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教学就是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在科学课堂教学中,运用新课程理念来指导教学实践,转变观念,要更新教学方法,注意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能力的培养。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又如:在教学《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有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观察,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里,很多科学现象抽象、硬化、复杂多变,学生难以想象、理解,也不懂得怎样观察,更别谈探究了。因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观察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实验观察,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科学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在科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乐于学习,乐于探求,充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探究科学秘密”的金钥匙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这样就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能力。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小棒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下一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兴趣;创新能力;探究能力
小学科学教学就是指导学生像科学家那样去探索大自然中的奥秘。科学课的教学担负着向学生进行科学启蒙教育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科学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科学教育的核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重视对学生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教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欣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学生沉重的负担”。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促使学生把平常的好奇心发展成为“科学的好奇心”,扩大学生兴趣的范围,引发学生发现平时不注意的现象,从而产生探索、研究的欲望。例如:在教学《溶解现象》这一课时,学生通过实验知道方糖和高锰酸钾能在水中溶解后,就有学生问:是不是所有的东西都能在水中溶解?这时,我不作任何解释,而是鼓励学生自己去找答案,让他们把油、盐、面粉、粉笔末或一些自带物品分别放入水中进行实验。通过自己实验找到问题的答案。学生兴趣高昂,人人参与。又如:在教学《浮和沉》这一课时,我先把木块和石头放进水槽的底部,再请一位学生把清水倒入水槽,用手把浮起的木块按下,再放开,又把沉下的石头拿起再放下,让同学们观察沉与浮的现象。学生见后跃跃欲试,参与的意识强烈。为后面的学习实验开了个好头。激发学生兴趣,不仅要善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要调动学生自主学习、亲身体验和自行探索、思考的积极性,让学生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动力,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二、在科学实验中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随着新课程的呼唤,课堂不再教师主宰着学生的活动,而是创设有趣的实验活动,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思考,共同培养探究能力。平时,我设计了一系列学生动手操作的实验活动,增强了学生浓厚的兴趣,学生领悟了学习科学的乐趣,能尽情地探究,从而更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要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和探求知识的能力就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积极留心观察生活,感悟生活,使学生对科学的奥妙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和探究情绪,这样才能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实验观察,积极探究和应用知识,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在科学课里,很多科学现象抽象、硬化、复杂多变,学生难以想象、理解,也不懂得怎样观察,更别谈探究了。因而让学生在有趣的实验观察时,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会实验观察,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情景中,感受科学的奥妙,探究活动的奥妙,从而学习运用实验的方法观察研究物质,体会借助不可见物质对可见物质的“扰动”。例如:我在教学《空气和我们的生活》时,一开始我让全班同学猜个谜语“奇妙奇妙真奇妙,看不见来摸不着,无孔不入变化多,生物离它活不了。这是一种什么物质呢?”这时学生一听是猜谜语,兴趣盎然,议论纷纷。学生猜出谜语后我又引导:说到这个空气,你们已经知道些什么?还有什么疑虑?这是学生各抒己见。我继而引导学生“空气和我们的生活关系到底怎样?”这是我让全班学生做一个在平静时与跑步后每个人呼吸次数有什么不同的实验,而且作好记录,并提出不同情况下呼吸次数说明了什么?从而引出空气对我们很重要,没有空气我们就不能活下去。这堂科学课使我深深感悟到让学生在科学实验活动的兴趣中探究知识,是多么重要呀!更是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创造能力关键的一环。这堂师生融洽、师生互动的《空气和我们的生活》的科学实验探究活动课,学生不仅在兴趣中谈、想、忆、探,还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能动性,更挖掘了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潜力,同时学生的动手、动口、动脑的相结合能力得到很大发展。在科学课堂中加强对学生的兴趣实验活动,让学生在兴趣中乐于学习,乐于探求,充分激发学生心灵深处那种强烈的探究欲望,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主动思考、主动创造,用“探究科学秘密”的金钥匙去开启科学知识的大门,这样就能有目的、有计划、有程序地培养学生探究科学奥妙的能力。
三、利用科学实验,培养学生探究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通过设计实验,分析结果等能锻炼和培养想象能力和分析能力,让学生进入实验环境。通过实验,让学生亲自实践,主动去探究知识,获取新知识,是提高探究能力的有效途径。比如我在教学《声音是怎样产生的》一课,“物体振动的情况不同,发出声音的高低也不同”我就让学生做这样一个探究性实验:三个相同的玻璃杯装着多少不一的水,用小棒敲击杯子的边缘,发出声音最高的是哪个杯子?在这个实验中你发现哪些关于发声现象的科学规律?课后,学生研究兴趣高昂,认真地参与实验,探索出物体发声高低的规律。有些学生还根据这一规律,制作可以弹奏乐曲呢,并于下一节课上演奏动听的乐曲。所以这样的教学内容就突破了课堂时空对于学生发展的限制,而着眼于对整个大自然的探索,提倡让学生走出课堂,面向社会,关注环境、关注自然、关注人类的发展,关注自己的发展。使他们通过观察、提问、设想、动手实验、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获得了知识。并在活动中体验到科学探究的过程、建构基础性的科学知识、获得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学生们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个个兴趣盎然,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并在活动过程中愿意与他人合作、交流想法。使他们在学习中都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涵,在科学课教学探究中,运用创新思维和创新理论指导实践,取得了明显的教学效果,对拓展学生的思维、激活学生的独立思维、发展学生的求新意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均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