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成长之路是经验加反思。教师反思是指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以自我行为表现及其行为为依据的“异位”解析和修正,进而不断提高自身教育教学效能和素养的过程。本文就新课程下教师反思的方式与策略谈几点看法。
一、教师反思的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1、自我反思
通过教学预案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活动的促进,评价学习行为等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自我评判、反思。并将反思的结果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以达到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自觉监控。具体做法:可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1)指定教学现场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过程,就是执教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出示研讨课。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最后由执教者写出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既有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描述,又有对某个细节的评价,同时还有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反思对教学方法修订和改进,并进行课堂教学的再次实践。如此,执教者经过“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再次教学”这样一个过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它让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是一种重新回味和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是一个把接收到的信息和理念与自己获得的知识相融合,补充、修改、完善已有知识并加以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以研究、交流、行动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式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升华的过程,同时对其他老师也较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随堂教学现场中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发生在经过准备和共同研究的课堂教学现场之后,同时也可以发生在随堂的教学现场之中。教师在自己的平常教学中,就自己的教学片断、教学闪光点、教学中的失误及教学中困惑积极反思,力求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阅读和参考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并通过反思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主动参与的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相互反思
通过教师个体教学实践活动现场,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教研组的其他成员。经交流、评价、对话、反思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发现不足,决策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获取专业技能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学群体反思能力。具体做法为:活动前,确定教材,每位教师按要求上交一份相应的课案设计;活动中,集中听课,及时记录、思考;活动后,充分交流,相互评价,形成典型个案反思案例。然后,围绕教研主题及集中活动后形成的共识,再次实践于课堂,及时总结反思。
二、教师反思的策略
教师要学习适当的反思技巧、策略,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運用这些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反思能力,改进教学。反思性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思集中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计划、组织、安排上;二是反思集中于实施教学过程,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做出思考、判断,及时调整教学;三是反思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思考。针对反思活动产生的时间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相同。
1、课前反思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策略。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践主体,如对自身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认知。二是教学客体,如:是否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及需要等。三是教学活动,如十分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否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教学效果。教师事先在课堂教学前依据这三方面设计好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回答,最后再对照分析,看自己在课堂教学前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课中反思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写反思教案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再对教材、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组织做出分析;可以采用课堂录音或录像的方法,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活动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可以采取现场指导,由指导教师从备课、说课、上课到反馈给教师适当的指导,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选择最佳教学策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学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节。除这些策略外,在课堂教学中,言语和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评价与调整。教师应努力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并保持对师生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出现问题,立即设法纠正。
3、课后反思策略
在上完一课或一阶段课后,教师要对已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认真分析自己的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因此,反思能力强的教师会使用多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采用教后感、反思日记、总结等形式来培养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加以捕捉,形成书面材料,深化反思行为。通过写教后感、反思日记,教师能全面分析教学活动,反观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效并努力改进。
一、教师反思的方式
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帮助教师寻找课堂教学的优点与创新之处,寻找问题与不足,捕捉隐藏在教学行为背后的教育观念。
1、自我反思
通过教学预案设计,教学活动的组织,学习活动的促进,评价学习行为等教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与效果,进行自我评判、反思。并将反思的结果凝成一定的物化形式,以达到教师对自身教学行为的自觉监控。具体做法:可以在全体教师中开展课堂即时案例、教后记、教学随笔的撰写,叙事性的教研反思交流等活动,促使教师自觉反思,将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有机融合,不断增加教师的思考力、感悟力。
(1)指定教学现场中的自我反思。自我反思过程,就是执教老师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全程监控、分析、调整的过程,真正能达到“为自己的教学进行研究,在自己的教学中进行研究”的目的。具体的做法是:各教研组确定一至两名教师,在认真准备的前提下出示研讨课。课后,首先由执教者陈述自己的教学设计,然后听课教师分别发表自己对这节课的看法,共同研究、评论这节课的整体情况,分析其优、缺点。最后由执教者写出教学反思。这种反思既有对整个教学环节的描述,又有对某个细节的评价,同时还有在教学中遇到的困惑和问题。然后再根据自己的反思对教学方法修订和改进,并进行课堂教学的再次实践。如此,执教者经过“教学设计→执教→倾听评论和建议反思→修订自己的教学策略→再次教学”这样一个过程,对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思路,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它让教师在教会学生“学会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教学”,是一种重新回味和再创造过程的学习,是一个把接收到的信息和理念与自己获得的知识相融合,补充、修改、完善已有知识并加以创新的过程;是一种以研究、交流、行动为主体的行动研究式学习。研究的过程就是提高、升华的过程,同时对其他老师也较有针对性和指导性。
(2)随堂教学现场中的自我反思。教师的自我反思可以发生在经过准备和共同研究的课堂教学现场之后,同时也可以发生在随堂的教学现场之中。教师在自己的平常教学中,就自己的教学片断、教学闪光点、教学中的失误及教学中困惑积极反思,力求探索出解决的方法和途径,并通过阅读和参考教育方面的文章、书籍,以提高自己的理论水平和思辨能力,并通过反思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能力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反思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同时也是教师主动参与的校本教研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在动力。
2、相互反思
通过教师个体教学实践活动现场,或对某一问题的思考与解决过程展现给教研组的其他成员。经交流、评价、对话、反思自己的意识与行为,发现不足,决策解决问题的途径与方法,获取专业技能的帮助,提高教师教学群体反思能力。具体做法为:活动前,确定教材,每位教师按要求上交一份相应的课案设计;活动中,集中听课,及时记录、思考;活动后,充分交流,相互评价,形成典型个案反思案例。然后,围绕教研主题及集中活动后形成的共识,再次实践于课堂,及时总结反思。
二、教师反思的策略
教师要学习适当的反思技巧、策略,并注意在课堂教学中運用这些策略,才能有效提高反思能力,改进教学。反思性实践可分为三类:一是反思集中于课前对课堂教学的计划、组织、安排上;二是反思集中于实施教学过程,对意想不到的问题做出思考、判断,及时调整教学;三是反思集中于对课堂教学整个过程的思考。针对反思活动产生的时间不同,采取的策略也不相同。
1、课前反思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之前可以采用自我提问策略。问题设计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一是实践主体,如对自身的兴趣、个性、知识水平、思维方式的认知。二是教学客体,如:是否了解学生的发展水平、兴趣及需要等。三是教学活动,如十分明确所教课程的内容、教学目标、教学任务以及教学方法与手段,能否预测教学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与教学效果。教师事先在课堂教学前依据这三方面设计好问题,然后根据实际教学情况进行回答,最后再对照分析,看自己在课堂教学前存在哪些问题和不足,进而及时调整课堂教学。
2、课中反思策略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密切注视学生的反应,努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随时准备应付课堂上的偶发事件。教师在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时,要对自己的教学进程、教学方法、学生的参与和反应等方面,随时保持有意识的反省,并能根据反馈信息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活动,使之达到最佳效果。教师可以采用写反思教案来对课堂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记录,再对教材、教学中各环节以及教学组织做出分析;可以采用课堂录音或录像的方法,为教师提供详细的教学活动记录,帮助教师更全面地认识自我;还可以采取现场指导,由指导教师从备课、说课、上课到反馈给教师适当的指导,使教师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选择最佳教学策略,取得最佳教学效果,最终学会对课堂教学进行有效调节。除这些策略外,在课堂教学中,言语和体态语言是沟通师生双方信息、情感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善于利用语言和非语言的交流手段对学生的反应做出及时评价与调整。教师应努力以自己的积极态度去感染学生,以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学习,并保持对师生间交流的敏感性和批判性,一旦发现沟通过程中出现问题,立即设法纠正。
3、课后反思策略
在上完一课或一阶段课后,教师要对已上过的课进行回顾与评价。认真分析自己的课在哪些方面取得成功,在哪些方面还有待改进。分析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他们能力的发展速度与水平,因此,反思能力强的教师会使用多种方法评估学生的进步,以便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正确评价教学效果。在教学活动后,教师可以采用教后感、反思日记、总结等形式来培养反思能力。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反思常常是稍纵即逝的思想火花,教师要在课后及时加以捕捉,形成书面材料,深化反思行为。通过写教后感、反思日记,教师能全面分析教学活动,反观自己的意识和行为,进行正确的自我评价,不断检查自己的教学成效并努力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