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的几个误区

来源 :今日中国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gu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操作层面上看,教师实施新课程还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实践。反思探索实践过程,由于理解上的偏差,实践中曾经步入一些误区。
  
  一、过分强调课堂活动,忽视思维训练,学生缺少独立思考空间
  
  新课程让学生多动手操作,多调查实践,强调合作交流,在“做”中学,在学中“做”,这本是让学生体验、感悟数学知识,发展学生的综合素质。但在自己和同事教学中出现这样一种不少见的现象:本应为思维搭桥、“形散而神不散”的活动演变成为活动而活动的教学环节,过分追求形式,忽视数学学科思维训练是数学教学的核心的学科特点和学科教学目标,也因此挤占了课堂思维训练时间,占居了独立思考的空间,取代了独立思考的环节,于教学无益。所以,对于“活动”环节的安排,还要力求形散而神收。
  
  二、过分强调平等和谐,忽视培养学生严谨的学习品格
  
  新课程倡导平等和谐的课堂氛围,本无可非议,但由于对此出现理解上的偏差,以致课堂上出现这样的现象:明明学生理解出现错误,却听之任之,或一带而过,不置可否,为了和谐而不向学生说“不”,结果走向了另一个极端。正处在心理断乳期的中学生,还不全是老师眼里“该懂事”的人,在情感态度上、在对知识理解过程中、在形成严谨的的学习品格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偏差,倒是用恰当的方式给学生一点维生素N,让他们及时纠偏。在学生长知识、形成良好学习品格的过程中,这不是更高境界的关爱、更高层次的和谐吗?
  
  三、过分强调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忽视课堂“隐性”控制
  
  近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实施新的课程标准后,这一理念更加得到重视和强化。是不是矫枉过正,还不敢说,但课堂上毕竟出现了太多让位于学生“探究”,听任学生信马由缰,乃至有些“下笔千言,离题万里”了,热闹是热闹,这样的自主、这样的探究,其效果就让人怀疑了。这种情境到底该如何处理?
  就学生而言,其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毕竟有限,认识能力难以达到一定的深度、广度;就教学规律而言,学生积极的成果尚处于一种散乱状态,还需要老师及时评价、肯定、梳理、总结、升华,进而形成认知结构和思维品质。教师的介入与学生积极探究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既不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又能充分发挥老师“导”的作用,有效驾驭课堂。这样,我们的课堂才能向着“活而不乱”的境界前进。
  
  四、过分强调“言之有理即可”,忽视“双基”训练
  
  实施新课程,强调重视学生的“感悟”、尊重学生的“体验”,无疑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这与过去教师在教学中只见文本,不见学生,只抓训练,不顾情感相比,是一个质的飞跃,了不起的进步。但在新课程背景下,审视课堂教学似乎有些谈“讲”色变、谈“练”色变,以至学生有些基本技能因缺乏训练而使以后学习知识过程中表现出“先天的不足”来,致使学生自我发展潜能降低。虽然训练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素养,但素养一定离不开一定量的训练。如比较繁杂的计算可以利用计算器,但如分式的运算、解方程等是不能利用计算器求解的,所以必要的基本的计算能力还是要有的。这就离不开必要的训练,而现在我们很多学生一算就错,从而影响其他内容的学习,这样的学生数学能学好?素质就高了吗?
  
  五、过分强调“改变”,完全抛开旧的教学模式,却又落入“模式化”的套路中
  
  在实施课改过程中,为寻求“改变”而迷信有些教学模式,乃至生硬地套用“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模式,力求跳出一个窠臼却又步入新泥潭,费心费力套用诸如“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2、合作交流,解读探究;3、应用迁移,巩固提高;4、总结反思,拓展升华”程序却又显得牵强附会,而使课堂失去原本由不同的教学内容而应有的生机和活力,也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那就“教条主义”了。突破任何一种模式化的套路,对具体教学内容 “我教我法”,充分挖掘我之所长,追求“教无定法”的、个性化教学境地,才是符合课改精神的做法,才是我们应该去孜孜以求的。
  实施新课程,我们经历了不断思维——学习——实践——探究——再学习的过程,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实践、反思,新课程理念才会在闪现教育智慧的教学过程中鲜活起来。
  (作者单位:443400湖北省五峰县渔关中心学校)
其他文献
小学生语言积累有限,生活经历不够丰富,想象虽然充满活力,但有时又缺乏必要的逻辑联系。所以很多小学生在习作上最大的不足,就是重点内容不具体。怎样改变这种现象呢?我觉得以下这个方法可以试一试。    一、用简单的方式构段    习作总要讲究方法。有的说最先确定中心,有的说最先确定内容。其实,一旦进入到“写”的实质阶段,最先在习作者头脑中冒出来的,往往是结构问题。如果不掂量这个问题,写着写着,就会出现写
期刊
【内容提要】长期以来,语文课堂都是老师设计问题学生回答,教控制着学,学的主动性被扼杀。今天的语文课堂老师把提问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先提问题,老师根据学生的问题设计教学活动,组织学生思考探究,从而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真正变成了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指导者。  【关键词】教师角色 师生关系 学生提问 教学活动    语文课上,老师讲得滔滔不绝,学生听得昏昏欲睡,这种教法与新课程的基本理念相悖,再也不能
期刊
“阅读课文的起始阶段犹如一篇文章的开头,须反复斟酌,让学生的思维兴奋起来,迅速进入学习的轨道。”上课伊始,教师应该用最精练的语言,最短的时间,选用最有效的方法,把学生的情绪调整到最佳的学习状态。这一环节不仅是教师匠心的艺术再现,更是学生认知过程的心理需要。因而,语文教师都应重视每堂课的导入设计。恰如其分的导入,就好似在作者和读者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可使语文课在开始的四、五分钟里开创出一个多彩的
期刊
如何把握教材、感悟教材、吃透教材、研读教材、科学而又合理地使用好教材等一系列问题,一直是教师们议论的话题,也是教研人员与数学学科教师探讨最多的话题。数学课程标准在前言部分对“数学”是什么的问题作了恰当的描述。在课堂实施建议部分也作了相应的界定。“数学”也好,“数学活动”也罢,都离不开中间媒体——数学教材。而数学教材作为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数学的工具,作为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足以说明它是实现课程目标
期刊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数学课堂教学如何更好地实施素质教育,实现好“三维”目标呢?如何克服传统数学内容偏、难、繁脱离实际等现象呢?教学实践告诉我,只有紧密结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才是有利于学生发展和具有现实意义的教学。    一、紧密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明确学习数学的目的    目的是方向,目的能产生内在动力,有了方向和动力,学生对学习才会积极主动,不竭努力。因此,教师应结合生活实例让学
期刊
【内容摘要】:创新的语文课堂,需要教师创造性地采用现代教学手段,创设创新的情境,创造性地使用教材,采用新的教法和课堂结构。只有将创新手段融入课堂,课堂才会充满创新活力。  【关键词】:构建,创新,教学情境。     课堂是师生共同创造奇迹,体现尊重与愉悦的乐土;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课堂是向四面八方延伸的旅程,随时都可能有意外的发现;课堂是高效的驱动器,高效地处理一个个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期刊
在语文拓展阅读教学新方法的实践研究探索中,如何让教师由知识的传播者、灌输者转变为学生主动建构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师由场上的“主演”转变为场内外的“辅导”,这是值得我们教育工作者研究与探索的问题。    一、自主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学会“发现”    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对问题情境通过积极思考,独立探索,改变全盘授予的传统教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内部动机,增强独立性和自信,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期刊
随着时代的发展,写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从事各行各业工作的人,都要求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呢?近年来,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我深有体会,我认为应注意以下问题:    一、写读结合    教师在教学中常讲该怎样写作文,学生也常看作文指导书,这是件好事,而且也很有必要。但仅仅这样,对提高作文水平还是不够的。写作文就好比游泳,即使你把游泳常识和方法背得滚瓜烂熟,下到水里还是要出
期刊
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数学的形成是对客观事物的抽象化、符号化、公理化、最优化,建立理论模型而形成的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科学。数学是在客观需要和理性思考中产生的。它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在基础教育中,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中无疑起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每个数学教师都明白的道理,但这门学科又是中小学教师
期刊
教学中的游戏一般是把教学内容,尤其是教学重点、难点与儿童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把它适当安排在教学过程中。数学游戏能使学生动手、动口、动脑,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创设最佳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身心潜能,省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心理素质,使智力和非智力品质协调发展。  设计游戏的目的:要引导学生在“玩”中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