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研究着重于对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育人模式对人才培养质量所产生的积极作用进行梳理,结合校企合作模式中比较突显的问题和现状,为了保障校企合作育人对人才培养的可持续良性作用,通过探索提出构建和完善校企合作育人可持续运行的途径和策略,来应对当前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大量需求以及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内在要求,培养出当前社会迫切需要的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和市场化办学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密切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仅靠自身力量办学的传统思维,将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融入到高校的产学研工作中,优化了高校教育资源。在这种市场化办学模式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无需大规模投入的前提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更新、师资力量充实,还是在教学软硬件的配套上,都能更好地贴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2.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建设滞后、社会影响力不强等先天劣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高校输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共享实习实训的场所及设备,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这样既缓解了高校自身软硬件投入的不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了办学影响力和内涵。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利益均衡机制,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冷”,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签协议、开会议”的层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科技开发等方面没有展开深层次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不能动态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变化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脱离实际。
2.企业缺乏参与热情
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较高,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更加看中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一般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缺乏参与热情。有的企业即使与学校达成了合作共识,但未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考虑对象的首位,能力不足的学生后续上岗投入工作后可能会影响到合作企业的名誉和对应学校的形象,进一步加深其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3.合作教学缺少评价
企业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的考核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和企业实习这个动态过程没有确切的评价指标,直接阻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教学评价不到位,相应的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帮助其高校提升,同时学生也会缺乏积极有效的鼓励,难以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
4.教育理念比较传统
一是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部分应用型高校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性实验室和设备,难以寻求到与其进行合作的企业。三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知之不详或所知甚少,部分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无法认可。校企双方未能以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高校提供不了与企业进行互补的优势资源,校企合作自然就举步维艰。
5.校企合作相关保障机制有待突破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相互依托,完全出自双方自主自愿,没有相关机制保障双方权利义务。此外,国家缺乏相关政策约束校企合作行为,一些第三方协会由于缺乏话语权而游离在校企合作之外。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1.搭建校企实习平台
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经验及优势,为学生进行实战化岗前强化培训,为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平台,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
2.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利用间隙或寒暑假,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接触企业真实业务,学习企业生产和管理知识,同时结合专业提出适当的建议,为地方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开展讲座或进行课程教学。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能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充分共享,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广阔的平台。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紧扣时代主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专业,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就业和实践需求,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入职业岗位对接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用型高校要组织企业代表和学校教师组成教学规划委员会,共同研讨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应用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丰富授课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双方的合作互动机制。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制度化,长效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立一个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合作互动机制,使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相互受益,达双方合作共赢的目标。二是建立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可以采取校企双培制,实行校园对接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专业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对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联合办班。通过引技入校、建立基地、双向延伸等方式,加强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技能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2]谢剑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6(1):74.
[3]阳立高,韩雪,刘建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作者简介:
莫修梅(1982- ),女,湖北武汉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高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工作。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Y05)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明确指出: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办学法规,推进校企合作制度化。这为应用型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明确了方向,也为加强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必要性
1.校企合作有利于优化教育资源和市场化办学
校企合作是高校和企业在教学、科研和生产等方面密切合作的新型教育模式。这种模式改变了高校仅靠自身力量办学的传统思维,将企业拥有的社会资源融入到高校的产学研工作中,优化了高校教育资源。在这种市场化办学模式下,應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在无需大规模投入的前提下,无论是在课程体系更新、师资力量充实,还是在教学软硬件的配套上,都能更好地贴近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2.校企合作有利于应用型本科院校内涵发展
应用型本科高校大多具有师资力量薄弱、教学硬件建设滞后、社会影响力不强等先天劣势。搭建校企合作平台,企业可以为高校输送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资,共享实习实训的场所及设备,共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供毕业生就业岗位。这样既缓解了高校自身软硬件投入的不足,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进而提升了办学影响力和内涵。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质量不高
应用型本科院校缺乏推进校企合作的长效利益均衡机制,往往是“学校热而企业冷”,校企合作大都停留在“签协议、开会议”的层面,在联合培养人才、科技开发等方面没有展开深层次合作,使得校企合作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方案没有真正落实到以就业为导向,不能动态适应企业对人才规格需求变化的需要,导致人才培养脱离实际。
2.企业缺乏参与热情
企业对人才质量的要求较高,在开展校企合作时更加看中学校自身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对一般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工作缺乏参与热情。有的企业即使与学校达成了合作共识,但未将学生能力培养放在考虑对象的首位,能力不足的学生后续上岗投入工作后可能会影响到合作企业的名誉和对应学校的形象,进一步加深其他企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
3.合作教学缺少评价
企业参与教学的环节较少,学生的评价主要来自于学校的考核成绩,对于学生学习过程和企业实习这个动态过程没有确切的评价指标,直接阻碍学生的多方面发展。教学评价不到位,相应的教师就无法根据学生现有的能力帮助其高校提升,同时学生也会缺乏积极有效的鼓励,难以始终保持学习积极性。
4.教育理念比较传统
一是应用型高校科研创新优势不明显,科技服务能力较弱,在参与企业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中难以发挥重要作用。二是部分应用型高校实训设施设备严重不足,缺乏生产性实验室和设备,难以寻求到与其进行合作的企业。三是应用型高校培养的人才不具有不可替代性,部分学生对本专业领域的知识知之不详或所知甚少,部分企业对毕业生的能力无法认可。校企双方未能以优化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目标,高校提供不了与企业进行互补的优势资源,校企合作自然就举步维艰。
5.校企合作相关保障机制有待突破
学校与企业的合作缺乏相互依托,完全出自双方自主自愿,没有相关机制保障双方权利义务。此外,国家缺乏相关政策约束校企合作行为,一些第三方协会由于缺乏话语权而游离在校企合作之外。
三、完善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路径
1.搭建校企实习平台
利用合作企业的人力资源服务经验及优势,为学生进行实战化岗前强化培训,为学校提供专业实习平台,为学校提供顶岗实习就业机会;同时也为企业解决人才短缺问题。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提供不同的实习机会,锻炼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实践能力。
2.共建“双师型”教学团队
培养“双师型”教师,一方面利用间隙或寒暑假,定期选派优秀专业教师深入合作企业开展调查研究、挂职锻炼,接触企业真实业务,学习企业生产和管理知识,同时结合专业提出适当的建议,为地方企业、经济发展服务。另一方面聘用企业技术骨干及高层管理人员做兼职教师,为学生作学术报告、开展讲座或进行课程教学。这种双向教师流通机制能实现校企人才资源充分共享,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双师型”队伍建设提供广阔的平台。
3.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模式
要充分考虑市场需求,紧扣时代主题,适时调整课程设置和教学专业,以满足不同专业的就业和实践需求,根据专业的发展情况有选择性、有针对性地引入职业岗位对接模式。在课程体系改革方面,应用型高校要组织企业代表和学校教师组成教学规划委员会,共同研讨和制定专业设置、课程计划、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并积极听取企业代表的意见。在教学模式改革方面,应用型高校要改变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的教学形式,丰富授课的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
4.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
一是建立双方的合作互动机制。为了促进校企合作人才培养的制度化,长效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应建立一个以“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为基础的行之有效的合作互动机制,使双方共同努力,相互配合,相互受益,达双方合作共赢的目标。二是建立合作教育的有效运行机制。可以采取校企双培制,实行校园对接企业的合作模式,分专业选择相应的企业进行对接,根据企业的需要进行联合办班。通过引技入校、建立基地、双向延伸等方式,加强企业专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提高学生技能与水平。
参考文献
[1]林琦芳.应用型本科院校校企合作的研究[D].华侨大学,2013.
[2]谢剑虹.高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当代教育论坛,2016(1):74.
[3]阳立高,韩雪,刘建江.基于校企合作的高层次、创新型、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作者简介:
莫修梅(1982- ),女,湖北武汉人,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讲师,硕士,从事高校校企合作与就业指导工作。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9年长江大学工程技术学院教学研究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9JY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