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有效的提问能解开学生心中的困惑,能敲开学生兴趣的大门,所以,教师中非常有必要培养学生和教师的提问艺术。追问是提问的一种,在教学中,追问要體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切合学生的自我体验,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追问 引领
追问,就是在首次提问的基础之上再次或多次提问,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课堂中运用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语文教师无疑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中的追问,尤其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教学重点,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等问题。教师的引领建立在倾听学生讲话的基础上。比如,笔者在教授《故乡》时,有学生提到杨二嫂为了占“我”家便宜不惜诬陷闰土,因为她定说那灰堆里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笔者没有让他一说而过,而是饶有兴趣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那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闰土埋的呢?大家说说,那碗碟到底是谁埋的?”又如在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追问:“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的同学在发言时,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笔者没有用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也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由师生对话中,顺势追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体验。
教师的引领,同时也是对教师人文素质、教学素养的挑战。如果教师没有平等、民主的教育价值观,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就丧失了引领的价值。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首先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少得可怜,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追问,要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1、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置问题
射击须打中目标才有意义,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抓住重难点引导点拨。这样方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角度提出问题加以追问
对于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在预习时不一定都能看得很仔细,在课文中有很多彩的地方,学生大都是不能看出来,读出来的,或者不能结合有关背景,或者不能深入课文中间,或者态度不够认真,等等,这个时候在课堂上,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往上述这些方面去思考。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A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B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A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B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的所谓“追问艺术”,“追问”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被引领着“主动”地诠释教师的追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质疑,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
【关键词】语文教学 追问 引领
追问,就是在首次提问的基础之上再次或多次提问,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目的,它是在前次提问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或深化或纠偏,“穷追不舍”,变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在课堂中运用追问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追问,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
语文教师无疑是语文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语文教学中的追问,尤其要体现教师的引领作用。否则就会出现混淆教学重点,耽误学生的学习时间,或者过深过难,学生不知从何答起等问题。教师的引领建立在倾听学生讲话的基础上。比如,笔者在教授《故乡》时,有学生提到杨二嫂为了占“我”家便宜不惜诬陷闰土,因为她定说那灰堆里十多个碗碟是闰土埋着的。笔者没有让他一说而过,而是饶有兴趣地追问:“你是怎么知道那灰堆里的碗碟不是闰土埋的呢?大家说说,那碗碟到底是谁埋的?”又如在分析闰土这个人物形象时,笔者在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在外貌、动作、语态等诸多方面的不同之后,追问:“你认为闰土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前面的同学在发言时,曾说过闰土这个形象起到表现主题的作用,那么闰土这个形象表现了什么样的主题呢?”笔者没有用提问给学生障碍、束缚,也没有“预设”标准答案,而是由师生对话中,顺势追问,引导学生进入文本、解读文本,让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读出自己的体验。
教师的引领,同时也是对教师人文素质、教学素养的挑战。如果教师没有平等、民主的教育价值观,没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教学机智,就丧失了引领的价值。
二、有的放矢,注重追问的有效性
首先追问要讲究质量,讲究实效。很多老师认为追问就是多提问题,满堂都是问题,却不管问题的质量如何。在这种"满堂问”的支配下,教师在课堂上连续提问,或是非问,或选择问,或填空问,或自问自答,学生则习惯性地举手,仓促地回答问题。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也只作简单的肯定、否定,或不置可否,然后自己补充讲解,再提出问题……大量毫无思维价值的问题充斥课堂,表面热热闹闹,实际效果却少得可怜,与新课程中阅读对话的理念是背道而驰的。
其次追问要准确地把握时机,找准切入点,有利于在最佳突破口点拨学生。正如孔子云: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就是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求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开导他。追问也是这个道理,否则引不起学生的关注。所以,教师一定要把握追问的最好时机,这样才能“一石激起千层浪”、“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使追问的效率大大提高。
三、追问,要实现文本解读的多元化
1、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来设置问题
射击须打中目标才有意义,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抓住重难点引导点拨。这样方能解除学生心中的疑惑,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胸襟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明确了这一点。
2、从激发学生的兴趣的角度提出问题加以追问
对于课文的学习,学生们在预习时不一定都能看得很仔细,在课文中有很多彩的地方,学生大都是不能看出来,读出来的,或者不能结合有关背景,或者不能深入课文中间,或者态度不够认真,等等,这个时候在课堂上,就需要老师不断地设置问题,引导学生往上述这些方面去思考。
在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中对景物的描写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尽管只此一句,但正是作者惜墨如金的体现。假如只是单纯的翻译理解,一则学生不容易准确地把握,二则无法体会其意境。于是教学中采用了增删法来理解。A原句改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行吗?B在原句后增上“远处蝉鸣鹊啼,近处蛙声阵阵”你以为合适吗?这样一来,学生马上从问A明确了原句中比喻的妙处:把月光比作碧水,把竹柏影比作藻荇,从问B体会到了作者从中营造了一种幽远空明的意境。这个问题的解决就加深了学生对作品思想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提问,有利于调动学生的思维的积极性,使他们自然地了解到作品的内容与主题,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以上所谈的所谓“追问艺术”,“追问”权还在教师手中,学生被引领着“主动”地诠释教师的追问。如能释放出更大的空间,让学生与教师一起,在课堂教学的推进过程中,互动提问,互动质疑,才是语文教学的最佳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