黄河母亲那般亲切,那般慈祥,那般淳朴,那般熟悉。要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努力将山西舞蹈继续发扬光大,使它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丽霞,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15.
【关键词】黄河派舞蹈;雅;俗;民族精神;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J712 【文献标识码】A
一、关于黄河派舞蹈
从地理位置来看,山西省位于黄河中游,因而人们习惯将产生于山西的民间舞蹈称为“黄河舞蹈”。其发展可分为三个发展地域:一是晋南地区。这里最具代表性的是气势雄伟壮观,动作刚劲洒脱的“鼓舞”;二是晋中地区,这里不仅诗人与作家频出,闻名天下的晋商也是数不胜数,雄厚的经济为民间舞蹈提供了不竭的动力:以歌表情、以舞传神,以扇达意、以戏引人的“小花戏”颇具特色;三是晋北地区。这里一直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也是中原华夏族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壤地,文化的相互渗透,相互吸引,使晋北的舞蹈比较粗狂豪放,最具代表性的舞蹈是即具汉族特色,又保留了蒙族风格的“踢鼓子秧歌”。
二、山西民间舞蹈的独门秘籍
艺术贵在个性。作为“黄河派”舞蹈创始人之一的王秀芳老师认为一定要打破陈规,不能走别人走过的路。“俗”是肯定的,因为这些舞蹈所表现的就是乡土气息浓郁的生活,而“土美”又使它上升了一个新的高度,土的东西不一定是不美的。
黄河派舞蹈的特点:土美,丑美,怪美。所谓“土美”“怪美”都是指追求与众不同、新颖独特。“丑美”和“怪美”主要表现在这些舞蹈的肢体动作不同于观众们往常所见到的芭蕾舞和古典舞那么的舒展、优美,而是比较夸张、变形、使人看后捧腹大笑的。比如,舞蹈《看秧歌》中那群土得掉渣的,丑的可爱的山妞们穿着大红大绿的服装,略带羞涩的眼神,内八字脚、绕跨、耸肩、全身拧劲、双手外摊的造型,真实地再现了一群山西农村小姑娘去看秧歌的情景。在场的观众无不被她们每一步的走,身体的扭,头的摇摆,一招一式,一静一动所折服。
三、山西民间舞蹈的“雅”
唐代柳宗元在《晋问》中说:“善让、俭啬,和而不怒。好谋而成,恬以愉,忧思而畏祸”是唐尧遗风。可见山西人自古以来就勤俭持家,从不追求吃住奢侈和豪华。
舞之于心,动之以情。山西民间舞蹈不尚雕琢而在真挚中见性情,不事文饰,却在朴实中显光彩,追求意蕴上对美的呈现。舞蹈《山铃》里在干旱贫瘠的土地上耕耘的汉子们,面朝黄土甩开臂膀,挥汗如雨,辛勤耕耘。不但是执着坚韧地在黄土地上劳动的形象,也是勇于创新,开拓彰显着崇高精神的黄河儿女的形象,更是一个民族生生不息的原动力。
(一)黃河派舞蹈蕴藏着巨大的民族精神
“黄河三部曲”将民族的特色深深根植于作品中,并将黄河儿女的日常生活、喜乐哀愁贯穿始终;将黄河儿女对于生命意识的自强不息,苦中作乐融汇进作品中。
“黄河派”舞蹈创始人之一张继钢编排的20世纪舞蹈经典作品《黄土黄》,作品里的汉子们具有硬朗的骨头,长就了结实的肌肉,执着乐观地与环境抗衡,与自然搏斗。舞蹈中不断重复的跨腿跳动作,颠倒的身型和狂迷的舞态以及明显的动静对比都是黄土地上精灵的欢歌,这种欢歌不仅仅是农耕者久旱逢甘露的喜悦,更是黄河儿女顽强生命力的真实写照,是黄河儿女崇高的生命情怀,体现了黄河儿女对生命意识强烈追求的民族精神。
(二)黄河派舞蹈对当代人们价值观的确立
今天再看黄河派舞蹈作品,不仅可以领悟到它们是表现黄河儿女生活的山西本土优秀的艺术作品,更加传递给当代年轻人,要不断思考与反思如何做坚定信念,全面发展、志存高远的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培养不畏困难、坚韧不拔、苦中作乐的品格。
四、总结
优秀的作品是经得起人们的推敲与时间考验的。作为山西人,“黄河三部曲”的辉煌也使人内心倍感骄傲。编导将丑与美的结合,俗与雅的共存更是别出心裁,运用巧妙。舞蹈作品中的选材立意皆于黄河儿女真实的生活,表达山西人民的情感与精神,更是为这一代年轻人树立价值观的榜样。山西舞蹈就像黄河母亲那般亲切,那般慈祥,那般淳朴,那般熟悉。要培养过硬的专业素质,努力将山西舞蹈继续发扬光大,使它开花结果。
参考文献
[1]王丽霞,田彩凤.山西民间舞蹈的艺术特色[J].艺术教育,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