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徽省歙县深渡中心学校 安徽歙县 245200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生活资源与数学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知它的表象和本质,服务于数学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生活资源;服务教学;培养能力
生活处处有数学,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从生活中挖掘大量的数学资源,让它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以加强数学教学过程性,体验性为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翔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着改革与刨新精神,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未来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摒弃旧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实践,更新教学观,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现代儿童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践。
1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积极引导、提高效率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新知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挖掘数学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比如,我在上四年级小数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学生通过测量知道教科书的长和宽不是一个整厘米数,如果不能用近似数来表示,那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后说可以用复名数来表示,这是肯定的。但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最后,我再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学得有味而主动。
2 走向社会、引导实践、发展思维、寓教寓乐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该把学生带进社会,从事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从而使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做到寓教寓乐的效果。在上有小数的连乘应用题时,我把学生带进橘子园,让学生亲自参观果园,感受果园丰收的喜悦,欣赏园内的美丽风光。接着,我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同学们,这么多的果树,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这园里大约有几棵橘树?”学生针对问题,产生质疑,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算法。小组汇报时:有的将每块梯地上棵数数出来,然后在相加,算出橘树的棵数。有的运用估算法,先数出一块梯地上有2l棵橘树,然后数出共有25块梯地,用乘法估算的算理算出大约一共有500棵(21×25≈2b×25=500)。这时,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每棵采摘40千克,一共可以摘多少千克?”问题一出,学生就争先恐后说出算理和答案:40×500=20000+(千克)。接着,我又问:
“如果按每千克1.8元的价钱计算,这些橘子一共能卖多少元?”学生思考片刻,就能利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说出算式:1.8×20000。面对算式,大多数学生不知从何计算,我就给学生适当点拨:同学们,你们认真思考一下,是否能用名数的改写和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来计算。学生们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算理。小组汇报情况:①有的利用名数的改写知识将1.8元改写为18角,然后再列式计算:18×20000=360000(角)=36000元。②有的利用小数点的移动知识,将1.8×20000的算式改为连乘算式:1.8×10×2000或1.8×10000×2等等。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算理。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
3 走进家庭,收集资源,探究规律,服务教学
家庭中的每件东西或事情都是学生接触最多、最深的。但学生不善于观察、收集,使这些数学资源不能很好服务于教学,怎样使这些资源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昵?我认为,上新课前,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留心家里的一些物品,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数学资源收集起来,带到课堂上来。这样,课前,学生在大脑中就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辨证地分析,发现其中的奥妙,总结出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上《认识图形》一章时,我分成了三个教学步骤:
①课前预习。我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与图形有关的物品,如:魔方、牙膏盒、铅笔盒、皮球、钢子、纸筒、花瓶等等,带到课堂上来。
②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将学生带来的物品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分成四类。③根据分出的物品,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边和面的特征。学生通过收集、合作、交流,探究出这四种图形的边和面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边;有6个平面,每个平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有12条边,每边都相等;有6个平面,每个平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没有边,只有上下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形;
球体:没有边,也没有平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资料,感知物体的表象;一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平时认真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才能使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多思的良好习惯,对自然、社会和家庭中的数学资源要加以收集整理,以便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
【摘要】根据小学数学新课标的要求,结合生活资源与数学教学的联系,让学生去观察身边的事物,感知它的表象和本质,服务于数学教学,从而使学生在观察、思考和探究中,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理念。
【关键词】生活资源;服务教学;培养能力
生活处处有数学,学生只要仔细观察、留心周围的事物,就能从生活中挖掘大量的数学资源,让它服务于生活,服务于教学,让学生学到有用的数学。“以人为本,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是数学新课程标准的宗旨。以加强数学教学过程性,体验性为目标,通过对教材、教学等方面的指导,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提高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且采用多种评价方式,激发学生的学翔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体现着改革与刨新精神,数学新课程标准为未来的数学教学指明了方向。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应与时俱进,摒弃旧的教育理念,不断学习实践,更新教学观,使我们的教学适应现代儿童的发展。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新课程标准在教学中的实践。
1 创设情景、贴近生活、积极引导、提高效率
结合学生身边的实例导入新课,不但可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求知的内驱力,而且可使所要学习的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在教学新知时,如果能结合学生的日常生活,创设学生熟悉与感兴趣的具体生活活动情况,就能引导学生通过联想、类比,沟通从具体的感性实践到抽象概括的道路,加深对新知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如何使学生“领悟”出数学知识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能用数学眼光观察生活实际,挖掘数学资源,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每位数学教师重视的问题。比如,我在上四年级小数一小节时,我让学生测量数学教科书的长和宽,学生通过测量知道教科书的长和宽不是一个整厘米数,如果不能用近似数来表示,那怎么办呢?学生讨论后说可以用复名数来表示,这是肯定的。但我们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最后,我再引入小数的概念,让学生学得有味而主动。
2 走向社会、引导实践、发展思维、寓教寓乐
“实践出真知”,数学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为此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创设运用数学知识的条件,给学生以实际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亲自参与实践,不能让学生局限于课堂,局限于书本,而应该把学生带进社会,从事社会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学到更多的知识,一从而使学生的眼界开阔了,知识丰富了,综合素质也得到提高,做到寓教寓乐的效果。在上有小数的连乘应用题时,我把学生带进橘子园,让学生亲自参观果园,感受果园丰收的喜悦,欣赏园内的美丽风光。接着,我问了一个有趣的问题:
“同学们,这么多的果树,谁能用自己喜欢的方法算出这园里大约有几棵橘树?”学生针对问题,产生质疑,学生分组合作交流”探讨算法。小组汇报时:有的将每块梯地上棵数数出来,然后在相加,算出橘树的棵数。有的运用估算法,先数出一块梯地上有2l棵橘树,然后数出共有25块梯地,用乘法估算的算理算出大约一共有500棵(21×25≈2b×25=500)。这时,我又问了一个问题:“如果每棵采摘40千克,一共可以摘多少千克?”问题一出,学生就争先恐后说出算理和答案:40×500=20000+(千克)。接着,我又问:
“如果按每千克1.8元的价钱计算,这些橘子一共能卖多少元?”学生思考片刻,就能利用“单价×数量=总价”的数量关系说出算式:1.8×20000。面对算式,大多数学生不知从何计算,我就给学生适当点拨:同学们,你们认真思考一下,是否能用名数的改写和小数点移动的知识来计算。学生们分组合作交流,讨论算理。小组汇报情况:①有的利用名数的改写知识将1.8元改写为18角,然后再列式计算:18×20000=360000(角)=36000元。②有的利用小数点的移动知识,将1.8×20000的算式改为连乘算式:1.8×10×2000或1.8×10000×2等等。最后,全班交流,总结算理。这样,学生通过实践,既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写作素材,又给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数学信息,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使学生在快乐学习中获得了知识和能力。
3 走进家庭,收集资源,探究规律,服务教学
家庭中的每件东西或事情都是学生接触最多、最深的。但学生不善于观察、收集,使这些数学资源不能很好服务于教学,怎样使这些资源很好地服务于教学昵?我认为,上新课前,老师应积极引导学生,去观察、留心家里的一些物品,将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数学资源收集起来,带到课堂上来。这样,课前,学生在大脑中就形成丰富的感性材料,再经过大脑加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辨证地分析,发现其中的奥妙,总结出规律,提高了教学效率。在上《认识图形》一章时,我分成了三个教学步骤:
①课前预习。我要求学生在家中收集与图形有关的物品,如:魔方、牙膏盒、铅笔盒、皮球、钢子、纸筒、花瓶等等,带到课堂上来。
②课上,我把学生分成小组,将学生带来的物品按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分成四类。③根据分出的物品,让学生合作交流,探究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体的边和面的特征。学生通过收集、合作、交流,探究出这四种图形的边和面的特征:
长方体:有12条边;有6个平面,每个平面都是长方形:
正方体:有12条边,每边都相等;有6个平面,每个平面都是正方形;
圆柱:没有边,只有上下两个大小相等的圆形;
球体:没有边,也没有平面。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收集资料,感知物体的表象;一通过合作交流,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践的能力、归纳总结的能力和空间想象的能力;通过探究,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只有平时认真观察,留心身边的事物,才能使生活中的数学资源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让学生感受到身边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综上所述,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和多思的良好习惯,对自然、社会和家庭中的数学资源要加以收集整理,以便有效地服务于课堂教学,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感受到学习知识的快乐,。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学生的综合素质也不同程度地得到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