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河南省禹州市神后镇东大小学 河南禹州 461670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我认为“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最佳作用点是:
1 教学重点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应用题”,其要点是:1、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在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正确解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 、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从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从出发到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F1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直到两车相遇的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 新旧知识连接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6个苹果组成的整体,8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思考边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继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一块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做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 由平均分成人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意义”。
3 学生思维转折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的思维转折点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 “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点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对之印象非常深刻。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3.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软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咄。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3.2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氖围,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惰,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知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视眼,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3.3 开展创新新教育,注重数学创新教育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中,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一一观察,试验、想象、 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一一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 “尽管创造者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东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
科技在发展,社会在进步。“多媒体”在教学中逐渐占主导地位,我认为“多媒体”在数学教学中的三个最佳作用点是:
1 教学重点
俗话说:“好钢用在刀刃上。”教学中也是如此,在教学重点处,如能恰当地运用多媒体,则能很好地帮助学生学习知识。如教学“相遇应用题”,其要点是:1、掌握此类应用题的结构特征。2、在正确分析此类应用题数量关系的基础上给出正确解答。如教学时,可以设计这样的动画:有两辆汽车,由动画显示两车相遇的全过程。如果这样分解就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a、时间——同时;b、地点——两地;c、方向——相对;d 、结果——相遇。待学生掌握了这些特征后,进一步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弄清速度和、相遇时间、相距距离等概念的含义。即速度和—单位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相遇时间——从两车同时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从出发到相遇所经过的时间;相距距离——从出发到相遇的这段时间里两车共行的路程。教师通过一个小小的F1ash动画的直观演示,突出了相向而行的两车各从起点出发直到两车相遇的难点。突破了难点后,学生对相遇应用题特征既有感性认识又有理性认识,因而解答起来就会得心应手。
2 新旧知识连接点
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上,凭借多媒体手段助一臂之力,能使学生的思维在“旧知识固定点——新旧知识连接点——新知识生长点”上有序展开,促进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从而轻松地获取新知识。
如教学“分数的意义”时,我设计了这样的多媒体课件。第一组认识一个数或一个计量单位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再通过学具配以折折、摆摆、画画等实际操作,感知单位“1”,认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以及何为平均分。
第二组认识由一些物体组成的整体的几分之一、几分之几。如6个苹果组成的整体,8个桃子组成的整体, 通过多媒体在银幕上依次显示。与此同时,教师边引导边板书,学生边观察思考边回答教师提出的有关问题。通过直观演示,学生对单位“1”、平均分、几分之一、几分之几等分数概念诸多要素有了全面的感知,继而抽象概括一个东西(一个苹果、一块蛋糕)、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如一堆苹果、一些桃子、一片森林、一群羊、一队小朋友……)都可看做单位“1”(同时银幕不断显示这些画面,加深对单位“1”的具体理解—单位“1”小可小到比细胞还小,大可大到整个宇宙)。 由平均分成人2份、3份……最后抽象为平均分成若干份……然后将抽象出来的各个本质属性综合起来,就很自然地概括出“分数意义”。
3 学生思维转折点
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学生的思维导向,要有一定的预见性,在学生的思维转折点采用恰当方法及时点拨提示,尽可能地使学生产生发散性思维,少走弯路,提高学生解题的能力。
如当学生学习了圆周长的计算方法后,学生在计算半圆周长时,常把圆周长的一半误为半圆周长。产生这种错误的原因:一是受圆周长计算方法和 “半”字的影响;二是在思维转折点发生了障碍,没考虑圆周长的一半与半圆周长二者的区别。此刻,展示半圆图。通过多媒体的演示,并伴以“半圆周长是由哪几部分组成的”这一提问,学生就会立刻明白错在哪里,并对之印象非常深刻。
创新教育已成为当今教育教学改革研究和实验的一个重要课题。江泽民同志指出:教育是知识创新,传播和应用的主要基地,也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才的摇篮。就学校教育而言,数学教育是创新教育的主要阵地之一,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开展创新教育的实验具有重要意义。下面就从数学教学的角度,浅谈这个问题。
3.1 正确认识数学教学的创新
“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软育,其核心是创新能力的培养。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和影响,促使他们去认识数学领域的新发现、新思想、新方法等,掌握其一般规律,培养他们具有一定的数学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数学素质基咄。即在全面实施数学素质教育的过程中,着重研究和解决如何培养中小学生对数学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以及创新个性的问题。
3.2 营造数学学科创新教育的氛围
每个学生都具有潜在的创新才能,应营造浓厚的适宜创新教育氖围,要把这种潜能转化为现实中的创新,首先,数学教师自身要具备创新精神、这是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个重要因素。因为学生数学知识的获得和能力的形成,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可忽视、教师本身所具有的创新精神会极大地鼓舞学生的创新热惰,因此应该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努力提高创新能力、掌握更具有创新性、更灵活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不断丰富和提高自己。
其次,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和师生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较适宜的“气候”和“土壤”。以“升学率”为教育目标的应试教育,使得教师知学生都处于高度紧张的机械的知识传授中,很难形成创新意识,这些严重阻碍了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转变过去提倡的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模式、 实现由“教”向“学”过渡,创造适宜于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学习的活跃的课堂气氛,从而形成有利于学生主体精神、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健康发展的宽松的教学环境。
第三,创造一套适应创新教育的课余活动,扩展学生视眼,真正提高学生素质,着眼于未来。
3.3 开展创新新教育,注重数学创新教育的培养
第一、重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育,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在教学数学知识中,通过有关的实际例子,说明数学在科学发展中的作用、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意义,鼓励学生学习成才、并积极参加数学实践活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成就动机。提倡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了解所有的数学成就,是在旧知识基础上的创新,这一切都源于对数学浓厚的兴趣,源于强烈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训练创新思维。因此,若能对数学教材巧安排,对问题妙引导、创设一个良好的思维情境,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非常有益的。在教学中应打破“老师讲,学生听”的常规教学, 变“传授”为“探究”、 充分暴露知识形成开始就进入创新思维状态中,以探索者的身份去发现问题、总结规律。
数学解题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多方位观察,多角度思考,广泛联想,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活跃的灵感,解题后让学生进行反思和引申、鼓励学生积极求异和富有创造性的想象,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
第三、加强数学能力的培养,形成创新技能。数学能力是表现在掌握数学知识、技能,数学思想方法上的个性心理特征。数学技能在解题中体现为三个阶段:探索阶段一一观察,试验、想象、 实施阶段——推理、运算、表述:总结阶段一一抽象、概括、推广。这几个过程包括了创新技能的全部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加强解题的教学。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和解题方法同时,进行有意识的强化训练:自学例题、图解分析、推理方法、理解数学符号,温故知新,归类鉴别等等,学生在应用这些方法求知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能力,形成创新技能。
第四、开发情感智力教育,培养创新个性品质/美国学者阿瑞提在《创造的秘密》一书中提出: “尽管创造者具有一定的智力,但高智商并不是高创造力的先决条件。”可见,创新过程并不仅仅是纯粹的智力活动过程,它还需要以创新情感为动力,以良好的个性品质作后盾。
在数学教学中,激励学生要树立周恩东同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具有像爱迪生发明灯丝一样的坚定信念。在“问题数学”中培养学生具有敢于求异、勇于创新的气魄,自主探索、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错析教学”,培养学生坚忍不拔,持之以恒,不怕困难和挫折的顽强意志和良好的人格特征。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创新情感和个性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