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生殿》是清代剧作家洪昇创作的戏剧,描写的是唐玄宗和杨贵妃之间的爱情故事。作品以其独特的爱情观和特殊的创作结构,既展现出了一段以“情”见长的人间至情,又描绘了忠君将士保家卫国的忠孝之情。洪昇在原来题材上的发挥,使“情”得到了充实与完善。
【关键词】:洪昇;《长生殿》;至情观
在《长生殿》中,不管是对李杨帝妃爱情的渲染,或是对郭子仪等忠臣忠义之情的歌颂,作者对“情”的表达始终贯穿全剧,并且将这样的“情”表现得丰富而生动。
一、洪昇提出“情在写真”
在《长生殿》中,不管是对李杨帝妃爱情的渲染,或是对郭子仪等忠臣子孝之情的歌颂,作者对“至情”的表达始终贯穿全剧。通過《长生殿》中情感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洪昇对“情”的诠释是有一定深度的,而这种鲜活的情感表达,对作品的创作极其重要。从《献发》一出中,作者写出了杨玉环失去宠爱后深深的悲痛和哀怨,到《复召》时难以掩饰的喜悦;从《密誓》中情到深处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再到《埋玉》李杨两人永世相隔的痛彻心扉;从郭子仪的爱国情怀,再到李龟年思念故国的伤感气息,洪昇将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一部作品仅有情感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洪昇提出,无论是创作时作者自身的情感,还是在作品中需要表现的情感,必须遵循“真情至上”的原则,即“情在于写真”。
从晚明王阳明,李贽、汤显祖等一大批思想家对理学的鞭笞,对人欲的张扬以来,理学大旗在思想界轰然坍塌,洪昇所处的时代,是理学思想大动摇的时代。洪昇借《长生殿》首出《传概》写《满江红》一词,正是其“至情观”的再现,其《满江红》词云: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慳,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一首《满江红》,道出洪昇所赞扬、追求的“情”,是对“至情”理想的热切呼喊。他试图以“情”来取代“理”,这一点在《长生殿》中表现的十分清楚,他对于揭露理学的反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至情观”并不是对封建社会里的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它作出一种新的诠释。
洪昇认为,无论是李杨的爱情,或是郭子仪等的忠臣子孝之情,都是以人性作为出发点的,但理学家的观点却是“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把忠孝当成一种“天理”,而洪昇是从人性出发去理解忠孝的深层含义,他的这种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具有了“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二)洪昇对李杨情缘的歌颂
洪昇对“史载杨妃多污事”,“概削不书”, 在《长生殿》的描写中他将自己的理想爱情模式赋予其中,增添了不少新意,让人眼前一亮。李杨情缘在《长生殿》中描写的是比较突出的,它也是《长生殿》的一大主题之一,在洪昇笔下他重新赋予了李杨不一样的身份进行创作,重要的主人公杨玉环就是以宫女身份出现在李隆基的面前的时候,在形象塑造上就给以一个新的定位,这也是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品的。
在洪昇笔下杨玉环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爱情的巨人。她不愿意接受命运的摆布,是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向往男女之间的爱情专一与忠诚,大胆地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马嵬坡前舍身救国,为她心爱的人她甘愿一死,彻底的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杨玉环只不过是“命不逢时”罢了。“至情”本就是“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杨玉环在洪昇的笔下也是始终保持着“真情真心”的态度。从《献发》一出中,作者写出了李隆基在失去杨玉环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悲痛与失心,再到《复召》时难以掩饰的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从《密誓》中情到深处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再到《埋玉》时两人天人永隔的悲痛万分,最后到《情悔》的悲痛与后悔,一步步将他完美塑造为一个真性情之人。洪昇将李隆基丰富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将两人的爱情以理想化的模式呈现出来,平等、专一的美好爱情也会发生在帝王身上。
李杨情缘的精彩内容出现在结尾的部分,创造了“感金石,回天地”的姻缘,成就两人的真情。《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并对她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后得道成仙,但她仍然不忘对李隆基的感情,同样李隆基亦是如此,李隆基后来安全回到长安以后,后悔自己做的决定让他失去了自己心爱之人,在《情悔》中充分表现出李隆基的悔恨之意,郁郁寡欢,面对贵妃雕像哭泣,在梦中、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的看见贵妃的身影,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她的魂魄,两人的行为终是感动了上天,让二人在天上得以团圆。洪昇运用超自然的理想化写作手法,不合乎常情的方式成就他们的美满姻缘,强化了李杨情缘的生死不渝,刻画了一段生生世世的完美佳话,并流传至今。
(三)洪昇对忠臣子孝之情的歌颂
在洪昇把李杨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却也不忘描绘李隆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惨痛历史教训。安史之乱带来的政治危机让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洪昇在批判杨国忠弄权使诈,耽误朝政,安禄山滥用私权,心机颇深的同时,极力赞扬了在这场国家危机中涌现出來的心系国家百姓的忠诚之士,忠君爱国,智慧超群的郭子仪,无所畏惧,铮铮铁骨雷海清,除李杨“至情观”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忠臣子孝的“至情”体现。
流芳百世、刚正不阿、胸怀国家的雷海清,面对安禄山这种小人的行为,他是非常痛恨的,雷海清无官无位,只是一个梨园乐工,可是却能挺身而出,安禄山之后称帝宣召梨园弟子前去演奏,雷海清毫不畏惧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骂贼大戏,在唱戏的过程中大骂安禄山的罪行,说他“兽心假人面”,敢说敢做,视死如归的精神都说明了此人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值得赞扬。
“壮怀磊落有谁知,一剑防身且自随。整顿乾坤济时了,那回方表是男儿”,这是郭子仪的出场。能力不凡,存有忧国忧民之心的郭子仪,以天下为己任,在安史之乱中领导有方,做到处事不惊,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唐明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令人佩服之极。面对收京重任,在《剿寇》一出中充分展现出郭子仪的的英勇无畏,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郭子仪在战场上面对劲敌领导有方,面对国家时足够的忠诚与衷心。在他的身上“情”又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国家危难时的对国家的支持,忠心之情。
洪昇借反面的人物形象衬托出正面人物形象的爱国之情,面对国家危难时需要“有情”之人的存在,对于“无情”之人洪昇是憎恶,反感的,他认为世间本就应该有真情存在,人性的感情本应该通过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做到“至情至性”,成为一个有感情的人。
在《长生殿》中,李杨的生死情缘确实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其中寄托着自己的爱情理想,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提出男女之情应遵从人的本性,证明了爱情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忠臣义士的歌颂,从而将作者的“至情观”阐述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作者并没有把《长生殿》写成一部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形象地从中表现出这个封建王朝“乐极哀来”的历史变迁,从而寄寓了作者的劝惩思想。
参考文献:
[1] 徐朔方.《〈长生殿〉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3]刘宏.一曲社会与人生的悲歌——再论《长生殿》的主题思想[J].戏曲研究,2001.
[4]孙红燕.感金石.回天地.昭白玉.垂青史.从《长生殿》看洪昇的爱情观[J]
【关键词】:洪昇;《长生殿》;至情观
在《长生殿》中,不管是对李杨帝妃爱情的渲染,或是对郭子仪等忠臣忠义之情的歌颂,作者对“情”的表达始终贯穿全剧,并且将这样的“情”表现得丰富而生动。
一、洪昇提出“情在写真”
在《长生殿》中,不管是对李杨帝妃爱情的渲染,或是对郭子仪等忠臣子孝之情的歌颂,作者对“至情”的表达始终贯穿全剧。通過《长生殿》中情感的流露,我们可以看出洪昇对“情”的诠释是有一定深度的,而这种鲜活的情感表达,对作品的创作极其重要。从《献发》一出中,作者写出了杨玉环失去宠爱后深深的悲痛和哀怨,到《复召》时难以掩饰的喜悦;从《密誓》中情到深处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再到《埋玉》李杨两人永世相隔的痛彻心扉;从郭子仪的爱国情怀,再到李龟年思念故国的伤感气息,洪昇将各式各样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但是,一部作品仅有情感的表达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洪昇提出,无论是创作时作者自身的情感,还是在作品中需要表现的情感,必须遵循“真情至上”的原则,即“情在于写真”。
从晚明王阳明,李贽、汤显祖等一大批思想家对理学的鞭笞,对人欲的张扬以来,理学大旗在思想界轰然坍塌,洪昇所处的时代,是理学思想大动摇的时代。洪昇借《长生殿》首出《传概》写《满江红》一词,正是其“至情观”的再现,其《满江红》词云:
“今古情场,问谁个真心到底?但果有精诚不散,终成连理。万里何愁南共北,两心那论生和死。笑人间儿女怅缘慳,无情耳。感金石,回天地。昭白日,垂青史。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先圣不曾删郑、卫,吾侪取义翻宫、徵。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
一首《满江红》,道出洪昇所赞扬、追求的“情”,是对“至情”理想的热切呼喊。他试图以“情”来取代“理”,这一点在《长生殿》中表现的十分清楚,他对于揭露理学的反动性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的“至情观”并不是对封建社会里的伦理道德的彻底否定,而是对它作出一种新的诠释。
洪昇认为,无论是李杨的爱情,或是郭子仪等的忠臣子孝之情,都是以人性作为出发点的,但理学家的观点却是“存天理,灭人欲”,他们把忠孝当成一种“天理”,而洪昇是从人性出发去理解忠孝的深层含义,他的这种独到的见解和思想,具有了“反理学”的进步意义。
(二)洪昇对李杨情缘的歌颂
洪昇对“史载杨妃多污事”,“概削不书”, 在《长生殿》的描写中他将自己的理想爱情模式赋予其中,增添了不少新意,让人眼前一亮。李杨情缘在《长生殿》中描写的是比较突出的,它也是《长生殿》的一大主题之一,在洪昇笔下他重新赋予了李杨不一样的身份进行创作,重要的主人公杨玉环就是以宫女身份出现在李隆基的面前的时候,在形象塑造上就给以一个新的定位,这也是明显区别于其他作品的。
在洪昇笔下杨玉环是一个生活的强者,爱情的巨人。她不愿意接受命运的摆布,是一个“我命由我,不由天”的人,敢于追求自己想要的爱情,向往男女之间的爱情专一与忠诚,大胆地打破了封建礼教对妇女的束缚,马嵬坡前舍身救国,为她心爱的人她甘愿一死,彻底的一个为爱而生,为爱而死的人,杨玉环只不过是“命不逢时”罢了。“至情”本就是“情之所至,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杨玉环在洪昇的笔下也是始终保持着“真情真心”的态度。从《献发》一出中,作者写出了李隆基在失去杨玉环后茶饭不思,寝食难安的悲痛与失心,再到《复召》时难以掩饰的一种失而复得的喜悦之情,从《密誓》中情到深处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再到《埋玉》时两人天人永隔的悲痛万分,最后到《情悔》的悲痛与后悔,一步步将他完美塑造为一个真性情之人。洪昇将李隆基丰富的感情表达的淋漓尽致的同时,也将两人的爱情以理想化的模式呈现出来,平等、专一的美好爱情也会发生在帝王身上。
李杨情缘的精彩内容出现在结尾的部分,创造了“感金石,回天地”的姻缘,成就两人的真情。《长生殿》中杨玉环死后深切痛悔,受到神仙的原谅,并对她说“既悔前非,诸愆可释”,后得道成仙,但她仍然不忘对李隆基的感情,同样李隆基亦是如此,李隆基后来安全回到长安以后,后悔自己做的决定让他失去了自己心爱之人,在《情悔》中充分表现出李隆基的悔恨之意,郁郁寡欢,面对贵妃雕像哭泣,在梦中、在生活中也无时无刻的看见贵妃的身影,所以他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她的魂魄,两人的行为终是感动了上天,让二人在天上得以团圆。洪昇运用超自然的理想化写作手法,不合乎常情的方式成就他们的美满姻缘,强化了李杨情缘的生死不渝,刻画了一段生生世世的完美佳话,并流传至今。
(三)洪昇对忠臣子孝之情的歌颂
在洪昇把李杨爱情故事展现得淋漓尽致的同时,却也不忘描绘李隆基“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惨痛历史教训。安史之乱带来的政治危机让国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洪昇在批判杨国忠弄权使诈,耽误朝政,安禄山滥用私权,心机颇深的同时,极力赞扬了在这场国家危机中涌现出來的心系国家百姓的忠诚之士,忠君爱国,智慧超群的郭子仪,无所畏惧,铮铮铁骨雷海清,除李杨“至情观”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忠臣子孝的“至情”体现。
流芳百世、刚正不阿、胸怀国家的雷海清,面对安禄山这种小人的行为,他是非常痛恨的,雷海清无官无位,只是一个梨园乐工,可是却能挺身而出,安禄山之后称帝宣召梨园弟子前去演奏,雷海清毫不畏惧上演了一出精彩的骂贼大戏,在唱戏的过程中大骂安禄山的罪行,说他“兽心假人面”,敢说敢做,视死如归的精神都说明了此人是一个有血性的人,值得赞扬。
“壮怀磊落有谁知,一剑防身且自随。整顿乾坤济时了,那回方表是男儿”,这是郭子仪的出场。能力不凡,存有忧国忧民之心的郭子仪,以天下为己任,在安史之乱中领导有方,做到处事不惊,展现出了卓越的领导才能,为唐明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态度令人佩服之极。面对收京重任,在《剿寇》一出中充分展现出郭子仪的的英勇无畏,忠心报国的伟大精神。郭子仪在战场上面对劲敌领导有方,面对国家时足够的忠诚与衷心。在他的身上“情”又上升到另一个层面,国家危难时的对国家的支持,忠心之情。
洪昇借反面的人物形象衬托出正面人物形象的爱国之情,面对国家危难时需要“有情”之人的存在,对于“无情”之人洪昇是憎恶,反感的,他认为世间本就应该有真情存在,人性的感情本应该通过好的一面展现出来,做到“至情至性”,成为一个有感情的人。
在《长生殿》中,李杨的生死情缘确实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其中寄托着自己的爱情理想,对“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观点进行了无情的鞭挞,提出男女之情应遵从人的本性,证明了爱情存在的合理性,同时通过对忠臣义士的歌颂,从而将作者的“至情观”阐述到一个新的高度。但是作者并没有把《长生殿》写成一部单纯的爱情故事,而是形象地从中表现出这个封建王朝“乐极哀来”的历史变迁,从而寄寓了作者的劝惩思想。
参考文献:
[1] 徐朔方.《〈长生殿〉校注》[M]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2] 孟繁树.《洪昇及〈长生殿〉研究》[M]中国戏剧出版社,1985.
[3]刘宏.一曲社会与人生的悲歌——再论《长生殿》的主题思想[J].戏曲研究,2001.
[4]孙红燕.感金石.回天地.昭白玉.垂青史.从《长生殿》看洪昇的爱情观[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