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灵活运用巧妙的方法,掀起课堂教学高潮,使学生善于思考、乐于表达。具体来说,教师可以运用比较辨析的方法激发学生思考,借助合理想象拓展学生思维,灵活采用多种媒体触动学生心灵,如此可以调动学生意动、情动、心动。有思维碰撞的火花,才有课堂教学的高效。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课堂高潮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夯实基础,训练应试,课堂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有时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丰富教学流程,也囊括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但平淡无奇、乏善可陈。这样的课堂,难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以更饱满、更投入的状态在课堂学习中思考、表达、收获。教师在追求更好的课堂气氛之路上跋涉,竭尽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一书中有言:“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某种措施,把课堂教学的某一个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突破了平淡的课堂教学状态,激起了思维碰撞的浪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过程由此变得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心构思,预设能激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情怀的教学环节,并水到渠成地将预设加以施行,以实现课堂实效。
一、运用比较辨析激发学生思考,碰撞出课堂教学高潮
吕叔湘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语文也是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删或者替换某些词语、句子、语段等,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可以就文本中某个知识点,联系与之相关的已知知识或课外拓展知识,调动学生两相比较,探究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思路不够清晰、思考难以深入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常常能使思维豁然开朗。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置比较阅读的环节,无疑可以营造讨论的气氛,碰撞出课堂教学高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
笔者在教授《破阵子》一词时,为激发学生思考,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 “卒彰显志”的句子“可怜白发生”的妙处,感受辛弃疾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特地设置一处比较鉴赏——“足以慰平生”与“可怜白发生”。学生被笔者自夸的“佳句”逗乐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想为“可怜白发生”发表支持的见解。“足以慰平生”,只是顺势而来的平淡总结,没有冲击力。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南柯一梦,并非事实,人不可能活在梦境中不醒来。而“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到现实(由虚到实),由理想的巅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将词人报国有心却请缨无路的悲伤与愤慨表露无遗。在前面浓墨重彩的渲染下,尾句的悲叹绝不是萎靡和颓丧的呻吟,这“悲”中染上了“壮”的色彩,吟唱出报国无门的悲壮。学生在鲜明的比较中,在热烈的讨论中感受到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接下来的朗读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课堂气氛热烈。
二、借助合理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推动课堂教学高潮
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以扩充文章留白、续编或改编文章结尾等方式,调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拓展思维,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广阔的想象空间无疑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度,在这种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开放性的学习环节更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凡卡》一文时,设计了虚拟的情境:假如圣诞老人在圣诞夜帮助凡卡将信送到了爷爷的枕边,凡卡能如愿以偿地回到爷爷身边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打开了话匣子。“爷爷借路费借不到,向主人家请假,主人不准假,并威胁他说,如果落下一天不守夜,就立马换人。結果爷爷没有去成。”“爷爷借到了少得可怜的盘缠上路了,路途中没钱住宿可能就会被冻死。”“我感觉爷爷也许凭借坚定的信念找到了凡卡,可是鞋匠老板不放凡卡走,还向他索要赎金,爷爷没有足够的钱,凡卡仍然走不成。”笔者又接着追问:假如鞋匠老板大发慈悲,凡卡真的被爷爷接回了乡下,他们的生活会幸福吗?“相对以前在鞋匠家的生活可能会好一些吧,起码有亲情的温暖。”“穷人和亲人在一起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你看,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冻死在街头了吗?”“凡卡以前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都被冻僵了。再回到乡下,这种状况也不会改变。”这两个递进的问题有着较大的思考想象空间,可促使学生立足文本,搜寻文章细节,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处境的理解,更好地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三、巧用多种媒体触动学生心灵,激荡课堂教学高潮
多种媒体并不等同于“多媒体”。多种媒体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电子媒体。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电子媒体的运用,课件做得精美、华丽,影像、声音丰富多彩。但是,如果只是死板地一张张切换幻灯片,或者形式化地插入一段音乐、视频,这些手段的采用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课堂实效。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不是为了追求招数的新奇,而是为了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绪。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才是给学生施以影响的根本。教师倘能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辅以文档、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体,激荡课堂教学高潮,势必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他们的思考将会更深、更广。
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调动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书也许也该像一场成功的表演秀,要让学生专注凝神,老师先得有抓住每一双眼睛的决心和能力!”课上40分钟,课下4小时,甚至更长。教师要精心备课,哪怕是一个小环节的设计,倘能匠心独运,也能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师应当多读书积累,修炼内功、提升涵养;精心备课,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激情满怀,营造出醇厚的求知向学的气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任文田.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关键词:语文;教学方法;课堂高潮
当前初中语文教学课堂,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夯实基础,训练应试,课堂内容比较单调乏味;有时设计了循序渐进的丰富教学流程,也囊括了对学生各项能力的训练,但平淡无奇、乏善可陈。这样的课堂,难以让学生真正融入,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所以,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调动学生情绪,让学生以更饱满、更投入的状态在课堂学习中思考、表达、收获。教师在追求更好的课堂气氛之路上跋涉,竭尽所能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争取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一书中有言:“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的艺术,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遵循教学和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采取某种措施,把课堂教学的某一个阶段推向高度发展的、富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突破了平淡的课堂教学状态,激起了思维碰撞的浪花,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多维互动过程由此变得多姿多彩、精彩纷呈。因此,在实践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用心构思,预设能激发学生思考、触动学生情怀的教学环节,并水到渠成地将预设加以施行,以实现课堂实效。
一、运用比较辨析激发学生思考,碰撞出课堂教学高潮
吕叔湘先生认为,“一切事物的特点,要跟别的事物比较才显现出来,语文也是这样”。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增删或者替换某些词语、句子、语段等,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比较探究;可以就文本中某个知识点,联系与之相关的已知知识或课外拓展知识,调动学生两相比较,探究学习。有比较才有鉴别,学生在理解文本的过程中,思路不够清晰、思考难以深入时,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常常能使思维豁然开朗。在教学设计中,巧妙地设置比较阅读的环节,无疑可以营造讨论的气氛,碰撞出课堂教学高潮,从而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提高学生分析辨别的能力。
笔者在教授《破阵子》一词时,为激发学生思考,更好地引领学生体会 “卒彰显志”的句子“可怜白发生”的妙处,感受辛弃疾蕴含其中的深沉情感,特地设置一处比较鉴赏——“足以慰平生”与“可怜白发生”。学生被笔者自夸的“佳句”逗乐了,气氛顿时活跃起来,争先恐后地想为“可怜白发生”发表支持的见解。“足以慰平生”,只是顺势而来的平淡总结,没有冲击力。且“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不过是南柯一梦,并非事实,人不可能活在梦境中不醒来。而“可怜白发生”,由梦境到现实(由虚到实),由理想的巅峰跌入现实的谷底,急转直下、一落千丈,这种鲜明的对比给人以强烈的冲击力,将词人报国有心却请缨无路的悲伤与愤慨表露无遗。在前面浓墨重彩的渲染下,尾句的悲叹绝不是萎靡和颓丧的呻吟,这“悲”中染上了“壮”的色彩,吟唱出报国无门的悲壮。学生在鲜明的比较中,在热烈的讨论中感受到了辛弃疾杀敌报国、恢复中原的雄心壮志和壮志难酬的无奈,接下来的朗读也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课堂气氛热烈。
二、借助合理想象拓展学生思维,推动课堂教学高潮
想象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束缚,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境域。在语文课堂上,教师如果能够适时地以扩充文章留白、续编或改编文章结尾等方式,调动、引导学生借助想象拓展思维,学生就会有话可说、有话要说。广阔的想象空间无疑给学生以极大的自由度,在这种创造性的思考过程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开放性的学习环节更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将课堂教学推向高潮。
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凡卡》一文时,设计了虚拟的情境:假如圣诞老人在圣诞夜帮助凡卡将信送到了爷爷的枕边,凡卡能如愿以偿地回到爷爷身边吗?学生发挥想象力,打开了话匣子。“爷爷借路费借不到,向主人家请假,主人不准假,并威胁他说,如果落下一天不守夜,就立马换人。結果爷爷没有去成。”“爷爷借到了少得可怜的盘缠上路了,路途中没钱住宿可能就会被冻死。”“我感觉爷爷也许凭借坚定的信念找到了凡卡,可是鞋匠老板不放凡卡走,还向他索要赎金,爷爷没有足够的钱,凡卡仍然走不成。”笔者又接着追问:假如鞋匠老板大发慈悲,凡卡真的被爷爷接回了乡下,他们的生活会幸福吗?“相对以前在鞋匠家的生活可能会好一些吧,起码有亲情的温暖。”“穷人和亲人在一起的生活也好不到哪儿去。你看,卖火柴的小女孩不是冻死在街头了吗?”“凡卡以前和爷爷一起砍圣诞树时,都被冻僵了。再回到乡下,这种状况也不会改变。”这两个递进的问题有着较大的思考想象空间,可促使学生立足文本,搜寻文章细节,思考、讨论、探究。学生在层层推进的想象中,在讨论中,加深了对人物处境的理解,更好地领悟了文章的主题。
三、巧用多种媒体触动学生心灵,激荡课堂教学高潮
多种媒体并不等同于“多媒体”。多种媒体包括书面语言、口头语言、体态语言和电子媒体。当下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电子媒体的运用,课件做得精美、华丽,影像、声音丰富多彩。但是,如果只是死板地一张张切换幻灯片,或者形式化地插入一段音乐、视频,这些手段的采用不一定能取得很好的课堂实效。教师灵活地运用多种媒体来辅助教学,不是为了追求招数的新奇,而是为了触动学生心灵、调动学生情绪。教师作为课堂的主导,口头语言和肢体语言才是给学生施以影响的根本。教师倘能在此基础上,巧妙地辅以文档、图片、音乐、视频等媒体,激荡课堂教学高潮,势必给学生的心灵带来强烈冲击,他们的思考将会更深、更广。
画风景不只是涂颜色,更重要的是画出风景里的空气;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激发出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调动学生在积极的状态中,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书也许也该像一场成功的表演秀,要让学生专注凝神,老师先得有抓住每一双眼睛的决心和能力!”课上40分钟,课下4小时,甚至更长。教师要精心备课,哪怕是一个小环节的设计,倘能匠心独运,也能抓住学生的心神,激发学生的思考。语文教师应当多读书积累,修炼内功、提升涵养;精心备课,胸有成竹地走进教室;激情满怀,营造出醇厚的求知向学的气氛,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真正提高语文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廖玉蕙.写给语文老师的书[M].中国青年出版社,2010.
[2]任文田.掀起课堂教学小高潮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