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综合实践活动中教师指导策略

来源 :学校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36334268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综合实践活动就是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生活,融入社会,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舞台上,在鲜活的社会生活中增加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体验,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人生经验不足,认识不够全面,还需教师以朋友的身份加入到学生活动的行列里,在关键处去引导去点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要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需要教师的指导,没有教师的指导,再好的课程也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因此,教师的有效指导是完成课程总目标和课程成功实施的基本条件。这就要求教师要按一定的原则选择相应的策略,有序高效地进行指导,以发挥教师在课程中的作用。
  一、指导学生确定主题,让学生产生探究之欲望
  教师应该针对小学生的文化、科学知识基础及其兴趣和爱好、学生所处的特定社区背景和自然条件,帮助学生确定合适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例如在学生初次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情况下,教师可作一次调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再提供一些有益的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供学生选择。随着学生能力的不断发展,教师应放手让学生自主确定活动项目、活动主题或课题。有时候,我们希望学生开展某方面的实践活动,可以创设情景,激发自在动机,鼓励学生进行积极的体验和探究。
  当活动主题、项目或课题确定后,教师要审视预期的探究方法与实践途径的可行性并进行相应的指导,要指导学生制定合理可行的活动方案,包括活动的时间、地点、人员、方法、步骤等。培养学生的规划能力,规划和设计活动方案的过程,也是学生发展的过程。
  二、指导学生探究学习,让学生亲历实践之快乐
  “给”永远只能是给死的知识,而“导”却能激活活的源泉。主题确定后,仅凭学生的一时兴趣是不行的,教师必须引导组织好学生进行课题活动的实施。在课题实施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做有效的指导,引导学生设计活动的每个环节,加以探究方法及学习形式的指导。在教学中要发挥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兴趣,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个性,满足每一个学生探究、获得认可和欣赏、承担责任的需要。
  例如,在开展《让家乡更美好》调查活动中,我首先开放学习目标。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目标,学生也可在调查中发现问题,自定学习目标,教师加以指导,这既可以达到预期学习目标,还可以通过调查的深入不断生成新的目标,使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生成;接着,我开放了学习内容。活动内容的认定,根据学生个人喜好而定,多种学习内容,适应学生对不同活动的渴望,让学生充分自主活动,学生通过采访村民、村干部了解家乡近年的变化。这可以发挥每个学生的特点,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真正得到锻炼,体验生活。最后,分组开放。让学生自由分组,根据自己的活动目标,指导学生根据内容去自由组合,如采访调查的4人一组,为家乡建设出主意的4人一组,我为家乡作贡献的6人一组。
  在教学中真正体现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学生才能获得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动力,才能获得有效的学习效果。结合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适时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喜欢的学习活动,如游戏、表演、访问、考察、调查、采集、收集、查阅等,还有设计、制作、测量、展示、竞赛、交流等等学习方式,都是非常受学生欢迎、乐意采用的。这些学习方式,能以最大的限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发自内心的学习。学生在这样的学习环境氛围中学习,学习就不会是枯燥乏味单调的苦差使,而是既有趣又轻松的一种快乐的事情。
  三、指导学生多元评价,让学生享受成功之喜悦
  评价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评价形式、评价内容、评价时间都很灵活,只要评价的到位,就会激发学生再探究的欲望。因此学生平时在实践活动中的一言一行,老师都要注意观察和积累。特别是在每次的“活动总结汇报”阶段,教师更应精心组织和指导,为孩子们提供一个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指导各小组发挥各自的特长,用喜欢的方式汇报各自的研究成果。教学中,我在活动设计,小组实践、组织展示交流各阶段还注重引导学生进行“反思性”自我评价,磋商交流式同学互评,教师点评等多元评价,让学生认识自我,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取长补短,不断完善自己的行动。在评价时,教师对学生有创意的一些想法或做法,应给予赞赏。只要是孩子们真情实感的流露,是自己亲自劳动的所得,教师都应给予肯定。还可让别的学生来评价,也可组与组之间展开评价。总之,让学生在师生共评,生生互评的氛围中,找到各自的优缺点,互相取长补短,以达共同进步之目的。这样孩子们在活动中不但学会了倾听、学会了反思,更学会了相互接纳、赞赏和互助,无形中也就学会了交往。
  教师的指导到位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效果,影响着活动是否有效、扎实。在综合实践课上,教师不再仅限于三尺讲台,而是更多地融入学生之中,领着学生走向实践活动,亲身体验,去指导、去帮助、去诱发学生的新的发现,新的开掘。在一系列的师生、生生的合作互动中交流,使师生、生生相互沟通,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彼此将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其他文献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少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满足社会和个人的教育价值需求。通俗地讲,就是上一节好课,即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达成教学目标,实现学生的有效学习过程。  对于好课的理解,我个人觉得有这么几个境界:首先是“上对”“上对”指教师能按照课标、教材和教案,准确完成教学任务,没有知识性、方法性和过程性错误。这一
期刊
加强环境教育,增强环境意识已是当今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对于学校教育而言,它主要包括学生的环境素质教育、教师环境素质教育。而现在许多学生和教师,尤其是学生普遍存在环境知识来源狭窄、环境意识缺乏、环境保护参与度不高的现状。因此,作为小学数学教师在不断提高自身环境素养的同时应该通过加强学生环境意识、重视教材环境因素、鼓励学生进行环境保护、开展环境教育活动等途径来提高学生的环境教育素养。  一、挖掘小学数
期刊
学记》有言:“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夸美纽斯也认为:“学生不仅可以从教师那里获得知识,而且还可以通过别的学生获得知识。”在《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学校提出了小组合作的新的教学模式,我们班成了试验班,通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合作学习中存在一些误区,在今后的教学中还应进行改进。  一、合作学习的现状分析  (一)分工不到位  在日常的教堂教学中,最常见的小组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它既能反映学生的平时语言表达能力和交流能力。也显示出学生内在的精神和独特的个性差异,它还折射出学生的人生态度、价值取向、审美情趣、个性特征。实可称之为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由此看出,作文教学至关重要。  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如果说要为学生今后的写作打下一些基础的话,那么使其产生并维持写作的兴趣是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刚刚写作
期刊
《教育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要坚持德育为先、立德树人。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不仅要重视数学知识、技能的教学,还要充分挖掘内隐在数学知识里的思想、精神、观念等教育因素,利用好德育资源,使学生在获得数学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拥有丰富的、积极向上的精神储备,获得美好的精神收获。  一、数学教学中的立德树人应有哪几方面的内容  
期刊
中国有句古语:“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作。”同样要使自己具有较强的写作能力,首先应熟读和背诵一些句型和短文。初中阶段有很多学生写出来的语言根本不符合英语的语言习惯,相当一部分学生对照中文逐字翻译的主要习惯,不去理会中英文的差异,背诵和阅读是提高英语写作能力的有效办法。同学们若有大量的现成语言积累在脑海里,自己写起文段来,就可以做到脱口而出,或是模仿套用,甚至发挥。但最主要的还要靠老师的课堂引
期刊
皴,《中华大字典》的精确解释为:国画技法。画山石树木时,为显示山石和树干表皮的纹理褶皱,勾出轮廓后﹐再用淡干墨侧笔涂染。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有自己的特色,与西方文化不尽相同。教育教学也不必一味向西方国家“邯郸学步”,可以借鉴这一国画技法!笔者在自己的教育教学生涯中对这种技法的运用颇有感触!  一、教育  侧重于道德情操的陶冶,意志品质的砥砺。  中国有句俗语说得好:人与人不同,花有样样红。“世界上没
期刊
一、观察画面,语言描述,入情入境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的朗读叫做“美读”。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需在朗读技巧上做些必要的指导,如停顿、轻重、急缓,语气等等但这些指导不可能课课皆有,次次具备。因此,要精心选择朗读训练点,每次训练有个侧重点,锤锤敲打,锤锤有声。这些都准备好了之后,在朗读指导时,教师要充分运用多媒体,善于渲染气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意境,体会感情,学生进入了情景,就自然而然地读出
期刊
高一新生在数学学习上往往感觉很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怎样才能走出困境呢?本文主要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讨论和研究初高中数学的衔接问题。  一、产生困难的原因  1.知识存在脱节  由于教改,初中教材有所压缩。存在初中不作要求或略讲而高中却必须用到而且深入使用的知识。但高中教材却未安排专门的课节讲授。例如,立方和与差的公式初中已删去不讲,而高中的运算还在用。因式分解初中一般只限于二次项且系数为“1
期刊
一年一度的中考又结束了,每年的中考题都会引起了中考生的争议。如语文中的阅读文章看不明白,数学中的题目不理解,政治、历史中的问题不知道从哪个角度回答等。这些问题都反映了学生的社会知识非常缺乏,对考试题目的背景一无所知,一旦遇到陌生的词语,就阻碍了他们的思维。说明学生的阅读面太狭小了,只限于书本上的知识内容,这样下去,学生只是死读书,读死书,与现在的教育要求是不相适应的。《新课程标准》上明确指出学生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