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到情浓,境由心生

来源 :语文天地·高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ngyes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进而实现物、景、情、理等的完美融合,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境教学法强调教师必须熟悉文章作者、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在相关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情感,习得语言表达。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灵活运用意境教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值呢?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创設解析意境
  不同文章创设的意境当然不同,作者借助意境表达的情思更是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抓住特征性意象,为学生展示出诗情画意,从而发挥出意境教学的优势。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认知,避免过于强调意境而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词人开篇即景抒情,气势恢宏,江山、历史、人物扑面而来。滚滚的长江,流逝的岁月,一样地奔流不息;杰出的人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涤荡殆尽,烟消云散。在感悟鉴赏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故垒”“乱石”的雄奇壮丽、“惊涛”“千堆雪”的惊心动魄,这奇险雄伟、宏大壮阔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让特征性意象再现,边赏析边展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中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哲思与豪迈。最终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由景及境,帮助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若要充分利用意境教学,并通过意境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准确而巧妙地创设意境,当然要避免意境教学过于拖沓繁冗、脱离实际,定要使其真正助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精准把握情感基调,多元提升意境
  好文章常以情动人,高中语文教材不乏情感丰富且内涵比较深刻的作品,以学生的阅历和感知能力不能轻松悟得,这时语文教师就应搭好桥梁。在运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人物、故事情节等,抓住情感的主线,以兴趣作先导,感性认知作助推力,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花园中蜿蜒前行,在探寻中体悟意境之美、哲思之趣。
  例如,《边城》课文是作品节选,并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整篇小说的悲情与意蕴。对没有读过原作的学生而言,也难以从湘西风俗画卷中感悟到人情人性之美。学生常常把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变成“买椟还珠”。
  为此,教师在意境教学时要立足于节选内容,通过品读、揣摩、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介绍一些湘西民风民俗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领略意境,清雅恬静的自然之美、神奇秀美的古老边城就跃然纸上。同时,教师巧妙层层设问、抽丝剥茧,让学生在讨论中向更深层次漫溯,渐次理解淳朴的民风,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多元引导、意境的感知、情感的触摸浑然一体,教学效果就会水到渠成。在应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并理解课文中蕴藏的意境。以情升境,情浓境生。
  三、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延伸意境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感悟能力,课堂不能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当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更丰富的意境教学模式,从而释放意境教学魅力,有效借意境延伸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习得语言。
  比如在诗词的教学中,借鉴成功的《中国诗词大会》经验,配乐的朗读、伴舞的诵读,甚至是诗词的吟唱,或高亢或深沉,或欢喜或悲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相比于纯粹的讲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图像动画、声光电这些新鲜的方式可以渲染作品意境,情境再现,学生深感余音绕梁、满口余香。再如部分散文小说的教学,课文常常只是节选片段,是引子,而学生对文学的探求才刚刚起步。教师就是引路人和帮扶者,适时恰当地筛选影视资料、推荐书目,创新开设讲座、启发争鸣辩难,都能延伸作品的意境,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恰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正如《乾坤草亭》所言,“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台玩月”的能力。
  科技的进步、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提升让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课堂,教师的不断创新会使意境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大文本。
  景、境、情的融合,体会意境之妙,感受情感之美,会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流连忘返。
  总之,意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意境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学生学习作品必须直面的一个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研究、尝试、创新,充分掌握意境教学法的多种技巧,结合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意境教学,使学生在意境中感受作品独特的情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进而领会作品深层次的情感,最终达到融情入境、借境抒情,实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221000)
其他文献
情感教育不但有助于陶冶学生的道德情操,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师生间的情感交流,进而提升教学效果。而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本身就有很丰富的情感,因此,通过语文教学进行情感教育就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过于重视,很少想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因此,高中语文教师应该在教学过程中融入情感教育,最大程度地发挥情感教育的作用,使语文教学在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也成为对学生进行
期刊
散文是情思的浓缩,每一篇散文,都浓缩着作者强烈的感情。史铁生的《合欢树》是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中的一篇经典散文。这篇文章的语言淡雅、朴素,却在字里行间潜藏着深刻隽永的真情。如何在平淡的语言中发掘出刻骨深情,是本文教学的重点。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紧扣文章语言的“矛盾处”,层层剖析,细细品味,发掘出深切的母爱及作者对母亲的怀念、悲痛之情。课堂采用独立思考、小组讨论、个性展示等形式,由学生主导课堂
期刊
柯灵的《乡土情结》中大量引用诗词和名言,为文章增色不少,细读这些引用内容,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思维链条,对文本主旨的树立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开首便引用王维的诗句,渲染了浓重的乡思情绪,文本展开后,由古诗开始串联,到现代名言、俗语的不断强化,给读者带来丰富的情感启迪。这些古诗和名言,不仅有力支撑了作者的观点,也给读者带来了文学教育,提升了阅读品味。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教师要围绕古诗和名言展开,以成功
期刊
孟子、荀子因生活的不同背景而形成了两种针锋相对的观点:性善说与性恶说。然而这两种学说提出的目的却是一致的,就是为统治者的治世提供理论根据。  说起先秦诸子中的儒家,人们自然会想到孔子、孟子和荀子这三个代表人物。有意思的是,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而孟子和荀子是孔子儒学思想的继承者,但这两位继承者的很多观点大不相同,甚至截然相反、针锋相对。例如,孟子和荀子在王道上尽管具有相同点,都认可实现先王之治是
期刊
【教材分析】  本文是人教版高中语文 1第二单元的首篇文章,也是教材中的第一篇文言文。如何指导学生学好本文,逐步落实“由教到不教”的目的,树立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尤为关键。  【学习目标】  1.解决生字,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和句式。  2.引领学生诵读课文,运用圈点勾画的方法,理解关键词句的含义;在教师恰当的引导下,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意识,感受语言的魅力和饱满的人物形象。  3.感受人物的爱国
期刊
诗歌代表着一个民族最精细的感受和智慧。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古诗词蕴含着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民族艺术瑰宝。在古诗词教学中,从最基本的语言材料开始,然后透过语言体验作者的情感,即“得意忘言”,对古诗词意象进行解读分析。古诗词意象解读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笔者结合多年教学经验,提炼出古诗词意象解读之道,从寻找古诗词意象开始,了解和领悟古诗词意蕴,到感知古诗词意象具体形象和诗人情感,品析古诗
期刊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经感叹:“旧句时时改,无妨说性情。”而大文学家、政治家王安石也曾说过:“捻断数茎须,才得春风又绿江南岸。”好的文章词句是经过作者的无数次修改得来的。  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精批细改,但学生的写作水平却没有很大的提高。这种学生写、教师改的传统作文模式不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在作文教学中实施课改,我觉得可以尝试改变作文评改的方式,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
期刊
說题是一种教学教研活动,是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途径,也是一种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学习的有效途径。说题包括学生说题和教师说题。教师说题是类似于说课的一种教育教研展示和讨论活动,是说课的延续和创新,是一种深层次备课后的展示,是高三阶段进行解题教学的一种创新尝试。下面笔者以一道古代诗歌鉴赏题为例,从能力考点、考纲要求、解题思路、思维障碍、应对策略五个角度谈谈如何进行说题活动。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8~
期刊
纵观江苏省高考作文题,从《好奇心》《品味时尚》《绿色生活》《拒绝平庸》《忧与爱》到话题型作文“青春朽与不朽”“智慧”“话长话短与个性创新”“车与时代变迁”,都在思考我们的生活。而从日常作文教学的现状看,学生的作文常常言之无物、情感虚假,症结就在于缺乏对生活的关注与体验。这样的现状不仅使作文成为教师批改的包袱,而且违背高考作文的出题初衷,更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的提升。为此,关注生活,从生活中
期刊
文学类文本阅读一直是高考语文中学生很难突破的一个模块。综观历年高考语文试卷,其所选文章都堪称经典。从题材上来说,大多数出题者钟爱的是当代知名作家的散文名篇。也不乏短小精悍、意蕴丰富的当代名家的小说文本。从思想情感上说,所选作品一般都能够紧扣时代的脉搏,都紧紧围绕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有着积极向上的精神价值取向。从内容上来说,所有选考的文章大多通俗易懂,字数在一千到一千五百字之间,中学生是能够在短时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