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结尾的巧妙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1.回忆小说的几种类型。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小说吧?根据小说的长短来分,你们知道小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吗?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小说,它的题目叫《桥》。上节课,大家已经读过课文,学习了生字,那么,谁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得太好了,既简洁,又把老汉、小伙子和村民之间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阅读小说的好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复习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谈谈小说的几种类型,激发起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
二、结合谈话,初识老汉
1.同学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读完这篇课文,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
3.预设:引导学生概括出
“临危不惧”“ 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等词语。(板书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开门见山直指小说的主人公。让学生初步认识老汉,概括出老汉的精神品质的词语,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品读环境
1.比较还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老汉会给同学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如果老师把文章改一改,你看看这样写好不好?(出示修改后的文章,把环境描写的句子都删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是啊,缺少了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就不饱满了。(板书:环境烘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删掉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再品读体会,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正因为有环境描写才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习了小小说的第一种写法,也就是环境烘托。】
2.请同学们快速到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生汇报。
(1)课件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有感情朗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简短的句子:“像泼。像倒。”每句话只有两个字,这么简短的句子应该怎么读?
(2)指导读第二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你能把山洪的这种气势读出来吗?
(3)指导读剩下的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你发现这些句子又有什么特点?
这些句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什么?
我们再连起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4.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更像什么?
5.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再读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当时情况怎么样?你脑海里会跳出哪些情况危急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感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感受洪水的可怕,更深一层地强化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四、走近老汉,体会形象
1.正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我们的主人公——老汉,他出场了。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句子。
3.学生汇报自己找的句子。
4.师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著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2)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大家来思考一下,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3)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有关人们表现的词语来回答。
(4)课件出示词语:
山洪咆哮 你拥我挤 站着
势不可当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路面跳舞 跌跌撞撞 盯着 没腿深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几组词语。通过词语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他像一座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三组词语的对比,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的惊慌。也正是这些对比,更加体现了老汉的临危不惧。这样的教学,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真正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5.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老汉,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两段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好呢?
(2)再指名读,读出老汉的威严、镇定,结合老汉的动作和语言,读出老汉的“凶”。
(3)读完以后,谈谈体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对老汉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品读,学生感悟了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6.现在老师把老汉说的话
改一改,你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修改后的句子: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
(1)这句话虽然也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可是效果怎么样呢?
(2)师引读修改后的句子。
(3)学生交流:这样改就突出不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是的。写文章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小说描写的是十分危急的时刻,语言应该是非常简短。(板书:语言简短)。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通过修改关于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进而让学生学习作者简洁的语言,这也是本篇小小说的第二个写作特点。】
五、关注结局,拓展延伸
1.这个小伙子是谁?老师再把这句话改一改。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为什么作者不在前面就介绍呢?
3.是的,这样结尾就有悬念,这样的结尾值得我们思考。(板书:结尾巧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结尾。
4.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6.这篇小小说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讨论。老师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学校的阅览室里读读《微型小说选刊》和《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写法的对比,体会课文结尾的巧妙安排,即学习本篇小小说的第三个写作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小小说这种文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读写结合
下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请你通过想象,对当时的环境加以描述。不少于50字。
“当地球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突然听到了敲门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计意图:作业设计直接对接文章的学习。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通过学练结合,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形象。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体会结尾的巧妙安排。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人物形象,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复习导入
1.回忆小说的几种类型。
同学们,你们都喜欢读小说吧?根据小说的长短来分,你们知道小说可以分为哪几种类型吗?
2.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小小说,它的题目叫《桥》。上节课,大家已经读过课文,学习了生字,那么,谁知道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说得太好了,既简洁,又把老汉、小伙子和村民之间发生的事说清楚了。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是阅读小说的好方法之一。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复习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让学生理清人物之间的关系,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通过谈谈小说的几种类型,激发起学生学习小小说的兴趣。】
二、结合谈话,初识老汉
1.同学们,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
2.读完这篇课文,老汉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否用一个四字词语来说一说?
3.预设:引导学生概括出
“临危不惧”“ 大公无私”“ 先人后己”等词语。(板书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开门见山直指小说的主人公。让学生初步认识老汉,概括出老汉的精神品质的词语,培养了学生提取信息、归纳概括的能力。】
三、再读课文,品读环境
1.比较还原,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为什么老汉会给同学们留下这么深刻的印象呢?如果老师把文章改一改,你看看这样写好不好?(出示修改后的文章,把环境描写的句子都删掉。)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有人喊了一声:“党员也是人。”
老汉冷冷地说:“可以退党,到我这儿报名。”
竟没人再喊。一百多人很快排成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
小伙子推了老汉一把,说:“你先走。”
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突然,那木桥轰地一声塌了。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
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
是啊,缺少了环境描写,人物形象就不饱满了。(板书:环境烘托)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删掉环境描写的句子,让学生再品读体会,感受环境描写对人物的烘托作用,正因为有环境描写才使人物形象更加饱满。通过这样的教学,学习了小小说的第一种写法,也就是环境烘托。】
2.请同学们快速到文章中找出环境描写的句子,读一读,体会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3.学生汇报。
(1)课件出示句子:“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像泼。像倒。”
谁来读一读这段话?(指名有感情朗读)
这段话中有两个简短的句子:“像泼。像倒。”每句话只有两个字,这么简短的句子应该怎么读?
(2)指导读第二句:“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你发现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你能把山洪的这种气势读出来吗?
(3)指导读剩下的句子:“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你发现这些句子又有什么特点?
这些句子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洪水的什么?
我们再连起来把这几个句子读一读,体会一下当时的情景。
4.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洪水更像什么?
5.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再读写洪水的句子,看看洪水从开始到后面,有什么变化没有?
6.读了这些句子,你觉得当时情况怎么样?你脑海里会跳出哪些情况危急的词语?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让学生朗读感悟环境描写的句子,体会当时情况的紧急,感受洪水的可怕,更深一层地强化了环境描写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把握小小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四、走近老汉,体会形象
1.正是在这样紧急的情况下,我们的主人公——老汉,他出场了。请快速默读课文,找出直接描写老汉的句子,待会儿我们一起交流交流。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句子。
3.学生汇报自己找的句子。
4.师出示句子:
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著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1)为什么说“他像一座山”?
(2)我们在理解句子的时候,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可以结合当时所处的环境,大家来思考一下,当时是怎样的情况?
(3)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找出有关人们表现的词语来回答。
(4)课件出示词语:
山洪咆哮 你拥我挤 站着
势不可当 疯了似的 不说话
路面跳舞 跌跌撞撞 盯着 没腿深 乱哄哄 像一座山
发现了吗?这是截然不同的几组词语。通过词语对比,你体会到了什么?
(5)指导朗读“他像一座山”。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三组词语的对比,直观地让学生体会到了洪水的可怕、人们的惊慌。也正是这些对比,更加体现了老汉的临危不惧。这样的教学,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悟,真正落实了语言文字的训练。】
5.让我们再一次走近老汉,请一个同学来读这两段话。
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jiū)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1)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那应该怎样读才能读好呢?
(2)再指名读,读出老汉的威严、镇定,结合老汉的动作和语言,读出老汉的“凶”。
(3)读完以后,谈谈体会。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教学,通过对老汉神态、语言和动作的品读,学生感悟了人物形象。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的魅力。】
6.现在老师把老汉说的话
改一改,你看看有什么发现。
出示修改后的句子:乡亲们,这座木桥很窄,也不够牢固!大家千万不要拥挤,排成一队按顺序过桥。如果你是共产党员请排在后边,让普通老百姓先过去。
(1)这句话虽然也把意思表达清楚了,可是效果怎么样呢?
(2)师引读修改后的句子。
(3)学生交流:这样改就突出不了当时情况的危急了。
是的。写文章要根据表达的需要选择语言。小说描写的是十分危急的时刻,语言应该是非常简短。(板书:语言简短)。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通过修改关于描写老汉语言的句子,引导学生与原文进行对比读,体会当时的情况危急,进而让学生学习作者简洁的语言,这也是本篇小小说的第二个写作特点。】
五、关注结局,拓展延伸
1.这个小伙子是谁?老师再把这句话改一改。
出示句子: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他的儿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2.课文为什么到最后才告诉我们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为什么作者不在前面就介绍呢?
3.是的,这样结尾就有悬念,这样的结尾值得我们思考。(板书:结尾巧妙)我们再来读一读这个结尾。
4.生齐读课文最后4个自然段。
5.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收获?
6.这篇小小说还有什么特点呢?我们在以后的学习中继续讨论。老师建议有兴趣的同学可以到学校的阅览室里读读《微型小说选刊》和《百年百篇经典微型小说》。
【设计意图:本环节让学生通过对两种写法的对比,体会课文结尾的巧妙安排,即学习本篇小小说的第三个写作特点。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对小小说这种文体有了更深的认识。】
六、作业布置,读写结合
下面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小小说。请你通过想象,对当时的环境加以描述。不少于50字。
“当地球只剩下最后一个人时,突然听到了敲门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設计意图:作业设计直接对接文章的学习。读写结合的训练,使学生对环境描写有了更深一层的认识。通过学练结合,学生在言语实践中学会了语言文字的运用。】
(作者单位:广东东莞市南城阳光第四小学)
责任编辑 杨壮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