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介绍了“小组合作 自然分层”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并着重在质疑拓展这个环节通过具体例子说明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状态,进而说明“小组合作 自然分层”的课堂教学模式将学生课堂学习的活力充分激发和调动出来.
【关键词】合作,分层,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现代课堂教学则更重视将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需要一个开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
一、分层自主先学
让每名学生在课前就能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前参与课堂,为真正地参与课堂提供基础.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我所设计的课前预习案中分为A、B、C三个层次的练习与问题,A为每生必做题,B为中等以上学生做题,C为选做提高题.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各得其所,慢慢的我发现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开始试着去做B类题.由于每名学生都能在预习案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同时也能通过预习案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好多学生也都能自主去问同学、问教师,为接下来的参与课堂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我首先将班级同学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再经行反馈展示,通过“学生教学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非常明確,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讨论性.
三、交流展示
这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最能展现学生自我的时候,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借助黑板、投影等,让学生走上讲台报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还不是很大胆,走上讲台时甚至有点不情愿、很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是很到位,笔者就让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这样不光台上的学生在讲、展示,下面的学生也都在积极的思考,随时准备补充说明.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学生不光能够很大方地上台展示,还能够和下面同学进行互动,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四、质疑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仅仅只是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课堂中的质疑拓展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同学间的互教互议、组际间竞赛、教师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笔者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充满挑战,充满着未知的诱惑,我们在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如图所示,在△ABC中,BC=7,ED,FG分别垂直平分AB,AC,求△AEF的周长.
本题很容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BE,AF=CF,再通过等量代换从而将△AEF的周长转化为线段BC的长.传统课堂算是很好地练习巩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然而笔者在学生处理完这个题目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出∠EAF与∠BAC的数量关系.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快速地进行求解,进而有学生通过全等及角的等量代换得出了∠EAF=2∠BAC-180°.
进而笔者提出问题:这两个角之间一定是只存在这种数量关系吗?如果∠BAC是锐角,如图所示,那么∠EAF岂不是负数?这又做如何解释?问题一出课堂一片寂静,马上又有学生说:∠EAF=180°-2∠BAC.其余大多数学生思考片刻顿时响起热烈掌声.接着笔者又问那到底如何表示∠BAC与∠EAF的数量关系呢?(提示请注意两个等式的关系)
下面马上有学生说道:∠EAF=|2∠BAC-180°|.太棒了!同学们!笔者感慨道,这节课你们表现太棒了!
五、检测反馈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矫正的环节.通过提问、总结、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形象地说,生本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笔者认为我们采取的“小组合作自然分层”的教学模式就是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不断地交流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让这个舞台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想学生之所想,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这一理念扎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
【关键词】合作,分层,活力
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过分强调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现代课堂教学则更重视将学科内容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强调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探索知识,并且帮助学生形成终身学习能力,需要一个开放、自由、活跃的课堂气氛作为基础.
一、分层自主先学
让每名学生在课前就能在自身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提前参与课堂,为真正地参与课堂提供基础.由于学生存在个体差异,我所设计的课前预习案中分为A、B、C三个层次的练习与问题,A为每生必做题,B为中等以上学生做题,C为选做提高题.这样一来每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各得其所,慢慢的我发现一些基础不太好的学生也开始试着去做B类题.由于每名学生都能在预习案上找到适合自己的练习,同时也能通过预习案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这些问题好多学生也都能自主去问同学、问教师,为接下来的参与课堂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
二、小组讨论
小组讨论是贯穿课堂教学过程的教学组织形式.我首先将班级同学分成9个小组,每个小组都有一名小组长,由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对教师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最终形成本小组的讨论结果,再经行反馈展示,通过“学生教学生”实现“一对一”的教学.在自学的基础上,通过小组合作讨论解决生生交互可以解决的问题.当然在这个环节,教师提出问题的指向性一定要非常明確,有一定的可操作性和讨论性.
三、交流展示
这是固化学习成果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也是最能展现学生自我的时候,在实际的教学中,笔者常常借助黑板、投影等,让学生走上讲台报告自己或小组的学习成果,引导其他学生整理学习内容,理清问题解决思路,培养学生观点概括、问题表述和问题解决以及表达、交流等综合能力,刚开始的时候在这个环节上学生还不是很大胆,走上讲台时甚至有点不情愿、很紧张,语言表达也不是很到位,笔者就让其他同学再进行补充,这样不光台上的学生在讲、展示,下面的学生也都在积极的思考,随时准备补充说明.一段时间下来,不少学生不光能够很大方地上台展示,还能够和下面同学进行互动,俨然一副小老师的样子,笔者感到非常欣慰.
四、质疑拓展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远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有时候仅仅只是数学上、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则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因此,课堂中的质疑拓展是进一步深化学习的环节,这个环节是在小组研讨的基础上,把共性的问题、组内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拓展探究的问题,通过同学间的互教互议、组际间竞赛、教师指导等方式,进一步加以解决,发展学生推理性、批判性思维.
在日常的教学当中笔者自己也非常喜欢这个环节,充满挑战,充满着未知的诱惑,我们在学习线段垂直平分线时遇到这样一个题目:
如图所示,在△ABC中,BC=7,ED,FG分别垂直平分AB,AC,求△AEF的周长.
本题很容易利用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得到AE=BE,AF=CF,再通过等量代换从而将△AEF的周长转化为线段BC的长.传统课堂算是很好地练习巩固了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然而笔者在学生处理完这个题目后,又提出了一个问题:写出∠EAF与∠BAC的数量关系.问题一提出立刻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并快速地进行求解,进而有学生通过全等及角的等量代换得出了∠EAF=2∠BAC-180°.
进而笔者提出问题:这两个角之间一定是只存在这种数量关系吗?如果∠BAC是锐角,如图所示,那么∠EAF岂不是负数?这又做如何解释?问题一出课堂一片寂静,马上又有学生说:∠EAF=180°-2∠BAC.其余大多数学生思考片刻顿时响起热烈掌声.接着笔者又问那到底如何表示∠BAC与∠EAF的数量关系呢?(提示请注意两个等式的关系)
下面马上有学生说道:∠EAF=|2∠BAC-180°|.太棒了!同学们!笔者感慨道,这节课你们表现太棒了!
五、检测反馈
这个环节是对学生一节课的学习进行评价、反馈、矫正的环节.通过提问、总结、测试等手段,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和学习成就,给学生提供明确的反馈,指导学生查漏补缺,提高当堂目标达成度.
以学生为主体,体现了教师宽阔的胸襟,是教育的崇高境界.形象地说,生本教育的重要思想就是“借力”,“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依托学生资源来进行教育,而获得事半功倍之效.笔者认为我们采取的“小组合作自然分层”的教学模式就是让课堂变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展开的学生充分参与课堂、不断地交流展示自我的一个舞台,让这个舞台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学习能力,因此,教师要以学生的思维方式上课,想学生之所想,长期体验,经常反思,不断总结,不断改进,这样才能使这一理念扎根,使我们的数学课堂焕发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