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申克的救赎》小说与电影之比较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vabudo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小说与电影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的异同入手,结合《肖申克的救赎》原著与电影的剧情的差异,对其在小说与电影这两种艺术表现形式中表达出的对信念的不同理解、对审判的不同的价值观等的异同进行分析。
  关键词:原著与电影;《肖申克的救赎》;信念
  作者简介:孙铭泽(1997.6-),女,吉林省白山市人,延边大学中文系在读,研究方向: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一、小说与电影内容简介
  1.小说
  《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美国作家斯蒂芬·金的中篇小说,也是其最著名的代表作。收录于其小说合集 《四季奇谈》中副标题为“春天的希望”的第一部分。
  2.电影
  电影《肖申克的救赎》(The Shawshank Redemption)是1994年由弗兰克·达拉邦特执导,蒂姆·罗宾斯、摩根·弗里曼等主演的一部电影。该片改编自斯蒂芬·金《四季奇谈》中同名小说。
  二、小说与电影表现形式异同对比
  小说通过文字构建世界体系与故事体系,而阅读的本质就是一个读者与作者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和相互交流的心理过程。而电影则是基于文字即电影剧本的一种复杂的艺术表现形式。
  电影特有的艺术手法、艺术表现技巧、因剧情而设置的或急或缓的配乐、直观的人物对话式表现形式等相较小说毫无疑问在气氛的渲染和立意的表达上更胜一筹。而相较电影,小说也需要受众进行更多地信息加工,需要受众有良好的理解力与想象力水平。
  (一)表现与呈现方面
  一方面,电影可以通过比原著更具有感染力也能通过改编使主题更贴近生活,甚至得到更高的升华。另一方面,电影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原著小说的受众者之一,电影能表现出来的也只能是小说能够表达出来的一部分,例如《红楼梦》中对金陵十三钗的描写,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金陵十三钗。改编电影是要基于原著,以剧作家、编剧和导演的角度重新诠释一个故事,改编原著时受到编剧及制作、资金、演员、时间甚至空间的限制。
  (二)小说与电影表现手法异同
  1、旁白式与对话式的差异
  《肖申克的救赎》的小说中是以讲述人瑞德的角度来述说主人公安迪的故事,全书以第一人称叙述,用的是主要是旁白式的方式,而同名电影则是主要通过对话式的方式,辅以简短的旁白表现整个故事的。
  从旁白式与对话式对比的角度来看,旁白式是以一个讲述人的方式进行故事的构建,而对话式是通过人物直接对话对故事进行构建,表现力更强,艺术渲染力较之旁白式也要强很多。
  2.顺叙与插叙的差异
  《肖申克的救赎》的原著中是采用总体按照时间顺序但是辅以大量插叙的方式来构建故事体系的,而同名电影则是按照时间顺序来构建故事的。
  (三)小说与电影人物设定异同
  1关于主人公安迪
  作为《肖申克的救赎》的主人公,安迪在经历煎熬时,依旧具有坚定的信念,无论是书中还是电影中其所拥有的坚定信念与不屈不挠的精神都是不变的。但书中描写安迪是“五短身材,长得白白净净,一头棕发,双手小而灵巧。戴一副金边眼镜。”而电影中,安迪却是一个长身长腿、高大而英俊的人。
  2.关于波顿与布鲁克
  原著中描述波顿是一个养鸽人,波顿八年刑期满后,他同时放飞了这只叫做“杰克”的鸽子。原著中描述布鲁克是老图书管理员,在从肖申克被释放时,已经与墙外的世界完全脱节并完全不能适应。电影中将布鲁克与波顿结合起来形成了一个新的老布。老布写下“老布到此一游”后自杀身亡。其自杀带有更明显的反抗意识与悲剧意识,在结合配乐与蒙太奇手法运用后,使得老布这个角色蒙上浓烈的悲剧色彩,更能引起受众的共鸣。
  3.关于典狱长
  无论是在小说中还是在电影中,典狱长都以贪污、伪善的形象示人。当得知安迪的理财能力之后,每一任典狱长都开始利用安迪替其污钱、作黑帐,渐渐露出魔鬼狰狞的面容,而在电影中,典狱长的这个角色确实也充当着伪善、利欲熏心的角色。 在原著中,按照时间顺序,原典狱长有包括邓海纳、史特马在内的多任典狱长。但是电影中只有书中的最后一任诺顿典狱长,是历任典狱长个性的杂糅。
  三、小说与电影表现形式背后内涵异同分析
  1.关于安迪“狸猫换太子”剧情
  小说突显“信任与未雨绸缪的力量”,电影突显“信念与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这两种剧情的设置都体现了安迪超与常人的敏锐性与先觉性,但原著明显更强调未雨绸缪与信任的力量,强调人只要有信念,就可以战胜一切的思想观念。
  2.关于典狱长的结局
  小说中畏罪潜逃的精神煎熬,电影与吞枪自杀的生命了结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小说中,典狱长都被设定成了一个十足的反派。而原著与电影中,正是诠释了“正义的审判”的两种方式。但审美角度来看,原著中的设定更为严密也更为耐人寻味。
  3.关于老友重聚
  小说中的开放式的结局与电影中瑞德与安迪的团聚。原著与电影结局的差别其实是一种开放式结局与大团圆结局对比。二者各有千秋,但就其审美效果来看,原著的开放式结局显然略胜一筹。
  四、总结
  总的来说,电影与小说艺术形式的不同使得它需要去注意电影时长、票房和大众口味,或许就是因为这些因素,使得经过改编的电影即使拥有高尚的思想和演员们精湛的演技,艺术表达和情节设计方面也不免落入俗套,因此达不到原著呈现给受眾的深层次的思想。
  参考文献:
  [1][美]蒂芬·金著,施寄青、赵永芬、齐若兰译.《肖申克的救赎》上海文艺出版社.
  [2]陈绍恋. 禁锢·希望·自由——解析《肖申克的救赎》意象[J]. 衡水学院学报, 2009, 11(3):65-67..
  [3]伍一.肖申克的救赎第六十七届奥斯卡七项大 奖提名·好莱坞最有气势的十大巨片之一[J].科 技创业,2006,(6).
  [4]论《肖申克的救赎》情节的不合理性,知乎.
  [5]郑秀蕾.对电影《肖申克的救赎》的叙事解读[J].电影评介,2007(05):48-49.
其他文献
摘 要:法弗瑞是《卡斯特桥市长》中的主人公,接受过良好的教育,思想开放,知识渊博,个性随和。故事开端,他身无分无只身来到卡斯特桥,并很快赢得了市长的欣赏。随着他在卡斯特桥工作,人们纷纷称赞法弗瑞的脾气很好,认为他是最理智的人,而市长亨查德与他相比几乎是个傻瓜。甚至亨查德的朋友也承认法弗瑞比亨查德更优秀,能力比市长更出众。一些公民甚至希望他能取代亨查德担任市长。法弗瑞的一些与时俱进观点和一系列做事原
摘 要:2005年,英国BBC把萨拉·沃特斯的小说《荆棘之城》发行成迷你剧《指匠情挑(Fingersmith)》;2015年韩国黑色电影导演朴赞郁,受小说的啟发,拍摄电影《小姐》,韩国影视作品善于吸收异国文化资源,并加以“本土化”改造,利用殖民话题开篇,在重构和融合的双重法则下进行有效改编。本文拟对比两部影片,分析不同文化背后的女性觉醒和抗争。  关键词:女性主义;女性;男性;文化  作者简介:秦
基金项目: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科研基金项目“从违反合作原则推导会话含义:以《男孩女孩》为例(项目编号:syjs201796)”。  摘 要:语用学中的合作原则和会话含义密切相关。格赖斯认为遵循合作原则是双方会话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将出现特殊的会话含义。《男孩女孩(Un gars, une fille)》是法国家喻户晓的情景喜剧,其中有大量的对话场景,本文将结合违反合作原则的对话来推导会
本研究旨在为企业内部与外部异构数据库设计数据转换与迁移的柔性接口,并对企业间的网络中信息处理平等个体之间的通信机制进行研究.本文首先具体分析和讨论了异构数据库间数
摘 要: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使用了散文式的笔调进行叙事。1983年吴贻弓执导的电影版《城南旧事》保留了散文感的同时,也做到了叙事的完整和连贯。影片在情感、音响、情节、视角四方面的别具匠心,是将散文式的文本转换为电影形式的成功范本。  关键词:散文感;电影《城南旧事》;重复  作者简介:梁悦(1996.11-),女,广东省广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