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教参成为语文教学的羁绊

来源 :语文周刊·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19922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师参考用书”何罪之有?新课程强调,新时期教师的角色不再是生硬的教育者、灌输者,而是与学生平等对话活动的策划者、组织者,是学生赏析、理解、思考的点拨者。教师除了教参几句话,没有自己独有的见解和心得,所谓的课堂对话也仅是一种苍白的形式。因此,教师若真要做好自己的角色,首先要做文本阅读切实的先行者,下面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知识贮备唯有纵横相连,讲述方可旁征博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广博精深的知识是我们教师教育教学工作的精锐武器,更是自己站在三尺讲台上的能源与底气。我们的知识贮存越丰厚,上课便越轻松。很多时候,我们不敢让学生质疑,因为我们的空白与学生的相差无几,所以教参不应是我们的课前阅读的唯一书籍,相关人物、相关知识,应追求横线与纵线交错,从比较中得到体会,从思索中寻求发现。
  备《春洒》一课时,觉得这篇课文极富生活情趣,继而对作者琦君产生了兴趣,便寻了她很多文章来看,便也发现了“亲情”“寻根”,无一例外地渗透在她很多回忆性文章里,可为什么沉重的回忆在她的笔下始终怨而无悔,哀而不伤呢?翻看了她的自传后,继而便对这位温婉、敦厚、仁爱的台湾女作家产生了敬意。其次,翻看有关她的评论性文章,那些精辟的语言重又带给我新的思索。在课堂上,我便把白先勇的话稍稍删减作为学生学习课文的切入口:
  翻看琦君的文章,宛如翻阅一本旧相簿,那一张张泛了黄的相片,承载着许多的回忆,时间是这个世纪的前半段,地点是令人魂牵梦萦的江南。(——白先勇 )
  优美的文字引领学生进入了浓浓的怀旧氛围,有学生感受到“这是段有趣的回忆”,有学生感受到“这是段温情的回忆”……这些都是对文章情感最直接的触摸,一切都显得自然而又贴切。上到后面,为了加深学生对琦君心灵世界更深入的理解,我引入她的其他怀旧作品《寂寞的家狗》和《油鼻子与父亲的旱烟管》选段,在隽永的文字背后,琦君的内涵逐渐变得丰满,课堂的内涵变得丰富。
  二、感悟唯有源于真心,深情方可触动心灵
   新课标强调,语文课堂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我则认为,这一切必须以教师对文本的深入感悟、理解为前提,应以体验带动体验,应以感悟触发感悟,惟有这样,文本、师生间的交流才是平等、畅通的。
  记得上胡适的《我的母亲》一课时,与学生一起评论胡适母亲对儿子的“严”与“爱”,我坦诚告诉学生:“当我读到‘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有些无法理解,因为在我儿时,比较乖巧,很少受母亲的责罚,不知胡适母亲的过度严厉会不会触伤那颗幼嫩的心灵?” 这时一个前排的男生马上举手说:“老师,基本不会,因为我爸就是这么对我的,虽然当时挺疼,但我理解他那颗望子成龙的心。” 另一男生说:“老师,当我爸狠狠地责罚、打骂我时,我心里有点恨他。”一女生道:“当时心有不甘是正常的,但由于父母是爱自己的,所以转眼便会不恨了,就像作者的母亲,作者是她一生唯一的精神寄托,其实有多严,就是有多爱。”我们的交流在很坦诚的基础上逐步深入,我感觉我、学生、胡适、文本、紧紧地依偎在一块。
   教学需要教师的真情和真心,它比所有的技巧直接有效,都说语文是最具人文性的学科,不必用高深的理论去解释这人文性,只要你主动地满怀真诚走进作品,便可寻到通向学生心灵的捷径。
  三、解读唯有张扬个性,课堂方可挥洒灵性
   曾经听过一位老师上《云南的歌会》,以前听这课,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从民情、民俗角度去解读,而这位教师却另辟蹊径,从生命的角度去感悟。课堂上,深入浅出,学生感受到了云南人和那肆意张扬的生命力,也感受到了教师那深厚的底蕴、张扬的书生意气。此时,教师的个人魅力与文本的张力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每个人以美的震撼,心中只有一个感觉:语文课,真好。
  要创建一个真正有生命力的课堂,教师必须“教”而有“参”,而不是“全盘照搬”,教参应成为教师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扶手”,而不是古板说教原地转圈的“拐杖”。所以,教师要相信自己的眼睛,相信自己的大脑,要亲自去咀嚼文章,亲身去体味情感。当自己的大脑有了文章的“第一印象”“第二印象”,教师的教学实践才会与学生的学习同步,教师才会领悟到学生阅读文章时的乐趣,感受到学生阅读文章的困惑,才会欣赏学生的独特理解与创新,也才会真正搭建起平等的对话平台。这样,语文的课堂才是真实有效,令人期待的。
其他文献
在话剧《陈毅市长》第五场中,陈毅那高超的劝说技巧,令人拍案叫绝。  该场剧本写的是上海刚解放,百废待举,身为上海市长的陈毅,决定请著名化学家齐仰之出山,主持筹建全国第一座盘尼西林厂。然而,清高固执的齐仰之,声称与政治“绝缘”,将深夜来访的陈毅冷漠地拒之门外。陈毅是怎样突破防线,融化“坚冰”,成功地转化他的思想的?请看其妙:  诚相待,让其难以拒绝。吃了闭门羹的陈毅,坚持按门铃,齐仰之不得不把门打开
期刊
我国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古代诗词曲是我国灿烂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书写古诗文,作家辈出,佳作如林,辉映当时,光照后世,至今这些优秀作品仍在陶冶着人们的情操,给读者带来美的享受。《诗经》开创了诗的先河,紧接着是楚辞——离骚——建安文学——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然而,面对浩如烟海的历代古诗文,由于年代久远,阅历有限,爱好所限,人们往往感到束手无策,尤其是初中生更是感到一片茫然。  也许有些
期刊
纵观贵州省,从2008—2010年九个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分值来看,就有六个地、州、市中考语文作文分值是60分,占总分值的2∕5。农村中学条件相对简陋,课外读物较少,学生知识面窄,不善表达。面对作文题目不知所云,下笔艰涩,言不由衷,叙事不清,错别字过多等。我深入探究,发现现在很多学生是心里明白,但有的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有的用语言口头上能表达出来,可是无法用笔写出来,即就是我们平常所讲的“了于心
期刊
上月我校接受了盐都区教育局安排的教育教学督导工作,我也跟随督导员走进了初一两位老师的语文课堂,他们严格按照备课组的教案实施了教学,教学的步骤是一模一样,教学的课件也是如出一辙,但教学的氛围和效果却截然不同,一节课被督导员评为了优质课,而另一节课则被判定为了良好课。对此,我进行了反思,并和督导员进行交流,结果有点所见略同之感——课堂评价的缺失。  而课堂评价是课程改革的核心教育理念之一,它是尊重学生
期刊
母爱滋润着我们的心灵,无声无息,无穷无尽,母爱是人间最无私、最亲切、最真诚、最伟大的感情。谨以此歌献给天下最伟大的母亲,表达孩子最深沉最热烈的心声。  母亲哺育我生命,  健康成长是最大的希望。  为我洗衣真干净,  为我做饭满院香,  上学帮我提书包,  生病给我熬药汤,  生我养我,  含辛茹苦,   任劳任怨,  你最坚强。  母亲啊母亲,  你是天上的太阳,  洒下爱的阳光,  温暖了孩子
期刊
一、远教资源丰富无比,精彩纷呈  为了参加市“远教”优质课大赛,我打开了电脑中从未打开的“远教”资源这一块,发现“远教”资源真是丰富无比,精彩纷呈,令人叫绝。每一课你都能找到两份现成的教案,还有作者简介、写作背景、配图配乐朗读等等。如我选讲的课文是巴金的《短文两篇》(《日》《月》),打开“远教”资源,有两份完整的教案,但各有长处和缺点,我综合两份教案,吸取精华,重新设计一份更适合自己教学的教案,感
期刊
余映潮老师是资深特级语文教师,他的课平凡中见精深,扎实高效,深受广大师生推崇。我认为这主要源于他以科学的教学理念做自己教学的核心支撑,即以增加学生的语文知识提高语文素养为中心,以学生和文本为两个立足点。我最近所听余老师讲授的《陈太丘与友期》一课就很好的展现了这种特点。  导入时余老师秉承了自己一贯的开门见山的导入方法,直入教学内容,简洁利落: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很短的文言文《陈太丘与友期》。  课
期刊
教师在教学提问中,往往有学生回答问题时出现张冠李戴、张口结舌不知所云或答非所问,这时会出现听者哄堂大笑,答者窘迫难堪,课堂气氛一时活跃过头。教师若能及时巧妙机智的为之解围,稳定情绪就可以转“窘”为安,即保护了答者的自尊,又激发了课堂的热情。我们不妨来试试以下几种方法来处理这种课堂窘境。  一、幽默解嘲,转移目标  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张冠李戴,弄出笑话。比如我在上《孙权劝学》时让一名学生简介作家作
期刊
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鲁迅先生逝世72周年的日子刚刚过去,我无意于学界对“还原一个真实的鲁迅”的争论,我只是想不断地靠近这个伟大的心灵,如同一个寒冷的人不断地靠近火炉。  记得林贤治曾说过,三十岁以下,没有一定人生阅历的人恐怕是很难真正读懂鲁迅的。诚然十年之前,我读鲁迅的文章,和现在许多学生一样,深感文字晦涩难懂,只觉得《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和《社戏》是个例外,兴许文中所写便是自己儿时所经历之事的缘
期刊
一、培养浓厚的兴趣  大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道出了兴趣是提高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关键。所以在习作中,要将看、想、画、做运用到写作中去。  1、看就是让眼睛亮起来,就是学会观察。观察是创造的起点。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把眼睛擦得更亮,学会看、学会观察。观察时要抓住特点、抓重点、捕捉典型生活素材。  2、想就是让思维飞起来。要彻底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