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散文之“散”,会让学生感到迷茫。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遵循学生实际认知水平,通过引导品析散文感情基调,实现与教材、作者乃至教学的对话,在加深文本主题理解的同时,有效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结合实际,基于统编教材四年级下册散文单元教学浅析其策略。
一、与教材对话,感知散文含蓄美
散文语言含蓄内敛,一般情况下,作者不直接表达,而是需要读者透过语言文本进行深入品析。对于作者而言,情感表达越含蓄越具有美感;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有较深的语言功底进行揣摩,同时,还依赖于教师进行点拨启发,以便引导学生主动深入与文本对话,挖掘其中的含蓄之美。
1.与字词对话,挖掘文本情思。文本情思即文本感情基调。虽然作者表达较为含蓄,但很多时候还是不经意间通过一两个关键字词流露出来。
例如,《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词中“喜”字直接点出了作者对农村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些情感,隐藏较深,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品析其中韵味。又如,《乡下人家》中“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中的“探”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动作加以体会;“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一句中的“天高地阔”不仅给人一种新鲜感,而且还能让人联想到农村人吃饭的场景以及恬静的生活。
2.与景物对话,感知作者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对于文本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倾向所描写的景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其进行对话,才有利于其更好地把握文本。
例如,貓脚印普遍存在,而且很脏,但老舍用“几朵小梅花”便成了美的代称。通过诵读,从中品析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如,下雨,尤其是雷阵雨,狂风大作,令不少学生害怕,但在茅盾笔下,却是“带子似的闪电一瞥”,成了具有灵性的小精灵,非常好玩有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3.与结构对话,体验表达技巧。一些散文结构不同寻常,而这些“特别”往往隐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结构对话,进行品析鉴赏,不仅可以体验作者的表达技巧,而且能从中揣摩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猫》这一课中,按照常规理解,一般都以生长顺序进行描写,先写满月,再写长大,但在老舍笔下,却对此进行颠倒,先写了猫长大后性格“古怪”,既显得老实,又有点贪玩;既显得胆小,又显得勇猛,在对比中把猫的缺点与优点都写到了。而这恰恰含蓄点明了在老舍眼里,猫是可爱的,至于缺点,那是正话反说,同样也是可爱。
二、与编者对话,感知散文移情美
统编教材注重语用教学,通过单元要素的方式,将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迁移的方式进行品析感知,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借助绘画进行移情。散文如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篇章结构出发,围绕作者情感,将其重点进行串联。
例如,《乡下人家》一课的主线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据此串联“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人和事、景和物,进行勾勒。学生在勾勒过程中,不仅可以梳理文本结构,而且能从中感知情感,为其理解文本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奠定基础。
2.借助品词进行移情。教师可针对文本中一些富有情感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诵读,仔细品析,从而透过文字,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
例如,在《白鹅》这一课中,作者针对鹅的叫声一连用了“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几个词语;针对鹅走路的样子,用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站立、毫不相让”等词语;针对鹅吃食,用了“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昂首大叫、架子十足”等词语,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头脑里自然会将其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3.借助还原进行移情。散文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作者经过加工,情感折射的产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还原”,通过比照,从中体验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在《天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描写雨点、闪电等句子中所隐藏的情感进行剥离还原,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诵读品析、比较感悟,这样很容易将文本中所隐藏的情感显现出来。
4.借助仿写进行移情。学习文本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表达技巧。针对散文而言,教师也可以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将小练笔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写的形式,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如,针对《乡下人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写一写“城里居民”;针对《母鸡》,可以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写一写教师在考试前后的变化,等等。
三、与作者对话,感知散文情感美
优美的散文都是作者情感迸发的产物,而这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作者的“私情”,它通过一些含蓄“暗示”进行流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与作者进行对话并从中找到作者的“私情”,感知文本中的情感之美。
1.紧扣关键语句品析“私情”。散文中有一些关键字词,也就是文眼,往往凝聚着作者的“私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品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重点,而且还能触摸作者的“私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单元要素,发现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仔细品析,为理解文本主题、体验作者情感奠定基础。重点句子包括:(1)重点议论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借此想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如《乡下人家》最后一段;(2)反复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天窗》中“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3)重点使用修辞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其中,如《三月桃花水》中将三月的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等。
2.借助多重感官触摸“私情”。作者“私情”一般都隐藏在重点语句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进行品析,继而产生一种通感,为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创造条件。如《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等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吟诵的,如在朗读过程中加以配乐或者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画面,则可以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真切触摸到作者的“私情”。
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私情”。散文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要真正品析作者“私情”,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通过“我”的视角去感知、去想象。
例如,在教学《天窗》一课时,教师可以唤醒学生儿时的回忆,引导他们体验身处黑暗中的一种恐惧、寂寞和无聊。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体验,再去阅读散文,再去站在“我”的角度去想象,就会发现这一扇小小的天窗,就是作者的希望,就是作者的快乐。
总之,散文无论是表达还是情感,都比较含蓄。要真正走进散文,挖掘其中的情思,就必须实现与教材、作者乃至编者的深度对话,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感知、品析散文中的文字美与情感美,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
一、与教材对话,感知散文含蓄美
散文语言含蓄内敛,一般情况下,作者不直接表达,而是需要读者透过语言文本进行深入品析。对于作者而言,情感表达越含蓄越具有美感;对于学生来说,需要有较深的语言功底进行揣摩,同时,还依赖于教师进行点拨启发,以便引导学生主动深入与文本对话,挖掘其中的含蓄之美。
1.与字词对话,挖掘文本情思。文本情思即文本感情基调。虽然作者表达较为含蓄,但很多时候还是不经意间通过一两个关键字词流露出来。
例如,《清平乐·村居》的作者是宋代词人辛弃疾,词中“喜”字直接点出了作者对农村孩子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还有一些情感,隐藏较深,需要教师点拨学生,才能品析其中韵味。又如,《乡下人家》中“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一句中的“探”字,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模拟动作加以体会;“他们把桌椅饭菜搬到门前,天高地阔地吃起来”这一句中的“天高地阔”不仅给人一种新鲜感,而且还能让人联想到农村人吃饭的场景以及恬静的生活。
2.与景物对话,感知作者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景物描写也是作者表达情感的主要载体。对于文本中融入作者主观情感倾向所描写的景物,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与其进行对话,才有利于其更好地把握文本。
例如,貓脚印普遍存在,而且很脏,但老舍用“几朵小梅花”便成了美的代称。通过诵读,从中品析出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又如,下雨,尤其是雷阵雨,狂风大作,令不少学生害怕,但在茅盾笔下,却是“带子似的闪电一瞥”,成了具有灵性的小精灵,非常好玩有趣。因此,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学生实际,唤醒他们的生活体验,才能真正走进文本,挖掘文本词语背后所隐藏的情感。
3.与结构对话,体验表达技巧。一些散文结构不同寻常,而这些“特别”往往隐藏着作者的独具匠心。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与文本结构对话,进行品析鉴赏,不仅可以体验作者的表达技巧,而且能从中揣摩所表达的真情实感。
例如,在《猫》这一课中,按照常规理解,一般都以生长顺序进行描写,先写满月,再写长大,但在老舍笔下,却对此进行颠倒,先写了猫长大后性格“古怪”,既显得老实,又有点贪玩;既显得胆小,又显得勇猛,在对比中把猫的缺点与优点都写到了。而这恰恰含蓄点明了在老舍眼里,猫是可爱的,至于缺点,那是正话反说,同样也是可爱。
二、与编者对话,感知散文移情美
统编教材注重语用教学,通过单元要素的方式,将学习重点融入其中。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教学迁移的方式进行品析感知,有效提高语文核心素养。
1.借助绘画进行移情。散文如画。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篇章结构出发,围绕作者情感,将其重点进行串联。
例如,《乡下人家》一课的主线是“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据此串联“乡下人家”房前屋后的人和事、景和物,进行勾勒。学生在勾勒过程中,不仅可以梳理文本结构,而且能从中感知情感,为其理解文本主题、准确把握作者情感奠定基础。
2.借助品词进行移情。教师可针对文本中一些富有情感或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或句子,引导学生进行认真诵读,仔细品析,从而透过文字,感知作者在字里行间所流露出的情感。
例如,在《白鹅》这一课中,作者针对鹅的叫声一连用了“严肃郑重、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这几个词语;针对鹅走路的样子,用了“步调从容、大模大样、傲然站立、毫不相让”等词语;针对鹅吃食,用了“三眼一板、一丝不苟、从容不迫、昂首大叫、架子十足”等词语,这样学生通过诵读,头脑里自然会将其形象变得丰满起来。
3.借助还原进行移情。散文中所描写的一切,都是作者经过加工,情感折射的产物。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加以“还原”,通过比照,从中体验感悟作者情感。
例如,在《天窗》这一课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描写雨点、闪电等句子中所隐藏的情感进行剥离还原,然后引导学生分别诵读品析、比较感悟,这样很容易将文本中所隐藏的情感显现出来。
4.借助仿写进行移情。学习文本的目的,最终是为了提高表达技巧。针对散文而言,教师也可以通过随文练笔的方式,将小练笔穿插到课堂教学之中,通过写的形式,在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主题的同时,有效提高他们的表达技巧。如,针对《乡下人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反其道而行之,写一写“城里居民”;针对《母鸡》,可以鼓励学生注意观察,写一写教师在考试前后的变化,等等。
三、与作者对话,感知散文情感美
优美的散文都是作者情感迸发的产物,而这些情感在某种程度上却是作者的“私情”,它通过一些含蓄“暗示”进行流露。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整合教材资源,引导学生主动与作者进行对话并从中找到作者的“私情”,感知文本中的情感之美。
1.紧扣关键语句品析“私情”。散文中有一些关键字词,也就是文眼,往往凝聚着作者的“私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此进行品析,不仅有助于理解文本重点,而且还能触摸作者的“私情”。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结合单元要素,发现重点句子,引导学生仔细品析,为理解文本主题、体验作者情感奠定基础。重点句子包括:(1)重点议论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借此想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如《乡下人家》最后一段;(2)反复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借此表达自己的情感,如《天窗》中“这时候,小小的天窗是你唯一的慰藉”;(3)重点使用修辞的句子,主要是作者将自己的情感隐藏其中,如《三月桃花水》中将三月的桃花水比作“春天的竖琴”“春天的明镜”等。
2.借助多重感官触摸“私情”。作者“私情”一般都隐藏在重点语句之中,需要教师引导学生调动视觉、听觉、触觉等多重感官进行品析,继而产生一种通感,为理解文本、体验情感创造条件。如《乡下人家》《三月桃花水》等散文,都是文质兼美、适合学生吟诵的,如在朗读过程中加以配乐或者用多媒体呈现一些画面,则可以调动学生多重感官,让学生能够真切触摸到作者的“私情”。
3.通过角色扮演体验“私情”。散文一般带有作者的主观色彩,要真正品析作者“私情”,则需要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换位思考,站在作者的角度,通过“我”的视角去感知、去想象。
例如,在教学《天窗》一课时,教师可以唤醒学生儿时的回忆,引导他们体验身处黑暗中的一种恐惧、寂寞和无聊。当学生带着这样的体验,再去阅读散文,再去站在“我”的角度去想象,就会发现这一扇小小的天窗,就是作者的希望,就是作者的快乐。
总之,散文无论是表达还是情感,都比较含蓄。要真正走进散文,挖掘其中的情思,就必须实现与教材、作者乃至编者的深度对话,引导学生穿越时空,通过换位思考的方式,感知、品析散文中的文字美与情感美,在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通师范学校第一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 岳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