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创造的机会

来源 :小学科学·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ngkaiq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这样一个作文题:蛋孵化出了什么?结果,中国儿童大多在作文中回答“蛋孵化出了小鸡、小鸭”如此等等,而外国孩子却能创出“蛋孵化出了克林顿”这样巧妙的回答。巨大的反差,鲜明的对比,无疑显示出了中国教育现状的某些弱点。
  当前,素质教育已成为教育领域的热门话题,而要真正实现应试教育的根本转变并非易事。素质教育需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注重弘扬人的主体性。因此,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必须成为小学教育的重要任务。
  高尔基说:“如果学习只在于模仿,我们就不会有科学,也不会有技术。”可见,模仿性人才是永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小学阶段是学生智力发展的初期,也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小学教师应该给学生创造的机会,充分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一、设计课堂教学新模式,在课堂上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
  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无疑课堂必将成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场所。布鲁纳指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是获取知识过程的主动参与者。”课堂上,教师要抓契机(或引发或疑问……)“投一石而激起千层浪”,激活学生思维,震撼学生心灵,变革学生已有认识,引出智慧火花的碰撞,让学生主观接受知识,才会使学生创造性运用知识。
  美国教师给小学生上的一堂自然常识课给我们很大的启迪:一上课,老师宣布这节课讲“蚯蚓”。随即让学生每个人准备一张纸,孩子们随即捏着纸片纷纷去取蚯蚓。许多蚯蚓从纸片上滑落到地上。孩子们有的推桌子,有的挪椅子,弯腰去抓蚯蚓,整个教室乱成一团。而教师只站在讲台上冷眼旁观,一言不发。待孩子们抓到蚯蚓回到座位上,老师才开始第二个教学环节。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一下,蚯蚓的外形有什么特点?看谁能说得比较完整,(经过片刻观察)孩子们开始踊跃举手发言。生1:虽然看不到蚯蚓有脚,但它会爬。生2:不对。蚯蚓不是爬,是蠕动。师:对。生:蚯蚓是环节动物,身上一圈一圈的。师:说得不错。请同学们继续。生;它身体贴着地面的部分是毛茸茸的。师:对,你观察得很仔细。生:老师,我把蚯蚓放在嘴里尝了尝,是咸味。师:是嘛,我很佩服你。生:老师,我用刀把蚯蚓切成了两段,它还在蠕动,说明它生命力很强。师:(很激昂)完全正确!……多么巧妙的一节自然课,它充分启发了学生的思维,给了学生主动创造的发展机会,值得教育工作者学习借鉴。
  二、鼓励学生提怪问题,不要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爱问是学生的天性。学生思维活跃,好奇心常常使他们会提出一些天真而又令人费解的问题,作为小学教师应鼓励学生提问题,对于学生独特的思维,不加挫伤,积极引导。例如:一位教师第一次上课,题目为《乌鸦喝水》,在最后5分钟时,一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那只乌鸦将捡来的石子放进准备喝的水中,不是不讲卫生吗?”这样一个问题作为教师是不会意料到的。此时,教师应很好调动自己的教育机智。比如,让学生明白动物与人的区别,动物无明确的卫生概念,然后让学生进一步回到本课主题上来;或干脆来个缓兵之计,把问题交给其他学生来回答,起到调动学生积极性的作用。再例如:某教师上《春天来了》这课时,提出一个问题“冰融化变成了啥?”教师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回答的是“水”。而一位学生却答了“冰融化变成了春天”,对于这样别出心载的回答,虽不符教师原意,但作为教师不能立即否定,应鼓励學生,有意识地引导,以免挫伤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总之,教师对学生独特的思维方式,应采用恰当的方式对待,切忌全盘否定。
  三、学校必须注重学生的课外活动,发展学生创造才能
  课外活动是具有综合功能的课程,它不仅是课堂教学的延伸,而且在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挥组织才能、管理才能、特别是创造才能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学校要为学生提供课外活动场地,器材……教师要组织好学生参加各种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外活动的主人,充分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积极性。对于好的学生作品成果要展示出来,有助于保持学生长久兴趣,以便更好地发挥全心全意的创造才能。可以说,课外活动给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天地,因而最能体现学生创造才能。
  创造力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教师只有解开制约学生的枷锁,才能给学生更多的创造机会,发挥学生的自主性,更有助于素质教育的实现。
  【作者单位:灌云县白蚬中心小学 江苏】
其他文献
面塑又称捏面人,是将柔软的面团用双手利用揉、捏、揪、压、搓、滚、碾、剁、拔、按、切、削、刻的技巧变出有趣造型。面塑活动可以让幼儿尽情发挥自己的想象和创造,按照自己的意愿,动手捏造出自己喜爱的事物。但是,如果教师指导不当,往往会限制和影响孩子的发挥。那么,怎样的指导方式能使面塑活动切实成为幼儿自我表达和表现的天地。结合我班实际开展的工作,我做了初步的探索和研究。  一、融多种技法于面塑活动中  1、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基本理念之一是提高德育的实效性。其强调必须从学生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因地制宜地营造有利于学生品德和行为习惯养成的学习环境,选取学生生活中真实可信的生动事例,采用学生乐于和适于接受的生动活泼的方式,帮助他们认识和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使教学成为学生体验生活、道德成长的有效过程。”借势,就是营造学习环境,选取生动事例,利用乐于和适于接受的方式,帮助学生认识和解决问题,使教学成为
相信带过小班的老师都会明显地感觉到小班幼儿最大的特点就是特别爱哭,他们来园和家长分别时会哭;小便不会自己穿裤子会哭;吃饭不会用调羹会哭;午睡时会哭;不会涂色、画画会哭;父母接得晚了又会哭……总之当他们遇到一些小小的挫折就会第一时间用“哭”的方式来解决,哭泣是他们受挫的最大反应,除哭泣以外他们还会表现出焦虑、冷漠、攻击行为、耍赖、逃避等。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了在家里被溺爱,事事被大人包办代替,重重被大人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也明确把“亲近自然”作为对幼儿启蒙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指出:幼儿园应以游戏为主要活动。这说明幼儿离不开游戏,并且幼儿具有亲近自然的天性。但现在城市里的家长给孩子买来了各种新颖的玩具以此来代替孩子玩沙、玩水、玩泥巴的机会,完全剥夺了孩子最自然的游戏环境,孩子们离自然环境越来越远。  那么,如何巧用幼儿园自然环境这一资源开展体育游戏呢?  一、利用自然环境,提供灵活的体育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我国古代先哲朱熹早就指出为学之道:只有博览群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方能让心智越来越聪颖。作为学生,如果两耳只听一人说(教师说),一心只读一本书(语文书),那就正如鲁迅先生所说“倘若只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因此教师要开展课外阅读活动,引导学生在会听“一人说”,会读“一本书”的基础上,走出课堂,走向生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博览群书,吸收名家名篇的语言精华。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运用心理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的有关理论,根据小学教育的特点和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通过课堂教育教学、游戏、活动、辅导等各种教育途径,帮助小学生获取心理健康的初步认知。    一、当代小学生不良心理现象的诱因    1、家庭因素。家长的经济地位、政治态度、思想倾向、文化教养、人际关系乃至家庭氛围都对孩子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生活节奏的加快,面对生活压力,孩子父母往往把教养孩子的
选一粒稍圆的芸豆,背面涂胶,粘贴在纸的中间偏上的位置,作为猫的头部。  选一粒稍长一些的芸豆轻轻刮开,然后在其中一瓣的内部涂上白胶,粘贴在猫头的下方,作为猫的身体。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教育的发展已进入了素质教育的关键时期,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同时又避免以往的课堂教学中填鸭式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全过程,是当前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学生的角度,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论述了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策略,希望对第一线的语文教育工作者增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所帮助。  一、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策略  学生学习积极性指在
在传统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小学数学教育具有一定的被动性,一般体现在对于数学公式的机械性记忆与对于考试真题的反复练习。很多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下,表现出了对数学学习的不感兴趣甚至是厌学的现象,根本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针对这样的教学问题,笔者认为应进行对于小学数学课堂的优化,从实际出发,结合教学实例,促使小学生的数学教育效果得到有效的提高,进而使得小学生们可以扎实的掌握数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提供知识
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我们的教学中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其中最主要的问题就是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本来是一节课就可以完成的教学任务,有的老师要花两节课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种课堂教学的低效能,导致的结果就是学生厌学、教师厌教。那么,如何才能使我们的课堂成为高效课堂呢?下面结合实际谈谈我的看法:  一、以“趣”引入——高效课堂的前提  1、做好课前的调查研究。课前调查主要是调查每个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