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不仅是一门科学,而且是一门艺术。成功的教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创造。如果掌握了这种艺术,就可以使物理课满堂生辉,给学生以激情和美的享受,从而激起他们高涨的学习情绪。课堂教学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它要求辩证地处理知识与能力、教学与教育、教学与发展的关系,使学生在智力、能力、思想等方面都得到发展。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实施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艺术。下面仅就课堂教学谈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是那么准确,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让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可以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的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了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了其美的过程,是否创设了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都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各种物理学理论的完善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直线运动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用心智去体验,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的乐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愉快,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资源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一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离开学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的教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索,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设计试题时,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式和手段,如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等。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师生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研城镇初级中学)
一、激发求知欲望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教育者的艺术表现在使学生能够透彻地、迅速地、愉快地学习知识技能。”教学的技巧和艺术就是使学生渴望获得知识和不断追求真理,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去探索、认识客观世界,所以教学过程必须遵循这一原则,要精心设计教学程序,以启迪学生的心灵,点燃其思维的火花,来激发学生的情感、兴趣和意志,使学生的认识活动成为一种乐趣,成为精神上的需要。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首先在于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
1.设计物理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起
即使是刚学物理的学生,头脑中对物理知识的了解总有些“前科学概念”,其中包含了理解和误解。如在教“光的折射”现象时,介绍一个实验情景:实验装置是一个玻璃槽中装水,水中插上一个塑料泡沫片,在塑料泡沫片上粘贴一条用塑料纸剪成的鱼,让几个学生各用一根钢丝猛刺水中的鱼,由于学生总认为眼睛所看到的鱼的位置是那么准确,在这样错误的前科学概念的影响下,自然出现在日常生活实践中对一些自然现象凭自己的经验或直觉形成错误的判断。教师把泡沫片从水中提起来,发现三根钢丝都落在鱼的上方。要知道这个道理,就得学习“光的折射”现象。这样的引入,将光学原理融入日常生活中,创设的简易实验把学生带入一个渔民叉鱼的情景中去,符合初中学生对新鲜事物好奇好动的特点,因而能很快地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这就为接下来用实验研究光的折射创造了良好的认知起点。只有通过教师精心设计物理情景,才能使教学内容变得更加丰富和灵活,深入到学生的心灵世界,实现物理教学的情感转移,学生将对物理学和物理教师的情感转化为学习的动力,才能产生出艺术的效果。
2.指导学生“实验探索”,体会学习的乐趣
教科书中呈现的知识,通常是科学家们早已发现、已形成定论的知识,固然学生在学习时并不是去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或联系,但也不会消极被动地接受教育者所灌输的一切,让自己充当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会以自己的认识基础、心理状态为依据,有选择地吸收外部输入的各种信息。教学艺术的“基调”就在于找准学生心理状态的“固有频率”,使教学信息收发达到同步,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同时,物理知识的传授,应是学生自己思考、亲自获得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这一意义上看,学习活动不仅是由认知和情感共同参与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再发现”或“重新发现”的过程。“实验探索”可以深化学习兴趣,这一过程,教师应处于主导地位,精心备课,设计好合理的教学程序,引导学生去探索知识,学生应处在探索知识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让学生动眼、动手、动脑、动口,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要克服传统教学中教师讲得过多、统得过死的弊端,使学生完全置身于物理的环境中学习物理。如“密度”教学时,就可以指导学生“实验探索”,教师对教材可作创造性的处理,而不必完全形式化地依据教材展开和进行。密度是初中力学中非常重要的概念,也是教学难点。本节课可以用“实验——探索”贯穿全课。首先教师提出问题,教师拿出两块大小不同涂上颜色的金属块,问学生能否很有把握地判定它们是否属于同种物质。当学生感到困难时,教师指出:鉴别物质可以根据物质的特性来鉴别,只凭气味、颜色、软硬等这些物质的明显特性来鉴别是不够的,我们还必须探索物质的一种更隐蔽的特性,这种特性可以从物质的质量和体积的关系中发现。要求学生分组讨论,设计出研究几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关系的实验方案。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进行诱导启发:每一种物质的质量与体积能够改变(如分别取几块大小不同的铁、铝等固体,几杯体积不同的水、酒精等液体),可以分别测出每一种物质几组对应的质量和体积,再来研究质量和体积之间的关系。接着让学生分组设计实验,开展全班讨论,确定出最佳实验方案,让学生自选器材,分组实验,得出数据,引导学生分析数据,对于同种物质体积越大、质量越大,让学生猜想,它们之间可能存在什么关系。估计学生会说:质量与体积成正比。教师指出:质量与体积究竟是不是成正比关系,必须通过数据处理才能下结论。当学生发现同种物质质量与体积比值是一个恒量(成正比),不同种物质其比值不同,便可找出物质隐蔽着的重要特性m/V,其大小是由物质种类所决定的,反映了物质种类的一种特性,物理学上把物质具有这种特性叫做密度。这样紧紧围绕密度这个概念,创设情景置疑,让学生大胆猜想,并设计实验验证猜想,教师善于启发诱导、丝丝入扣,让学生动手实验、主动探究,发现物理规律,当实验探索的发现伴随着学生的学习过程时,学习将会充满乐趣,将会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
二、展示物理科学美
罗丹有一句名言:“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美的发现。”物理教学同样如此,但物理本身并不是美学,要想使物理教程从枯燥的铅字变成闪烁美的科学诗篇,关键在于教师平常教学中是否认真发掘了物理科学美,是否去展示了其美的过程,是否创设了美的意境,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物理科学美的陶冶。这就是教学的艺术。
1.展示物理学的美学特征
物理学的研究对象大到天体,小到共振粒子,从实体到另一形态的场、光等都是物质的。物质又是运动的,如机械运动、分子热运动、光波传播,实际上是不同形态的物质的不同运动形式,它们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自然界是合理的、简单的、有序的,因此科学家们在探索真理的过程中,往往以科学美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他们的努力而形成的物理理论,在内容上、形式上是那么自然、简单、和谐,都放射出美的光辉。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应向学生展示物理知识美的一面,激发学生爱美的天性。例如:物理内容的简单美,表现在物理概念、规律的表达上,科学、准确、简洁。热是众多物理学家争论了一个多世纪的问题,却以“大量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十个字做了结论。物理学的对称美,给人一种圆满、匀称的美感:运动与静止、匀速与变速、引力和斥力、反射和折射、“磁生电”和“电生磁”,平面镜成像电荷的正负。磁场的两极等都揭示了自然界的物质存在、构成、运动及其运动规律的对称性而产生的美感。各种物理学理论的完善美,自由落体、竖直上抛、下抛以及直线运动的匀加速与匀减速运动都可以统一于运动学的速度和位移两个公式中。牛顿力学公式,可以把地上的物体与天上的星体统一起来。由此可见,教学中只要我们善于发掘,物理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中学物理中便有许多例证。
2.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艺术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能否产生艺术效果,有赖于教材、教师的精心备课和表演水平,还要看学生是否具有一定的艺术情趣,而影响学生艺术情趣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审美能力。所以,教师在展示科学美的同时,要着重培养学生对科学美的审美能力。物理科学美的体验不光是视觉或听觉的,更多的是靠学生用心智去体验,而产生的愉悦程度与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关。所以,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他们在探索中领会许多事物的本质与联系,感受到知难而进、解疑释惑的乐趣,从而获得新知识的愉快,进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三、促进学生发展
当前,世界面临着激烈的资源竞争和人才竞争,我们的教育目标应立足于培养学生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未来的生存能力。物理教学必须根据学科的特点致力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和创造力。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体现着教师的艺术水平。
1.促进学生积极思维
长期以来,由于受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影响,使学校教育成为应试教育的机器,由此形成了一整套应试机制和模式,只注意到教学要依赖于学生发展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育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采取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使教学处于教师“给”与学生“收”的单一局面,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处于被动随从的地位,这对促进学生的发展毫无益处,要想促进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能力,发展其智力,首先必须使学生的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我们在教学中要善于设计一些让学生”跳一跳能吃到果子”的问题,可以通过设计实验情景、故事情景、习题情景、漫画情景等激发学生思维。如:在教“压强”应用时,可出示一张漫画,题目是“三毛应该怎么办”,画的是三毛陷入沼泽地里,正在下沉,情况万分危急,周围又无人帮助,请你为三毛出主意。设计这样紧扣学生心弦的情景问题,把学生带入物理情景中,利用学生善良的天性调动其思维的积极性,大家都主动地为三毛出主意,达到促进学生积极思维的目的,同时也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培养了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2.引导学生独立学习
所谓独立学习,是指学生离开教师、离开学校的一种学习方式。在物理教学中,是引导学生独立地学习,还是“抱着”学生学习,既是一个教育观念的问题,也是一个教学艺术的问题。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不如授人以渔,学到捕鱼的本领。所以,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教学生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学习,使他们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知识。叶圣陶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对我们的教学思想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学过程实际上是教师与学生的双边活动,学习是学生主动求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或多或少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作为教师关键要引导启发学生积极地去探索,使学生在“设疑——质疑——释疑”的几个反复中,逐步建立起正确的认识‘让学生应用所学的知识,经过独立思维,要求自己想通,在学生感到无法解决矛盾时,教师适时予以引导点拨,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设计试题时,设计应该有一定的难度,以起到激发兴趣、刺激智力发展的作用,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和独立思考自行解决问题时,学生就能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如:教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时,教师提出,要想使湿的衣服尽快变干怎么办?让学生结合平时生活经验想出自己的办法,办法越多越好。于是,学生会想出许多办法,诸如用电熨斗烫、放在炉火旁边烘、用电风扇吹、尽量把衣服摊开等,再引导学生面对这些办法总结归纳出影响蒸发快慢的三个因素来。这样,在引导学生独立学习的同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发散性思维,也有利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物理教学艺术的表现还有很多,以上介绍的艺术表现也包括了其他艺术形式和手段,如语言艺术、板书艺术等。成功的教学是各种艺术因素综合作用的体现。真正的课堂教学艺术是师生共同努力达到一种和谐、完美的教学境界,将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作者单位:613100四川省井研县研城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