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研究背景
“建模”是在落实教学理念最初采取的一条途径,是理念和经验的结合体,可以帮助教学人员缩短“摸着石头过河”的路程。于是在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生自主学习权、平等参与权、展示交流权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和自己的团队以突出学科本义,探究美的构成元素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目的,构建了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和反思悟学的“四环四学”的生本美术课堂模式。
二、教学尝试和反思
在“四环四学”的模式引领下,针对三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背景与主体”一课进行集体备课并实施教学,经过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三年级学生不会主动自学甚至不会自学,在没有教师问题引领时自学课本内容是非常浅显和片面的;在交流互学中,不注意聆听同学的发言,只是重复赘述;展示时有所顾虑;内省反思时仅限于知识的梳理。这些问题积累到一起又引起了我们对“建模”的质疑和思考。
就在迷茫的时候,“教师(管理者)要善于挖掘每一具体(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模’,帮助学生(老师)建立合适的‘模’,并用所建的‘模’和‘建模’的过程影响学生(老师)的学习”一段话使得我们茅塞顿开。这个“模”是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束缚的笼子。这个“模”可能就像数学里面的公式一样,同样的题型套用上公式就会很快地得到答案。
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也是如此吗?教师的“建模”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模”,教师教的“模”建立了,而学生学的“模”是否也建立起来呢?比如前置自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学,可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学的模,最终帮助他们学会自学,就像语文学科中对于学生自学有明确的几步要求,第一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步,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第三步,细读课文,深入体会。有了这三步的要求,每个学生都知道怎样预习一篇课文,那么这三步就是自学课文的一个模式。
同理,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师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模”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之相应的“学习的模”,包括学习小组的建立、学生自学的模、学生互学的模、学生展示的模、反思总结的模,所以“师模”和“生模”要同时共建,才能真正达成生本课堂的目的。
三、美术教学“师模”和“生模”的共建
1.建立学习团组
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重新划分学习小组,由原来的六人一组变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在人员配备上实行了‘211’式,即每个小组由两名美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一名素养偏中的学生,一名素养相对落后的学生组合而成,分别用1、2、3、4为其编号,并固定好小组成员的位置,1号为该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工作;2号负责帮扶3号,3号负责帮扶4号,4号负责监督1号,这样形成圆圈式的循环帮扶机制。
2.建立学习的模
(1)自学的模。结合美术学习“图画多文字少”的学科特点,在借鉴其他学科的预习案时,总结确立了“一看二读三查四总結”的四步自学模式:一看是先看图画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二读是读文字包括课题、开篇文字、知识窗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生成问题;三查是查资料解答疑惑,补充知识;四总结是总结确立学习目标,准备工具材料。
(2)互学的模。体现的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箴言“交流、合作、探究”,要做好这六个字,前提是要学会倾听,如果在学习小组内都自说自地不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那就根本谈不上交流,也没有了合作和探究,也就失去了互学的意义。所以在互学中建立了“先听后说互相学”的模式,“听”即听清设立的问题,听从组长的安排,听清同学的回答,然后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展示的模。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杀手锏,可以采取“独展和小组展”,独展可以是个人的展示,一般是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小组展一般是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4)反思总结的模。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建立了“先梳理,后拓展,再启发”的模式,即先利用知识树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最后从多角度谈谈自己获得的启发或者是遗憾,完成本节课的反思过程。
四、教学效果反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的“模”和学生的“模”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衔接应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模”就是在帮助教师在有“法”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法”。
“建模”是在落实教学理念最初采取的一条途径,是理念和经验的结合体,可以帮助教学人员缩短“摸着石头过河”的路程。于是在遵循“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把学生自主学习权、平等参与权、展示交流权还给学生,引领学生学会学习的先进教学理念的引领下,笔者和自己的团队以突出学科本义,探究美的构成元素为载体,指导学生掌握美术知识和技能,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为目的,构建了前置自学、交流互学、点拨助学和反思悟学的“四环四学”的生本美术课堂模式。
二、教学尝试和反思
在“四环四学”的模式引领下,针对三年级美术教材中的“背景与主体”一课进行集体备课并实施教学,经过实践发现了很多问题。例如,三年级学生不会主动自学甚至不会自学,在没有教师问题引领时自学课本内容是非常浅显和片面的;在交流互学中,不注意聆听同学的发言,只是重复赘述;展示时有所顾虑;内省反思时仅限于知识的梳理。这些问题积累到一起又引起了我们对“建模”的质疑和思考。
就在迷茫的时候,“教师(管理者)要善于挖掘每一具体(教学)内容中隐藏的‘模’,帮助学生(老师)建立合适的‘模’,并用所建的‘模’和‘建模’的过程影响学生(老师)的学习”一段话使得我们茅塞顿开。这个“模”是帮助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一个工具,而不是束缚的笼子。这个“模”可能就像数学里面的公式一样,同样的题型套用上公式就会很快地得到答案。
那么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不也是如此吗?教师的“建模”归根结底是为了帮助学生“建模”,教师教的“模”建立了,而学生学的“模”是否也建立起来呢?比如前置自学中,我们提倡让学生自学,可我们没有帮助学生建立一个自学的模,最终帮助他们学会自学,就像语文学科中对于学生自学有明确的几步要求,第一步:通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第二步,查字典认识生字生词;第三步,细读课文,深入体会。有了这三步的要求,每个学生都知道怎样预习一篇课文,那么这三步就是自学课文的一个模式。
同理,美术教学也是如此。所以在教师建立“高效课堂教学的模”时,还要培养学生与之相应的“学习的模”,包括学习小组的建立、学生自学的模、学生互学的模、学生展示的模、反思总结的模,所以“师模”和“生模”要同时共建,才能真正达成生本课堂的目的。
三、美术教学“师模”和“生模”的共建
1.建立学习团组
针对中低年级学生的特点,重新划分学习小组,由原来的六人一组变为四人一组,每个小组在人员配备上实行了‘211’式,即每个小组由两名美术素养较高的学生,一名素养偏中的学生,一名素养相对落后的学生组合而成,分别用1、2、3、4为其编号,并固定好小组成员的位置,1号为该学习小组的组长,负责小组内活动的组织、安排和协调工作;2号负责帮扶3号,3号负责帮扶4号,4号负责监督1号,这样形成圆圈式的循环帮扶机制。
2.建立学习的模
(1)自学的模。结合美术学习“图画多文字少”的学科特点,在借鉴其他学科的预习案时,总结确立了“一看二读三查四总結”的四步自学模式:一看是先看图画有一个大体的感知;二读是读文字包括课题、开篇文字、知识窗和学习要求,深入了解生成问题;三查是查资料解答疑惑,补充知识;四总结是总结确立学习目标,准备工具材料。
(2)互学的模。体现的是高效课堂的六字箴言“交流、合作、探究”,要做好这六个字,前提是要学会倾听,如果在学习小组内都自说自地不倾听他人的观点和意见,那就根本谈不上交流,也没有了合作和探究,也就失去了互学的意义。所以在互学中建立了“先听后说互相学”的模式,“听”即听清设立的问题,听从组长的安排,听清同学的回答,然后描述自己的观点和意见,最后在相互的交流碰撞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3)展示的模。这是检验学习成果的杀手锏,可以采取“独展和小组展”,独展可以是个人的展示,一般是小组内由学习组长组织的展示,组员将学习成果在小组内进行展示汇报。小组展一般是小组在全班进行展示汇报,一般由教师组织,也可以由学生代表组织。
(4)反思总结的模。结合美术教材的特点,建立了“先梳理,后拓展,再启发”的模式,即先利用知识树梳理本节课的知识要点,然后联系生活进行拓展,最后从多角度谈谈自己获得的启发或者是遗憾,完成本节课的反思过程。
四、教学效果反馈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教师的“模”和学生的“模”在课堂上能够顺畅地衔接应用,高效地完成了教学目标。“教育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建模”就是在帮助教师在有“法”的基础上找到适合的“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