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语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渔,不如授人以欲。”说的是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道理其实很简单,鱼是目的,钓鱼是手段;鱼是结果,渔是方法。一条鱼能解一时之饥,却不能解长久之饥,如果想永远有鱼吃,那就要学会钓鱼的方法。教育,其实也是一样的道理。一个好的称职的教师,不但要给学生以知识,还要教会学生自学的方法。普通儿童需要学习的方法,特殊儿童同时也需要学习各种知识的方法,而不仅仅只是将已有经验灌输至他们的脑海中。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一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主要概述了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对象、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及其评估的问题。(第1章到第3章)其中第一章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概念与问题做了界定,讨论了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的主要任务;第二章讨论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概念、观点以及临床与教育的含义,并讨论了早期经验的重要影响和早期干预的模式;第三章则对特殊儿童心理障碍分类及诊断工具、特殊儿童的发展性评估和环境生态评估、心理障碍的临床评估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案例讨论了真实情境下的合作式评估。第二部分为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流派的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作好理论背景的准备。(第4章到第6章)第三部分为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常用技术(包括游戏治疗、戏剧治疗、舞蹈—运动治疗、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第7章到第8章)
本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一本专业教科书,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儿童的个案和资料,强调广义的、综合的、以服务为基本导向的特殊教育,重视切合国内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临床评估与干预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致力于灵活务实的解决问题,在详细分析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后,重点阐述了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常用技术,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书中涉及的游戏治疗、戏剧治疗、舞蹈-运动治疗、团体治疗、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聚焦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生态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技术,提供了丰富实用的教学方法实例。
一、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概念界定及其基本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一书对“特殊儿童”采取了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定义,即包括从出生直至18岁的残疾儿童,例如智力残障、听觉残障、视觉残障、脑瘫、肢体和多重残疾、自闭症、注意缺陷和多动症、言语语言和交流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还包括大量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例如学习障碍;以及社会和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有遭受情感忽视和虐待的儿童。针对以上这些特殊儿童进行的心理治疗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化解不适症状,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当事人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我们敬畏和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体验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把每个特殊儿童都看做是和我们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超越性原则
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要注重个人的原始生命体验和人类普世性的意义追求,关注特殊儿童的内心体验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维护其人格尊严。
(二)赋权性原则
专业的、社会的帮助要致力于个人和家庭自主能力的提升,对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援助和支持,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帮助,注重依靠自然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力量,尤其是家庭和社区的草根性组织的作用,例如特殊儿童家长联谊会、残障人士自助小组等。
(三)临床实践性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要注重科学规范与人性价值的统一。专业的心理干预是一种世界个人身体的社会政治实践,涉及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必须严格遵循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伦理,任何人都不能用科学研究或其他名义侵犯个人及家庭的权益。
(四)创造性表达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要注重想象的表达与生活适应的结合。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尽量避免单调、冗长、成人化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分析,以及对于程序化工具和机械式数据的过度依赖。
二、对书中涉及心理治疗方式的感悟
现如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服务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一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需要努力开拓视野,创造性地探索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有效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而不是直接套用或者照搬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式,直接将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因此,为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特殊儿童能有效、积极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实施融合教育
对由于生理残疾(如视觉、听觉、躯体残疾),心理障碍(如智力、情绪、自闭症、注意缺陷和多动、学习困难、人格障碍等),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单亲家庭儿童、孤残和收养儿童、受虐待儿童等)造成的各类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心理治疗的专业帮助,尽量满足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注重扬长补短的个别化治疗
对于不同的特殊儿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都不同,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儿童积极的品质和潜在的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协助他们发展自己擅长的职业、技能或技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工作是推动、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而不是花时间让其被动地接受死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让儿童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个别化治疗干预计划、方案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其特有的性格特点,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时,应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并实施适当而有效的个别化干预方案。
(四)多种治疗方式结合应用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障碍,可能面临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等问题,这会严重地阻碍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单一的治疗方式可能只能对于某一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例如游戏治疗在儿童的行为改善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但在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性的提高就有一定的限制,此时就需要艺术治疗来辅助治疗。因此,针对特殊儿童自身不同的情况,适当地采用一种或以上的治疗方式能有更显著的成效。
(五)尊重特殊儿童的主体性
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尽量避免以“专家”自居,而是采取“开放的”立场,尊重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注重聆听孩子的心声。儿童才是活动中的主人翁,治疗师仅仅是旁观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促进儿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以平常心看待每一个特殊儿童,即使是障碍程度严重和发展水平低下的残疾儿童,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可以开发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耐心地加以引导,教给他们的是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渔”,而不是“鱼”。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一书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部分,主要概述了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基本概念、对象、心理健康、心理障碍及其评估的问题。(第1章到第3章)其中第一章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概念与问题做了界定,讨论了融合教育背景下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发展趋势和当前的主要任务;第二章讨论了特殊儿童的心理健康的概念、观点以及临床与教育的含义,并讨论了早期经验的重要影响和早期干预的模式;第三章则对特殊儿童心理障碍分类及诊断工具、特殊儿童的发展性评估和环境生态评估、心理障碍的临床评估方法进行了讨论,并结合案例讨论了真实情境下的合作式评估。第二部分为心理治疗的理论和方法的主要流派的分析,为进一步学习特殊儿童心理治疗作好理论背景的准备。(第4章到第6章)第三部分为对特殊儿童心理治疗常用技术(包括游戏治疗、戏剧治疗、舞蹈—运动治疗、团体治疗、家庭治疗、叙事治疗)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第7章到第8章)
本书作为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一本专业教科书,收集了丰富的特殊儿童的个案和资料,强调广义的、综合的、以服务为基本导向的特殊教育,重视切合国内教学的实际需要,尤其对特殊儿童心理健康的临床评估与干预方案的设计等方面,致力于灵活务实的解决问题,在详细分析心理治疗的主要流派之后,重点阐述了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常用技术,结合案例进行讨论和分析。书中涉及的游戏治疗、戏剧治疗、舞蹈-运动治疗、团体治疗、以人为中心的心理治疗、聚焦治疗、超个人心理治疗、生态心理治疗等多种治疗技术,提供了丰富实用的教学方法实例。
一、特殊儿童心理治疗的概念界定及其基本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治疗》一书对“特殊儿童”采取了一种动态的开放式的定义,即包括从出生直至18岁的残疾儿童,例如智力残障、听觉残障、视觉残障、脑瘫、肢体和多重残疾、自闭症、注意缺陷和多动症、言语语言和交流障碍、情绪和行为障碍等;还包括大量具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儿童,例如学习障碍;以及社会和家庭处境不利的儿童,还有遭受情感忽视和虐待的儿童。针对以上这些特殊儿童进行的心理治疗是为特殊儿童及其家庭提供的一种专业服务,它依据专业理论,运用系统的干预方法和技术,致力于帮助当事人解决心理问题,化解不适症状,克服心理障碍造成的负面影响,促进当事人心理机能的发展和身心健康水平的提升。当代社会“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则要求我们敬畏和尊重每个生命的价值。每一个特殊儿童都有自己存在的意义体验和追求幸福的权利,因此,我们必须无条件地把每个特殊儿童都看做是和我们平等的人,尊重他们的主体性。所以,我们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的过程中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超越性原则
特殊儿童教育干预要注重个人的原始生命体验和人类普世性的意义追求,关注特殊儿童的内心体验和生活质量的提升,维护其人格尊严。
(二)赋权性原则
专业的、社会的帮助要致力于个人和家庭自主能力的提升,对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援助和支持,包括专业的心理咨询和治疗的帮助,注重依靠自然的社会组织形态的力量,尤其是家庭和社区的草根性组织的作用,例如特殊儿童家长联谊会、残障人士自助小组等。
(三)临床实践性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咨询与治疗要注重科学规范与人性价值的统一。专业的心理干预是一种世界个人身体的社会政治实践,涉及当事人的基本权利,必须严格遵循心理学和心理治疗的专业伦理,任何人都不能用科学研究或其他名义侵犯个人及家庭的权益。
(四)创造性表达原则
特殊儿童的心理干预要注重想象的表达与生活适应的结合。特殊儿童情感的身体性和艺术性表达,必须得到充分重视和鼓励,尽量避免单调、冗长、成人化的说教和抽象的概念分析,以及对于程序化工具和机械式数据的过度依赖。
二、对书中涉及心理治疗方式的感悟
现如今,特殊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专业服务越来越得到全社会的重视。这一发展趋势也要求我们需要努力开拓视野,创造性地探索符合特殊儿童心理特点的有效干预方法和工作模式,而不是直接套用或者照搬传统的心理治疗模式,直接将已有的生活、学习经验灌输到儿童的头脑中。因此,为了在心理治疗过程中使特殊儿童能有效、积极地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知识,总结了以下几点内容。
(一)实施融合教育
对由于生理残疾(如视觉、听觉、躯体残疾),心理障碍(如智力、情绪、自闭症、注意缺陷和多动、学习困难、人格障碍等),以及社会文化因素(如单亲家庭儿童、孤残和收养儿童、受虐待儿童等)造成的各类具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心理治疗的专业帮助,尽量满足每个儿童的特殊需要,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二)注重扬长补短的个别化治疗
对于不同的特殊儿童,他们的兴趣、爱好、特长都不同,我们要更多地关注这些儿童积极的品质和潜在的能力并采取有效的教育教学,协助他们发展自己擅长的职业、技能或技术。作为教育工作者,更多的工作是推动、促进儿童的自我发展,而不是花时间让其被动地接受死板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根据儿童的情况制定个别化的方案,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方法,让儿童发展自己的潜能。
(三)实施个别化治疗干预计划、方案
每一个儿童都是独特的,都有其特有的性格特点,在对其进行心理治疗时,应尊重儿童的个别差异,针对特殊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制定并实施适当而有效的个别化干预方案。
(四)多种治疗方式结合应用
特殊儿童由于自身存在的障碍,可能面临低自尊、低自我效能感等问题,这会严重地阻碍特殊儿童的社会融合。单一的治疗方式可能只能对于某一方面有较好的效果,例如游戏治疗在儿童的行为改善方面有着较好的效果,但在自我效能感及社会性的提高就有一定的限制,此时就需要艺术治疗来辅助治疗。因此,针对特殊儿童自身不同的情况,适当地采用一种或以上的治疗方式能有更显著的成效。
(五)尊重特殊儿童的主体性
在特殊儿童心理治疗过程中,治疗师尽量避免以“专家”自居,而是采取“开放的”立场,尊重儿童的经验和体验,注重聆听孩子的心声。儿童才是活动中的主人翁,治疗师仅仅是旁观者,在恰当的时候给予儿童适当的引导,促进儿童自我发现、自我探索能力的发展。
作为一个特殊教育工作者,要以平常心看待每一个特殊儿童,即使是障碍程度严重和发展水平低下的残疾儿童,也有自己的想法和可以开发的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耐心地加以引导,教给他们的是与普通儿童一样的“渔”,而不是“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