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哈散卢遗址考古发现的历史性研究

来源 :锦绣·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le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哈散卢遗址是伊朗西北部乌什努-索尔杜兹河谷中最大的考古遗址之一,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它经历了从非正规的零星发掘到国际考古团队联手挖掘、研究的不同阶段,每一阶段都有重大的文物发现,有的甚至变得举世瞩目。本文以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为依据,研究古代哈散卢地区经济、建筑、军事装备等方面的情况,探究城市被攻陷的原因,并还原屠杀和大火摧毁整座城市的过程。文本也对于著名的“哈散卢恋人”骸骨的考古学意义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哈散卢遗址;考古发掘;“哈散卢恋人”
  哈散卢遗址所在的位置是古代贸易路线的交汇点,与美索不达米亚、安纳托利亚、高加索和伊朗高原都有联系。新石器时代,人们就开始在高丘上定居,此后历经青铜时代和铁器时代,这里成为当地的统治中心。直到公元前800年末,杀戮和大火将城市夷为平地,哈散卢的历史戛然而止。哈散卢遗址的中心区域被称为哈散路卢丘(Teppe Hasanlu),高约25米,宽约200米。1936年英国人就在哈散卢进行了零星发掘,确认这里是铁器时代的定居遗址。1958年的时候,最重要的文物“哈散卢金钵”被意外发现,此地的价值得到考古学界重视,引发了新一轮正规发掘。上世纪70年代,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大都会博物馆和伊朗考古部门共同组织,对伊朗西亚赛拜然省的哈散卢遗址进行了发掘,范围也扩大到周边地区。哈散卢遗址真正引起外界关注是在1977年,当时两具遗骸被发掘出来时依偎在一起,动作亲密,栩栩如生,轰动了当时的媒体,被称为“哈散卢恋人”,后来的骨骼鉴定更令人吃惊——这两个人可能都是男性。这个鉴定结果的披露使考古界陷入了被动,因为外界舆论所热衷的仅仅是对于两具遗骸主人生前关系的猜想和道德伦理层面的阐释。其后对遗址的发掘和挖掘成果的研究便转入地下。这一特殊发现是否真的具有非比寻常的意义,而哈散卢遗址揭示的那个时期的历史和文化又是怎样的呢?
  一、
  从目前的考古发掘来看,在公元前800年的时候,哈散卢是一个繁荣的贸易城市,居民点以高丘为中心分布,对低丘的利用较少。高丘上方矗立着两层的砖木结构大厅,作为贵胄的居所和庙宇、议事堂以及国库,城市的街道用石板铺筑,并且有下水道系统。从挖掘出的装饰品和雕塑看,哈散卢上层受赫梯帝国的影响较大。哈散卢的艺术品雕刻中有模仿赫梯风格的狮子、带翼兽和战车射猎图案,贵胄们佩戴赫梯或本地仿赫梯印章作为装饰,以此彰显身份的高贵和统治的威严。但是哈散卢没有自己的文字,无法记录历史,因此他们的身份族属以及历史事件目前都还是未解之谜。
  从发掘的武器、马具和艺术品雕刻上可以看出,哈散卢的军队有持矛的步兵、骑乘无鞍马的骑兵和双马拖曳安装六辐条车轮的战车。此外在城市废墟的遗骸上也发现了青铜头盔、青铜盾和青铜以及青铜包铁箭袋,但是这些东西往往呈现混合风格,无法确定是哈散卢人的物品还是进攻者留下的。
  哈散卢的城市布局和北伊朗同期的铁器时代城市遗址基本相同。一般来说这种城市有两圈城墙,较为低矮薄弱的外墙围绕着山丘周围的平民区,在山顶的大厅周围则有高耸坚固的内墙。而哈散卢却不知为何是一座没有城墙的城市,其外墙部分始终没有找到。在50年代的发掘中曾发现围绕整个高丘顶部的高大内墙,但70年代的进一步发掘证明这是哈散卢毁灭至少一个世纪后乌拉尔图人占据此地时修建的,他们在墙顶部又修建了堡垒和塔楼等防御设施。乌拉尔图人城墙在高丘北部的地基其实是挖入了哈散路大厅的废墟遗址。从遗址中发掘的象牙板雕刻残片上发现了赫梯风格的攻城图案,也就是说哈散卢人对城墙和城墙的作用绝非一无所知。但不管理由如何,他们最终为不修城墙的决定付出了灭种的代价。
  二、
  根据植物留下的遗骸分析,毁灭的一天发生在夏末。哈散卢以骑兵和战车为主的军队在离开城市很远的平原上和敌军作战,而老弱妇孺则在一部分男性保护下躲避于高丘之上。实际上这些人即使不是贵胄也是有一定身份的居民,不但因为他们居于高丘,还因为他们身上大多有额外的饰品。女性和儿童往往佩戴了不止一个青铜狮子别针。但是哈散卢军队战败了,即使不是全军覆没也是战败而逃,因为他们没能回去保卫自己的城市,而进攻者趁胜直取高丘。在高丘已发掘的遗址内发现了六匹马的尸骸,其中一匹和去取马的人倒在一起,解下的缰绳就掉在手边。遗址中發现了集中储存的大量武器,说明这些武器也来不及拿出来作御敌之用。敌人来得如此猝不及防,这也就是考古学家认为当时的军队是由骑兵和战车作为主力的缘故。
  在开掘过的哈散卢遗址中发现了246具尸体。其中157人死在五栋被烧毁的建筑内,如当时考古报告上标注的二号建筑的大厅里,靠近主门(北门)附近就有50人被倒塌的墙壁和屋顶压住,其中一些男子携带着武器,妇孺多有装饰品;十一号建筑南部则发现了11具成人和3具儿童的骨骸。另外有89人死在街道或者房屋间的空地上,从头骨的创伤可以确定是被人所杀,不像缺失的肢体,也可能是秃鹫等食腐动物所为。
  由此可见,在哈散卢的死者中,妇女、儿童和婴儿的比例相当高,远超过古战场遗址;而大火蔓延得相当之快,在大厅里聚集避难的人群还没逃到门口,房顶就已经垮塌下来了。另外,大火也阻止了进攻者彻底劫掠城市,这一点从遗址中发掘出的大量金、银、象牙和埃及蓝艺术品能得到证实。
  另外,著名的哈散卢金钵是在在西一号建筑的东南房间被发现的,三具尸体和它在一起:为首者持铁剑和金柄匕首;第二人有带青铜纽扣的护腕,用右手抱着金钵;第三人则携带着剑、星形铁锤和匕首。在他们附近的西南房间里有一根矮石柱,是楼梯的支撑部分。通过堆积物的体积和位置分析,这三人当时在二楼背对楼梯而行,可能是为了躲避大火;而他们正走向外墙的窗口时,二层整个垮塌,于是被埋葬在瓦砾之中。经测定,金钵的制造时间距今约3200年,远早于哈散卢毁灭的时间,很可能是城中的传世重宝。美国研究者对金钵上的图案进行了分析,认为可以用胡里安神话中的故事进行解读,但这也不能说明哈散卢居民就一定是胡里安人的后裔,因为金钵也可能是战利品或者贸易而来的。同样,死在金钵旁的三个人随身的器物也无法判明他们的身份----金钵的主人或是劫匪。   击败并毁灭了哈散卢的敌人来自何方?虽然当时赫梯帝国以尚武而闻名,但考古证据显示攻击者是来自北方的乌拉尔图人,大概是伊什普尼国王(公元前825至810年在位)或他的儿子梅努阿(公元前810至781年在位),从同时期乌拉尔图城市发掘出的哈散卢风格器物以及乌什努-索尔杜兹河谷发现的刻石记功铭文证实了这一点。哈散卢的毁灭来得突然结束得也同样迅速,攻击者很快将此地弃而不顾。受害者的尸体就留在遇害处,慢慢被尘土掩盖。当现代发掘者清理出这一切后不由为之惊叹,一位美国研究者在他的论文中称这里为“中东的庞贝”,而在我看来,这里似乎更容易让人联想起被毁灭的古代特洛伊城。
  三、
  至于著名的“哈散卢恋人”骸骨,它们生前同样是那场战争的受害者。这两具遗骸被发现时是躺在泥砖砌筑并用石膏覆盖过的一个狭小封闭空间里,除了头下的一块石板外,没有任何附带的装饰品或日用品遗存。两个人身上都有在死亡前后受到伤害的痕迹(即骨骼上的伤口,且没有愈合迹象)。如考古报告上的照片所见,他们所在的泥砖结构非常狭窄。但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里不是墓穴——铁器时代哈散卢的公共墓地在高丘与低丘之间,而这处结构是在城市内部。
  他们的姿势应该是在当时就固定下来了,因为哈散卢遭此浩劫后原住民死伤殆尽,城市并未重建,其后近百年时间里废墟上被种上了庄稼(后来庄稼被火烧毁,在城市遗址层上方又留下了一层新的碳化层),没有外界力量影响到遗址的原貌。
  照片上右方平躺着的人编号SK335,经鉴定是一名19岁至22岁的男子,第三颗智齿萌出不久,其骨盆具备明显的男性特征,而颅骨比较年轻,性别特征不明显。健康状况良好,在死前没有重大疾病和陈旧创伤的痕迹。左方侧躺的人编号SK336,年龄约30至35岁。骨骼有老化或体力劳动的迹象,如脊椎部分的早期关节炎。其额头、眉骨和眼眶形状体现了男性特征,而盆骨则呈现混合特征,耻骨形态更接近男性。综合而言更偏向于判断为男性。
  值得注意的是,在二十世纪的考古界,对古人类遗骸的鉴定刚刚起步,技术和标准远谈不上规范,大多是由缺乏专业知识和经验的人员操作。因此“哈散卢恋人”的遗骸,就已掌握的证据而言,死者生前的关系和遇难的情况其实是个无法还原的真相,所以断言它证明了当时某种特别的倫理和风尚未免过于轻率。它应该放在哈散卢遗址的整体研究中去考察,方能体现自身价值。
  目前考古界对哈散卢遗址的发掘和研究还在继续进行,对外公布研究资料则十分谨慎,但我们期待哈散卢之谜未来能得到更加完整、科学的解释。
  参考文献
  [1] E.L.丹尼尔.伊朗史[M].李铁匠,译.北京:东方出版中心,2016.
  [2] 罗杰.克里布.游牧考古学在伊朗和土耳其的田野调查[M].李莎,唐仲明,于澎涛,译.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15.
  [3] Marcus, Michelle I. Hasanlu Special Studies[M]. Philadelphi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Museum Publication,1996.
  (北京市第二中学 国际部 高二(2)班 北京 100062)
其他文献
摘要:班级是一个多种关系构成的综合网络,包括师生关系和生生关系。班级师生关系和谐与否直接影响着班级良好人际关系的构建。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是集体成员形成良好品德的重要条件,也是集体成员个性健康发展的主要环境。班主任作为班级主要的引导者和建设者,需要提高与学生沟通的水平,记住每一位学生的名字,对每位学生都要威中带柔,把学生当做自己人。  关键词:育人工作;沟通技巧;师生关系  小学是学生成长和接受教育
期刊
你还记得你讀书的初衷吗?  是为了一颗糖,一句表扬的话,一份体面的工作,还是一个好的阶层?  小时候读书好像是一件理所应当的事情。  两三岁的年纪羡慕别的小哥哥,小姐姐,有漂亮图案的自己的书包。可以每天高高兴兴的去上学,每天回家都有好多好多有趣的故事。于是便羡慕着期待着,渴望着自己去上学,去读书的时候。  到了上学的年纪去上学。有的孩子昂首挺胸,快乐的奔进那个陌生的地方,漂亮的眼睛里泛着光,左瞧瞧
期刊
摘要: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开展语言教育能够为幼儿将来的学习以及发展奠定知识的基础。然而,纵观当下幼儿语言教育的现状,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幼儿教师应该认清当前幼儿园语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有效的语言教学方式,以便带动幼儿语言教学成效的提升,促进的幼儿语言能力得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幼儿园语言教育;存在问题;教学策略  1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在幼儿园的语言教育活
期刊
摘要:作文写作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须掌握的重要技能,小学阶段学生因为学习时间较短,所以在作文写作方面的能力较差,在新课改革的要求下,小学阶段学生也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教师需要因材施教,了解学生特点提高写作水平。本文研究课外阅读对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重要性,通过对课外阅读的意义进行分析,为教师提供参考策略。  关键词:课外阅读;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引言:  作文的写作不仅需要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掌
期刊
摘要:音乐课程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初中音乐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发现美、体验美、欣赏美”。很多学校和教师受到传统教育理念的影响,对初中音乐课程十分不重视,依然采用“灌输式”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打击了初中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本文提倡将音乐游戏引入到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并且提出了音乐游戏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有效应用方式。  关键词:音乐游戏;初中;音乐教育  古罗马时期的著名诗人贺拉斯曾经提出过
期刊
摘要:小学美术是每一个孩子开始学习画画的启蒙阶段,这一阶段的美术主要以培养兴趣为主。“随手画”是学生自己开动脑筋将头脑的想法简易的画出,从而体现出孩子内心的丰富世界。这一教学没有严苛的要求让学生感到压力和枯燥,对学生开始学习美术、表达情感具有无比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随手画;小学美术;教学应用  引言:  小学生的“随手画”大多反映了孩子对事物的简单认知,也是学生表达情感的载体。在小学美术学习阶
期刊
摘要:初中语文课程古诗词数量的占比很大,形式多样、内容广泛,表现了不同时代的风格,同时也表达了作者不同的情感。初中的古诗词学习相比较小学阶段不在是进行简单的背诵,还要求中学生理解和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假设情境,理解古诗词的意境;客观分析,感受古诗词的魅力,以此来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 ;主题教学  古诗词以其丰富的想象力和简洁的语
期刊
摘要:如何高效、快捷的开展初中地理学科教学工作,成为了广大地理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而将高阶思维运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自主能力以及实践能力。基于此,下文提出了将高阶思维运用于初中地理课堂教学的策略,旨在帮助教师在进行地理知识教学时,能够显著提升课堂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初中课堂;地理教学;高阶思维;指导策略  一、当前初中地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与现状  (一)学生的
期刊
摘要:自主游戏是幼儿园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对于幼儿身心发展具有关键的推动作用。作为幼儿学习、成长道路中的引路人,幼儿教师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在彰显幼儿主体性的同时,有意识地观察、指导幼儿,为幼儿提供各方面的支持,确保幼儿园自主游戏活动的顺利开展。基于此,如何在自主游戏中对幼儿进行有效指导,成为了广大教学工作者重点探究的课题。以下就上述课题展开探究,希望提供参考。  关键词:幼儿园;自主游
期刊
摘要:基于新課改理念下,为了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应当重视引导学生展开深度学习。只有充分地利用好课堂时间,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避免其进行枯燥训练,才能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使他们具有逻辑思维能力,提高小学生运算水平、促进知识巩固。在此,笔者结合自身工作实践经验,着眼于对深度学习的概念解析,展开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展开深度学习的有效实施策略分析,以期使学生形成数学核心素养、具备学科关键技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