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村級党组织是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本文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特点进行了归纳整理。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 抗日根据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92-01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乡土中国”。为了更好的了解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作者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建设,尤其是作为最小细胞的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其中的一些做法对于当前的党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山东省本来就是党组织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党创建之前,就有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根据地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山东作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比较早的。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使山东阳信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日益成熟,为战争的胜利和现在的建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党组织建设的秘密性
革命的内生性政党导致村级党组织与秘密性共存。当时的阳信人民跟全国所有地方一样,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党作为一种“非法”政治力量,只能依靠自身的实际作为来影响和组织群众。1936年10月,中共津南特委派阳信籍中共党员冯乐进(今商店镇冯店村人)回阳信县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37年2月,中共鲁北特委委员赵明新介绍流坡坞乡农学校校长李福如(现名李健)入党,1938年11月,中共阳信县委成立后,党员队伍迅速壮大,至年底已有103名党员。①
二、党员发展的自上而下性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的形势下,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当时的阳信作为农村,形势更加复杂,封建势力同反动政府勾结,所以当时的建党方式采用靠上级派遣的党员秘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先成立救国会、农会等民间组织,再从中去发现积极上进的活动分子,重点培养成为核心和骨干,待条件成熟可以发展为党员。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1937年8月,第五(流坡坞)、第六(洋湖口)两个乡农学校合建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9月,党员赵醒凡(樊星照)、于重远(牛汝盛)、刘桂阳建立阳信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大桑(大桑北街时属阳信县)一带发展党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至4月,于县境西部崔家楼、姚家、戚家、大秘家等村建立了党支部,在陈营、赵家庙、孙家、小秘家等村发展了党员。在党组织建立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根据地。②
三、党组织功能的多样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处于夺取政权阶段,村级党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项功能的结合上。
(一)政治功能
宣传党的政策,传达落实上级指示是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集中表现。组织人民,分析本村形势,开展同地主豪绅的斗争也是其政治功能之一。除了开展对本村的斗争外,有时还要配合上级的指示,同全县的农运相呼应,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民运联盟。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清中国人民悲苦的根源,认清三座大山的残酷,尽快的投入到党的怀抱,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来,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党组织中的最小细胞,充分利用其处于劳动人民中间的优势,担负起了宣扬党的政策的任务。1945年冬,全县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运动,即地租,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1946年8月,党支部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间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由点到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④
(二)军事功能
革命根据地的工作都是在农村开展的,所以村级党支部就成了工作的中心阵地。而发展党员、扩展兵力、发展农民运动就成了村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有时为了配合大部队的作战任务,村支部还要带领民兵参战。1938年9月,奉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指示,鲁北抗日游击队更名为阳信县特务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惠阳支队,赵金三任支队长,高汇川任副支队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游击抗日。
四、党员培训的艰苦性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国民素质整体不高,党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提高支部干部和党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使党员懂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使支部干部熟悉如何领导支部工作及乡村工作,这就需要对党员进行培训。干部的培训主要是靠上级组织的集中学习以及同上级同志的工作接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1938年9月,为提高党员素质,县委派冯振声、綦砚田、王前进、王沂修、王介青等党员去冀鲁边区特委党校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间题》、《论持久战》等毛泽东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⑥对于支部内部的普通党员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靠支部干部进行宣传、讲授、培训等。区委干部也会不定时的下乡举办培训班,并注意训练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党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农村的村级党组织基本延续了这种组织形式,并把革命时期的集权形式更加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村“两委”建立以后,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村级党组织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益发挥着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山东阳信县志库(第十四卷).
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u9633%u4FE1%u53BF%u5FD7
关键词村级党组织 抗日根据地 新民主主义革命
中图分类号:D6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0)12-292-01
我国历史上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发展至今三农问题仍然是我国的重中之重,农村构成了整个社会的基础。费孝通先生称之为“乡土中国”。为了更好的了解党组织的发展历程,作者以山东省阳信县为例,梳理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组织的建设,尤其是作为最小细胞的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特点,其中的一些做法对于当前的党组织建设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山东省本来就是党组织发展最早的地方之一,早在党创建之前,就有王尽美,邓恩铭在济南建立了共产主义小组。抗日根据地农村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历史上进行的第一次较为全面的基层党组织建设,山东作为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农村党组织的建设与发展也是比较早的。在此基础上,又经过后来解放战争时期的发展,使山东阳信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日益成熟,为战争的胜利和现在的建设都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一、党组织建设的秘密性
革命的内生性政党导致村级党组织与秘密性共存。当时的阳信人民跟全国所有地方一样,备受三座大山的压迫。党作为一种“非法”政治力量,只能依靠自身的实际作为来影响和组织群众。1936年10月,中共津南特委派阳信籍中共党员冯乐进(今商店镇冯店村人)回阳信县从事党的秘密活动。1937年2月,中共鲁北特委委员赵明新介绍流坡坞乡农学校校长李福如(现名李健)入党,1938年11月,中共阳信县委成立后,党员队伍迅速壮大,至年底已有103名党员。①
二、党员发展的自上而下性
在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镇压的形势下,党组织的建立与发展只能采取自上而下的方式,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特点。当时的阳信作为农村,形势更加复杂,封建势力同反动政府勾结,所以当时的建党方式采用靠上级派遣的党员秘密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先成立救国会、农会等民间组织,再从中去发现积极上进的活动分子,重点培养成为核心和骨干,待条件成熟可以发展为党员。这样一来,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党的各级组织。1937年8月,第五(流坡坞)、第六(洋湖口)两个乡农学校合建阳信县第一个党支部,9月,党员赵醒凡(樊星照)、于重远(牛汝盛)、刘桂阳建立阳信县第一个党小组,在大桑(大桑北街时属阳信县)一带发展党员,从事党的秘密工作。至4月,于县境西部崔家楼、姚家、戚家、大秘家等村建立了党支部,在陈营、赵家庙、孙家、小秘家等村发展了党员。在党组织建立并发展的基础上,建立了抗日根据地。②
三、党组织功能的多样性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处于夺取政权阶段,村级党组织的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两项功能的结合上。
(一)政治功能
宣传党的政策,传达落实上级指示是党组织政治功能的集中表现。组织人民,分析本村形势,开展同地主豪绅的斗争也是其政治功能之一。除了开展对本村的斗争外,有时还要配合上级的指示,同全县的农运相呼应,形成一种声势浩大的民运联盟。
为了让更多的人认清中国人民悲苦的根源,认清三座大山的残酷,尽快的投入到党的怀抱,投入到战斗的行列中来,村级党组织作为基层党组织中的最小细胞,充分利用其处于劳动人民中间的优势,担负起了宣扬党的政策的任务。1945年冬,全县开展减租减息、雇工增资运动,即地租,实行“二五减租”为原则。1946年8月,党支部又按照中共中央《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间题的指示》(即“五四”指示),由点到面开展土地改革运动。④
(二)军事功能
革命根据地的工作都是在农村开展的,所以村级党支部就成了工作的中心阵地。而发展党员、扩展兵力、发展农民运动就成了村级党组织的主要任务。有时为了配合大部队的作战任务,村支部还要带领民兵参战。1938年9月,奉中共冀鲁边区特委指示,鲁北抗日游击队更名为阳信县特务队,在敌后开展游击战争。……建惠阳支队,赵金三任支队长,高汇川任副支队长,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游击抗日。
四、党员培训的艰苦性
在三座大山的压迫下,国民素质整体不高,党员的素质良莠不齐,为提高支部干部和党员的素质和文化水平,使党员懂得怎样做一个共产党员,使支部干部熟悉如何领导支部工作及乡村工作,这就需要对党员进行培训。干部的培训主要是靠上级组织的集中学习以及同上级同志的工作接触耳濡目染,潜移默化。1938年9月,为提高党员素质,县委派冯振声、綦砚田、王前进、王沂修、王介青等党员去冀鲁边区特委党校学习《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间题》、《论持久战》等毛泽东著作和中共中央文件。⑥对于支部内部的普通党员教育的方式主要是靠支部干部进行宣传、讲授、培训等。区委干部也会不定时的下乡举办培训班,并注意训练乡村中的知识分子党员。
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农村的村级党组织基本延续了这种组织形式,并把革命时期的集权形式更加深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农村“两委”建立以后,作为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的村级党组织适应时代的发展,在社会主义建设中日益发挥着党在农村社会基层组织中的战斗堡垒的作用。
注释:
①②③④⑤⑥山东阳信县志库(第十四卷).
http://sd.infobase.gov.cn/bin/mse.exe?seachword=%u9633%u4FE1%u53BF%u5FD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