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尔夫教学法与视唱练耳教学的结合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lllg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奥尔夫教学法中视唱练耳教学的理念及其内容、儿童视唱练耳中节奏训练的内涵与目的,讨论两者的相互结合,从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学法如何在儿童节奏训练的课堂中运用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与想法,旨在提高儿童视唱练耳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奥尔夫教学法;视唱练耳教学;节奏训练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一、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视唱练耳教学
  (一)奧尔夫教学法
  卡尔·奥尔夫(Karl Orff,1895-1982),著名音乐教育家、作曲家,他一生在不断地探究不同音乐的风格并寻找着自己想要的艺术表现形式——语言、音乐、舞蹈、节奏四者相结合为一体的音乐教育行为方式。也是“奥尔夫学院”的创始人之一。
  (二)奥尔夫教学法中的视唱练耳教学
  在奥尔夫教学法中,每一种方法都围绕着视唱练耳内容训练,如节奏训练、听力训练以及多声部训练。所以,在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根据孩子的自身情况可以加入奥尔夫教学法内容,从而进行更有效学习。
  1.从朗诵入手,结合语言的节奏训练
  奥尔夫提倡原本性的音乐教育,从语言开始入手的音乐教育将“原本性”体现得淋漓尽致,回归咿呀学语的状态,激发出一种节奏的本能,对于初期视唱练耳中视唱的学习更多是考验眼耳的配合,从朗读开始导入,训练眼睛和耳朵的协调度,让儿童更易适应这种模式。
  2.结合动作,培养听力、注意力和反应力
  肢体动作是人类交流、情感表达最原始的表现方式,奥尔夫不仅在音乐学习中加入了肢体动作,还将身体作为一件乐器,通过拍、打使其发出声音,这些动作统称“声势”,通过这种训练可以通过全身感受节奏、学习节奏的律动。
  二、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重要性
  (一)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内涵
  视唱练耳是音乐的基础乐科,所涉及的内容几乎包括音乐教育的每一个方面。节奏感是人对于节奏的感觉,也是一种与生俱来的本能,无论大人小孩听到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时都会随之律动起来,所以,节奏训练就是把这些被动的潜意识里的节奏感开发出来,变为主动,并且运用到音乐学习中去。
  (二)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目的
  1.培养敏锐的音乐感知能力。
  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对音乐的欣赏离开不对节奏的感知力,将这种感知力诱发出来加以训练,使儿童主动地鉴赏音乐、理解音乐。
  2.提高视谱能力
  音乐是由音高和节奏组成的,乐谱也不例外,由单音和节奏组成。节奏就是把分散的单音有目的地组织起来,加强了节奏训练,在日后的音乐学习当中自然也会提高视谱的能力与速度。
  3.发展更加精细的音乐表现力
  学习音乐作品的最终展现方式是演奏或演唱出来,世界上各民族的音乐有着各自不同的风格和韵味,其中,节奏的变换是最常见的,对于节奏的训练可以更好地表现音乐内在的风格。
  4.打好音乐表演技能的基础
  当音乐的学习越来越深入,难度越来越高时,对于音准和节奏准确度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节奏训练对于表演技能的提升有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奥尔夫教学法在儿童视唱练耳教学中节奏训练的运用
  (一)语言在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每个国家、民族、地域都有自己不同的文化,随之产生的语言也不同,因此,在一个人的文化构成中,语言是最基础、最根本的。音乐教育从本土文化出发,也是奥尔夫重要的教育观念。对于儿童来说,出生后最先学习的就是走路和说话,利用语言作为节奏学习的引入,会使孩子感到熟悉与亲切。
  (二)声势在节奏训练中的运用
  声势是用身体作为乐器,通过身体各部位相互拍打摩擦,让身体发出不同声响的一种手段。这种声响是人类最原始的发泄、抒发情感的方式。运用声势,无需借助抽象的概念,复杂的逻辑思维,高难度的技巧,无需任何乐器,每个儿童都自然使用顺畅的表达。
  四、结语
  奥尔夫的音乐教育实践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如果能与视唱练耳的教学相互融合,不仅是对学生,是种提高对于教师也是一种提升。教师在使用教案时不能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要结合实际,充分发挥自身的创造性。
其他文献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由著名作曲家王建民先生于20世纪末创作而成。这首协奏曲灵感来自唐代诗人张继的同名七律诗《枫桥夜泊》,作品借用了唐诗中那种难以诉说的寂寥、怅然的诗意,融合苏南民歌、昆曲以及江南丝竹的特色音调,采用古筝与钢琴对话的协奏曲形式描绘出一幅精致、典雅的中国写意山水画卷。这首作品一方面借鉴了西方传统创作手法,另一方面还创新性地融合中國元素的音乐语汇,在中西方的交流中,传统与现代
期刊
【摘要】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是巴洛克时期最具代表性的德国作曲家,他精通管风琴、小提琴等,被普遍认为是音乐史上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作曲家,特别擅长管风琴曲、宗教音乐以及协奏曲的创作。巴赫的人生休止符画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莱比锡,因此,巴赫的创作晚期也称为莱比锡时期,这一时期占据巴赫一生的大部,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哥德堡变奏曲》和《赋格的艺术》最具有代表性。  【关键词】巴赫;莱比锡时期;哥德堡变奏曲;
期刊
【摘要】 在中华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中,音乐的发展一直没有中断。古筝作为我国古老、最富有特色的民族乐器之一,它的创新与发展展现出丰富的活力。随着古筝创作题材逐渐丰富,古筝音乐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古筝新曲不断涌现,让人们享受了古筝音乐新的美。这些古筝曲以其新颖独特的曲调诠释着现代生活的美,为民乐音乐带来了新的特色。本文通过对古筝演奏技法、作曲技法、视听效果等方面的分析,阐述了古筝的创新与发展。  【关
期刊
【摘要】在西方音乐中,钢琴前奏曲是一种小型体裁作品形式。在不同的钢琴前奏曲创作中,会体现出各位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重心,不同作曲家的不同前奏曲也会表达出差异化的音乐形象,达到作品的独特性。本文探究的是储望华钢琴前奏曲作品《六首前奏曲》,其塑造出了绽放在百花园中的小花形象,营造出独特音乐语言中所散发的浓郁的中国气息。  【关键词】储望华;钢琴作品;民族和声;《前奏曲六首》  【中图分类号】J624.1
期刊
【摘要】戏歌,中国民族声乐别具特色的演唱风格。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为毛主席诗词谱曲的《卜算子·咏梅》,到八十年代的《故乡是北京》,再到荣获中国音乐金钟大奖的作品《梅兰芳》,无不闪烁出民族声乐的绚丽色彩。本文以演唱者的角度,阐述戏歌的音乐特色和演唱风格,从而达到了解和学习中国民族声乐多样化的目的。  【关键词】戏歌;梅兰芳;音乐特色;演唱特点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一、近代戏歌
期刊
【摘要】室内乐这一体裁形式从其诞生至今,一直受到音乐家们的追捧。从海顿、贝多芬到勃拉姆斯等无数的音乐家不断地创作室内乐作品来诠释自己的音乐理想。在浩如烟海的室内乐作品当中,弦乐四重奏这种形式占据着绝对主力地位。这种艺术形式在海顿的手中得以确立,并以海顿和贝多芬的作品为典范,后世的音乐家们通过自己的创作不断探索这一形式能有怎样的发展和突破。时至今日,耳熟能详的弦乐四重奏仍然是古典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
期刊
陈培勋钢琴作品《平湖秋月》  【摘要】由著名作曲家陈培勋改编的《平湖秋月》与《双飞蝴蝶主题变奏曲》是两首旋律优美流畅、意境空灵悠远的钢琴作品,既保留了西方钢琴所特有的音色及和声优势,又充分融入了中国民间传统音乐的音律特点,将这两首乐曲的意境充分地展现出来。本文就这两首钢琴曲在写作手法上的异同,进行了具体的分析。  【关键词】平湖秋月;雙飞蝴蝶主题变奏曲;写作手法  【中图分类号】J624 【文献标
期刊
【摘要】《萨尔图畅想曲》是著名二胡演奏家、作曲家吕痴先生于1992年根据歌曲《萨尔图,月亮升起的地方》改编成的一部二胡作品,他将歌曲中的民族元素,通过二胡的演奏技法完美地展现出来。本文通过对《萨尔图畅想曲》中的曲式结构、情感表现以及新文化的音乐注释等多方面研究,充分阐述了此首乐曲的艺术性。  【关键词】《萨尔图畅想曲》;创作背景;曲式结构;新文化音乐注释  【中图分类号】J60 【文献标识码】A 
期刊
【摘要】随着电影行业的发展,电影的形式也在不断丰富。动画电影作为电影重要的一个类型,要想长期发展,被大众所接受,就要发挥好音乐配乐的作用。音乐与电影是有着紧密联系的,音乐起着渲染电影气氛、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内心等多种作用,为观众带来听觉上的享受,深化了电影主题,被电影创作者积极地使用。本文通过对动画电影中音乐配乐作用的分析,提出动画电影与音乐配乐融合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动画电影;音乐配乐
期刊
【摘要】乐理、视唱练耳是音乐基础理论学习中必不可少的两门课程,它们相辅相成、密不可分。以布鲁斯·本沃德(Bruce Benward)为代表的三位作者的《认识乐理-视唱练耳同步学》(Practical beginning theory)是一本乐理与视唱练耳合并教授、为音乐学习者打牢音乐基础的教科书。本文尝试以该教材的整体布局到教学设计为切入点,通过一定的理论分析以及若干音乐实例研究,凸显该教材的编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