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意境教学法是指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想,重现作品所描述的画面,进而实现物、景、情、理等的完美融合,最终帮助学生快速掌握文章主旨的一种教学方法。意境教学法强调教师必须熟悉文章作者、准确把握课文内容、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通过挖掘作品的内涵,引领学生在相关的意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体会情感,习得语言表达。教师如何紧扣高中生的学习基础,灵活运用意境教学法,实现语文课堂的增值呢?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创設解析意境
不同文章创设的意境当然不同,作者借助意境表达的情思更是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抓住特征性意象,为学生展示出诗情画意,从而发挥出意境教学的优势。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认知,避免过于强调意境而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词人开篇即景抒情,气势恢宏,江山、历史、人物扑面而来。滚滚的长江,流逝的岁月,一样地奔流不息;杰出的人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涤荡殆尽,烟消云散。在感悟鉴赏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故垒”“乱石”的雄奇壮丽、“惊涛”“千堆雪”的惊心动魄,这奇险雄伟、宏大壮阔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让特征性意象再现,边赏析边展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中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哲思与豪迈。最终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由景及境,帮助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若要充分利用意境教学,并通过意境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准确而巧妙地创设意境,当然要避免意境教学过于拖沓繁冗、脱离实际,定要使其真正助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精准把握情感基调,多元提升意境
好文章常以情动人,高中语文教材不乏情感丰富且内涵比较深刻的作品,以学生的阅历和感知能力不能轻松悟得,这时语文教师就应搭好桥梁。在运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人物、故事情节等,抓住情感的主线,以兴趣作先导,感性认知作助推力,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花园中蜿蜒前行,在探寻中体悟意境之美、哲思之趣。
例如,《边城》课文是作品节选,并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整篇小说的悲情与意蕴。对没有读过原作的学生而言,也难以从湘西风俗画卷中感悟到人情人性之美。学生常常把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变成“买椟还珠”。
为此,教师在意境教学时要立足于节选内容,通过品读、揣摩、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介绍一些湘西民风民俗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领略意境,清雅恬静的自然之美、神奇秀美的古老边城就跃然纸上。同时,教师巧妙层层设问、抽丝剥茧,让学生在讨论中向更深层次漫溯,渐次理解淳朴的民风,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多元引导、意境的感知、情感的触摸浑然一体,教学效果就会水到渠成。在应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并理解课文中蕴藏的意境。以情升境,情浓境生。
三、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延伸意境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感悟能力,课堂不能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当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更丰富的意境教学模式,从而释放意境教学魅力,有效借意境延伸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习得语言。
比如在诗词的教学中,借鉴成功的《中国诗词大会》经验,配乐的朗读、伴舞的诵读,甚至是诗词的吟唱,或高亢或深沉,或欢喜或悲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相比于纯粹的讲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图像动画、声光电这些新鲜的方式可以渲染作品意境,情境再现,学生深感余音绕梁、满口余香。再如部分散文小说的教学,课文常常只是节选片段,是引子,而学生对文学的探求才刚刚起步。教师就是引路人和帮扶者,适时恰当地筛选影视资料、推荐书目,创新开设讲座、启发争鸣辩难,都能延伸作品的意境,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恰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正如《乾坤草亭》所言,“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台玩月”的能力。
科技的进步、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提升让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课堂,教师的不断创新会使意境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大文本。
景、境、情的融合,体会意境之妙,感受情感之美,会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流连忘返。
总之,意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意境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学生学习作品必须直面的一个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研究、尝试、创新,充分掌握意境教学法的多种技巧,结合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意境教学,使学生在意境中感受作品独特的情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进而领会作品深层次的情感,最终达到融情入境、借境抒情,实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221000)
一、巧抓特征性意象,创設解析意境
不同文章创设的意境当然不同,作者借助意境表达的情思更是千差万别。若要让学生充分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就要从教学内容出发,巧妙抓住特征性意象,为学生展示出诗情画意,从而发挥出意境教学的优势。教师不仅要结合教学内容,还要结合学生认知,避免过于强调意境而加大学生的学习难度。
如在《念奴娇·赤壁怀古》教学中,词人开篇即景抒情,气势恢宏,江山、历史、人物扑面而来。滚滚的长江,流逝的岁月,一样地奔流不息;杰出的人物也在历史的长河中涤荡殆尽,烟消云散。在感悟鉴赏之时,教师要引导学生紧扣文本,“故垒”“乱石”的雄奇壮丽、“惊涛”“千堆雪”的惊心动魄,这奇险雄伟、宏大壮阔的意境,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展示出来,让特征性意象再现,边赏析边展示。视觉与听觉的冲击,景与情的交融,让学生从诗词的意境中真切感受到作者的哲思与豪迈。最终让学生准确地把握文本,由景及境,帮助学生创设出恰当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同身受。
总的来说,若要充分利用意境教学,并通过意境真正传达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师就要结合教学内容,准确而巧妙地创设意境,当然要避免意境教学过于拖沓繁冗、脱离实际,定要使其真正助力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开展。
二、精准把握情感基调,多元提升意境
好文章常以情动人,高中语文教材不乏情感丰富且内涵比较深刻的作品,以学生的阅历和感知能力不能轻松悟得,这时语文教师就应搭好桥梁。在运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感受、理解人物、故事情节等,抓住情感的主线,以兴趣作先导,感性认知作助推力,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花园中蜿蜒前行,在探寻中体悟意境之美、哲思之趣。
例如,《边城》课文是作品节选,并不能很好地凸显出整篇小说的悲情与意蕴。对没有读过原作的学生而言,也难以从湘西风俗画卷中感悟到人情人性之美。学生常常把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变成“买椟还珠”。
为此,教师在意境教学时要立足于节选内容,通过品读、揣摩、引导等方法帮助学生理解作者情感。如教师可以在课堂的开始介绍一些湘西民风民俗来激发学生兴趣。然后,教师范读,让学生领略意境,清雅恬静的自然之美、神奇秀美的古老边城就跃然纸上。同时,教师巧妙层层设问、抽丝剥茧,让学生在讨论中向更深层次漫溯,渐次理解淳朴的民风,感悟至善至美的人性。在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多元引导、意境的感知、情感的触摸浑然一体,教学效果就会水到渠成。在应用意境教学法的过程中,教师要重视引导学生感受作者情感,并理解课文中蕴藏的意境。以情升境,情浓境生。
三、创新教学模式,力求延伸意境
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学习感悟能力,课堂不能仅局限于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师还应当依据教材内容,选择更丰富的意境教学模式,从而释放意境教学魅力,有效借意境延伸作品,这样有助于学生理解作品,习得语言。
比如在诗词的教学中,借鉴成功的《中国诗词大会》经验,配乐的朗读、伴舞的诵读,甚至是诗词的吟唱,或高亢或深沉,或欢喜或悲戚,音乐的旋律和节奏感相比于纯粹的讲解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图像动画、声光电这些新鲜的方式可以渲染作品意境,情境再现,学生深感余音绕梁、满口余香。再如部分散文小说的教学,课文常常只是节选片段,是引子,而学生对文学的探求才刚刚起步。教师就是引路人和帮扶者,适时恰当地筛选影视资料、推荐书目,创新开设讲座、启发争鸣辩难,都能延伸作品的意境,拓展学生的视野,这恰是语文教育的意义所在。正如《乾坤草亭》所言,“不离亭子,不在亭子”,高明的语文教师就是要培养学生“高台玩月”的能力。
科技的进步、学生整体文学素养的提升让越来越丰富的教学方式走入我们的课堂,教师的不断创新会使意境教学由课堂延伸到课外,由教材拓展到大文本。
景、境、情的融合,体会意境之妙,感受情感之美,会让学生在文学的殿堂里流连忘返。
总之,意境教学法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方法,意境对高中生来说并不陌生,它是学生学习作品必须直面的一个因素。高中语文教师应不断研究、尝试、创新,充分掌握意境教学法的多种技巧,结合不同作品的情感基调,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因材施教,灵活运用意境教学,使学生在意境中感受作品独特的情感,体会作者语言表达的精妙之处,进而领会作品深层次的情感,最终达到融情入境、借境抒情,实现对作品的深度理解。
作者单位:江苏省郑集中学(22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