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之,吟之,舞之,蹈之

来源 :中国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wwdsly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的“全人课程”从根本上把握了教育与生活、教育与天性的互动关系,让学校教育成为生命的诗意“栖息地”。
  我校拓展课程中的“一些文雅气质”课程,就是播种诗情、收获诗意的课程。它是语文学科的拓展延伸,面向全校所有学生开设。其课程目标是:通过诵读一定数量的诗词、名句、名篇名段,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生境界,涵养儒雅气质。我们的做法是“新经典,新诵读”,让学生在读、唱、吟、舞中优雅前行。
  一、课程资源建设
  1.教材选材:源自经典而不拘泥于经典
  “一些文雅气质”课程应该是面向儿童的,因此,在诵读内容上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心理、生理特点。我们为“一些文雅气质”课程编制了校本教材—《含英咀华》,共三册,分别供低、中、高三个年段的学生学习,其中既有轻松活泼的儿歌童谣、传唱千古的唐诗宋词、朗朗上口的对句韵文,也有名言警句、现代诗歌、名段名篇等。
  丰富的内容穿插、搭配在每一册书中,让孩子们从不同的内容中找到乐趣,延续阅读的快乐;全面的取材让孩子们接触不同的“经典”,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灵活的名篇节选让孩子们直面文章中最精彩的部分,汲取养分,吸收精华。
  2.教材编排:以学生为本,密切联系语文课本
  教材编写首先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符合其年龄与认知规律。《含英咀华》基于不同年段学生的特点进行教材编排,供低年级使用的教材第一册开篇是20多首儿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便于一年级的孩子顺利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生活。例如,开篇第一首儿歌《课前准备歌》,把小学生的课堂常规编成简单易懂的儿歌,让孩子们在反复诵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其次,我们的教材是语文课本的有益补充。在编写教材的时候主要考虑了两点:第一,将语文课本中“语文园地”里的节选诗词的完整内容放在对应的《含英咀华》教材中。例如,小学语文三年级(下)“语文园地”七《读读背背》中选取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和《望月怀远》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和“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两个名句,我们就把这两首诗的完整内容选入《含英咀华》第二册中,供三年级的同学诵读欣赏。第二,凡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出现过的内容(诗、词、曲),不再重复编入《含英咀华》。
  最后,在《含英咀华》读本中体现我校特色。我们在每册读本的最后,都选取了我校“读书节”诵读晚会的经典节目脚本供孩子们欣赏和表演。例如,诵读脚本《一路走来》是我校王强老师写的一首散文诗,表达了建校以来几代教师对学校的深深眷恋、对工作的辛勤付出。高年级的孩子们在诵读时,可以体会到老师们怀揣的梦想和燃烧的激情。
  二、教学实施
  “一些文雅气质”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实实在在的课程,学校通过多种措施确保了课程的顺利开展。
  1.充足的课时保证
  每周四早上25分钟的晨诵课、每周40分钟的诵读课以及每节语文课前的3分钟都是学生的诵读时间。长短结合,均匀分布,让诵读无处不在。
  2.详细的教学进度
  将每册书的教学内容细化到每一周,教师按照进度教学,合理安排教学时间。
  3.专职的任课教师
  每个班的语文教师担任该班“一些文雅气质”课程的任课老师,负责授课及课程评价。
  4.多样的诵读方式
  在教学时,我们反对复古,倡导“新经典,新诵读”,诵读内容不局限于四书五经,诵读方式不局限于死记硬背。教师对所教的内容进行适度点拨,画龙点睛,主要精力放在指导诵读上。
  学生既可以用标准的普通话有感情地朗诵,也可以根据平仄音律婉转地吟诵。此外,古诗新唱也是不错的尝试。读本中的很多内容都适合在课堂上唱出来,如骆宾王的《咏鹅》、李清照的《一剪梅》、苏轼的《水调歌头》等。
  我们尊重学生个体的生命发展,尊重他们不同的诵读方式。诵读中强调声音洪亮、疾徐有致,更要眼到、口到、耳到、心到,全身心地投入,从诵读中体会节奏感,品味作品的情趣和神韵。
  三、课程评价
  拓展型课程倡导“技趣互促”,教学中通过技能与兴趣的相互影响和促进,达到“技趣共进”的效果。“一些文雅气质”课程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
  1.过程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主要考察学生晨诵课及诵读课的情况,以班级为单位,每周进行一次评定。重点关注任课教师的指导情况、班级的诵读方式、学生的诵读状态、班级图书角及诵读栏的建设情况等,评出优、良、中、差四个等级,并对班级进行整体评价。
  2.结果性评价
  结果性评价即该课程的期末检测。期末对每个学生逐一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推动课程的发展、激发学生的诵读热情、提升学生的诵读水平,重在鼓励与肯定学生。
  经过几年的摸索与实践,我们构建出“一些文雅气质”课程的检测形式—等级达标。诵读等级由低到高依次设有童生、秀才、举人、探花、榜眼、状元、大学士七个等级。诵读考级既是检测的手段,也是学生诵读水平不断攀升的快乐阶梯。学生在等级不断攀升的过程中,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增强了诵读的兴趣和信心。
  四、实施效果
  如今,走进我们风景如画的校园,“一些文雅气质”俯首皆是。
  一楼大厅的校训墙上,“养德 立美 尚文 健体 启智 求是”是孩子们每天进入校园看到的第一道风景。教学楼“风义”“颂德”“雅正”是老师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地方。中空花园墙壁上镌刻着校歌《松湖之约》:“粤中之中,南岭之南,莞郡有湖曰松山……”这是孩子们入学音乐课学的第一首歌曲。
  二楼的小植物园“园中缘”,缘分壁上有不少老师们的佳作,阳巧玲老师写下了“月下听蛙鸣,夜久不愿归。唧唧低声语,幸为松湖人”。匡芝兰老师写下了“松湖安家,窗含无边春色;青山有意,胸怀大块文章”。优美的文字诉说着老师们对松山湖中心小学这片热土的缘分。
  在两年一届的“诵读节”上,可以参观“美文经典诵读心得交流”展览、欣赏“书香家庭”“诵读小能手”评选、观摩“与圣贤为友,伴经典同行”古诗词课堂教学展示等。
  在“诵读晚会”上,可以听到欢快的儿歌、豪放的唐诗、凄美的宋词,或是独具特色的东莞本地方言朗诵、古诗新唱等。台上的演员,有来自各个年级的学生、任教不同学科的老师,甚至是从零学起的家长。十余年来,我们已经成功举办了五届“诵读节晚会”,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的认可。
  “一些文雅气质”课程以它特有的方式诠释“全人课程”的真谛,慢慢改变着这里的每一位老师、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尊重,让每一个生命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生命都更加特别。我们将继续尝试、探索、完善;优雅,再优雅些!
  (作者单位:东莞松山湖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江丽莉
其他文献
导语:新入职教师如何确定自身需要学习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并在此基础上改进他们的工作?参与本次研修的新入职教师在主持人的引导下,围绕“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进行了个人思考、小组交流和全体分享。由此形成了由“知识”“技能”“经验”三类需求构成的一个渐开线结构。以下是研修活动实录。  研修主题:新入职教师工作中急需的知识、技能和经验,下一步的行动计划  讨论问题:你们感到自己
“眼高手低”这个词多为贬义词,意思是要求的标准很高(甚至不切实际),但实际上做不到。其实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指做人眼界要开阔,目标要远大,做事情要低下头来,脚踏实地,踏踏实实地做工作。笔者更喜欢这个词的最初所指,因为它揭示了许多人生哲理,给人灵感与启迪:唯有“眼高”,才知道自己应该努力的方向;唯有“手低”,才明白“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的深刻含义。培养青年教师也要“眼高手低”,
教师是具有一定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的成人学习者,如何根据教师的这一基本特点引领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教师的经验交流、问题讨论和实践改进搭建有意义的同行互助学习平台,是当前教师继续教育需要深入研究的一个问题。2016年4月,湖北省襄阳市教育局委托北京师范大学举办了首批“襄派教育家”培养对象高级研修活动。本次研修历时15天,分集中研修和跟岗实习两个阶段,旨在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襄派教育家”。本刊特别邀请参与
1926年10月9日,教育家陶行知来到位于无锡河埒口的开原乡立第一小学(育红小学的前身,以下简称开原小学),视察一整天,回去后,撰写了《无锡小学之新生命——开原乡立第一小学生活记》,向中国教育界推介这所学校。90年后的今天,重温开原小学的办学思想和办学实践,其意义不言自明。  中国乡村教育走错了路  我国近代教育自清末起步,到20世纪20年代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因种种原因,教育结构存在严重的失衡。
小学教育是教育的基础部分,班级是学生最主要的学习场所,班级管理直接影响着学校的教学质量,而对小学的管理直接影响着小学生未来的发展。然而,从小学班级管理现状来看,班主任能游刃有余地处理好日常事务,但对偶发事件的处理还存在很多问题,由于偶发事件的发生率不高,所以班主任很难凭借经验处理。但是,偶发事件又有它发生的必然性,我们必须加以重视。在此,笔者针对偶发事件的特点来提出一些处理的措施。  一、偶发事件
本刊讯 2016年11月5日,借由“中国—卡塔尔友好文化年”契机,世界教育创新峰会(WISE)首次登陆中国,与中国民间教育智库—21世纪教育研究院携手,在北京联合主办以“创新促进公平”为主题的“WISE-LIFE中国教育论坛”。 WISE首席执行官斯塔夫·伊安努卡(Stavros N. Yiannouka),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杨东平,突尼斯高等教育、科学研究和信息通信技术部部长斯利姆 · 凯布
又是一年毕业季,看着学生们渐远的身影,不禁想起自己职业成长道路上的4位恩师。钱理群先生有一篇文章,是“漫谈大学之大”,想想自己的每一位恩师,何尝不“大”,大到一个教诲足以影响我的一生。所以,我想随着思绪跟大家分享“吾师之大”,算是对自己过往的梳理,更是鞭策。  一、吾师之大,大在技艺精湛的教学功底  1993年秋天,在洒满银杏叶的校园里,师从苏世荣老师的我开始了崭新的教学生涯。听苏老师讲课,只见苏
1997年,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进行学科优化和组织机构调整,为加强遥感基础研究,李小文研究员从遥感图像处理研究室调到中国科学院遥感信息科学重点实验室工作。当时我国遥感应用发展很快,在国家“六五”“七五”“八五”“九五”计划中,连续把遥感列为攻关项目,但在国家最大的基础研究计划—“攀登计划”中,还没有一个遥感项目,遥感应用定量化的“瓶颈”亟须突破。  由于小文研究员在遥感基础研究领域的杰出成就和
我们秉持这样的观点:学校才是课程生长的地方。我们追求这样的理想:让课程更适应学生的发展,更焕发教师的个性。  将外在“给定的课程”改造为“内生的课程”,这是学校的文化使命。使课程从国家一统走向学校为本,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一度回归”。在此基础上,去除学校功利色彩,使课程走向学生为本,则可以说是课程设计的“二度回归”。  2006—2011年,正值东莞新课改蓬勃发展时期,在东莞市政府和东莞教育局的大
班主任工作是一种思想者的工作。每一届学生、每一个班级都有不同的特点,针对他们的特点采取最有效的教学方法,也许会离成功更近一些。  光阴荏苒,寒暑易节。倏忽间,毕业已近20年。这些年,我一直在班主任这个普通而又美好的工作岗位上坚守着。在这一漫长的过程中,我体会着为人师的艰辛与劳累,但更多的是收获成功的喜悦。  高中班主任的工作看似一成不变,事实却不尽然。如何让学生在3年的高中生活中过得充实、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