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叶圣陶先生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语文教材是例子——不是一个终点,它就好比可以开发无限库藏的“锁钥”。
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创新使用教材。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是学生识字、阅读、习作的范本之一,是解决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的载体之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原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忠实于教材,以本为本,缺乏研读、缺少創新、缺失重组。在大语文理念的引领下,在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不能重新认识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范例及引领作用,语文教学就会束缚师生的手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就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与大家作探讨。
一、关注语文课程目标,让语文课活而不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实践,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以教材为“例”,就要研读教材,明确目标,以此为导向,抓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教育性这些特点,创造性地延伸,使语文课堂生动而活泼,又不失意义和方向。
二、寻找语文教材的兴趣点,使语文课活而有趣
在教学中,每篇课文、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挖掘其切入点、思考点、价值点、高潮点等,并经过筛选确定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有趣地开展学习,实现借教材课例教语文的目的。
比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学生读到课题,很容易就会看出课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我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向寻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思考:每个拟人句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你也准备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你会用哪些拟人句,以增强习作表达的效果呢?这样的安排,就是在教材及课堂切入点上做文章,使学生一开始就兴趣高涨。通过阅读交流,不仅把握了本文的写法特点,尤其能够学以致用。
三、利用语文教材的教育点,让语文课堂活而有道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其思想教育性。叶圣陶说:“语文课本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有一项特殊的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这两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文道结合的原则。
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我组织学生先调查:自己的亲人中有谁是共产党员?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然后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共产党员“老汉”做了什么?最后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受到启迪,得到教育。这节语文课,既有调查研究,又有阅读理解,还有思想教育,使学生既学文,又悟道。
四、挖掘语文教材的拓展点,使语文课堂活而无限
以教材为“例”,就要以教材为契机,向不同方向延伸,使语文课的外延无限化。在大语文背景下,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必要,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标本。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由教材而引向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升,学习语文活力十足。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四篇课文分别节选自《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学生了解名著,学习人物刻画方法的范例。我借用这组教材范例,采用单元整合法,安排学生用短短的两周时间,既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诸葛亮、孙悟空等独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探究发现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同时前后两次练笔,写自己眼中的人物,学以致用,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阅读量无限延伸、学习空间无限增大。
总之,以教材为“例”,只有准确把握“四点”,即语文特点、教材兴趣点、教材教育点、教材拓展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内容丰富起来,让学生的阅读量大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
编辑 聂蕾
叶圣陶先生的话告诉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创新使用教材。语文教材作为例子,是学生识字、阅读、习作的范本之一,是解决学生语文学习问题的载体之一,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途径之一。原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们更多的是忠实于教材,以本为本,缺乏研读、缺少創新、缺失重组。在大语文理念的引领下,在积极推进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如果不能重新认识教材、创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范例及引领作用,语文教学就会束缚师生的手脚、限制学生思维的发展、阻碍课程改革的步伐。笔者就如何用好教材这个“例子”与大家作探讨。
一、关注语文课程目标,让语文课活而不偏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本质。
语文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重视人文内涵的深刻影响,又尊重学生感受的多元;重视语文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又尊重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独特体验;重视实践,让学生多读多写,日积月累,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特别要关注汉语言文字的特点,据此开展语文教学。
以教材为“例”,就要研读教材,明确目标,以此为导向,抓住语文的工具性、人文性和思想教育性这些特点,创造性地延伸,使语文课堂生动而活泼,又不失意义和方向。
二、寻找语文教材的兴趣点,使语文课活而有趣
在教学中,每篇课文、每节课都需要教师充分解读,挖掘其切入点、思考点、价值点、高潮点等,并经过筛选确定能够激活学生的兴趣点,促使学生有趣地开展学习,实现借教材课例教语文的目的。
比如《蟋蟀的住宅》一文,学生读到课题,很容易就会看出课题采用了拟人的手法,我顺势将学生思维引向寻找文中采用拟人手法的句子,并思考:每个拟人句的作用是什么?如果你也准备写一篇类似的文章,你会用哪些拟人句,以增强习作表达的效果呢?这样的安排,就是在教材及课堂切入点上做文章,使学生一开始就兴趣高涨。通过阅读交流,不仅把握了本文的写法特点,尤其能够学以致用。
三、利用语文教材的教育点,让语文课堂活而有道
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其思想教育性。叶圣陶说:“语文课本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工具,同时有一项特殊的使命:训练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和良好习惯。这两者不能偏废,而且应当联系在一起。”这就是文道结合的原则。
如教学《桥》这篇课文,我组织学生先调查:自己的亲人中有谁是共产党员?他们平时都做些什么?然后阅读课文,了解文中共产党员“老汉”做了什么?最后通过对比交流,学生很容易就能感受到共产党员的大公无私,受到启迪,得到教育。这节语文课,既有调查研究,又有阅读理解,还有思想教育,使学生既学文,又悟道。
四、挖掘语文教材的拓展点,使语文课堂活而无限
以教材为“例”,就要以教材为契机,向不同方向延伸,使语文课的外延无限化。在大语文背景下,教材具有二次开发的必要,教材不再是唯一的、高高在上的标本。
笔者在教学中,常常由教材而引向课外读物,学生的阅读量大大提升,学习语文活力十足。如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五组课文以“古典名著”为主题,四篇课文分别节选自《史记》《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是学生了解名著,学习人物刻画方法的范例。我借用这组教材范例,采用单元整合法,安排学生用短短的两周时间,既阅读课文内容,了解武松、诸葛亮、孙悟空等独具特色、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又阅读大量的课外读物,探究发现名著中人物形象的刻画方法;同时前后两次练笔,写自己眼中的人物,学以致用,使语文课堂充满活力,学生的阅读量无限延伸、学习空间无限增大。
总之,以教材为“例”,只有准确把握“四点”,即语文特点、教材兴趣点、教材教育点、教材拓展点,才能更好地发挥教材的作用,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兴趣;才能让语文课内容丰富起来,让学生的阅读量大起来,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作者单位 陕西省宜君县城关第一小学
编辑 聂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