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1978年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的胜利召开,这意味着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新的历史变革给朝鲜族地区的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之人的价值观,家庭结构、人际关系、生活方式等诸多方面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时代背景下班主任要认真关注“留守”学生,加强对他们的教育。要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类型和特点,结合对学生家长的访谈记录和班主任工作日志,整理出“留守”学生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
关键词:留守学生;班主任;教育现状;对策
一、“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笔者从上一届负责的班级和本学期任教的班级里开展了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此外,结合笔者所写的教育日志,分析“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1.采访学生
学生 (金某,女生)
我的父母都在美国。他们在我7岁时,为了养育我去韩国打工,后来又去了美国。奶奶从7岁开始一直在照料着我。爸妈答应过我,当我上高中时,就会回国,可到现在他们还没回来。我非常羡慕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同学。每当学校组织运动会的时候,父母会过来给他们加油助威;还可以跟父母一起去旅行,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爸妈给我的钱倒是很充裕。我只好用努力学习的方式来,安慰孤独。因为只有成为模范生,才能得到老师的嘉奖。延边一中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我刚从图们考到延边一中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关心和鼓励我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我的学习成绩才能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偶尔也会和父母通电话,但总感觉有一些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采访家长
金某的家长 (女生的父亲)
因为是高三,她最近总是很晚才回家。问她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她却大发脾气,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房门。听说孩子们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越抓越叛逆。班主任也说过,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学习会有帮助。所以,最近不怎么管教孩子,只能用焦虑的眼神观察她。孩子自认为已经长大了,对我有些不理不睬,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
3.班主任日志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据该学生讲,父母早早就离了婚,母亲在韩国组建了新家庭,还生了个孩子。父亲为了挣钱也去了韩国。最近,在工地干活时,伤到了左眼,现在连工作都不好找了。是奶奶(已故爷爷的后妻)可怜她,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孙女来照顾。由于孩子的情况实在特殊,于是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并在社会很多爱心团体的帮助下,维持着目前的学业。
二、存在的问题
1. 祖父母家庭
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当中,半数孩子不听祖父母的劝言,半数则与爷爷(姥爷)、奶奶(姥姥)交流心里话。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祖父母在教育学生方面,对子女实行过度的溺爱保护,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有时教育方法不太恰当。其结果,这类家庭的学生,欠缺自律性,自尊心强,自私,自立能力不足,心里抗压能力差。有些学生表现为社交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包容之心。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抚养人要履行父母双方的所有职能,但有时却不能满足子女的基本需求。关于高中阶段的教育认知不足,时而会导致双方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子女的溺爱,过度的责任心,往往会引发父母的过度保护。有时对子女的过度期望,也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变化。
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同时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缺乏情感交流会导致心理饥饿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缺乏父爱的学生,无法得到安全感,较容易感到不安,不适应学校生活。
缺乏母爱的学生,表现为不易抒发自己的情感,有自卑心理,不关心他人。
3.其他家庭
此类家庭学生,因失去双亲或失去父母当中的一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上的不安。这种环境下成長的子女,缺乏情感上与成年人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同样也缺少模仿、学习他人的机会。以上种种都限制这种家庭学生,无法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除此之外,此类家庭学生在学业方面,抱有不理性的信念;或是对学习感到质疑和不安,否定自我,从而逐渐丧失对实际自我的认知,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卑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社交能力的下滑。日复一日,他们逐渐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
综上所述,“留守”家庭子女的不安情绪、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状态、发生其他行为问题概率,略高于普通家庭子女。
三、关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特殊的。在最需要家庭温暖和支持的成长阶段,因种种原由,他们在生活、学习、成长当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很多遗憾。“留守”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学校,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在学生所在班级里,弥补他们在成长当中所留下的各种遗憾。
调查发现,67.2%的“留守”学生热爱班级。这表明他们对学校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说明他们非常重视校园环境、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之间的友谊。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认为给予“留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理解,但调查结果显示,误解老师的学生比例高于一般学生。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应试教育不无关联。许多“留守”学生是由于家庭的变故,产生了各种问题,继而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打击,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任只关心“优秀的学生”,而对自己漠不关心。
作为班主任,由于欠缺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面对学生出现情绪不稳,行为异常时,非但没有经过准确的分析,反而严厉地斥责过学生。心灵上受到打击的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观出发,往往会出现错上加错的情况。
对策1: 制作关于“留守”学生的档案 从入学初,开始制作“留守”学生档案,以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并记录其变化过程。
对策2: 强化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留守”学生是有别于正常家庭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都不同于一般学生。因此,需要教师走近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对他们因材施教。
对策3:以关爱抚平伤痛,以友情弥补亲情,严格要求学生
“留守”学生深受班主任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自我调节能力的授业传道者。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悉心教导的同时,也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错误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策4: 创设活动环境,消除“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
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怕自己的处境被同学知道,所以他们的精神压力非常大。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面对客观现实,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针对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给他安排相对重要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也能培养该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面对能力较差、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给他(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多给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策5:改进教育方法
第一,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调查发现,“留守”学生自信心易受挫,自暴自弃。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完成任务或者做出成绩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善于发现“留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培养“留守”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性格
通过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留守”家庭可分为三种,即单亲家庭、祖父母家庭、其他家庭。
第二,从“留守”家庭的现状分析得知,分居型单亲家庭大幅度减少,丧失配偶家庭的比例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反,因出国、离婚、到邻近城市就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比例迅速增长。这些转变无法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由于出国、离婚等原因,“留守”学生在学习和人格发展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留守”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授课内容理解不到位,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此外,还表现出顶撞教师,与同学发生冲突等行为特征;抑郁、易怒、烦躁、自卑、猜忌等性格特征。
第四,从原因分析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考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要担负起教育好“留守”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教师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教师要正确认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
因此,加快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教师全心全意爱护“留守”学生,要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做到交流无障碍、沟通无阻碍,解决他们所固有的问题。例如克服自卑、懦弱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后记
“留守”學生的教育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21世纪交替的时期。当时,延边州教育相关部门考虑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针对朝鲜族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多次以“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为本次调查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教师,笔者也是在这时候对“留守”学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担任2018级学生班主任以来,开始从 “留守学生一定是问题学生”的偏见,转变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期间笔者遇到了许多优秀的“留守”学生。例如: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以此作为学习动机,更加发奋学习的学生;相比起隐瞒的痛苦,坦然、积极面对现实,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在班级遇到处境相似的同学,可以互相鼓励前行的学生;理解父母的苦衷,为理解父母的选择,而付出努力的学生;在种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学生。
总而言之,作为班主任教师,对待“留守”学生,不可以带有色眼镜,必须客观地接受他们。这同样也是我们社会更加成熟的体现。此外,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等等,都是“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各个层面。笔者呼吁学校、家长、社会,一定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阴俊娥 .心与爱的融合 – 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J] .黑河教育 .2019(8)
[2]高迎.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教育扶贫研究[J] .科技风 .2019(8)
[3]张全林.“爸妈在哪”锥心之问何时休[N] .江西政协报 .2019(7)
[4]金海英. 朝鲜族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延边教育出版社 .2015(12)
关键词:留守学生;班主任;教育现状;对策
一、“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为了更加深入了解“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笔者从上一届负责的班级和本学期任教的班级里开展了问卷调查和随机采访。此外,结合笔者所写的教育日志,分析“留守”学生的教育现状。
1.采访学生
学生 (金某,女生)
我的父母都在美国。他们在我7岁时,为了养育我去韩国打工,后来又去了美国。奶奶从7岁开始一直在照料着我。爸妈答应过我,当我上高中时,就会回国,可到现在他们还没回来。我非常羡慕其他父母在身边的同学。每当学校组织运动会的时候,父母会过来给他们加油助威;还可以跟父母一起去旅行,留下美好的回忆。我爸妈给我的钱倒是很充裕。我只好用努力学习的方式来,安慰孤独。因为只有成为模范生,才能得到老师的嘉奖。延边一中的学生都非常优秀,我刚从图们考到延边一中时,我的压力非常大。幸运的是,我遇到了关心和鼓励我的老师和同学。因为有了他们的悉心帮助,我的学习成绩才能一直名列前茅。虽然偶尔也会和父母通电话,但总感觉有一些的陌生感和距离感。
2.采访家长
金某的家长 (女生的父亲)
因为是高三,她最近总是很晚才回家。问她为什么回来这么晚,她却大发脾气,然后回到自己的房间,‘砰’地一声关上房门。听说孩子们在高中阶段,尤其是高三,越抓越叛逆。班主任也说过,和睦的家庭氛围对学习会有帮助。所以,最近不怎么管教孩子,只能用焦虑的眼神观察她。孩子自认为已经长大了,对我有些不理不睬,心里真有点不是滋味。
3.班主任日志
我们班有一个学生,父母都不在身边。据该学生讲,父母早早就离了婚,母亲在韩国组建了新家庭,还生了个孩子。父亲为了挣钱也去了韩国。最近,在工地干活时,伤到了左眼,现在连工作都不好找了。是奶奶(已故爷爷的后妻)可怜她,把她当做自己的亲孙女来照顾。由于孩子的情况实在特殊,于是向学校申请了助学金,并在社会很多爱心团体的帮助下,维持着目前的学业。
二、存在的问题
1. 祖父母家庭
与祖父母一起生活的学生当中,半数孩子不听祖父母的劝言,半数则与爷爷(姥爷)、奶奶(姥姥)交流心里话。究其原因,不难看出以下问题。
祖父母在教育学生方面,对子女实行过度的溺爱保护,疏于对学生的管理,有时教育方法不太恰当。其结果,这类家庭的学生,欠缺自律性,自尊心强,自私,自立能力不足,心里抗压能力差。有些学生表现为社交能力与适应能力较差,缺乏包容之心。
2.单亲家庭
单亲家庭的抚养人要履行父母双方的所有职能,但有时却不能满足子女的基本需求。关于高中阶段的教育认知不足,时而会导致双方出现不适应现象。对子女的溺爱,过度的责任心,往往会引发父母的过度保护。有时对子女的过度期望,也会引发学生的情绪变化。
每个学生都希望有一个完整、和睦的家庭,同时也非常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和关爱。缺乏情感交流会导致心理饥饿现象,具体表现如下:
缺乏父爱的学生,无法得到安全感,较容易感到不安,不适应学校生活。
缺乏母爱的学生,表现为不易抒发自己的情感,有自卑心理,不关心他人。
3.其他家庭
此类家庭学生,因失去双亲或失去父母当中的一方,容易产生自卑心理,造成心理上的不安。这种环境下成長的子女,缺乏情感上与成年人建立深厚关系的机会,同样也缺少模仿、学习他人的机会。以上种种都限制这种家庭学生,无法积极融入到集体生活,无法与他人进行深层次的交流。
除此之外,此类家庭学生在学业方面,抱有不理性的信念;或是对学习感到质疑和不安,否定自我,从而逐渐丧失对实际自我的认知,对学习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不善于表达自己的情感。自卑心理、自我为中心的生活方式,导致他们社交能力的下滑。日复一日,他们逐渐对学校生活失去了兴趣。
综上所述,“留守”家庭子女的不安情绪、对学校生活的不适应状态、发生其他行为问题概率,略高于普通家庭子女。
三、关于“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对策
对“留守”学生来说,他们的成长环境是非常特殊的。在最需要家庭温暖和支持的成长阶段,因种种原由,他们在生活、学习、成长当中不可避免地经历了许多变化,留下了很多遗憾。“留守”学生的主要活动区域是学校,所以我们尽可能地在学生所在班级里,弥补他们在成长当中所留下的各种遗憾。
调查发现,67.2%的“留守”学生热爱班级。这表明他们对学校的依赖程度较高,同时也说明他们非常重视校园环境、老师的关心和爱护、学生之间的友谊。
在担任班主任期间,笔者认为给予“留守”学生充分的关心和理解,但调查结果显示,误解老师的学生比例高于一般学生。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与应试教育不无关联。许多“留守”学生是由于家庭的变故,产生了各种问题,继而学习热情受到严重打击,最终导致学习成绩下滑。这部分学生认为,班主任只关心“优秀的学生”,而对自己漠不关心。
作为班主任,由于欠缺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在面对学生出现情绪不稳,行为异常时,非但没有经过准确的分析,反而严厉地斥责过学生。心灵上受到打击的学生,从自身的认知观出发,往往会出现错上加错的情况。
对策1: 制作关于“留守”学生的档案 从入学初,开始制作“留守”学生档案,以便了解他们的家庭状况,观察学生的学习、生活、心理、行为等,并记录其变化过程。
对策2: 强化关于“留守”学生的教育管理
“留守”学生是有别于正常家庭学生的特殊群体。他们的思想、性格、心理特征都不同于一般学生。因此,需要教师走近他们,进行推心置腹的交流。如果条件允许的话,也可以进行家访,了解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以便对他们因材施教。
对策3:以关爱抚平伤痛,以友情弥补亲情,严格要求学生
“留守”学生深受班主任老师的影响。所以,教师要通过学习,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努力成为一名具有人格魅力、自我调节能力的授业传道者。给予“留守”学生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在悉心教导的同时,也要提出更高层次的要求。此外,还可以通过组织主题班会、讲座等活动,使他们在活动中充分认识到错误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对策4: 创设活动环境,消除“留守”学生的自卑心理
高中阶段的“留守”学生,怕自己的处境被同学知道,所以他们的精神压力非常大。作为班主任教师,要面对客观现实,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针对具有领导能力的学生,给他安排相对重要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既可以增进同学之间的友情,也能培养该学生的自信心和责任感。
面对能力较差、性格比较腼腆的学生,给他(她)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任务,多给一些表现自我的机会。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对策5:改进教育方法
第一,鼓励学生,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调查发现,“留守”学生自信心易受挫,自暴自弃。因此,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发现他们身上的优点。例如,完成任务或者做出成绩时,一定要在第一时间给予鼓励,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第二,提高学生的积极主动性。
善于发现“留守”学生的优点和特长,给他们提供磨练自己的机会和舞台,让他们积极参与班级管理,主动参与集体活动和社会实践。通过这些活动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第三,培养“留守”学生形成健康心理和性格
通过与心理健康教师的交流,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引导他们以更加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投入到学校学习和家庭生活。
四、结论
综上所述,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第一,“留守”家庭可分为三种,即单亲家庭、祖父母家庭、其他家庭。
第二,从“留守”家庭的现状分析得知,分居型单亲家庭大幅度减少,丧失配偶家庭的比例也呈现出下降趋势。相反,因出国、离婚、到邻近城市就业所造成的单亲家庭比例迅速增长。这些转变无法为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的青少年,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
第三,由于出国、离婚等原因,“留守”学生在学习和人格发展等方面出现种种问题。研究表明,学习成绩受非智力因素的影响较大。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留守”学生受家庭环境的影响,课堂上注意力不集中,对授课内容理解不到位,无法适应学校生活。此外,还表现出顶撞教师,与同学发生冲突等行为特征;抑郁、易怒、烦躁、自卑、猜忌等性格特征。
第四,从原因分析来看,家庭、学校、社会全方位考虑“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要担负起教育好“留守”学生的责任和义务。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班主任教师在解决问题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重要作用。班主任教师要正确认识“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迫切性和严重性。
因此,加快构建三位一体的教育结构,促进学生们的全面健康发展。班主任教师全心全意爱护“留守”学生,要对他们给予足够的关心和呵护,做到交流无障碍、沟通无阻碍,解决他们所固有的问题。例如克服自卑、懦弱等,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五、后记
“留守”學生的教育问题,最引人注目的是在20—21世纪交替的时期。当时,延边州教育相关部门考虑到“留守”学生教育问题,针对朝鲜族教育问题的严重性,多次以“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为主题,开展了丰富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同时也为本次调查打下了良好基础。作为奋斗在教育一线的班主任教师,笔者也是在这时候对“留守”学生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尤其是担任2018级学生班主任以来,开始从 “留守学生一定是问题学生”的偏见,转变思维模式,以全新的视角,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期间笔者遇到了许多优秀的“留守”学生。例如:克服父母不在身边的孤独,以此作为学习动机,更加发奋学习的学生;相比起隐瞒的痛苦,坦然、积极面对现实,以一种豁达的心态,积极参与学校各项活动的学生;在班级遇到处境相似的同学,可以互相鼓励前行的学生;理解父母的苦衷,为理解父母的选择,而付出努力的学生;在种种情况下,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的学生。
总而言之,作为班主任教师,对待“留守”学生,不可以带有色眼镜,必须客观地接受他们。这同样也是我们社会更加成熟的体现。此外,学生的心理问题、学习问题、学校生活与家庭生活、社会活动与社会生活等等,都是“留守”学生教育问题的各个层面。笔者呼吁学校、家长、社会,一定要齐心协力,共同解决好这个问题,为“留守”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
参考文献
[1]阴俊娥 .心与爱的融合 – 浅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J] .黑河教育 .2019(8)
[2]高迎.基于大数据技术的精准教育扶贫研究[J] .科技风 .2019(8)
[3]张全林.“爸妈在哪”锥心之问何时休[N] .江西政协报 .2019(7)
[4]金海英. 朝鲜族家庭教育的历史与现状.[M].延边教育出版社 .201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