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的现代性与叔本华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136968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现代主义思潮的诞生背景极其复杂。现代主义不单单是指一个流派,许多具有现代性特征的创作手法汇聚在一起,成为一股文艺思潮,在这个思潮里,包括音乐,美术,喜剧等等。他们,统称为现代主义。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爆发,千百年来人类的文化传统被重塑。现代工业的兴起,城市化也随之加快了进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愈加冷漠疏远,社会变得冰冷,同时作为个体的人也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独。
  【关键词】:现代性;叔本华;围城心境;钱钟书
  “《围城》当然是钱钟书对特定的社会人生和历史文化反思的艺术结晶,只不过这种现实人生饿文化土壤与大多数现代中国作家的所见有所不同。我们都知道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现代中国社会中确实存在当时已畸形繁荣的资本主义土壤。”①。随着经济的发展,上海香港等大都市以及生活在其中的现代人尤其是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他们不但在生活方式上相当欧化,连带思想上也是接近西方国家。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代背景下,产生了《围城》,钱钟书诙谐幽默的勾勒出了身陷“围城”中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如果把《围城》当作一部社会小说来看,里面形形色色的人物是作者表达主题的工具。
  一、《围城》的现代性
  钱钟书在立足中国的文化土壤,将当时条件下知识分子的心境管中窥豹,以方鸿渐为原点进行探索,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将知识分子的孤傲挣扎的内心翻涌而出。《围城》在本质上并不是一部爱情小说,更不是一部政治小说,而是一部关于人性的小说。
  方鸿渐的人生可以概括为三个部分:留学生活-回国(银行)-三闾大学。在人生跌宕起伏中诠释着他作为一个现代人内心的孤独与落寞。当时中国地处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破裂的文明带来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在上海香港这样的国际化大都中生存的现代人,其中包含思想和生活方式已经完全欧化了的留学归来的知识分子。《围城》正是钱老立足于当下的中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以及在这种背景下生存的知识分子的思想生活现状而引发的一系列关于现代文明的思考。因此,《围城》的立足点还是在于人本身,探究人的关联。从方鸿渐的爱情出发,他经历了鲍,苏,唐之后终于跟孙柔嘉平淡的生活在一起。看似表面方鸿渐在不断的变换着他钟爱的女性,其实内在因素还是源自于他作为现代人内心的欲望。受内心欲望的驱使,方鸿渐不断的更替爱情对象来满足他对爱情的幻想。這也是他作为现代人心中的空虚。他的快乐无法从他的内心得到满足,通过追逐爱情来给予他内心的力量。“苏小姐也是个复合体。她的相貌是经过美化的一个同学。她的心眼和感情属于另一个;这个人可一点不美。走单帮贩死活的又是另一个人”②。苏小姐同时也是方鸿渐的一面镜子,她的不同时期折射出不同时期的方鸿渐。在她待字闺中之时,她作为一个单纯完美的大家闺秀,在她面对方鸿渐的追求时,她表现的是尽可能的附和甚至为他放低身段去卑微的接受这样一段并不幸福的关系,但是最后的结局也是令人唏噓的。在她得知方鸿渐并不喜欢她的时候,她爆发了,这个时候的她可以看作是她放手一搏。但是令人值得思考的是,这样的一个她,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又何尝不是无奈与孤独的,她是否也是看到方鸿渐与她相似的一面,那种同是现代人的孤独与对社会的疏离?同时折射出方鸿渐也是这样一种存在,敏感而又脆弱。后期,苏小姐变成了一个女商人,一个精明的女强人,再也没有当年的婉约的风韵。这个时候的方鸿渐也变成了为生活奔波的人,这时候的方鸿渐依然是依附于当世时代的现代人。之不顾这个时候的现代性变得更加现实。因此,苏小姐可看作是方鸿渐的一面镜子,他们两个是两条平行线,永远不可能有交集但又是双生的--这种双生的根基证实来源于两人同处于一个时代,时代是链接他们两个人的纽带,在这条纽带中两个人互相过着各不相干而又相似的生活。
  方鸿渐在三闾大学中的行为充分的表现出他作为一个现代人所具有的现代性特征。在工作中遇到的各种棘手的问题这是让他难以做他自己。作为一个现代人,他不可能与整个社会脱节,而他最后的离职,也恰恰表现出他的懦弱。他的不合群的因素是多种方面的,但是早就他最终逃离三闾大学这个集体的因素还是在于方鸿渐与生俱来的内心的落寞,这种落寞一直萦绕在《围城》中。
  方鸿渐在处理与孙柔嘉的关系时,现代人心灵的孤独也伴随着这段感情呈现出来。在方鸿渐接受孙柔嘉的那一刻起,方鸿渐内心的纠葛就一直存在,伴随着这种纠葛他与孙柔嘉走进了婚姻。纠葛没有解除,随着婚姻的琐事的展开,这种纠葛被不断的放大。孙柔嘉最后的出走,则把这个纠葛发挥到了顶峰。孙柔嘉的肉体暂时离开了婚姻这座围城,但是她的精神却依然困在这座围城之中;方鸿渐则完完全全被围城困住,在此挣扎痛苦。婚姻本身也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种关系中,方鸿渐完完全全的被婚姻困住,被生活中的琐事困住。他展现出来的是他作为一个凡夫俗子所免不了的痛苦。这种痛苦连带着孙柔嘉一起驻扎在围城中。
  方鸿渐的“围城”是他自己内心的一堵心墙。而这堵墙恰恰是当时的那个背景下所特有的部分,所不能改变的现实。这也体现了现代文明的阴暗面:现代文明的飞速发展所带来的人的心灵的闭塞与隔绝。
  二、叔本华与《围城》
  叔本华作为一位影响深渊的悲观主义哲学家,他创立了悲观主义哲学体系,该理论体系将意志和表象的并将其运用对人个体的研究,从而得出人生本质是苦痛无聊的这一结论。把意志作为核心概念,把生命悲剧当做一条贯穿全文的主要线索,把叔本华悲观主义思想作为一个研究客体,对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研究讨论
  叔本华和钱钟书的共同焦点是在于冲破理性束缚后的人怎样寻找灵魂本位。这一点,与叔本华在痛苦与欲望编织成的世界里探求生命的本质一样。同时,方鸿渐的名字也暗含着精神漂泊这一现代文学的本质。方鸿渐海外留学归来,在偏远的乡下小镇跟现代化大都市的经历以及他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游离的精神状态都与他名字中的含义相吻合、
  在叔本华的观念里,“我”的意志和表象是世界。而萨特认为,世界是由表象和意志构成的,意志和表象是世界的两个对立面。世界万物都是同一个意志客体化的表象。“我”是一个认识者的主要来源,我们必须深刻的认识我们自己本身,探索出自己心灵的本质,才能进而去认识这个世界。他认为,在唯物主义的传统里,唯物主义所探究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从事物的外部去了解事物的核心是不可能实现的。正所谓“不管话费多大的时间和精力,我们能得到的只是印象与名称。我们好像是围着城堡转来转去的热,总找不到入口,只能粗略的描绘它的外观”。③这种观点的产生,启发人们由对世界外围的探索转向对内心心灵的求索,同时也启发了现代作家对人类个体心灵中小世界的探寻。钱钟书在《围城》中对人类心灵的探索证实了这一点。在方鸿渐的人物塑造里,钱钟书从人物的心灵入手,对人物心理进行分析,从而探究人性的奥秘。   三、“围城”心境与叔本华
  《围城》中的现代人由于身处现代社会中所拥有的现代性以及围城心境,钱钟书将其上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这正与叔本华的思想相契合。在小说最后:“那只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来,仿佛积蓄了半天的时间,等夜深人静,搬出来一一细数:“当、当、当、当、当、当”响了六下。④最后这一段的描写同样也被称为“叔本华钟摆”。人生就像是一场欲望的追逐战,总是有无数个欲望等著你来征服。而永恒的快乐是没有的,所有的快乐仅仅是在满足一个欲望的刹那间产生,这被称作“瞬时的欲望”。人总是在快乐与痛苦之间摇摆。正如叔本华所说“人生必定是某种错误。倘若我们仅仅把人生当做一个难以满足其欲望的复合物,这个道理便显而易见的显现出来。与此同时,他一旦得到满足,他得到的是一种无痛苦的状态下产生的快感。在这种状态下除了产生了烦闷之情其余一无所获。这恰好证明了:仅生存就使我们自身得以满足。⑤同样,钱钟书的《围城》也展示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矛盾感和游离感,人在现实面前处处碰壁,进而在形而上的高度解释了人生的荒诞感。小说的体制和中心意向就是着力揭示人的存在的荒诞性以及人在失去信仰和意义只愿以后的孤独和迷惘。在《围城》所刻画的艺术世界里,形形色色人们都在追逐,然而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在追逐什么。“围城”一词不仅道出了《围城》的主旨同样她也深刻的揭示了人的悲剧命运。对欲望的苦苦追求同时也道出了命运的悲剧性。不停的摇摆,不停的适应着一个又一个新的处境。生存是困难的,选择也是困难的。由此使我们想到了存在主义。实际上,《围城》与存在主义的联系十分紧密。萨特的存在主义深深的影响着钱钟书所创作的《围城》。作者对人生危机的焦虑与反射,虽然受到40年代中国特定情势的制约,受作家特定处境以及喜庆的左右,但也分明受到20世纪西方存在主义及其文学的精神浸染。
  20世纪是人类历史上空前动荡、不安的时代,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使西方人在精神上受到了莫大的震动。原来被人们奉为王者的理性、科学、宗教、信仰、自由、平等、博爱等等观念疏忽通通丧失了原来的价值。随之而来的是人精神的空前危机。人的价值、人的追求,人的处境与出路面临一次次挑战。于是,彷徨苦闷、怀疑一切、虚无之意、悲观绝望便应运而生。这不仅是一个时代的精神引领,也是一个特定时代下的文化哲学的母题。正是在这个前提下,产生了现代主义思潮和现代主义文学,它衍化除了各种人生故事,以不同的语言和形式出现在不同国度的文学餐桌之中,形成了一个带有世界性的文学主题。
  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人与世界的极度不协调,从而透露出人在现实环境中的荒谬与虚无感。他们的作品从人与社会游离的角度全面地反对社会,向传统的价值观念进行全面地攻击,表现出现代人对整个现实世界的反抗和怀疑。这种反抗比起以往的文学,从文艺复兴到19世纪文学的反抗来要广泛的多,强烈的多。以往的反抗者是从社会人的角度去揭露和批判某个具体社会的具体现象,诸如宗教压迫,神权统治,专制政体,金钱罪恶等等。而现代主义文学则从个人的角度,以精神贵族,流浪者,孤独者,局外人的身份全面地反抗社会。主人公往往既无目的又无意义,几乎对什么都不抱希望。法国存在主义作家加缪的《局外人》中的莫尔索就是以局外人的态度,毫不动情地对待自己的亲人、朋友,甚至对自己的生死耶抱着无所谓的超然态度。这种态度正是源于人生境况的荒谬感和虚无感。在表现主义作家卡夫卡那里,荒诞更是其主要的艺术特征。《城堡》的主人公为了取得在城堡管辖下的一个村子的居住权,苦苦奋斗终其一生都没能实现,最后在他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得到了居住证,可这一切已经毫无意义。这样的荒谬是卡夫卡作品的一个主题,同样也是卡夫卡眼中的现代人所处的一种人生困境。作者试图告诉读者:在这个荒谬的世界,人们无论怎样追求,挣扎,也不可能达到理想的彼岸。
  四、钱钟书与《围城》
  钱钟书一向是以学贯中西而著称。从30年代中期他在牛津,巴黎大学学习时,就不愿意埋头于单一的学科与学问,从而广泛地阅读流行小说和书籍,以波兰群书为最大的乐趣。因此,极有可能涉猎现代主义的作品。到了30年代末他就已经十分熟悉存在主义大师的著作了。“存在与虚无”是《围城》的主题,这恰恰印证了加缪所说的“小说从来都是形象的哲学”。钱钟书在写作《围城》的时候用带有讽刺幽默的笔墨来书写。这种幽默性又与老舍不同。如果说老舍是温吞的幽默,耐人寻味的,而钱钟书则是在看透世态炎凉之后的对人生的戏谑。钱钟书看透了人生,也看透了婚姻。因此,他有一颗平和的心境。于是,他尽情地用语言叙说着他对人生的种种感想。钱钟书像萨特一样。后者拒绝来自官方的一系列的荣誉。钱钟书也是如此,他淡泊名利,闭门谢客,著书立说。这难道是巧合么?不尽然。正是钱钟书以对人生的怀疑否定为前提对《围城》对现存的一切政治经济外交文化伦理道德哲学宗教等进行全面的毫无保留的嘲弄。在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对社会文明进行全面反击,最终的矛头指向人类自身的存在。这在中国现代其他作品中并不多见。“同时,我们悟到,门和窗有不同的意义。当然,门是造了让人出进的。但是,窗子有时也可作为进出口用,譬如小偷或小说里私约的情人就喜欢爬窗子。所以窗子和门的根本分别,决不仅是有没有人进来出去。若据赏春一事来看,我们不妨这样说:有了门,我们就可以出去;有了窗,我们可以不必出去。”⑥这就是钱钟书对于平常事物的看法,窗子和门在形态上不一样,但他们的功能却是一样的,即,打破人世间与大自然的隔膜,使一部分春色留在屋内。对于人生的态度,钱钟书大抵也是如此,人生百态,但是本质上是一样的--在欲望与痛苦之间摇摆。
  注释:
  ①②④钱钟书.围城[M].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359,353,263
  ③⑤叔本华 著.叔本华论说文集[M].范进, 柯锦华, 秦典华, 孟庆时译. 商务印书馆,1999:430.
  ⑥钱钟书.人生边上的边上[M].三联书店,2002.
  参考文献:
  [1]柳鸣九主编.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2]錢钟书.人生边上的边上[M].北京:三联书店,2002.
  [3]钱钟书.围城[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
  [4]钱理群,黄子平,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漫说文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5][法]米歇尔·福柯.疯癫与文明(修订译本)[M].刘北成,杨远婴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2.
  [6]朱栋霖,朱晓进,龙泉明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 1917—2000(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其他文献
【摘要】:方方小说中女性悲剧命运不是一蹴而就的,是女主人公们在内外因素的推动刺激下经历了一次次的抉择,最终将自己沉沦在悲剧的深渊中。在关乎人生导向的第一次抉择时,她们面临着个体与男权,情感与物质,灵魂与肉体的矛盾;在面对不如意的凡俗生活时做了第二次抉择,营造理想家园,反叛与放纵,或是逃离;在抗争过后,选择权失落后迎接她们的将会是继续过之前的日子或是酿成悲剧。本文通过分析她们不同阶段的抉择,悲剧命运
期刊
【摘要】:《一觉》是鲁迅《野草》的最后一篇,是整部散文诗编的收束。在文章中,诗人由于看到青年猛士无畏牺牲、奋起反抗的战斗精神,引起了内心的“惊觉”与自我反思,诗人赞美了这些青年的愤怒粗暴的魂灵,同时诗人也由此找寻到某种支撑自己继续战斗的力量和希望。  【关键词】:一觉;赞美;惊觉;希望;战斗  一、前人观点  1、對青年灵魂的深情歌颂  文中多次表达对青年的歌颂,诗人看到许多青年没有昏睡,而是觉醒
期刊
【摘要】:现代文坛有两位著名的东亚作家:沈从文和川端康成。作为两个同时代的作家,他们一个是中国京派文学的著名代表,一个是日本新感觉派的旗帜人物,但他们在素未谋面也无任何交集的情况下,以抒情舒缓的笔调描写了一段朦胧而纯真的恋情,道出了某种相似的伤感与孤寂,着实让人感叹。同样都是纯洁朦胧的感情,同样又都无果而终。让人感动之余又不由心生遗憾之情。本文试图对《伊豆的舞女》和《边城》中熏子和翠翠两人的性格、
期刊
整张脸都是水肿,捏起来根本没有感觉,我都不能确定我是否还活着。  迈进阳台的那一步,阳光全部冲过来包裹着我,或许是太久不见光,觉得刺眼得很,灼热得很。我把ES rappelt im Karton放到最大声,一条一条的删除通话记录,这密密麻麻的串串符号中,吃货张这三字出现的次数显然位居第一。倘若形影不离是真,两年以前,那便是吃货张与我。两年再往前的十八年,我們都窝在同一所幼儿园,直到小学,直到初中,
期刊
【摘要】:《蚕马》是我国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先生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新诗史中都占有一席之地。《蚕马》取材于我国古代传奇小说《女化蚕》。在故事内容上,二者并未有太大的不同,但是文章所表现出来的女性的精神面貌,却有着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女化蚕》;《蚕马》;女性;觉醒  延续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文化,一直具有强烈的男权色彩。这也体现在了很多古代的文学作品中,比如在《女化蚕》中,
期刊
【摘要】:杜牧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诗人,其诗歌中有许多女性题材诗,本文即以杜牧创作的女性题材诗歌为研究对象,结合杜牧的人生经历分析其女性题材诗歌创作背后的思想根源,从而可以看出杜牧女性题材作品创作与他个人的人生经历是紧密吻合的,其女性题材诗歌的创作,是在进行时代的呐喊。  【关键词】:杜牧;诗歌;女性  一、杜牧女性题材作品的创作经历  (一)及第前后以及十年幕府吏岁月  杜牧是世代官宦很有文化传
期刊
【摘要】:作为整部书中的一个小小配角,贾瑞从出场到死亡只横跨了短短四回,作者虽然对他着墨不多,但其猥琐龌龊的反面人物形象却深入人心,尤其是贾瑞之死在多写人物死亡的《红楼梦》中更显得极为“不堪”。毫无疑问,贾瑞的人生是荣宁二府中最先展出的一幕悲剧。而观其悲剧命运的直接成因,莫过于“见熙凤”三字。围绕“为何见熙凤起淫心而非他人”这一问题展开,可探贾瑞病态性格与悲剧人生的种种成因,更可见作者叙事摹人的高
期刊
【摘要】:本文试图通过分析柏拉图等西方哲人的思想,梳理出有关幸福的两种概念:一是作为一种和谐状态的幸福,二是作为快乐的幸福。  【关键词】:幸福;享乐主义  幸福是一个人们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如果要求我们准确说出幸福到底是什么,却又会觉得困难重重。本文主要从西方思想史的角度,呈现西方哲人们对“幸福”概念理解的结构与变迁。纵观西方思想史,有两个时期哲人们对幸福概念存在共识。一是古希腊到罗马共和国、罗马
期刊
【摘要】:北朝是中国服饰发展演变过程中一个不可或缺的转折,中国传统的汉族服饰是上衣下裳,自北朝时期受到了胡服便捷利落特征的影响,逐渐转型,形成了上衣下裤。与此同时,汉族服饰的端庄典雅和其特有的区分地位尊卑的礼仪功能也逐渐被鲜卑民族所学习,在长时间的学习和融合中,两种服饰文化共同演变和发展,最终形成了具有新时代意义的服饰新面貌,即中国中古时期常服的雏形。随着近年来山西壁画墓的出土,壁画内容更是呈现出
期刊
【摘要】:《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昇创作的戏剧,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作品以其独特的爱情观和特殊的创作结构,既展现出了一段以“情”见长的人间至情,又描绘了忠君将士保家卫国的忠孝之情。洪昇在原来题材上的发挥,使“情”得到了充实与完善。  【关键词】:洪昇;《长生殿》;至情观  在《长生殿》中,不管是对李杨帝妃爱情的渲染,或是对郭子仪等忠臣忠义之情的歌颂,作者对“情”的表达始终贯穿全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