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林海音在《城南旧事》中使用了散文式的笔调进行叙事。1983年吴贻弓执导的电影版《城南旧事》保留了散文感的同时,也做到了叙事的完整和连贯。影片在情感、音响、情节、视角四方面的别具匠心,是将散文式的文本转换为电影形式的成功范本。
关键词:散文感;电影《城南旧事》;重复
作者简介:梁悦(1996.11-),女,广东省广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城南旧事》作为一部散文感很强的短篇小说集,几个故事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当呈现在大银幕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形散神不散”对于电影制作方而言是一种考验。而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在不破坏原作的散文风格基础上,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大量、多方面运用重复。
首先是情感上的重复。《城南旧事》的电影结构是非线性的。电影在处理故事情节的时候,选取了书中三个没有上承下延关系的故事,事件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不重在说明,而重在通过画面传递某种情绪,通过情感将整部影片串联成整体。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离别,都是以英子认识一个人开始,以和这个人分别结束,“离我而去”这一内容与情绪的核心贯穿始终,将分散的情节锁住。而在结尾,吴贻弓更通过宋妈和英子在爸爸的墓前离别,英子看着宋妈被毛驴载着慢慢离去这一隐含“双重离别”的画面营造出整部电影中离别情绪的高潮,再一次强调了“离别”这一情感,将零散的故事在情感上实现统一。
其次是听觉上的重复。整部电影一直穿插着《送别》的旋律,每一次英子和故事主角的分别都有这一首背景音乐,并且在开头与结尾的演职员表也同样使用了这个旋律,前后呼应。不同乐器演奏的《送别》并不会给人一种单调或者生硬的感觉,甚至很难觉察出导演在这里的小心思。音乐的重复实现了观众听觉印象上的统一。
第三个重复,是每一个故事开头的情节重复。影片三个故事的开头,都是宋妈的丈夫牵着毛驴来到英子家中,从这两夫妻的对话开始的。虽然这个情节很小,所占的篇幅也很少,就只有几个镜头,但是这种重复会让观影者产生一种生活的延续感。我们每天的生活,不都有一些场景是每天都要经历的吗?所以尽管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断层的。由于这种贴近生活的体验,故事虚构性减少,让观影者感到真实,将观影者拉进了这座导演精心设计的“城南”。与此同时,这个情节的重复也使得最后在讲宋妈故事的时候不显得很突兀。宋妈的故事在影片里篇幅很短,但她几乎在每一个故事里都会出现一两次,所以观影者还是或多或少的记住了这个角色,对她有种熟悉感,她的故事前因后果在这种点滴的情节里也交代清楚了。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宋妈知道自己的儿女已经不在的时候,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宋妈的心情,并且为她感到悲伤,不会觉得这个故事出现得莫名其妙。而且宋妈的角色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她成为串联每一个故事的一条隐形的线,使得零散的故事看起来有了联系。
最关键的一个重复,当然是英子的眼睛。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英子就是这个叙述的人。然而,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现这个第一人称呢?吴贻弓的做法是,让影片的视点一直处在英子,也就是“我”的视点上。凡是英子看不到的、听不到的,都没有在影片里出现,比如思康的形象,比如宋妈对小栓子的回忆。一个细节是,在秀贞给小英子涂指甲的时候,秀贞回忆了遇见思康的经历,在这里,镜头随着秀贞的描述,在窗子和拱门之间掠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思康的形象。这正是英子的視角,因为英子没有见过思康,所以她不可能想象出思康的样子,而秀贞在她身旁描述,所以她的眼睛自然而然随着秀贞的描述转移视线。电影是直观的,观影者在看着这个镜头的移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是在用英子的眼睛在看了,和英子处在了同样的角度去感受,由此观影者会忍不住将自己代入英子,成为这个小说中的“我”,于是乎,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我”看到的故事,和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而电影经常出现的英子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也在不断提醒着观众:这是英子在看的故事。所以即使英子并不是这些故事里的主角,也不会被遗忘,还给观众造成了心理暗示:我就是英子,这是我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故事。这样观众就容易产生心理上与影片叙事者的统一,不是旁观者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情节的分散感。
电影是视听的叙事艺术。吴贻弓导演从情感、听觉、情节、视角四方面实现统一,通过旁白或字幕的方式将原著中部分情节删减,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突出了叙事重点,明确叙事线索,从而使观众在感知上获得连贯的叙事体验。总体而言,电影《城南旧事》对于如何将散文式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形式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范本,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吴贻弓. 《城南旧事》导演总结[J]. 电影通讯, 1983(2).
[2]吴贻弓. 我们怎样拍《城南旧事》[J]. 电影新作, 1983(3):81-83.
[3]郑振瑶. 银幕初试——参加《邻居》《如意》《城南旧事》拍摄的感受[J]. 电影艺术, 1983(4):34-39.
关键词:散文感;电影《城南旧事》;重复
作者简介:梁悦(1996.11-),女,广东省广州人,大学本科学历,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语文)。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12--01
《城南旧事》作为一部散文感很强的短篇小说集,几个故事之间的连接并不紧密,当呈现在大银幕时,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做到“形散神不散”对于电影制作方而言是一种考验。而吴贻弓导演的电影《城南旧事》在不破坏原作的散文风格基础上,保持了叙事的连贯性,其中一个重要的手段是大量、多方面运用重复。
首先是情感上的重复。《城南旧事》的电影结构是非线性的。电影在处理故事情节的时候,选取了书中三个没有上承下延关系的故事,事件之间并没有因果关系,不重在说明,而重在通过画面传递某种情绪,通过情感将整部影片串联成整体。每一个故事都在讲述离别,都是以英子认识一个人开始,以和这个人分别结束,“离我而去”这一内容与情绪的核心贯穿始终,将分散的情节锁住。而在结尾,吴贻弓更通过宋妈和英子在爸爸的墓前离别,英子看着宋妈被毛驴载着慢慢离去这一隐含“双重离别”的画面营造出整部电影中离别情绪的高潮,再一次强调了“离别”这一情感,将零散的故事在情感上实现统一。
其次是听觉上的重复。整部电影一直穿插着《送别》的旋律,每一次英子和故事主角的分别都有这一首背景音乐,并且在开头与结尾的演职员表也同样使用了这个旋律,前后呼应。不同乐器演奏的《送别》并不会给人一种单调或者生硬的感觉,甚至很难觉察出导演在这里的小心思。音乐的重复实现了观众听觉印象上的统一。
第三个重复,是每一个故事开头的情节重复。影片三个故事的开头,都是宋妈的丈夫牵着毛驴来到英子家中,从这两夫妻的对话开始的。虽然这个情节很小,所占的篇幅也很少,就只有几个镜头,但是这种重复会让观影者产生一种生活的延续感。我们每天的生活,不都有一些场景是每天都要经历的吗?所以尽管我们每天的生活都不一样,但是我们并不会觉得自己的生活是断层的。由于这种贴近生活的体验,故事虚构性减少,让观影者感到真实,将观影者拉进了这座导演精心设计的“城南”。与此同时,这个情节的重复也使得最后在讲宋妈故事的时候不显得很突兀。宋妈的故事在影片里篇幅很短,但她几乎在每一个故事里都会出现一两次,所以观影者还是或多或少的记住了这个角色,对她有种熟悉感,她的故事前因后果在这种点滴的情节里也交代清楚了。这也是为什么当看到宋妈知道自己的儿女已经不在的时候,我们能够完全理解宋妈的心情,并且为她感到悲伤,不会觉得这个故事出现得莫名其妙。而且宋妈的角色还起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效果:她成为串联每一个故事的一条隐形的线,使得零散的故事看起来有了联系。
最关键的一个重复,当然是英子的眼睛。小说是以第一人称叙述的,英子就是这个叙述的人。然而,电影在拍摄的时候,应该怎么表现这个第一人称呢?吴贻弓的做法是,让影片的视点一直处在英子,也就是“我”的视点上。凡是英子看不到的、听不到的,都没有在影片里出现,比如思康的形象,比如宋妈对小栓子的回忆。一个细节是,在秀贞给小英子涂指甲的时候,秀贞回忆了遇见思康的经历,在这里,镜头随着秀贞的描述,在窗子和拱门之间掠过,从头到尾都没有出现过思康的形象。这正是英子的視角,因为英子没有见过思康,所以她不可能想象出思康的样子,而秀贞在她身旁描述,所以她的眼睛自然而然随着秀贞的描述转移视线。电影是直观的,观影者在看着这个镜头的移动的过程中,实际上就已经是在用英子的眼睛在看了,和英子处在了同样的角度去感受,由此观影者会忍不住将自己代入英子,成为这个小说中的“我”,于是乎,这个故事也就成为了“我”看到的故事,和小说使用第一人称叙述达到了同样的效果。而电影经常出现的英子那一双明亮的眼睛,也在不断提醒着观众:这是英子在看的故事。所以即使英子并不是这些故事里的主角,也不会被遗忘,还给观众造成了心理暗示:我就是英子,这是我在用自己的眼睛看到的故事。这样观众就容易产生心理上与影片叙事者的统一,不是旁观者视觉,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情节的分散感。
电影是视听的叙事艺术。吴贻弓导演从情感、听觉、情节、视角四方面实现统一,通过旁白或字幕的方式将原著中部分情节删减,在尊重原著的同时也突出了叙事重点,明确叙事线索,从而使观众在感知上获得连贯的叙事体验。总体而言,电影《城南旧事》对于如何将散文式的文学作品转换为电影形式提供了一个很有价值的范本,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参考文献:
[1]吴贻弓. 《城南旧事》导演总结[J]. 电影通讯, 1983(2).
[2]吴贻弓. 我们怎样拍《城南旧事》[J]. 电影新作, 1983(3):81-83.
[3]郑振瑶. 银幕初试——参加《邻居》《如意》《城南旧事》拍摄的感受[J]. 电影艺术, 1983(4):3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