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
【关键词】:变形;挖掘;演练;宝库
数学教学“生活化”具体是指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充分利用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恰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联系生活,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围绕“生活化”教学作以下探索。
一、课前“生活”导入激趣引疑
导入是一堂课开始。生活情景、生活现象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里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都存在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量的大小》的导入环节,设计玩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景,这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激发了学生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二、课中穿插“生活”探索新知
1.联系“生活画面”提示新知探索规律。。
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必须依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教师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并勾勒出生活画面,更有利于新知的探索,更有利于揭示规律。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生活场面,在讲桌的左边堆3个,右边堆2个共5个苹果。让两位同学面对面坐着。 根据看到的苹果由由左及右地列出加法算式。其中一位同学列式为2+3=5.接着让学生观察。桌上一共有向个苹果(5个),然后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呢。在这里充分利用展示的生活场面帮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2、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能得到巩固,数学教学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能力。如:在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有基本了解后,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应用题中的情景作表演,喊“预备走后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的时间,两人走到一起(相遇了)。经演示后,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另外如果没有同桌帮忙,老师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各自将两手掌竖直,两掌心相对,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这样学习,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等知识就会有实实在在的了解,并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就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后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四、课后作业设计回归“生活”
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的基础。课后作业回归“生活”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
【关键词】:变形;挖掘;演练;宝库
数学教学“生活化”具体是指教师把生活中的一些数学现象充分利用在教学中,挖掘数学知识的生活内涵,恰当作些变形处理,让数学联系生活,学生更好地认识数学,学好数学,培养能力,发展智力,促进数学素养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近几年我围绕“生活化”教学作以下探索。
一、课前“生活”导入激趣引疑
导入是一堂课开始。生活情景、生活现象导入更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打破学生的心里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好奇心和求知欲。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都存在数学思想,教师要善于捕捉“生活现象”为课堂教学服务。如:在教学《量的大小》的导入环节,设计玩三个不同倾斜度的滑梯情景,这既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又能体现出“角的大小”的作用,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角的大小”是影响下滑速度的重要因素。激发了学生认知冲突和求知欲。
二、课中穿插“生活”探索新知
1.联系“生活画面”提示新知探索规律。。
学生生活中的数学常识,经验的建立必须依赖实践活动,使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教师能创造性地将数学知识融合于生活中,并勾勒出生活画面,更有利于新知的探索,更有利于揭示规律。如:在学习“加法交换律”时,教师可设计一个生活场面,在讲桌的左边堆3个,右边堆2个共5个苹果。让两位同学面对面坐着。 根据看到的苹果由由左及右地列出加法算式。其中一位同学列式为2+3=5.接着让学生观察。桌上一共有向个苹果(5个),然后思考:为什么算式不同,结果却相同呢。在这里充分利用展示的生活场面帮助学生展开讨论,得出“加法交换律”的内容;交换加数位置,和不变。
2、设计“生活情景”,开展演练。
数学知识应加以演练才能得到巩固,数学教学在具体的生活情景中加以演练,会实实在在地提高学生能力。如:在学习相遇问题的应用题时,学生对此类应用题的结构和解题方法有基本了解后,教师可布置这样一个活动:同桌两人一组,将应用题中的情景作表演,喊“预备走后一齐面对面走来(同时,相向)经过一定的时间,两人走到一起(相遇了)。经演示后,学生口头编应用题,再解答。另外如果没有同桌帮忙,老师也可以要求同学们各自将两手掌竖直,两掌心相对,慢慢靠拢,经过一会儿,两手掌合在一起。经过这样学习,学生对“两地,同时,相向,相对,相遇”等知识就会有实实在在的了解,并会使他们的学习兴趣倍增。只要老师善于挖掘数学内容中的生活情境,让数学贴近生活,就会使学生发现数学就在身边。
三、课后应用“生活化”
数学应用于实际,才会变得有血有肉、富有生气,才能让学生体验到数学的价值和意义,确立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信心。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避免从概念到概念、从书本到书本,变数学练习的“机械演练”为“生活应用”。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问题,通过在生活中用数学,增强学生对数学价值的体验,强化应用数学的意识。
1、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问题。
生活是数学的宝库,生活中随处都可以找到数学的原型。经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学数学,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问题,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认识周围事物的习惯,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探索的意识。如,认识“圆”以后,让学生到自己生活的环境中去观察哪些物体的面是圆的?学习了“圆柱的侧面积和体积”之后,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物体是圆柱体”。学习了“轴对称图形”后,让学生找一找、说一说,你见过周围那些物体是轴对称图形?
2、用数学方法研究生活问题。
生活中的许多问题包含着数学知识。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方法研究问题,不仅使学生感受成功和自身价值的存在,而且可绽放绚丽的创造之花,让学生真正由“读书虫”向社会实用型人才发展。如,教学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以让学生解释一下:我们住的房子的屋顶为何要架成三角形的?木工师傅帮同学修理课桌为何要在桌脚对角处钉上一根斜条?教学平行四边形的特性请学生说明:为什么拉栅门要做成平行四边形的网格状而不做成三角形?又如,学习了利息计算后,让学生计算:把1000元钱存入银行,怎样存款更合算?学生先要调查银行利率,选择存款时间、存款方法,再计算利息,找到最合理的存款方法。再如,在学生初步认识了圆形后,可以引导学生往深层次思考:“为什么生活中那么多物体的形状都设计成圆形,圆形有什么特别之处?”
四、课后作业设计回归“生活”
课后作业是数学教学的重要一环,它既是促进学生理解所学知识的重要途径,又是使学生形成技能的基础。课后作业回归“生活”是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形成技能,明白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数学有很强的应用价值。
总之,数学教学生活化是教育现代化对数学教学提出的新要求,我们在数学教学中必须千方百计地让学生从生活中体验数学,让学生自觉地把数学知识运用到各种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把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学生在“生活”和“数学”的交替、互动中更加热爱数学、热爱生活。
主要参考文献:
【1】 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给教师的建议》,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
【2】《小学数学课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