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58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32-5281(2015)12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强化血糖监测,即连续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血糖监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平均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检测患者,根据动态监测系统反应结果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选择优势较高,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血糖波动水平;效果探讨
最新调查数据[1]显示,糖尿病是我国社会性疾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为9.7% ,发病群体中病程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占比为15 .1%。对政府和家庭造成极大负担。糖尿病自然患病率很高,但是在发达国家, 糖尿病控制达标率也不能达到51 %以上,对于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并不理想[2-3]。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的效果,达到更好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 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9~64岁,平均(63.6±8.3)岁;对照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51~67岁,平均(65.1±7.9)岁。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检查后基本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入院时临床资料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合格通过医院研究内容培训考核。纳入标准[4]:受试者均有糖尿病病史,患病年限大于5年。早期无明显心肌病临床症状。排除[5]:1) 入院时伴有循环衰竭患者。2)短期内并发急慢性感染.3)入院时伴有呼吸抑制患者.4)患有严重肺肝肾基础性疾病的患者。5)排除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检测方法
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血糖监测方法,用手指法在三餐前及后2h,睡前,凌晨3点测血糖,持续进行3天。49例患者三日三餐内容及时间保持相同,根据测定血糖波动水平,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强化血糖监测,即连续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具体原理是通过感应探头测定患者腹部皮下组织间液中葡萄糖浓度,根据计算显示患者此时血糖水平。49例患者三日三餐内容及时间与对照组保持相同,根据测定血糖波动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1.2.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多项指标。具体如下:1)平均血糖水平:指动态监测期间每日共有288个MBG及标准差。2)最大血糖波动幅度:24h内血糖最大及最小值之差。3)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诊断标准,统计全天血糖≥10 mmol/L及≤3.9 mmol/L的时间分别认为是高血糖持续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4)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根据血糖水平标准差,统计漂移幅度>1 SD的血糖漂移段,记录其从波谷到峰值的幅度大小。上述指标均取连续3天完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由不同数据类型选取对应的t检验,表格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监测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 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动态监测血糖系统对于每日血糖波动检测结果的持续性,完整性及客观性均优于对照组,且根据动态监测血糖系统得出的血糖各项指标去指导治疗控制患者血糖后,患者血糖的控制时间延长,高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减少低血糖发生,血糖变化更为平稳。低血糖是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由于降糖药物合用,患者卧床,控制进食,增加活动,往往就会导致心悸、出冷汗、头晕等低血糖典型症状,长时间低血糖会致使严重后遗症。糖化血红蛋白是提示血糖控制水平的准确指标,血清糖化清蛋白是在反应近期血糖控制的指标,变化早于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血糖降低疗效评价。本文中可见观察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降低,而低血糖时间未增加,说明不是以低血糖为代价降低血清糖化清蛋白,表明动态系统检测对于切实客观反映血糖水平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过大是其显著特征,并且过大的血糖波动幅度会引起各种慢性基础疾病的发生,两者呈现正相关趋势,并且血糖波动过大会导致预后不良。研究表明, 血糖波动增加会诱导促进氧化应激,从而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发展,并且会加重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本组中采用动态监测系统计算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来精确控制患者血糖,达到精细降糖, 全面控制血糖漂移的目的。观察组患者调整治疗后血糖波动改善,表现为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均下降,主要是贯彻了糖尿病治疗新理念,从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以及减少睡前降糖药物剂量, 防止夜间低血糖等方面调整了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检测患者,根据动态监测系统反应结果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选择优势较高,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CCTgroup.Theeffectofintensivetreatmentofdiabeteso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ongtermcomplicationsinIDDM[ J] .NEnglJMed,1993, 329:977 -987.
[2]UKPDSgroup.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teasorinsulincomparedwithconventiionaltreatmentandriskof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type2 diabetes(UKPDS33) [ J] .Lancet, 1998, 352:837 -853.
[3]潘长玉, 田慧, 刘国良, 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420 -424.
[4]姜素英, 左玉华, 张和平, 等.社区糖尿病治疗达标现状分析[ J] .上海医学, 2005, 28:30 -32.
[5] 吴凡. 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12 - 18.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强化血糖监测,即连续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血糖监测方法,比较两组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平均血糖水平,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多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检测患者,根据动态监测系统反应结果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选择优势较高,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关键词] 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糖尿病;血糖波动水平;效果探讨
最新调查数据[1]显示,糖尿病是我国社会性疾病,中国糖尿病患病率在18岁以上的人口为9.7% ,发病群体中病程处于糖尿病前期的患者占比为15 .1%。对政府和家庭造成极大负担。糖尿病自然患病率很高,但是在发达国家, 糖尿病控制达标率也不能达到51 %以上,对于患者的糖尿病控制情况并不理想[2-3]。本文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的效果,达到更好控制患者血糖的目的。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3年3月-2014 年11月收纳的98例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49例中,男26例,女23例,年龄49~64岁,平均(63.6±8.3)岁;对照组49例,男21例,女28例,年龄51~67岁,平均(65.1±7.9)岁。观察组及对照组在常规检查后基本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入院时临床资料等方面具有可比性,差别不大,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中所有受试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人员合格通过医院研究内容培训考核。纳入标准[4]:受试者均有糖尿病病史,患病年限大于5年。早期无明显心肌病临床症状。排除[5]:1) 入院时伴有循环衰竭患者。2)短期内并发急慢性感染.3)入院时伴有呼吸抑制患者.4)患有严重肺肝肾基础性疾病的患者。5)排除糖尿病酮症或酮症酸中毒的患者。
1.2研究方法:
1.2.1检测方法
对照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常规血糖监测方法,用手指法在三餐前及后2h,睡前,凌晨3点测血糖,持续进行3天。49例患者三日三餐内容及时间保持相同,根据测定血糖波动水平,调整治疗方案。观察组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采取强化血糖监测,即连续3天的动态血糖监测,具体原理是通过感应探头测定患者腹部皮下组织间液中葡萄糖浓度,根据计算显示患者此时血糖水平。49例患者三日三餐内容及时间与对照组保持相同,根据测定血糖波动水平,调整治疗方案。
1.2.2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及血糖控制情况,对比两组患者血清糖化清蛋白,平均血糖水平(MBG),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多项指标。具体如下:1)平均血糖水平:指动态监测期间每日共有288个MBG及标准差。2)最大血糖波动幅度:24h内血糖最大及最小值之差。3)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ADA) 诊断标准,统计全天血糖≥10 mmol/L及≤3.9 mmol/L的时间分别认为是高血糖持续时间及低血糖持续时间。4)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根据血糖水平标准差,统计漂移幅度>1 SD的血糖漂移段,记录其从波谷到峰值的幅度大小。上述指标均取连续3天完整动态血糖监测系统的平均值。
1.3统计学方法:
定量资料由不同数据类型选取对应的t检验,表格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表示。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按α=0.05的检验水准,以P<0.05为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糖监测水平对比
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一。
2.2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 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二。
3讨论:
本文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接受治疗方案在空餐后2 h血糖(mmol/L),血清糖化清蛋白(%),高血糖持续时间(min),低血糖持续时间(min)上具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动态监测指标变化在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mmol/L),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等项均有显著差异,观察组对于血糖波动情况监测更为准确,有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表明动态监测血糖系统对于每日血糖波动检测结果的持续性,完整性及客观性均优于对照组,且根据动态监测血糖系统得出的血糖各项指标去指导治疗控制患者血糖后,患者血糖的控制时间延长,高低血糖波动幅度减少,减少低血糖发生,血糖变化更为平稳。低血糖是治疗糖尿病患者中常见不良反应,由于降糖药物合用,患者卧床,控制进食,增加活动,往往就会导致心悸、出冷汗、头晕等低血糖典型症状,长时间低血糖会致使严重后遗症。糖化血红蛋白是提示血糖控制水平的准确指标,血清糖化清蛋白是在反应近期血糖控制的指标,变化早于糖化血红蛋白,可用于血糖降低疗效评价。本文中可见观察组血清糖化清蛋白降低,而低血糖时间未增加,说明不是以低血糖为代价降低血清糖化清蛋白,表明动态系统检测对于切实客观反映血糖水平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老年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过大是其显著特征,并且过大的血糖波动幅度会引起各种慢性基础疾病的发生,两者呈现正相关趋势,并且血糖波动过大会导致预后不良。研究表明, 血糖波动增加会诱导促进氧化应激,从而加速血管内皮细胞的凋亡和促进血管并发症的产生发展,并且会加重老年2 型糖尿病患者认知功能减退。本组中采用动态监测系统计算最大血糖波动幅度,平均血糖漂移幅度来精确控制患者血糖,达到精细降糖, 全面控制血糖漂移的目的。观察组患者调整治疗后血糖波动改善,表现为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mmol/L)动态监测平均血糖水平标准差均下降,主要是贯彻了糖尿病治疗新理念,从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以及减少睡前降糖药物剂量, 防止夜间低血糖等方面调整了治疗方案,达到最佳效果。
综上所述,应用动态血糖监测系统对糖尿病患者每日血糖波动水平显著优于常规检测患者,根据动态监测系统反应结果调整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情况及治疗方案,患者血糖控制情况及波动水平有了明显改善,故动态血糖监测系统临床选择优势较高,可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DCCTgroup.TheeffectofintensivetreatmentofdiabetesonthedevelopmentandprogressionoflongtermcomplicationsinIDDM[ J] .NEnglJMed,1993, 329:977 -987.
[2]UKPDSgroup.Intensivebloodglucosecontrolwithsulphonyluteasorinsulincomparedwithconventiionaltreatmentandriskofcomplicationsinpatientswithtype2 diabetes(UKPDS33) [ J] .Lancet, 1998, 352:837 -853.
[3]潘长玉, 田慧, 刘国良, 等.中国城市中心医院糖尿病健康管理调查[ J]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4, 20: 420 -424.
[4]姜素英, 左玉华, 张和平, 等.社区糖尿病治疗达标现状分析[ J] .上海医学, 2005, 28:30 -32.
[5] 吴凡. 糖尿病社区综合防治方案[M]. 北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2010: 12 - 18.