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课堂提问是主要的课堂交流活动之一,也是增强学生课堂学习效果和帮助教师达到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师要找准问题的切入点,引起学生认识上的矛盾,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究的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关键词:思想政治 思维 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因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唯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问题分层次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的表述要求问题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问题的逻辑排列次序和网络结构要科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表征。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要采取不同的表征方式。布鲁纳把个体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三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知识的表征是有差异的,不同的表征对建构新知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是按由浅入深的次序排列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问题应按由浅入深的次序进行排列。例如:在教学“我国税收的性质”时,就描述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税收来源和用途后再提出问题:(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2)从哪些角度来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3)比较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税收的性质有何异同。这三个问紧紧围绕“我国税收的性质”这个核心问题,构建了从易到难的次序进行。先给学生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技能技巧。整个过程中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与工具。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易学易懂,避免因问题的难易次序不当而感到学习困难,同时也培养的思维的叠加性。
二、结合社会关注点设问,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性强且抽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存在许多困惑,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政治课的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密切相关。所以,可把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融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即时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例如:在教学“市场经济的缺陷”一课时,就结合奶制品检出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了解奶粉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出造成这样的后果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那些类似现象或事件?我们如何防止这样事件和类似现象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质检总局对奶粉事件中渎职质检人员的严处及针对奶粉事件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从时事热点中直观感知问题,并通过思考和深省分析问题缘由,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围绕教学内容设问,师生共同探究课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备课时要设计好提问的内容与提问艺术,让提问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让提出的问题处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如果提问内容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目的就不会不明确,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劳动者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教材中的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就业状况与劳动者工作的实际状况,不妨就“劳动者”这个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劳动者要就业?2、当前我国劳动力就状况如何?3、政府如何促进劳动者就业?4、劳动者在就业以后,他们的劳动权益状况如何?5.劳动者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是什么?以上几个问题不仅从整体上理顺了所学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渴望快点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与同学生一起,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选用时政热点设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在日常测验和高考命题时也多采用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高中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时代重任,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关注国内国际时政事件。恰当选用时政热点材料设计问题,可以使枯燥的纯粹知识教学变成有趣有味的知识能力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领悟。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节”一课时,教师引用一个最新的社会案例“我爸是李刚”进行设问:父母亲是国家高级官员,子女有权享受法外开恩吗?如果李刚本人肇事,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吗?。该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学生各种讨论发言基础上加以解析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人民都要不择不扣地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格遵守法律;让学生充分掌握我国司法机关公正严明、执法为民的根本原则,明确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时政材料带动问题设置,不但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课堂提问要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又是多变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上旬)
[2]江新.试析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3]夏爱忠.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J].新课程(教师)
关键词:思想政治 思维 提问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高中新课程思想政治教学的重要目标是提高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使学生能掌握知识、明辨是非、提高觉悟。因而通过环环相扣的“问题的提出”、“问题的分析”、“问题的探究”、“问题的解决”的方式来引发学生思考,从而达成知识、能力、情感三唯目标,这样的教学模式对于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把问题分层次设计,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设计问题的表述要求问题的语言表达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方式,问题的逻辑排列次序和网络结构要科学。首先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表征。不同的学生和不同的学习内容要采取不同的表征方式。布鲁纳把个体知觉和认识世界的一套规则——表征分为动作性表征、映象性表征和符号性表征三个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或同一年龄阶段的不同个体对同一知识的表征是有差异的,不同的表征对建构新知识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是按由浅入深的次序排列问题。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教学问题应按由浅入深的次序进行排列。例如:在教学“我国税收的性质”时,就描述我国和资本主义国家税收来源和用途后再提出问题:(1)我国税收的性质是什么?(2)从哪些角度来理解我国税收的性质?(3)比较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与资本主义税收的性质有何异同。这三个问紧紧围绕“我国税收的性质”这个核心问题,构建了从易到难的次序进行。先给学生呈现整体性的任务,让尝试进行问题解决,发现解决这类问题的技能技巧。整个过程中前一个问题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基础与工具。这种循序渐进的提问易学易懂,避免因问题的难易次序不当而感到学习困难,同时也培养的思维的叠加性。
二、结合社会关注点设问,增强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理论性强且抽象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内容对于缺乏社会实践的学生来说,存在许多困惑,较难理解和掌握,但政治课的内容又与现实生活和时事密切相关。所以,可把一些与学生现实生活联系密切的事物融入政治课教学内容中,把理论付诸于实际,精心设计一些具有即时性的提问,引导学生在了解党的方针政策,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现象的同时,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这些问题,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解决办法。例如:在教学“市场经济的缺陷”一课时,就结合奶制品检出三聚氰胺事件,让学生了解奶粉事件造成的严重后果,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进而提出造成这样的后果究竟是什么原因?还有那些类似现象或事件?我们如何防止这样事件和类似现象发生?等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结合质检总局对奶粉事件中渎职质检人员的严处及针对奶粉事件发布的一系列公告,从时事热点中直观感知问题,并通过思考和深省分析问题缘由,探究问题的本质和解决措施。这样的提问方式,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思考,理论联系实际地解决现实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增强学生对政治的认知、理解和运用能力。同时也拓展了学生视野,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三、围绕教学内容设问,师生共同探究课本知识
教师在教学的任何一个阶段都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果不能调动学生的兴趣,那么就不能达到教学目的。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必须围绕课堂教学来进行,在备课时要设计好提问的内容与提问艺术,让提问突出课堂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让提出的问题处在知识形成的关键处。如果提问内容针对性不强,课堂教学目的就不会不明确,更不能取得预期的教学目标。例如:在教学“劳动者与就业”时,为了让学生把握好教材中的内容,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新形势下就业状况与劳动者工作的实际状况,不妨就“劳动者”这个问题设计这样的问题1、为什么劳动者要就业?2、当前我国劳动力就状况如何?3、政府如何促进劳动者就业?4、劳动者在就业以后,他们的劳动权益状况如何?5.劳动者怎样去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6、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意义是什么?以上几个问题不仅从整体上理顺了所学内容,同时结合生活实际情况。学生看到这样的问题,渴望快点找到答案。此时,教师就可以与同学生一起,在合作探究中学习课本中的知识,这在很大程度上深化了对课本知识的理解。
四、选用时政热点设问,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高中思想政治课程内容设置与社会实践联系紧密,在日常测验和高考命题时也多采用时政热点为背景材料。高中生肩负着国家发展的时代重任,教师应积极带领学生关注国内国际时政事件。恰当选用时政热点材料设计问题,可以使枯燥的纯粹知识教学变成有趣有味的知识能力教学,从而加深学生对各种社会问题的领悟。例如:在教学“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环节”一课时,教师引用一个最新的社会案例“我爸是李刚”进行设问:父母亲是国家高级官员,子女有权享受法外开恩吗?如果李刚本人肇事,可以逃脱法律的制裁吗?。该问题一提出来,学生们就发表自己的意见。教师在学生各种讨论发言基础上加以解析点拨,引导学生明确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全体人民都要不择不扣地依照法律规定办事,严格遵守法律;让学生充分掌握我国司法机关公正严明、执法为民的根本原则,明确任何违法犯罪的行为都要受到法律的严惩,要做遵纪守法的好公民。以时政材料带动问题设置,不但能提高政治课教学的趣味性,还能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热情。
总之,课堂提问要培养所有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和强烈的竞争意识,从而营造出一个主动积极的集体思维氛围,转而推动每个学生更加主观能动地进行思维活动。只有这样的课堂提问,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真正提高课堂效率,乃至教学的有效性。但是课堂又是多变的,课堂提问还要注意灵活性,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陈春普.做课堂中的“善问者”[J].文理导航(上旬)
[2]江新.试析思想政治课堂提问的有效性[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
[3]夏爱忠.浅谈如何优化高中政治课的课堂提问[J].新课程(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