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对外贸易运输集团总公司(以下简称中外运)是中国最大的货运代理公司,50年来在全国拥有59个分支机构,向来以海、陆空等各种运输方式的复合物流服务受到国内外货主的青睐。
为使物流服务能力适应市场要求,中外运在深层次改造自身架构的基础上成立了物流部,网络科技等二级机构。从外运的角度来看,物流部与网络科技公司的成立就是为了加强信息系统建设和提升内部管理能力。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重新组合企业资源,将物流作为一个科技含量很高的产品来建设,同时也在对传统的货运代理等业务进行改造。希望在流程标准化的基础上,借助信息化手段优化传统作业方式,最后在集团的层面整合所有资源与业务。对处于入世后愈加激烈地市场竞争而言,中外运目前的信息化举措引起了笔者的关注。
中外运还不是一个
现代物流企业
从现代物流的角度来看,中外运还不是一个现代物流企业,主要的收入来源是国际货运代理等业务。中外运物流部副总经理张建军快人快语,她认为,现代物流企业必须涵盖不同层面的物流服务,可目前中外运只具备提供基础实体物流各个环节的能力,而从信息流、资金流的层面来说却不是现代物流企业。
中外运2001年收入140亿,但从中外运目前市场营销的情况来看,大部分客户希望通过中外运巨大的网络做基础的仓储和配送。而对企业自身的物流整合需求几乎没有。这和计划经济时期大企业自建的物流队伍有关联,现在一下要让企业外包出来应该需要过程。对跨国企业来说,又习惯于和全球性的物流伙伴合作。高端的物流拓展是对国内物流企业的巨大挑战,各个企业对物流的需求不会一样:一类企业是觉得物流企业无法提供一揽子的供应链解决方案,所以自己来做。另一类则是看到第三方物流的赢利领域,虽然不是自己的核心产品,但愿意跨行业自己投资。物流业务还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在网络、运输、仓储、配送等优势发展为专业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这又需要对客户的管理的水平,自身信息系统的完善,人才的投入是否到位等一系列因素的支持,这些投资一旦进入就非常巨大,而且都是超前投入,短时间并不能看见回报。
说物流,每个物流企业从自身的角度都会不同的看法。但中外运的主要经济来源却是船运代理,货运代理等方面。从现代物流的角度,中外运无疑是一个传统的国际货运代理公司。也就是说,在各方面的资源,市场知名度、货运网络的分布、运输实体(仓库、船队、车队等)都有很大的资产。所以张建军认为,中外运比较适合升级以后,作为中国物流的供应商。而物流部的发展战略,就是在老的实体基础上升级和改造业务,通过提供综合的物流服务提升传统的服务能力。
物流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海运、空运、陆运、仓储、配送等,仅某一层面就能做很多的增值服务。国内的物流企业往往局限在实体物流的基础层面,而高端的物流服务则是为企业提供供应链流程的设计与系统开发。中外运物流部副总经理张建军直言,现代物流不是简单的网点就能解决,这需要一个核心的作业网络。区域分拨中心,承担和实施物流服务,只有功能强大的网络综合管理,才能提高整体的服务能力。只有高度集中的管理中心,才能迅速反应市场的需求。这就需要信息技术来实现,只有这样的组织结构,才能实现现代物流服务。
业务模式在不停的变化之中,
很难做出一个成熟的物流信息平台
中外运虽然提出了利用信息技术将不同层面的业务进行最大的融合,但困难之处在于,物流业务模式在不停的变化之中,在没有基本确定的情况下,很难做出一个成熟地信息平台。这和以往中外运的运做模式相关,省市公司独立操作,集团做资产投资管理。所以每一个法人实体都独立在市场上运做,信息系统也是相对独立。
早在1998年,中外运集团就提出了二次创业的发展战略,目标是将中外运由传统的物流企业建设成为由多个物流主体组成的、国际化、综合性的大型物流企业集团。这首先要作到人、财、物的统一,集团下属公司按行政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有48家独立法人。1999年,中外运已实现总经理一级的人权全部上收,在这之前省市公司总经理的任命权都在地方经贸委。现在已经全部由总部进行管理,然后相应的重大投资、财务报表的汇总等管理实现了统一管理。
另一方面,中外运除了从事海、陆、空等主营运输业务外,还开发了金融、房地产、保险、拍卖业务,经营集装箱制造、集装箱租赁、集装箱半挂车制造、仓储、保税仓库、码头、汽车配件、石油产品经销等多元化业务。而仅仓储一项,中外运在全国各地拥有仓库160座,库房存储面积达550万平方米,集装箱堆场40万平方米,保税仓库70座。这些仓库除了各类物资的储存、保管、中转、分拨业务外,还有集装箱货物的装箱、拆箱、拼箱、分拨和出口商品的挑选、整理、包装、组装托盘、订舱、报关报验等增值业务。
对于如此庞大的作业群体,中外运的思路就是“局部着手,全面优化”。信息系统的建设由集团的信息中心控制,从集团的层面进行信息系统的优化。集团的运做的目标,就是用信息系统提高集团的管理效率,在硬件和软件方面整体提高。为此成立的中外运网络科技公司,主要作的事情就是企业的E化,由此建立电子商务的基础。
中外运和国内大多数物流企业一样,由于历史上的原因,作到今天基本上处于分散的状态。包括中外运这样的企业,实际在每个业务阶段,环节上任然存在信息流通不畅。规范化的操作不到位,标准化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做现代物流不可能完全照搬国外的技术,直接管理现有的业务。企业的信息化怎么做?还是应该跟着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加上企业信息化对企业的牵动,物流信息化才能走上正轨。中外运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孙佐也认为,中外运目前更多的工作,还是围绕着一些最基本的信息系统进行建设,配合业务的发展独立研发了物流管理软件。把传统运输的软件和高端的软件结合,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相应调整内部的管理和服务机制,引入国外先进的技术设备打造中外运的物流信息系统。
中外运深层次整合业务还没有做完,
信息技术只能根据业务需求稳步跟进
中外运从今年开始推动的一个系统工程就是在营销的层面做信息一体化服务,把市场工作和产品工作放在集团的层面进行运做。这和中外运体制改革、业务模式、组织再造等紧密结合进行。
物流是个高投入的产业,市场的表现微不足道。据一家权威机构的调查,在国内市场上没有一家企业占到全国物流份额的百分之五以上。张建军认为,中国现代物流的发展,需要一两个大型企业出来领头,将市场的需求培育出来。但事实上却没有几家企业敢做出这样的超前投入,而中外运深层次的改革和整合还没有做完,信息技术的利用,也只能是根据业务的需求稳步跟进。
就像物流部从中软冠群引入的MK管理软件,本来是面向生产企业库存管理开发的软件。所以中外运引进之后结合原有的业务进行了深度开发,使之能与中外运的主要客户生产企业全面对接,平滑地与客户的ERP结合。现在已经有六个作业点使用,客户能在网上直接下订单,物流部也实时地将数据传输给客户。
此外,物流部2001年采用与MK软件集成扫描管理技术,对进出货品数据的收集。但此技术目前也只在北京和沈阳两地应用,这主要是响应客户的货品价值需求。而在货架方面,由于投入成本太高,现在只是分阶段改造,根据市场对仓储需求来逐步完善。从张建军与王佐的言谈中不难看出,企业信息化投入要和市场相同步,否则,反而会给企业带来包袱。所以,中外运基本上是在老的仓库层面进行改造,重点在信息系统的升级和局部的货架改造,使其达到地区物流配送中心的功能。
在与物流部协同作战的运输方面,中外运的一家汽车公司已在全国的网络运输线路上,具体到每辆车都安装了GPS系统。在汽车公司的层面实现卫星定位,同时简化了调度工作。根据车辆的位置由中心在全国范围进行调度和控制。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几条专线上实现了电子化调动。而船舶公司很早以前就在国际航运上应用了GPS系统。目前中外运采用的多数信息技术都是和合资公司合作开发。通过双方互补性的信息技术合作达到市场规模的扩大,增强整体的竞争力。而来自西方的这些成熟的企业,不仅为中外运带来成熟的技术,但更重要的还是业务管理的先进经验。
后记
各个物流企业对自己能提供何种层面的物流服务,应该有一个清醒的信息化目标。企业定位在哪个层面,提供什么样的服务,在这个市场上能有什么样的表现,以满足客户的个性需求。而中外运物流部及网络公司的成立,正代表着中外运业务方向的倾斜。
中外运在实体移动的物流上,具有很强的能力。除此之外的高端物流整合,像国内外的著名咨询公司也提供物流解决方案,但其缺乏相应的实施手段。而这就是中外运未来物流业务中的核心产品,在基础服务之上为客户提供高端的物流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