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砂女》是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的代表作品。迄今为止从空间、孤独、人的存在、自由等方面研究该小说的论文有很多。但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的很少见,特别是研究《砂女》中路西法效应的论文是没有的。本文首先说明路西法效应,其次找出《砂女》中路西法效应的证据,通过心理学的视角重新解读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砂女》。
【关键词】 砂女 路西法效应 心理学 安部公房
一、路西法效應和斯坦福监狱实验
路西法一词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据圣经中记载,路西法原本是众天使的首领,但后来由于反叛堕入地狱,成为了堕天使即撒旦。以赛亚书第14章有如下记载:“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路西法效应的释义也是如此:路西法效应描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沦落为品德败坏的人的可能性。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他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得出了结论:人的行为举止不仅仅受到人的性格、秉性的影响,还受到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一)实验准备。实验者菲利普教授把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按照完全真实的监狱场景装修。然后通过报纸、广告等方法召集了21名大学生作为被实验者,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11人扮演狱警,另一组10人扮演囚犯。为了让实验做到尽可能地真实,取得了当地警察局的协助,出动警车和警员实地逮捕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并带到实验用监狱。为了给“囚犯”施加屈辱感,像真正的罪犯一样对其采取指纹,令其站在“狱警”(由学生扮演)面前脱光衣服撒上去虱粉,穿上背后印有号码的连体犯人制服,一只脚用铁球锁住。以上全部是为了给“囚犯”施加屈辱感和无力感。另一方面,为了塑造“狱警”权威、支配者的形象,给他们派发了警服、警棍还有带上不容易看出表情的太阳镜。
(二)实验经过。实验的最初,模拟监狱里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被实验者们单纯地认为认为只是穿着囚犯服和狱警服体验监狱生活就可以拿到报酬,第一天,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事。第二天,“狱警”开始渐渐地施加威压,对此抱有不满的一部分“囚犯”用床堵住门不让“狱警”进入牢房。然而冲突并没有结束,“狱警”们用灭火器喷向“囚犯”,趁间隙冲入牢房,命令“囚犯”全体脱光衣服,并把领导者关禁闭。第三天,“狱警”更进一步行使威压,由于实验不准使用暴力,“狱警”们开始进行精神虐待摧毁“囚犯”的自尊心。把一天三次的点名提前到凌晨0点开始,且夜间不准使用卫生间。第四天,“狱警”实施了更严重的侮辱行为,“犯人”对于侮辱行为开始变得不抵抗,这个阶段囚犯扮演者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对权威服从的囚犯。第五天,“狱警”的虐待再次升级,甚至让“囚犯”们四肢着地模拟动物交配的动作。狱警扮演者也成为了拥有绝对支配地位的真正狱警。原计划进行两星期的实验,在第六天不得不被迫中止。
(三)实验结果-路西法效应。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次实验证明了人是情境的“囚人”。身处的情境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如果把人去除个性化,那么人做出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提出了路西法效应。例如,穿着同样制服的军队,更容易发生虐杀事件,因为人通常会认为这种反道德行为是集体行动而非个人行动。
二、《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
接着,本文将根据《砂女》的小说情节,说明其中存在的路西法效应。如果把《砂女》比作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话,主人公仁木顺平、女人都是实验中的囚犯扮演者,村里的恶人是狱警的扮演者。仁木顺平和女人的衣食住都必须依赖于洞外的村民,因此对于仁木顺平和女人来讲,洞外的村民是具有绝对支配权的强势一方。与此相对,仁木顺平和女人是处于被支配的绝对弱势一方。
(一)仁木顺平的转变。主人公仁木顺平第一次被骗进入洞穴的时候,拼命地想逃出去。而女人却淡然地度过每一天,完全不想逃出去。仁木顺平看到女人的行为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与此相照应的,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囚犯扮演者最初也曾对狱警扮演者的威压进行抗议。但是无论是仁木顺平的逃跑行为还是囚犯扮演者的抗议行为均以失败告终。在小说中后部分,经过了无数次的逃跑尝试之后,希望渐渐变得渺茫起来,仁木顺平看到桶里的乌鸦想到自己,终于绝望地意识到:“外面的世界不就和我正身处的这沙子洞穴一模一样吗?”从那一刻,仁木顺平不再盼望有一天可以逃出去,再也没有做出任何逃跑的行为。与此相照应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期,“囚犯”们变得无抵抗地接受“狱警”的任何侮辱行为。仁木顺平身处的情境影响了他自身的行为、想法,使他习惯了沙子洞穴里囚人的身份,女人被囚禁的时间比仁木顺平早,因此女人比仁木顺平更早地在心里承认了自己沙子洞穴囚人的身份。这正是路西法效应在起效。
(二)另一方面,囚禁仁木顺平和女人的村民则是照应斯坦福实验中的“狱警”。村民欺骗外来人员到沙子洞穴然后囚禁他们,因为这种反道德的行为是在爱村精神的美化下做出的,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罪恶的。“为了我们的村子”这句口号发挥了把村民们去个性化的效果,这种去个性化效果也同样作用在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狱警扮演者身上,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制服和太阳镜。另外,村民们最初的惩罚手段是不给与洞内饮用水,随着情节发展后面变成强迫仁木顺平和女人进行性行为,这是侮辱手段的升级。这一行为转变即是村民们受到自己身处的绝对支配权的强势地位的影响。正是路西法效应使村民们从善良的人变成了可以淡然地做出反道德行为的恶魔。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砂女》中的情节,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做比较,得出了路西法效应存在于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砂女》中,并且贯穿始终的结论。笔者认为从心里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砂女》这部作品,对日本文学研究具有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家琪.“路西法效应”的当下意义.社会科学报[N].2013,12.
[2] 郝周绍.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济南职业学院学报[N].2012.2
[3] 叶从容.《砂女》与安部公房的权力批判.安部公房系列研究(三)[C].2017.7
作者简介:谭顺飞(1995—),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学生,日语硕士,单位: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
【关键词】 砂女 路西法效应 心理学 安部公房
一、路西法效應和斯坦福监狱实验
路西法一词来源于圣经中的故事。据圣经中记载,路西法原本是众天使的首领,但后来由于反叛堕入地狱,成为了堕天使即撒旦。以赛亚书第14章有如下记载:“明亮之星,早晨之子啊,你何竟从天坠落?”路西法效应的释义也是如此:路西法效应描述了一个品德高尚的人沦落为品德败坏的人的可能性。路西法效应的提出者是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Philip Zimbardo),他在斯坦福大学进行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得出了结论:人的行为举止不仅仅受到人的性格、秉性的影响,还受到人所处环境的影响。
(一)实验准备。实验者菲利普教授把斯坦福大学地下室按照完全真实的监狱场景装修。然后通过报纸、广告等方法召集了21名大学生作为被实验者,把他们分成两组,一组11人扮演狱警,另一组10人扮演囚犯。为了让实验做到尽可能地真实,取得了当地警察局的协助,出动警车和警员实地逮捕扮演囚犯的大学生,并带到实验用监狱。为了给“囚犯”施加屈辱感,像真正的罪犯一样对其采取指纹,令其站在“狱警”(由学生扮演)面前脱光衣服撒上去虱粉,穿上背后印有号码的连体犯人制服,一只脚用铁球锁住。以上全部是为了给“囚犯”施加屈辱感和无力感。另一方面,为了塑造“狱警”权威、支配者的形象,给他们派发了警服、警棍还有带上不容易看出表情的太阳镜。
(二)实验经过。实验的最初,模拟监狱里是非常轻松愉快的,被实验者们单纯地认为认为只是穿着囚犯服和狱警服体验监狱生活就可以拿到报酬,第一天,没有发生任何特别的事。第二天,“狱警”开始渐渐地施加威压,对此抱有不满的一部分“囚犯”用床堵住门不让“狱警”进入牢房。然而冲突并没有结束,“狱警”们用灭火器喷向“囚犯”,趁间隙冲入牢房,命令“囚犯”全体脱光衣服,并把领导者关禁闭。第三天,“狱警”更进一步行使威压,由于实验不准使用暴力,“狱警”们开始进行精神虐待摧毁“囚犯”的自尊心。把一天三次的点名提前到凌晨0点开始,且夜间不准使用卫生间。第四天,“狱警”实施了更严重的侮辱行为,“犯人”对于侮辱行为开始变得不抵抗,这个阶段囚犯扮演者已经变成了真正的对权威服从的囚犯。第五天,“狱警”的虐待再次升级,甚至让“囚犯”们四肢着地模拟动物交配的动作。狱警扮演者也成为了拥有绝对支配地位的真正狱警。原计划进行两星期的实验,在第六天不得不被迫中止。
(三)实验结果-路西法效应。菲利普·津巴多教授认为这次实验证明了人是情境的“囚人”。身处的情境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人的行为举止,如果把人去除个性化,那么人做出反道德行为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提出了路西法效应。例如,穿着同样制服的军队,更容易发生虐杀事件,因为人通常会认为这种反道德行为是集体行动而非个人行动。
二、《砂女》中的路西法效应
接着,本文将根据《砂女》的小说情节,说明其中存在的路西法效应。如果把《砂女》比作斯坦福监狱实验的话,主人公仁木顺平、女人都是实验中的囚犯扮演者,村里的恶人是狱警的扮演者。仁木顺平和女人的衣食住都必须依赖于洞外的村民,因此对于仁木顺平和女人来讲,洞外的村民是具有绝对支配权的强势一方。与此相对,仁木顺平和女人是处于被支配的绝对弱势一方。
(一)仁木顺平的转变。主人公仁木顺平第一次被骗进入洞穴的时候,拼命地想逃出去。而女人却淡然地度过每一天,完全不想逃出去。仁木顺平看到女人的行为后觉得非常不可思议,不可理解。与此相照应的,在斯坦福监狱实验中的囚犯扮演者最初也曾对狱警扮演者的威压进行抗议。但是无论是仁木顺平的逃跑行为还是囚犯扮演者的抗议行为均以失败告终。在小说中后部分,经过了无数次的逃跑尝试之后,希望渐渐变得渺茫起来,仁木顺平看到桶里的乌鸦想到自己,终于绝望地意识到:“外面的世界不就和我正身处的这沙子洞穴一模一样吗?”从那一刻,仁木顺平不再盼望有一天可以逃出去,再也没有做出任何逃跑的行为。与此相照应的是斯坦福监狱实验的后期,“囚犯”们变得无抵抗地接受“狱警”的任何侮辱行为。仁木顺平身处的情境影响了他自身的行为、想法,使他习惯了沙子洞穴里囚人的身份,女人被囚禁的时间比仁木顺平早,因此女人比仁木顺平更早地在心里承认了自己沙子洞穴囚人的身份。这正是路西法效应在起效。
(二)另一方面,囚禁仁木顺平和女人的村民则是照应斯坦福实验中的“狱警”。村民欺骗外来人员到沙子洞穴然后囚禁他们,因为这种反道德的行为是在爱村精神的美化下做出的,所以他们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是罪恶的。“为了我们的村子”这句口号发挥了把村民们去个性化的效果,这种去个性化效果也同样作用在斯坦福监狱实验的狱警扮演者身上,具体表现为统一的制服和太阳镜。另外,村民们最初的惩罚手段是不给与洞内饮用水,随着情节发展后面变成强迫仁木顺平和女人进行性行为,这是侮辱手段的升级。这一行为转变即是村民们受到自己身处的绝对支配权的强势地位的影响。正是路西法效应使村民们从善良的人变成了可以淡然地做出反道德行为的恶魔。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砂女》中的情节,和斯坦福大学心理学教授菲利普·津巴多的实验过程和结果做比较,得出了路西法效应存在于安部公房长篇小说《砂女》中,并且贯穿始终的结论。笔者认为从心里学的角度重新审视《砂女》这部作品,对日本文学研究具有新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陈家琪.“路西法效应”的当下意义.社会科学报[N].2013,12.
[2] 郝周绍.走进安部公房的“异化”世界—解读《砂女》.济南职业学院学报[N].2012.2
[3] 叶从容.《砂女》与安部公房的权力批判.安部公房系列研究(三)[C].2017.7
作者简介:谭顺飞(1995—),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学生,日语硕士,单位:大连大学日本语言文化学院,研究方向:外国语言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