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的学习素材取自于生活,学习数学的知识也应用于生活。数学学习不应该是枯燥乏味的,而应该是充满生活味的、富有趣味性的。比如:上街买东西要用到加减乘除,建造房子要画出图纸,等等,这些都是要用到数学知识的。我们不仅要学好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更应该学以致用,用数学知识解决我们生活中的问题。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在听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时,老师是这样教学的: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苹果和梨)。上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学生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水蜜桃……当然我们的答案都不正确。老师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是梨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说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老师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出示了“红旗—黄旗—蓝旗……”,等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老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是追击应用题。对于这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二、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当然没有。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们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我们去旅游,20人一条船,我们班44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如:“张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进一法和去尾法”及“四舍五入法”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从而喜欢数学。
案例:五角星究竟有几个角
那是一年级的一次“观察与发现”数学探究活动,孩子们围绕生活中的角展开交流。“谢老师”,上课刚几分钟,张海钊就兴冲冲地找了过来,“我发现五角星上共有五个角,而且这五个角大小都一样。”“是共有五个角吗?”我在“共”字上加了重音。见我非但没有表扬,反而提出了反驳,他顿时来了劲儿:“怎么不是五个,你看,一、二、三、四、五。”边说边数了起来。“再好好看看,别轻易下结论。”见我如此固执己见,他也没再作什么争辩,只是很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他那迷茫的眼神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两年后,当正式学到“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张海钊跑来告诉我:“谢老师,我现在才明白,五角星上其实不止有五个角,应该有十个才对,因为那里边还有五个向外张开的钝角呢,对吗?”我朝他笑了笑:“或许吧。”
说真的,我当时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为何在当初,面对一年级孩子这样一个虽不准确,但很了不起的发现,我连肯定的勇气都没有。仅仅是为了捍卫数学学科准确、科学的尊严吗?
“五角星共有五个角”,这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它究竟何错之有?换言之,就算这一表述不够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从成人数学的视角所作出的判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尚没有对钝角、周角等有更多的了解,作出这一判断恰恰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准确”。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迁就的话,那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迁就会误了我们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的数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混沌走向有序理应成为儿童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上述案例中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恰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
一、贴近生活实际,创设生活化的数学情境。
1.情景导入生活化
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我在听一年级《找规律》一课时,老师是这样教学的:课前老师准备了一些水果(苹果和梨)。上课时,教师出示一个苹果,一个梨,让学生猜猜接下来老师会给大家出示什么水果?学生非常活跃,猜测是香蕉,水蜜桃……当然我们的答案都不正确。老师接着又出示了一个苹果,一个梨,这时学生就知道:接下来的一定是苹果,是梨了。“这是为什么呢?”老师提出问题,学生说这是有规律的。自然而然,老师出示了这节课的课题——《找规律》。紧接着,在找规律的过程中,教师充分把握学生的认知基础,出示了“红旗—黄旗—蓝旗……”,等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加深了学生对于规律的认识。
2.引导学生模拟生活情景
数学问题中很多的概念都相当的抽象,难以理解。我们可以借助生活情景来帮助学生理解。如:老师让两个学生站在讲台的两侧,宣布“开始”。两个学生同时从两侧出发,相向而行,然后相遇。这是在讲解相遇应用题中的“相对”“相向”“相遇”等概念;然后又让两个学生站在一前一后,同时出发,后者追前者,这是追击应用题。对于这些难度较大的内容,老师通过让学生进行演示,便于学生理解,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二、从生活实例中体味数学思想和方法。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要求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的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和其他科学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
五年级数学中的“解决问题”:“妈妈要将2.5千克的香油分装在0.4千克的小瓶子里,需要多少个油瓶?”我们通过计算知道:2.5÷0.4=6.25(个)。可是瓶子有半个的吗?当然没有。6个瓶子只能装2.4千克的香油,要装完只能用7个。(进一法的应用)实际生活中也有这样的情况,你们有没有碰到呢?学生想到“坐船问题”:“我们去旅游,20人一条船,我们班44人,要几条船才行呢?”同样,去尾法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有着广泛应用的,如:“张老师带100元钱去为学校图书室购词典,每本18.5元,可以买几本?”计算:100÷18.5=5.40540541(本)≈5(本)。因为钱只够买回5本,多买了钱就不够。“进一法和去尾法”及“四舍五入法”等,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三、让学生感受数学美,从而喜欢数学。
案例:五角星究竟有几个角
那是一年级的一次“观察与发现”数学探究活动,孩子们围绕生活中的角展开交流。“谢老师”,上课刚几分钟,张海钊就兴冲冲地找了过来,“我发现五角星上共有五个角,而且这五个角大小都一样。”“是共有五个角吗?”我在“共”字上加了重音。见我非但没有表扬,反而提出了反驳,他顿时来了劲儿:“怎么不是五个,你看,一、二、三、四、五。”边说边数了起来。“再好好看看,别轻易下结论。”见我如此固执己见,他也没再作什么争辩,只是很不情愿地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他那迷茫的眼神至今还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里。
两年后,当正式学到“角的认识”这一内容时,张海钊跑来告诉我:“谢老师,我现在才明白,五角星上其实不止有五个角,应该有十个才对,因为那里边还有五个向外张开的钝角呢,对吗?”我朝他笑了笑:“或许吧。”
说真的,我当时只有一种强烈的感觉,那就是:为何在当初,面对一年级孩子这样一个虽不准确,但很了不起的发现,我连肯定的勇气都没有。仅仅是为了捍卫数学学科准确、科学的尊严吗?
“五角星共有五个角”,这对于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而言,它究竟何错之有?换言之,就算这一表述不够科学,但那只是我们从成人数学的视角所作出的判断,对于一年级的孩子,尚没有对钝角、周角等有更多的了解,作出这一判断恰恰反映了他的认识水平。对他们而言,或许这才是一种真正的“准确”。如果说这是一种对孩子的迁就的话,那千万别以为这样的迁就会误了我们的孩子。恰恰相反,孩子的数学发展本身就是一个螺旋上升的渐进过程。从模糊走向清晰、从混沌走向有序理应成为儿童数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上述案例中学生对于角的认识恰恰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生活是数学的大课堂,回归生活学数学既是让数学自身的魅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又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到了富有真情实感的、能动的、有活力的知识。但需要注意的是,回归生活学数学绝非回到生活中放任自流地学数学,而应充分发挥课堂的“主阵地”作用,并重在数学与生活的有机结合。唯有这样,才能将《数学课程标准》的有关精神落到实处,更好地通过数学课程的学习来促进学生的发展。从而使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